【《七救星》ViuTV周一至周五收視三連霸 】
_
無綫電視公布的最新一期收視報告,已於周一(6/9)出爐,縱觀傳媒、網媒或KOL的討論焦點都落在上周六(4/9)TVB以「食老本」的《兒歌金曲Summer Fest》大戰ViuTV「食正奧運餘溫」的《力圖打排球》,兩個節目同樣於晚上八點半播出,結果前者只得11.7點慘勝,而後者則獲得5.1點成為全台收視冠軍。
_
其實還有甚麼好講呢?要不是大台勉強來說還有「慣性收視」(或固執地不肯轉台)這條「三斤釘」,無論節目包裝和演出陣容考量,《兒歌金曲Summer Fest》根本不應製作。雖說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問題在於,本地「兒歌」幾已「絕種」起碼十年,那夜歐倩怡唱的《問題天天都多》或者滕麗名唱的《魔法咕嚕咕嚕》,都是八、九十後的集體回憶,而這班人,今天都已經三十幾四十歲,但這個節目卻用上90年代《兒歌金曲頒獎典禮》的花紙包裝,今天的細路仔怎會有共鳴?反而製作團隊有勇氣以《流行經典50年 ─ 兒歌之夜》(2017年9月《流行經典50年唱爆周末》已試過,那集極受歡迎,網上討論度高),(https://bit.ly/3jXYUVC )說不定收視會比現在多一倍。
_
做人跟做電視台一樣,最緊要知道自己定位,誠如近日人氣急升的「七師傅」七仙羽一樣,憑其超級神秘背景,加上強烈的個人風格(半鹹淡廣東話、說話方式時而呆滯時而直接),配合「風水師傅」這個身份,令她成為ViuTV主持的《七救星》最難以抗拒的賣點。最初看《七救星》,的確不太掌握得到節目的定位,再多看幾集,才知道那是一個頗為踩界,結合玄學、惡搞、爆笑、真人騷於一身的時尚心靈輔導綜藝節目,每位應邀出席的藝人,都有自己的孽障需要解決,可以是爛桃花,可以是妹仔命,可以是冇發達,只要七師傅出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關鍵不在於師傅用上哪些招式,而是嘉賓有沒有認真看待自身問題,解開自己的心結,令觀眾有所領悟。
_
參考電視史上較相近例子,《七救星》算是《軟硬製造》(1993)的N代進化版,但今天《七》剛好繼承了《ERROR自肥企画》那種「觀眾硬係覺得呢個節目有啲嘢想講」的感覺,才會令到節目播出後大受歡迎(七師傅的IG粉絲暴升至7.2萬),單單「七連閃電鞭」已經不停洗板,甚至推出後續歌曲《OM7G》(P1X3L featuring 七師傅)(https://bit.ly/3A14vQN ),只有ViuTV能夠做得到,那是觀眾賦予給Sound Bear的特殊地位,大台無法複製,難怪節目於8月16日播出以來,收視愈升愈有:3.8、3.9及4.2,連續三個星期成為99台周一至周五黃金時段收視冠軍,頭兩周更是一星期最高收視節目,第三周僅僅輸給《力圖打排球》排第二。
_
對於節目播出後收視稱霸99台,「七師傅」透過WhatsApp語音短訊回覆查詢時指,《七救星》拍攝期長達兩個月,正值盛夏,拍外景需要上山下海,長時間曝曬,抵受高溫,加上跟支付寶和譚仔雲南米線的廣告拍攝期重疊,休息不足,相當疲倦,「今日拍完第二日又再拍,係冇時間休息㗎,所以好多時見到我個樣呢,可能有時靚啲,有時殘啲,有時可能肥啲,有時可能瘦啲,次次個樣都唔同,因為有時係捱到病晒,我本身有好多活動,加上每日有好多客嚟搵我,所以係非常之辛苦,但係咁辛苦我都要堅持去做好呢個節目,主要係想帶畀大家多啲歡樂,呢個係主要嘅原因,因為拍呢啲節目係冇錢賺㗎,好少錢,太濕碎,非常濕碎,主要都係為咗帶一啲嘅歡喜、快樂畀香港人,呢個係主要目的,係電視台導演同埋監製嘅共同願望。」
_
