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讀《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很欣賞此書整理台語電影的用心,然而某些史觀、對電影史的論說上,我還是不太認同的。這幾天大概也會再發帖談談。
然而讀到中間,讀到邵氏《梁山伯與祝英台》橫掃台灣票房之事,看到下引的有趣討論:一部賣座影片,如何被正反兩方面論說,一方如何將《梁祝》與「本國電影發展」作連結、而另一邊則從藝術及其他角度提出異議。讀起來可似曾相識?電影不會因為大眾喜愛就能逃開公眾的審視。而評論形式以至工業背景,當年的評論者「姿態」可謂更加銳利。
另一方面,我所想的是「評論」之載體。《梁祝》當時的「論戰」(姑且稱之),都是在報章雜誌中發生。《毋》書中時有提到台語片缺乏關注,亦因為台語電影工業的可見度不大——因為真正的台語書寫、又或是以本省文化本位作報導宣傳的媒體,在當時國民黨戒嚴時代的台灣根本絕無僅有。各大國語(外省)報章自然更加關心國府本位的消息。
然而時至今日,如影友謂已經進入一個「一人一平台」的世代,即使是租網域等等都是相對容易負擔的。作為一個「評論」者,挑戰除了在於組織觀點,也在選擇平台。自平台最自主但要極用心經營;寄居(有酬或無酬)平台又要慎選文章定位;不以文字,尚可錄音拍片,更似是將來趨勢。
但我自己覺得評論之為創作,都是創作者自身的存在與聲音,一如其他媒介的創作。為甚麼要寫、為甚麼要表達、為甚麼要如此上心捍衛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都想被聽見、我們都想自己的聲音有人認同。既然如此,何不更努力與異見碰撞,令自己被看見/被聽見?
引文如下:
//《梁祝》上映,在這場「中西文化論戰」與李敖對陣的徐復觀和薩孟武等兩位學者,就先後投書頌揚《梁祝》。徐復觀寫道,《梁祝》「『起用』了民間故事,並把民間的黃梅調融入到裡面去,已是中國藝術的一大發現」,這表示「中國電影,快從『上海衖堂文化』中、『香港騎樓文化』中解放出來,以面向故國山河的本來面目」;薩孟武更引用多位大學教授的評語背書,表示自己雖然「中國電影只看過三次」,仍頌揚「本片是中國第一部好電影」。薩孟武說,他和他知識界的友人們認為,《梁祝》之所以能轟動臺北,「大率因為我們居留臺灣之人尚有強烈的民族意義,不以外國月亮比中國月亮圓的緣故。」
⋯⋯
不過,翻閱當年報導,這種一味頌揚的論調,其實也引來不少反彈。《徵信新聞》就有社論談到,「人們為了想念故園景物,為了重溫美麗的記憶而熱愛這張片子,這一份感情是神聖的。但我們因熱愛自己的風物,而賦予它以溢美的評價則大可不必。」影評人黃仁更尖銳地回應徐復觀:有關戲曲形式的電影,「在臺語片中早已不新鮮,其中也有不乏使人流淚而頗賣錢的片子。只是臺語片所花的資本不及《梁祝》的二十分之一。」他同意《梁祝》電影的賣座「正是民族意識的最高表現」,但觀眾因偏愛而不計較,「並不等於片子的成就十全十美。」黃仁批評《梁祝》毫無電影感,看《梁祝》好比是在「看銀幕上的地方戲」,更嚴詞質問:「當各國影業多已進步到高度運用映像藝術的今日,我們卻退回舞臺去,算是電影藝術的進步嗎?」
此外,也有人投書指出《梁祝》的輿論評價兩極,自己「不知是因所抱的希望過高,還是心理欠敏感?想不到直等片子完了,竟未被激動出淚來,看看左右也未見什麼人擦眼淚的」,認為「《梁祝》一片,在國片中確是水準以上之作,不過就電影藝術論,絕不如某名教授認為的那樣,竟是壓倒世界一切名片的『冠軍王片』」,暗貶投書影評的薩孟武先生,「如要形諸文字,又非真正的行家,還是以去寫社會學科的論文為宜,千萬不要將這件事也扯到中西文化論戰上去了。」//
(圖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公映時於《華僑日報》之全版廣告。根據《毋》書引《聯合報》當時報導,《梁祝》在港賣座不理想,令邵氏一度考慮改變製片方針,直至在台灣大賣。)
#映畫札記
#電影書 #毋甘願的電影史 #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台語片 #台灣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
#電影評論 #評論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來燕|愛心男無怨燕子築巢周地屎 車房變產房為雀設計執屎機關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李陵《艷歌行》。初夏之時,走過老建築、騎樓底,總不時聽到雛鳥鳴啼,抬頭一看,自會發現一個個燕巢附於樑上。居於元朗獨立屋的文sir,亦有燕子相中他的家宅,每年來訪。今年天氣剛熱暖,燕子又一期一會的回家了。 ...
