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爺寫給香港人的一封信 】
從前一句『你好嗎?』
是客套、老土、沒有靈魂的一句開場白
現在一句『你好嗎?』
會觸動聽者的感受
因為…我們現在都過得不太好
『#我好嗎為誰大聲哭過
#你好嗎共誰無聲躺臥
#趁養傷別隨回憶折磨
#暫時隨心沮喪 撲滅壓抑之火』
曾經有人說我
『你這樣是自欺欺人!』
曾受情緒困擾的夕爺告訴我們
『來日想打妖怪 先要做人去 首先祝你心理愉快』
現在告訴我們
『仍然求存祈求什麼
#永遠太遠無謂太早分對或錯』
每個人對於處理情緒 對於事情接受程度都不同
你以為大家都一樣傷心
但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的難過可能比你多很多
不是說你沒有他那麼著緊
而是…他的身體 他的心靈 比較難走出傷痛
請好好體諒他們
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規範人
『#你記得釋放自己枷鎖
#我記得在原位中安坐
#最要緊力求螺絲不破
歲月靜好不過 就潛藏在被窩』
有時身處光明的地方
你被周遭太多能見的東西吸引著
很難看到錯誤及瑕疵
當你置身黑暗中
身邊人每個微小動作所燃起的火花
你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我們在黑暗中
特別容易看到人性的光輝 互相關心 守望相助
『你好嗎 別容肉身出錯
我好嗎 靈魂無比飢餓
萬暗中 就凝望深淵裏
我們曾經交錯 擦亮過的花火』
『耶穌聽見了就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
(馬太福音9:12)
我們都有病
我們都很累
我們都需要一點光一絲暖
音樂也是其中一項很有效的靈藥
從歌者..從詞人中..好像領悟到一些
又好像想通了一些
也得到一些安慰與陪伴
病了 就要好好休息及接受治療
你怎能叫病人下床去打仗?
他們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
『#惟求成為微弱亮光
點起那 最初的野火 如美好的最初』
當身體復原了 病好了 才能發光
燃點起初心 照亮別人
再將火把 傳遞開去 去到更遠的地方
燃亮更多的人
我們其實都不知道可以做甚麼
只知道再微小的石頭 也能製造出漣漪
想做甚麼就去做
能做甚麼就去做
人在。家在
『#平凡人還能做什麼 #平常仍能維持什麼
#要怪誕而甜蜜的家撐着過』
#你好嗎
唱:#方皓玟
詞:#林夕 曲:#徐繼宗
編:#孔奕佳 監:#許創基
---------------------------------------
插畫+想法:丹尼爾。海的兩三事 @daniel.hoi23s
手寫字: #練黑龍
#廣東歌 #歌詞 #香港 #手寫字 #歌詞插畫
馬太福音是誰 寫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夕爺寫給香港人的一封信】
從前一句『你好嗎?』
是客套、老土、沒有靈魂的一句開場白
現在一句『你好嗎?』
會觸動聽者的感受
因為…我們現在都過得不太好
『#我好嗎為誰大聲哭過
#你好嗎共誰無聲躺臥
#趁養傷別隨回憶折磨
#暫時隨心沮喪 撲滅壓抑之火』
曾經有人說我
『你這樣是自欺欺人!』
曾受情緒困擾的夕爺告訴我們
『來日想打妖怪 先要做人去 首先祝你心理愉快』
現在告訴我們
『仍然求存祈求什麼
#永遠太遠無謂太早分對或錯』
每個人對於處理情緒 對於事情接受程度都不同
你以為大家都一樣傷心
但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的難過可能比你多很多
不是說你沒有他那麼著緊
而是…他的身體 他的心靈 比較難走出傷痛
請好好體諒他們
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規範人
『#你記得釋放自己枷鎖
#我記得在原位中安坐
#最要緊力求螺絲不破
歲月靜好不過 就潛藏在被窩』
有時身處光明的地方
你被周遭太多能見的東西吸引著
很難看到錯誤及瑕疵
當你置身黑暗中
身邊人每個微小動作所燃起的火花
你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我們在黑暗中
特別容易看到人性的光輝 互相關心 守望相助
『你好嗎 別容肉身出錯
我好嗎 靈魂無比飢餓
萬暗中 就凝望深淵裏
我們曾經交錯 擦亮過的花火』
『耶穌聽見了就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
(馬太福音9:12)
我們都有病
我們都很累
我們都需要一點光一絲暖
音樂也是其中一項很有效的靈藥
從歌者..從詞人中..好像領悟到一些
又好像想通了一些
也得到一些安慰與陪伴
病了 就要好好休息及接受治療
你怎能叫病人下床去打仗?
他們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
『#惟求成為微弱亮光
點起那 最初的野火 如美好的最初』
當身體復原了 病好了 才能發光
燃點起初心 照亮別人
再將火把 傳遞開去 去到更遠的地方
燃亮更多的人
我們其實都不知道可以做甚麼
只知道再微小的石頭 也能製造出漣漪
想做甚麼就去做
能做甚麼就去做
人在。家在
『#平凡人還能做什麼 #平常仍能維持什麼
#要怪誕而甜蜜的家撐着過』
#你好嗎
唱:#方皓玟
詞:#林夕 曲:#徐繼宗
編:#孔奕佳 監:#許創基
---------------------------------------
插畫:丹尼爾。海的兩三事
題字:練黑龍
#廣東歌 #歌詞 #香港 #手寫字 #歌詞插畫
馬太福音是誰 寫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之後,哪種上班族能夠歷劫歸來?]