「七師傅」直言,台前幕後都視這個願望為一種布施,只想幫助別人,「我哋就冇諗自己個人嘅得失,冇諗過話我拍完呢套嘢會點樣紅,只係希望呢個節目能夠畀到正能量大家,令到大家歡喜,輕輕鬆鬆咁睇一套戲(節目),開開心心忘記唔開心嘅嘢,減低啲壓力,呢個都係我哋工作人員共同期待㗎,(節目)出咗嚟之後呢,見到大家真係好開心,真係每晚都喺度追睇呢個節目,大家睇完都面帶微笑去瞓覺,都真係改變咗好多人嘅思想,有啲人本身諗唔通呀,或者想自殘嘅,都發咗好多訊息過嚟,話多謝你呀師傅,睇完呢個節目之後呢,睇嘢正面咗,諗嘢開心咗,所以見到呢樣嘢,我哋都係好開心。」
_
不過,當很多觀眾大叫「師傅愛你」的時候,亦會有人不喜歡,「七師傅」承認有負評,但她不會介意:「都好多人鬧我騎呢,鬧我另類,鬧我神棍,其實呢樣嘢冇問題㗎,我寫咗嗰首歌詞都係咁講:『網民令我成熟』(面對網民會令佢哋更加成熟),大家睇問題嘅角度都唔同,所以大家都覺得我騎呢,我都覺得自己係有少少騎呢,因為你做呢啲綜藝節目,有少少搞笑嘅節目呢,有少少騎呢其實係冇問題㗎,總之大家開心就得,唔使睇呢個節目睇得咁沉重,將佢睇到咁深仇大恨,何必呢?」
緊貼「游大東影視筆記」最新資訊:
▇ facebook專頁: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 instagram: instagram.com/yautaitung
▇ MeWe專頁: mewe.com/p/yautaitung
▇ Telegram:https://t.me/yautaitung
▇ Medium:https://yautaitung.medium.com
_
(10092021)
_
#游大東影視筆記 #游大東 #七救星 #七師傅 #ViuTV #陳安立 #王頌茵 #力圖打排球 #師傅愛你 #TVB 七仙羽 譚仔雲南米線 AlipayHK Brian 陳安立 Kathy仔 ViuTV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P1X3L William on the way 浪遊旅人 Pazu 薯伯伯
香港集體回憶例子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對偶像的一往情深 是流行文化的因信稱義】
年年都說樂壇已死,但每年年尾都有樂壇頒獎禮,網民都會討論賽果是否公平、得獎者是否值得。爭議點通常都是得獎者「實力」足不夠夠、與上一代明星相比是否夠班?其實「偶像」一向是流行文化之必須,「實力派」更像糖衣毒藥,因為一開始你會覺得這個歌手「唱功很好」,但正是其他部份乏善可陳,大道廢有仁義,才會顯得實力值一支獨秀。
單純販賣技術多數不會成為現象,必須有「品牌」。偶像就是品牌升值的結果。香港輝煌的流行文化,沒有一個不是由「實力」羸弱的偶像帶起。張國榮比起譚詠麟,就是被瞧不起的「偶像派」,張國榮的唱功到了後來才圓熟,首先擔起了偶像包袱,得到巨大資源並且成功,後來張國榮才玩到自己的東西,可以主導自身的 art direction;古天樂也唱過歌,《今期流行》一開始被人笑,但最後也成了偶像魅力的集體回憶。
另一個例子是鄭伊健。你不會覺得鄭伊健很有唱功,說演技出神入化也不會數到他,但鄭伊健「package」 的每一個部份都是恰如其分,他就是一個時代的偶像,別人寫給他的歌,都是圍繞著一個形象去創作。你不是因為他某一個技藝特別好而喜歡他,你就是喜歡。喜歡要夠盲目才是喜歡。四大天王除了張學友,其餘三個都是「偶像派」。劉德華賣的就是「劉華」的味道,黎明是靚仔的情歌輸出機,郭富城是現場演出的舞台王者。黎明一開始也被看不起的,那個年代的文藝青年都不會說自己喜歡黎明,但黎明最後也得到了《今生不再》,打動了千千萬萬香港人,曾經輕視他的人都要慢慢改觀。