香港騎樓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元城市: 香港] 居住的記憶:深水埗與石硤尾的黏膩痕跡
.
這次來香港,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要來深水埗看看,「#棚仔事變」誘發了我對這個區域的興趣,應該是說,近年來深水埗這個陳舊的老地方,受到香港學者與文化運動青年的注意,已然有不少論述正在造構我們的目光,人們一同回頭看待深水埗,找尋在現代性推擠下卻滯礙難動的黏膩痕跡,深水埗的質地是沾滿灰塵與油質的,但正因如此,覆蓋著緩慢、斑駁、日常、過去的香港庶民生活。
.
深水埗位於九龍半島西部,電影《#桃姐》的某些場景就在這兒拍攝,呼應一種過去/現在的二元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是製造業與家庭式輕工業興盛之地,像是石硤尾工廠大廈就是這些「山寨廠」的集中地,總是有種灰色、油墨、人工皮件的氣味。
.
來香港的第一趟地鐵,就帶著媽媽來深水埗,步出地鐵站時,我媽的表情似乎有一點驚訝,不解於我的興奮雀躍。地鐵站旁是髒亂的雜貨小店,販賣皮件、衣物、食物、日用品,由於是周日的緣故,這兒人口的組成幾乎有四分之一是東南亞移工,這是另一個香港獨特的全球化現象,有空再談。#深水埗的唐樓(Tenement House,類似台灣所謂的公寓,其定義為供給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組客使用的樓房,十九世紀末開始大量擴建)外觀看起來十分陳舊,我媽說:「這裡看起來好醜喔!」,我卻說:「天啊,好美的樓,早知道就住這裡!」(原本訂的民宿在深水埗)(我媽表示暈倒)。
.
在過去一點的石硤尾也有雜亂的唐樓,還有老舊的 #H式公共屯屋,記錄著60、70年代居民的集體生活。唐樓的一樓通常做為店面,稱作「騎樓」,或說店屋(shop-house),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香港騎樓,認為香港騎樓乃是十九世紀唐樓與十八世紀英式迴廊加寬的遮陽屋簷(verandah)之複合體,是英國殖民南亞、東南亞地方時的建築風格與中國近代建築的混合與擴散,好幾個漂亮的騎樓都在深水埗與石硤尾,只能說我媽不懂啦。
.
這張照片則是 #石硤尾屋屯一樓的市場,此種大樓是一種令人難忘的建築形式,可以有效快速地將人安置,短時間內形構出一種特有的生活模式。故事是,在1953年聖誕節的前夕,石硤尾的一場大火讓5300人一夜之間失去住所,使得政府不得不盡快提供大量住房,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議題。在《#石硤尾神話:寮屋居民、火災和1950-1963的殖民政策》中認為,這場火災奇異地影響了香港政府的住房政策,創造出了一種新型態的建築,即「公共屋屯」。屋屯類似台灣的國宅,每號房都十分狹小約莫5到10坪,家戶共用一條長廊陽台,且共用廁所與衛浴設備,有很多電影都有這樣的場景(譬如《殭屍》、《我愛HK開心萬歲》),形成香港社會特有的鄰居關係,是「公」的體現。可惜我們沒有走上屋屯看看,畢竟是私人民宅。
.
