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寫一寫近期吃到令人有點感動的一道「被進化」菜式: 松茸湯鴿吞獅。
從傳統的鴿吞燕/ 翅演化而來,演變得很有自己的想法。技術層面的掌握亦很有深度。
北京國貿大飯店中菜行政總廚張嘉裕——— 36 歲非常年輕的中菜大廚,不可限量的前途。
咆哮的鴿吞獅
好幾個月前在台北山海樓吃了頓,由詹宏志先生親自寫菜單,當中有一道菜:肚包雞,就跟粵菜裡頭的豬肚鳳吞燕/翅的概念大同小異,台灣人稱作「手路菜」,也就是手工菜的意思。將土雞去骨後,塞入不同材料如筍絲、肉絲、香菇絲、烏參、蝦仁等,全都必須事先各別處理過再結合起來,然後才裝入豬肚去縫合,再燉煮好幾個小時。上桌的時候,一刀切開,滿滿的餡料露了出來,很有視覺效果。根據當時在座的著名美食作家葉怡蘭老師解釋,這種菜式,台灣人也叫做套疊菜,那就是把兩種不同口味、質感的食材,套疊成為一道菜,很考驗廚師的技巧。而這種套疊菜,在台灣屬於「阿舍菜」,也就是大戶人家的菜式。
以台菜的詞彙解讀,潮州菜和上海菜都有的鴿吞燕,少了豬肚,不算「套疊菜」,但應該是手路菜?還未有機會追溯始源,不知道這「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是誰先做,誰尾隨。最近到了北京一趟,探望了我的大廚好友,北京國貿大飯店的中菜行政總廚張嘉裕,順便在他的餐廳吃了一頓。他被鴿吞燕所啟發而演繹的一道新菜:鴿吞獅,令我頗感驚為天人。首先是意念,把魚翅或燕窩塞在乳鴿裡,賣的是低調矜持的優雅,富戶講究品味的含蓄高貴,而這道鴿吞獅,則是把上海菜的獅子頭塞進乳鴿裡——這個部分,已經把原有菜式的格局做大了,不只是菜名的霸氣,還包括技術含量的大幅度提升!
先略略解釋鴿吞燕/翅的做法,那當然先要熬一鍋上湯。乳鴿去骨後,煨煮了入味的魚翅或燕窩塞入乳鴿裡縫好,再與上湯一起燉,即成。張嘉裕這一道鴿吞獅,送上來的時候,我一看:定型得好漂亮!他所做的上湯,亦是應運時令熬的松茸湯。看表面,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將獅子頭包入去骨的乳鴿裡,跟鴿吞燕/翅差不多,那就大錯特錯。烹調的技術層面更為複雜: 先燉一個上湯是必須的,另外用清水燉獅子頭,分開執行。接著,把燉好的獅子頭釀入起了骨的乳鴿,得要用熱水淋熟表面(好似粵菜炸子雞“上皮”的工序)。淋完熱水後,再跟上湯一起燉兩個小時。燉好以後還未大功告成,鴿吞獅得要從湯裡拿出來擺在室溫至少兩個小時定型,那湯另外用雞胸、蛋白和京蔥去吊清,變成清湯。
最後的最後,再把鴿呑獅和吊好的清湯一起再燉兩個小時,才正式上菜。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人都癲?這道鴿吞獅的技術含量比起傳統的鴿吞燕/翅高出至少兩倍!怎可不贊嘆?食味亦佳,獅子頭清淡而吸味,跟松茸湯、鴿肉一起入口,非常和味。如果湯頭能吊得再清一些、把松茸切薄片加入湯裏提香且更切題,相信會更完整。無論如何,這道菜的雖不算原創,但很有自己的想法和風格,技術層面的掌握亦可圈可點,是一道有格局的佳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