00 年代突然多了一批「實力派」,最後剩下來的都不是唱功特別好。謝霆鋒不是唱家班、結他也不是彈得很好,但他就是有一個反叛青年的形象,也寫出了很多經典之作。周國賢在那個年代出來,他唱功也不是特別好,例如同期的側田就技術上強得多,但周國賢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世界觀,不只是唱準一首歌每粒音就完事。那個年代也是卡啦 OK 的時代,藝人窄化成「歌手」,變成第一個唱一首歌的工具,這首歌只是用來給消費者在 K 房裡覆唱,不再專屬於藝人。
以前搞一個藝人出來,「A&R」(Artist and Repertoire)這個部門的權力很大,完全決定這個藝人大方向要怎樣走,形象、人設、選甚麼歌去製作,藝人的「特色」就取決於 A&R 的大腦,而不是由不通文墨的老闆或者銷售部門決定。這些年很多山頭的 A&R 權力開始褪色,甚至被取消,後來就出現毫無特色的唱歌佈景板。現在很多人轉為厭惡的楊千嬅,就是一個例子。楊千嬅肯定不是演技好,唱功又不是好,但她就是有一個台前幕後一致縫製的形象。從早期「人山人海」給她製作的都市文青形象,到後來做了寂寞香港中女情感歸宿患得患失的代言人。雖然一切最後在習近平那雙手下出了戲,但在之前,你不能說楊千嬅不是一個成功的「偶像」。
文化之中要有偶像,才有生氣。藝人叫自己做 artist,藝術家要有魅惑力,像一個部落社會的巫師,讓群眾暫時解除理性,他的現場演出有瑕疵,但觀眾在狂情之中,也不在乎了,那就是真正的喜歡和力量。女粉絲為劉華跳海、追著黎明的少女變成中女仍然瘋狂,能夠超越「實力」,能夠不被「實力」的概念所規範,才是偶像真正的形態。
喜歡「偶像」是肉慾的,不是根據具體客觀標準的好壞。喜歡偶像,是一個因信稱義的文化行為。評論家總是喜愛權衡,教人要崇優,但粉絲愛偶像是「不問是非」也不崇優,不是說你唱得好演得好就愛你,而是你唱得不好他也會愛你。不是因為他最好,而是因為他是「我們的」。
因信稱義是一班人認為人類不用透過教會,直接就能接通更高的存在,直接獲得救贖;不是說你做了多少好事,不是說你交了多少具體的贖罪券,你信了就稱義,是一種極度的自我肯定。喜歡本土偶像,也是這樣一份自己自己的肯定和認同。中國和外國一定有聲色藝更好的藝人,但你就是覺得香港出來的藝人有一種親切感,他們說我們的潛語言,有特殊加分。
現在有了新偶像,就像入主白宮的總統,一定有很多女秘書來獻殷勤;香港藝人紅了,中國娛樂圈就會來吸收、各種看似本小利大的機會也將接踵而來,有些很快就會人設崩壞,成為在二線城市商場騷滿足老闆的娛樂從業員,但也許亦將有一些人能穩穩陣陣地捱出頭來,成為符號,成為下一個偶像,能夠逃過成為周柏豪的宿命,像以前的香港偶像,成為一方之雄,在本地成功,然後不失本色地向外進行逆輸出。
香港集體回憶例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對偶像的一往情深 是流行文化的因信稱義】
年年都說樂壇已死,但每年年尾都有樂壇頒獎禮,網民都會討論賽果是否公平、得獎者是否值得。爭議點通常都是得獎者「實力」足不夠夠、與上一代明星相比是否夠班?其實「偶像」一向是流行文化之必須,「實力派」更像糖衣毒藥,因為一開始你會覺得這個歌手「唱功很好」,但正是其他部份乏善可陳,大道廢有仁義,才會顯得實力值一支獨秀。
單純販賣技術多數不會成為現象,必須有「品牌」。偶像就是品牌升值的結果。香港輝煌的流行文化,沒有一個不是由「實力」羸弱的偶像帶起。張國榮比起譚詠麟,就是被瞧不起的「偶像派」,張國榮的唱功到了後來才圓熟,首先擔起了偶像包袱,得到巨大資源並且成功,後來張國榮才玩到自己的東西,可以主導自身的 art direction;古天樂也唱過歌,《今期流行》一開始被人笑,但最後也成了偶像魅力的集體回憶。