反正我開開心心地在這塊區域拍照閒晃,怡然自得,而我媽媽則是緊緊張張、疑神疑鬼,一會兒說有人拉他背包,一會兒說街道垃圾好多…。深水埗是個好地方,添好運、維記咖啡室、綠林甜品等等超級傳統的店家都依然大排長龍,許多老舊在此處尚未被抹去,也並非那種刻意復古的殖民情懷,學界與文化保存機構則紛紛出手倡議「修舊如舊」,但同時也有民間的聲音認為這種文化重建實質上根本無助於深水埗長久以來的貧困問題。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拾起珍藏的東西等待被找回,無論是華麗懷舊的文創策略,或是嚴苛尖銳的政經批判,當然,還有那些吃吃、喝喝、走走、停停。
#帶著媽媽去旅行
香港騎樓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元城市: 香港] 居住的記憶:深水埗與石硤尾的黏膩痕跡
.
這次來香港,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要來深水埗看看,「棚仔事變」誘發了我對這個區域的興趣,應該是說,近年來深水埗這個陳舊的老地方,受到香港學者與文化運動青年的注意,已然有不少論述正在造構我們的目光,人們一同回頭看待深水埗,找尋在現代性推擠下卻滯礙難動的黏膩痕跡,深水埗的質地是沾滿灰塵與油質的,但正因如此,覆蓋著緩慢、斑駁、日常、過去的香港庶民生活。
.
深水埗位於九龍半島西部,電影《桃姐》的某些場景就在這兒拍攝,呼應一種過去/現在的二元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是製造業與家庭式輕工業興盛之地,像是石硤尾工廠大廈就是這些「山寨廠」的集中地,總是有種灰色、油墨、人工皮件的氣味。
.
來香港的第一趟地鐵,就帶著媽媽來深水埗,步出地鐵站時,我媽的表情似乎有一點驚訝,不解於我的興奮雀躍。地鐵站旁是髒亂的雜貨小店,販賣皮件、衣物、食物、日用品,由於是周日的緣故,這兒人口的組成幾乎有四分之一是東南亞移工,這是另一個香港獨特的全球化現象,有空再談。深水埗的唐樓(Tenement House,類似台灣所謂的公寓,其定義為供給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組客使用的樓房,十九世紀末開始大量擴建)外觀看起來十分陳舊,我媽說:「這裡看起來好醜喔!」,我卻說:「天啊,好美的樓,早知道就住這裡!」(原本訂的民宿在深水埗)(我媽表示暈倒)。
.
在過去一點的石硤尾也有雜亂的唐樓,還有老舊的H式公共屯屋,記錄著60、70年代居民的集體生活。唐樓的一樓通常做為店面,稱作「騎樓」,或說店屋(shop-house),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香港騎樓,認為香港騎樓乃是十九世紀唐樓與十八世紀英式迴廊加寬的遮陽屋簷(verandah)之複合體,是英國殖民南亞、東南亞地方時的建築風格與中國近代建築的混合與擴散,好幾個漂亮的騎樓都在深水埗與石硤尾,只能說我媽不懂啦。
.
這張照片則是石硤尾屋屯一樓的市場,此種大樓是一種令人難忘的建築形式,可以有效快速地將人安置,短時間內形構出一種特有的生活模式。故事是,在1953年聖誕節的前夕,石硤尾的一場大火讓5300人一夜之間失去住所,使得政府不得不盡快提供大量住房,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議題。在《石硤尾神話:寮屋居民、火災和1950-1963的殖民政策》中認為,這場火災奇異地影響了香港政府的住房政策,創造出了一種新型態的建築,即「公共屋屯」。屋屯類似台灣的國宅,每號房都十分狹小約莫5到10坪,家戶共用一條長廊陽台,且共用廁所與衛浴設備,有很多電影都有這樣的場景(譬如《殭屍》、《我愛HK開心萬歲》),形成香港社會特有的鄰居關係,是「公」的體現。可惜我們沒有走上屋屯看看,畢竟是私人民宅。
.
