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戒嚴》
《蘋果日報》披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打算實行分區戒嚴,旨在舉起合法旗號,壓制示威者和平表達訴求的自由。在現今大部分香港人的認識之中,戒嚴對我們是陌生的法令,它帶來的負面效應遠大於成效。根據香港史上第一次戒嚴的做法,更我們帶來不少疑慮。
一九五六年,香港爆發雙十暴動。事緣中國國民黨戰敗之後,餘部、遺屬及支持者南渡香港,每逢雙十,便會在住所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俾能尋找思想安慰。某天,徙置辦事處職員撕毀旗幟,導致大規模的報復式反撲,燒車、放火、毆打、推翻警車及禁止消防救援等,無惡不作。港英政府見狀,決定於10月12日上午10時在九龍半島戒嚴。
戒嚴期間,所有海陸交通停止服務,工商業悉數停止運作。對於香港的經濟,產生雖短暫但宏大的負面影響。居民禁止出戶,社會瀰漫恐怖情緒,不論當時外商的投資取態,香港人本身的生活亦大受制肘。不僅如此,港府為了戒嚴,駐港英軍更兵分三路,開往九龍西北、西部及東部監視事態發展。如果香港戒嚴,會由香港警察還是駐港解放軍擔任監察角色呢?既然警民矛盾如此嚴重,警察是否一個適切的角色執行戒嚴工作呢?
另一方面,九龍半島戒嚴期間,示威者流竄至土瓜灣、九龍城、牛頭角、觀塘及荃灣等地。駐港英軍人數有限,打算以武制暴的港英政府,接續收到示威者的武力挑戰,前來的救傷人員被投石擊中、副消防局長的座駕被推翻縱火焚燒及學校被暴徒襲擊等,揭示戒嚴的決定未必即時能夠穩住局勢,反而滋生更大仇恨。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換作是今日香港,壓迫的手段絕對不是有效方法。
港府洩漏戒嚴風聲,反映當局絕對無心談判。隨著抗爭武力層次逐步攀升,示威者及警察必將落入政權全團,勝利的絕對會是極權政府,大敗的必定是香港人。外資全撤,樓價大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蕩然無存。戒嚴絕對是自殺之舉,還望社會輿論可以直指荒謬、痛斥其非,不要令香港落入萬劫不復之地。
圖:雙十暴動(香港記憶網站)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