另一個例子是鄭伊健。你不會覺得鄭伊健很有唱功,說演技出神入化也不會數到他,但鄭伊健「package」 的每一個部份都是恰如其分,他就是一個時代的偶像,別人寫給他的歌,都是圍繞著一個形象去創作。你不是因為他某一個技藝特別好而喜歡他,你就是喜歡。喜歡要夠盲目才是喜歡。四大天王除了張學友,其餘三個都是「偶像派」。劉德華賣的就是「劉華」的味道,黎明是靚仔的情歌輸出機,郭富城是現場演出的舞台王者。黎明一開始也被看不起的,那個年代的文藝青年都不會說自己喜歡黎明,但黎明最後也得到了《今生不再》,打動了千千萬萬香港人,曾經輕視他的人都要慢慢改觀。
00 年代突然多了一批「實力派」,最後剩下來的都不是唱功特別好。謝霆鋒不是唱家班、結他也不是彈得很好,但他就是有一個反叛青年的形象,也寫出了很多經典之作。周國賢在那個年代出來,他唱功也不是特別好,例如同期的側田就技術上強得多,但周國賢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世界觀,不只是唱準一首歌每粒音就完事。那個年代也是卡啦 OK 的時代,藝人窄化成「歌手」,變成第一個唱一首歌的工具,這首歌只是用來給消費者在 K 房裡覆唱,不再專屬於藝人。
以前搞一個藝人出來,「A&R」(Artist and Repertoire)這個部門的權力很大,完全決定這個藝人大方向要怎樣走,形象、人設、選甚麼歌去製作,藝人的「特色」就取決於 A&R 的大腦,而不是由不通文墨的老闆或者銷售部門決定。這些年很多山頭的 A&R 權力開始褪色,甚至被取消,後來就出現毫無特色的唱歌佈景板。現在很多人轉為厭惡的楊千嬅,就是一個例子。楊千嬅肯定不是演技好,唱功又不是好,但她就是有一個台前幕後一致縫製的形象。從早期「人山人海」給她製作的都市文青形象,到後來做了寂寞香港中女情感歸宿患得患失的代言人。雖然一切最後在習近平那雙手下出了戲,但在之前,你不能說楊千嬅不是一個成功的「偶像」。
文化之中要有偶像,才有生氣。藝人叫自己做 artist,藝術家要有魅惑力,像一個部落社會的巫師,讓群眾暫時解除理性,他的現場演出有瑕疵,但觀眾在狂情之中,也不在乎了,那就是真正的喜歡和力量。女粉絲為劉華跳海、追著黎明的少女變成中女仍然瘋狂,能夠超越「實力」,能夠不被「實力」的概念所規範,才是偶像真正的形態。
喜歡「偶像」是肉慾的,不是根據具體客觀標準的好壞。喜歡偶像,是一個因信稱義的文化行為。評論家總是喜愛權衡,教人要崇優,但粉絲愛偶像是「不問是非」也不崇優,不是說你唱得好演得好就愛你,而是你唱得不好他也會愛你。不是因為他最好,而是因為他是「我們的」。
因信稱義是一班人認為人類不用透過教會,直接就能接通更高的存在,直接獲得救贖;不是說你做了多少好事,不是說你交了多少具體的贖罪券,你信了就稱義,是一種極度的自我肯定。喜歡本土偶像,也是這樣一份自己自己的肯定和認同。中國和外國一定有聲色藝更好的藝人,但你就是覺得香港出來的藝人有一種親切感,他們說我們的潛語言,有特殊加分。
現在有了新偶像,就像入主白宮的總統,一定有很多女秘書來獻殷勤;香港藝人紅了,中國娛樂圈就會來吸收、各種看似本小利大的機會也將接踵而來,有些很快就會人設崩壞,成為在二線城市商場騷滿足老闆的娛樂從業員,但也許亦將有一些人能穩穩陣陣地捱出頭來,成為符號,成為下一個偶像,能夠逃過成為周柏豪的宿命,像以前的香港偶像,成為一方之雄,在本地成功,然後不失本色地向外進行逆輸出。
香港集體回憶例子 在 Old Hong Kong Lovers 香港集體回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Old Hong Kong Lovers 香港集體回憶。 84644 個讚· 14 人正在談論這個。只要你喜愛香港集體回憶,歡迎加入討論及分享過去香港的生活及照片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