反正我開開心心地在這塊區域拍照閒晃,怡然自得,而我媽媽則是緊緊張張、疑神疑鬼,一會兒說有人拉他背包,一會兒說街道垃圾好多…。深水埗是個好地方,添好運、維記咖啡室、綠林甜品等等超級傳統的店家都依然大排長龍,許多老舊在此處尚未被抹去,也並非那種刻意復古的殖民情懷,學界與文化保存機構則紛紛出手倡議「修舊如舊」,但同時也有民間的聲音認為這種文化重建實質上根本無助於深水埗長久以來的貧困問題。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拾起珍藏的東西等待被找回,無論是華麗懷舊的文創策略,或是嚴苛尖銳的政經批判,當然,還有那些吃吃、喝喝、走走、停停。
#帶著媽媽去旅行
香港騎樓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自來燕|愛心男無怨燕子築巢周地屎 車房變產房為雀設計執屎機關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李陵《艷歌行》。初夏之時,走過老建築、騎樓底,總不時聽到雛鳥鳴啼,抬頭一看,自會發現一個個燕巢附於樑上。居於元朗獨立屋的文sir,亦有燕子相中他的家宅,每年來訪。今年天氣剛熱暖,燕子又一期一會的回家了。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25/CYHBTYRYVJGRNBFC3ZHUHSPKD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燕子 #元朗 #獨立屋 #李陵 #艷歌行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nLWGMsMusA/hqdefault.jpg)
香港騎樓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十大鬼屋之首 - 剛成交: 2536成交(100%堅),成交6500萬,唔識畀分? 筱廬位於元朗大棠旁,是大旗嶺村歷史建築群之一。佔地約1.85萬平方呎,落成後總樓面約4.6萬平方呎。
原業主鄧成波2016年6300萬買入地皮,原擬建安老院
HK01 報導內容:
「舖王」資深投資者鄧成波,本月突然離世,旗下屬三級歷史建築、擁有「香港十大鬼屋之首」稱號的荒廢古老大宅元朗筱廬,新近錄得易手,由嘉濤(香港)控股(2189)在上周五(21日)以6,500萬元購入,成交價較鄧成波家族2016年的購入價僅略高約3%。
嘉濤(香港)控股公布,以6,500萬元收購四幅土地,該批土地上包括建有稱為筱廬的三級歷史建築。並指出,賣方建議保留歷史建築,並於餘下地段發展一幢新的樓宇,擬作安老院舍,輕微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至五層加一層地庫。
筱廬位於元朗大棠旁,是大旗嶺村歷史建築群之一,於四十年代初落成,採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惟荒廢後時有鬧鬼傳聞。(城規會資料)
筱廬屬於三級歷史建築,擁「香港十大鬼屋之首」稱號,未來將會繼續保留。(城規會資料)
整個項目(黑線內)佔地約1.85萬平方呎,落成後總樓面約4.6萬平方呎。(城規會資料)
兩幅地皮收租6萬 一幅內有違例構築物
目前,其中兩幅土地分別以每月約3萬元租出,租約期分別至2022年5月底及2月底。另有一幅土地現時有違例構築物。
嘉濤董事會表示,考慮到市場內可供收購的物業數目急升,以及樓價大幅下降後,認為是次收購合適,並有意於該等土地發展一幢新的樓宇擬作一間安老院舍。
鄧成波2016年6300萬買入地皮 擬建安老院
翻查資料,鄧成波家族在2016年底以6,300萬元購入元朗筱廬,並在2019年5月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地皮高限以發展為安老院舍,提供170個床位,並會保育現有歷史建築。整個項目佔地約1.85萬平方呎,落成後總樓面約4.6萬平方呎。是次以6,500萬元沽出,五年內僅升值200萬元或3%。
鄧成波早年擬將用地重新發展為安老院舍,並保育筱廬歷史建築。(城規會文件/模擬圖)
鄧成波早年擬將用地重新興建安老院舍,提供170個床位。(城規會資料)