這幾天新聞報導不斷跳到眼前,最熱門的關鍵字當屬「微解封」三個字,也就是有些店家會有限度地開放室內營業,有些則還在禁止中。醫界專家從數字來看,認為台灣的疫情目前是有緩解趨勢,可以試試微解封;但是前立委郭正亮的說法是,政府其實還不願意微解封,但是不得不,因為經濟撐不下去,必須—
「與經濟妥協。」
昨天晚上回家看到一封市府財政局的來函,我電會計師了解詳情,他說這是紓困方案,重點有兩個,營業所得稅打折,並延緩三個月繳交。而我早就交了,於是跟會計師問起最近企業的狀況,他只說兩個字:「很慘!」講了三個例子,看來就是瀕臨倒閉。我心一驚,倘使老闆都難熬了,員工還能過得了嗎?
主計總處五月份的失業調查,調查期間是5/23至5/29,正好是5/15三級警戒開始的第二周,工商時報的社論指出,這波至少創了五個紀錄:
1. 💚就業人數一個月之內驟減12.6萬,創歷年同期最大減幅
2. 💚失業人數月增5.4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3. 💚失業率升至4.11%,創七年半最高
4. 💚非勞動力月增6.2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5. 💚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就業人數單月劇增60萬,前所未見
工商時報綜合這些現象說,這波疫情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僅巨大,而且迅猛,其迅猛甚至已超過2001年網路泡沫時期、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年代。
針對這五個破紀錄,我看到疫情這股大浪,至少出現兩個淘洗的現象:
1. 💚突然失業者,有可能被洗成長期失業者:
在疫情期間找不到工作,索性不找工作,變成非勞動力。如果疫情拖長,不及時解封,這些人有可能成為長期失業者,再也不外出求職,變成家庭的負擔,或是影響整個家計。
2. 💚有工作者,有可能被洗成低工時者:
單月劇增60萬人的工時低於35小時,包括放無薪假﹑或是減少上班日等。短期來看,將影響到收入;長期來看,有可能從全職工作轉變成兼職或零工,收入不穩定。
不論哪種現象,都指向一個事實,每次的天災人禍,都是一場洗劫!而且恰恰跟羅賓漢的劫富濟貧模式相反,被洗劫的是弱勢族群。
疫情延燒一年多,雖然前一年台灣表現優異,但是仍有人被波及,算是小劫,也夠讓我們看到—在真實世界裡,能夠歷劫歸來的是富人,事後還會出現反彈式的財富爆增;但在光譜另一端,遺憾的是弱勢族群不少再也回不來,而是沒入黑暗的背景中,聚光燈下的舞台再也不見他們的身影,成了被遺忘的一群人。
這次的疫情,反映的是一樣情節。因此歷史不斷都在重演一個殘酷的事實,社會是朝向M型結構發展,正如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上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種馬太效應促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天災人禍加劇它的速度,以及不可回復的傷害。
最近有家全球知名企業請我去談「在家工作」,列出同事的10大困擾,我看了看不禁感嘆:「典型的中產階級煩惱!」比如線上開會沒法露臉說話,會讓人容易誤會自己的語氣聲調是不友善的;或是一個人在小套房工作一整天,寂寞孤單﹑心情低落……這些微情緒若是給疫情期間失業者看到,大概只想吶喊:
「來,我跟你換!給我工作,我不怕煩惱。」
這次疫情,誰是被洗劫者?依照我的觀察,首當其衝是這四類上班族:
1. 💚小公司或小店家的員工
--因為公司的財務不夠堅實,一陣風吹來就會倒,而覆巢之下無完卵,第一個被波及的就是這群上班族。
2. 💚凡是需要與人接觸的上班族無不遭殃
--像是餐廳的服務生﹑百貨公司的櫃姐等,店門都不開了,哪有班可上?就算上了,沒客人上門,哪有業績?
3. 💚在無法數位轉型的行業或店家任職的上班族
--數位轉型需要設備與能力,老闆年紀大﹑營運模式傳統﹑規模小的公司行號,在這次疫情的應變力一定差。
4. 💚原本是非全職的員工
--包括工讀﹑時薪﹑兼職﹑外包﹑派遣等,在公司遇到經營困難或生意驟減的時候,是第一波用來調節人力。
今天看新聞報導說,疫情讓全球失去2200萬個工作,可怕的是直至2023年,也就是即使2年後都未必能夠恢復疫情節的工作機會水準。這四類上班族原本就相對弱勢,在這一波疫情,又是第一批被洗劫的一群,還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再苦熬2年!但是2年後,老了2歲,就業優勢再面臨扣分,你能說不慘嗎?
但是這也讓我們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我們在找工作時,只看企業規模大小﹑薪水高低﹑前途發展看好或看壞,以後我們必須要再多加一個條件,看這家企業的數位轉型能力強弱。同樣是餐廳,數位轉型能力強的可能還業績成長,弱的則拉下鐵門不開了。而我們個人,也要加強數位能力。
目前一般上班族頂多做到數位科技的使用能力,但是更強的人是能夠幫助公司做數位轉型,像是網路營運﹑數位行銷。
我有個學生在一家公司做秘書20多年,整家公司從原本有13個秘書到後來只剩下她一個,可說是危機四伏。她來上我的斜槓班,學習自媒體經營,以及個人品牌經營,後來又學習影音剪輯。有一次公司需要拍影片,他自告奮勇幫忙做一支,總經理看到她的亮點,把他調到行銷部大大重用。
未來的人流在哪裡,我們就往哪裡走,因為它是錢潮流動的方向。而人流會在線上,上班族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數位轉型,除了熟悉使用數位科技,也要擅長數位營運與行銷。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受益,請留言+1,我繼續努力寫!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