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 #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 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 (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 (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8月25日上市📣
馬偕宗教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論是阿富汗問題或是看公視大片斯卡羅,您都可以配一本書來看世界,那就是由允晨出版、資深記者盧世祥所撰寫的《我們台灣人》,這本書從各個面向點出了我們內心深層的那個「我們台灣人」,余晏今天專訪盧世祥,一起分析在電視機前看斯卡羅的我們是什麼樣的台灣人?一起談要不要美國出兵的台灣?並分析滿天謠言抨擊疫苗的是什麼樣的台灣人?
什麼樣的國民性或文化基因造就什麼樣的政治。本書指台灣人愛錢驚死愛面子不團結只是浮面現象,深層是缺乏理性精神的本質與公民意識的能量(頁194),從威權邁向民主成就彌足珍貴,武肺疫情表現可圈可點,但如何深化民主、打造正常國家社會、紮根文化層面?靠政治人物可以嗎?(頁195)
正逢七月鬼月,台北市從大樓到鄰里全面敬拜孤魂野鬼,本書引作家李喬說的「台灣人欠缺宗教情操,信奉賄賂一貫道,神人之間是買賣關係(頁271),錢能通神,錢能使鬼推磨,精神世界徹底物化,人與神佛間不脫善行福報、窄化為賄賂消災模式。莊萬壽說功利心態與靈驗主義使台灣成拜拜神國,社會進步、科學理性不能減低迷信的神秘主義流風,民間信仰停在巫術,電視充斥命理風水靈異節目(頁272),我們應該如何改變?
台灣公眾的政治態度與行為受文化基因支配,冷漠是最大特色 ,除了選舉投票及藍綠鬥爭,台灣人對公共事務相當冷漠,美國學者史蒂瑞於十九世紀考察台灣,發現以漢人為主的當時社會,幾乎沒有公眾權利觀念,李喬指八成是冷漠人口,莊萬壽指宿命主義,葉國興指只停留在個人權利階段(頁190),我們如何對抗這樣的宿命傳統?
威權統治下參與公共事務有危險性,尤其二二八後台人從小被教囝仔人有耳沒嘴,公眾事務明哲保身為尚,公民特質其實有慢慢改變,如何蛻變成勇敢站出來表態的台灣人?這一波很多網紅醫師都站出來了?
中國宣稱併吞台灣,手法千方百計,經由媒體操作影響台灣,舊的破口是黨國媒體結構,新破口是網路時代的滲透力,中國因素裡應外合(頁209)。疫情期間是否也感同身受,怎麼看這樣的兩個破口問題。
台灣戰後沒有建立正常國家,林獻堂以詩談台灣人悲哀「異國山水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歷史上台灣人很少建立自己國家,原住民建立大肚王國,漢人東寧王國,讓李登輝感慨「台灣人四百年來一直當奴隸做長工,被管得很乖」(頁175),這本書是否期許台灣人自己站出來。
自卑、認命、台奸特多(頁91)台灣人的國民性文化成份(頁91)中,最該一一改掉的是那些?
本書細心找了馬偕、美國博物館學者史蒂瑞、蘇格蘭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日本山根勇藏的台灣民族性百談等,來談百年前的台灣人樣貌(頁80到84),我們跟百年前已經很不同了,這百年來的改變有退有進是那些?
以博恩夜夜秀來談政媒關係的問題,超越藍綠及付費宣傳(頁218)間,年輕人不在乎付費的問題,怎麼辦?
中國透過代理人及網路滲透而來,中國解放軍裡的網軍初估三十萬人,加上百萬五毛黨搖旗吶喊,使台灣成全球面臨假訊息最大風險地方(頁211、212),加上媒體經營困難生態丕變,拿人手軟,台灣這一代年輕人最後會如何面對這場媒體內戰?
馬偕宗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論是阿富汗問題或是看公視大片斯卡羅,您都可以配一本書來看世界,那就是由允晨出版、資深記者盧世祥所撰寫的《我們台灣人》,這本書從各個面向點出了我們內心深層的那個「我們台灣人」,余晏今天專訪盧世祥,一起分析在電視機前看斯卡羅的我們是什麼樣的台灣人?一起談要不要美國出兵的台灣?並分析滿天謠言抨擊疫苗的是什麼樣的台灣人?
什麼樣的國民性或文化基因造就什麼樣的政治。本書指台灣人愛錢驚死愛面子不團結只是浮面現象,深層是缺乏理性精神的本質與公民意識的能量(頁194),從威權邁向民主成就彌足珍貴,武肺疫情表現可圈可點,但如何深化民主、打造正常國家社會、紮根文化層面?靠政治人物可以嗎?(頁195)
正逢七月鬼月,台北市從大樓到鄰里全面敬拜孤魂野鬼,本書引作家李喬說的「台灣人欠缺宗教情操,信奉賄賂一貫道,神人之間是買賣關係(頁271),錢能通神,錢能使鬼推磨,精神世界徹底物化,人與神佛間不脫善行福報、窄化為賄賂消災模式。莊萬壽說功利心態與靈驗主義使台灣成拜拜神國,社會進步、科學理性不能減低迷信的神秘主義流風,民間信仰停在巫術,電視充斥命理風水靈異節目(頁272),我們應該如何改變?
台灣公眾的政治態度與行為受文化基因支配,冷漠是最大特色 ,除了選舉投票及藍綠鬥爭,台灣人對公共事務相當冷漠,美國學者史蒂瑞於十九世紀考察台灣,發現以漢人為主的當時社會,幾乎沒有公眾權利觀念,李喬指八成是冷漠人口,莊萬壽指宿命主義,葉國興指只停留在個人權利階段(頁190),我們如何對抗這樣的宿命傳統?
威權統治下參與公共事務有危險性,尤其二二八後台人從小被教囝仔人有耳沒嘴,公眾事務明哲保身為尚,公民特質其實有慢慢改變,如何蛻變成勇敢站出來表態的台灣人?這一波很多網紅醫師都站出來了?
中國宣稱併吞台灣,手法千方百計,經由媒體操作影響台灣,舊的破口是黨國媒體結構,新破口是網路時代的滲透力,中國因素裡應外合(頁209)。疫情期間是否也感同身受,怎麼看這樣的兩個破口問題。
台灣戰後沒有建立正常國家,林獻堂以詩談台灣人悲哀「異國山水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歷史上台灣人很少建立自己國家,原住民建立大肚王國,漢人東寧王國,讓李登輝感慨「台灣人四百年來一直當奴隸做長工,被管得很乖」(頁175),這本書是否期許台灣人自己站出來。
自卑、認命、台奸特多(頁91)台灣人的國民性文化成份(頁91)中,最該一一改掉的是那些?
本書細心找了馬偕、美國博物館學者史蒂瑞、蘇格蘭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日本山根勇藏的台灣民族性百談等,來談百年前的台灣人樣貌(頁80到84),我們跟百年前已經很不同了,這百年來的改變有退有進是那些?
以博恩夜夜秀來談政媒關係的問題,超越藍綠及付費宣傳(頁218)間,年輕人不在乎付費的問題,怎麼辦?
中國透過代理人及網路滲透而來,中國解放軍裡的網軍初估三十萬人,加上百萬五毛黨搖旗吶喊,使台灣成全球面臨假訊息最大風險地方(頁211、212),加上媒體經營困難生態丕變,拿人手軟,台灣這一代年輕人最後會如何面對這場媒體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