鄧成波早年擬將用地重新興建安老院舍,提供170個床位。(城規會資料)
鄧成波早年擬將元朗筱廬保留,計劃日後用作歷史畫廊用途。(城規會文件/模擬圖)
鄧成波早年擬將用地重新興建安老院舍,提供170個床位。(城規會資料)
逾70年歷史 荒廢後有鬧鬼傳聞
筱廬的位置鄰近元朗馬棠路交界,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樓高兩層,建築風格中、西混合,既有西式柱石、亦有舊唐樓常見的「大騎樓」。惟大宅自七十年代已荒廢,並時有鬧鬼傳聞。據知,有街坊於黃昏或晚間途經時,聽到大宅內傳出家庭吃飯、麻將耍樂的聲音,但屋內是漆黑一片,故被街坊形容為鬼屋。大宅當年由元朗鄉紳陳慕青興建,並由其後人持有至2016年才轉售予鄧成波。
鄧成波於本月中旬離世後,該家族繼續在市場沽售物業,如上周以2,380萬元沽出太子基隆街261地舖,物業五年升值約44%。
簽約日期大約是2021年5月中。
Note: 評分基準,5分市值,10分超平,一分騙案(超貴?)
業主有舖放售,記住聯絡我。馬上出價買入你間舖? whatsapp 我 9036 1143 或致電 2830 1111 李根興
盛滙商舖基金,每季對外集資港幣約六千萬(上限)。只限持有港幣800萬以上流動資產(非物業)人士參與,投資300萬起。 了解詳情,可致電 (852) 2830 1111
www.bwfund.com
www.edwinlee.com.hk
想收到最即時的商舖「八八卦卦」資訊,可 whatsapp 我 90361143, 好多事唔方便公開講。
購買李根興的【李根興的生意哲學】(最新2020年6月出版 - 定價$198),或【買舖 要買得 PRO】(定價$198),連親筆簽名,可 whatsapp Suki (+852) 5566 1335。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3srt9FAqL8/hqdefault.jpg)
香港騎樓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相約在東京北區的王子站見面,遠遠看見就知道是他——穿着格子恤衫,一手摸摸肚腩、一手拿着汽水,給人莫名的親切感。他是東京人森戶照之,人稱Mora,是facebook群組「港日吹水區」的版主,自學廣東話和繁體字已30年。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728/5PGKFQCDYCXZVPBVICU26TIK4A/
日本插畫師小野寺光子,對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獨特的本地文化感到着迷,作品經常出現在日本的生活雜誌、旅遊指南等,去年被香港旅遊發展局頒發「超級香港迷」的名銜。茶餐廳、露天街市、大騎樓上的店舖招牌、菠蘿包、豆豉鯪魚等,畫風溫柔,插畫裏的世界,是那個有活力、人情味、我們最熟悉的香港。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708/SF7S6SFAUQWQIUCTOA5TE3DRQE/
日本有人賣雞蛋仔並不是第一次,但通常都是香港人飛過去賣居多,土生土長日本人會識整,真的比較少見。這間位於大阪肥後橋附近的小店,由純正日本人Yuka主理。今年7月中開始營業,短短數月已風靡一眾大阪少女,爭相在IG打卡洗版,經常開店幾小時就售罄。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1023/DOR6J5VLI6CQIWGL4TSM3MEJW4/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日本 #香港迷 #廣東話 #許冠傑 #雞蛋仔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XhzmKg8OI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LqB5tqhmW8f68riYBCLcAswg8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