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奇怪但很可愛】
#好書推薦
#展示教育
在台灣,「遊客不看展示牌」,是無論動物園相關人員或者媒體都時常提出討論的現象。但許多在國外進行的研究皆證明了動物園教育的真實性以及展牌在其中承擔的職責,因此,相較於動物園是否能肩負教育功能,我們得思考的問題應該是──為何台灣的遊客不看牌?
我認為,解說首先要吸引人,否則即便內容再精采,得不到民眾垂青也是白搭,除此之外,樣式精美、吸眼球的展牌也必須注意,民眾會否因為只注意到展牌的圖示部分而誤解園方想傳達的內容。舉例來說,台北動物園為非洲野驢設置的多面展牌,其中一塊《為何飼養非洲野驢》呈現了動物園的國際保育合作與圈養繁殖計畫等重要內容,卻少有能耐心讀完的遊客;另一塊繪製了家驢、野驢以及斑馬三個物種,希望藉此向遊客說明三者外觀異同的牌子,卻弄巧成拙的讓路過遊客誤以為野驢是另外兩者的雜交後代。
將專業知識去蕪存菁以易於吸收的形式呈現,令觀眾得以在瞬間接收到園方希望傳遞的重要訊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本由新夭 Brainholesky所繪製的《我很奇怪但很可愛(https://bit.ly/2NtpZTs)》便是值得動物園借鑑的範例,舉例來說,書中提到對於吃腐屍的禿鷹而言,禿頭能夠降低感染的可能性,藉由逗趣漫畫的形式,許多因為禿鷹的外貌、習性不討喜而對其不屑一顧的讀者(就算動物、展牌貼到眼前也視若無睹那樣)也能間接獲得相關訊息。
對Gauntlet Eagle & Vulture Park這樣強調民眾教育功能的動物園而言,若能在原有的「禿鷹是大自然的清道夫,牠們有能力藉著吞食並消化來防止疾病的擴散」敘述上(附圖),多少增添一些趣味成份並提升字體的辨識度,便能大幅增加資訊傳遞的效益,也有助於消弭對該類群物種的誤解。
書中還有許多值得動物園行業取經的案例,比如電鰻的放電能力與其加裝電流計將其數值化,採用手機充電的案例來說明電力大小或許更容易讓民眾理解、通過圖像呈現,民眾也能更直接的理解負鼠的負是負子的負。
對於展牌的不受重視,動物園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盡到最大努力、積極援引外界的助力來增進資訊傳播度,畢竟在這一塊的「教育」上,動物園自身是首當其衝的受益者、負責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錫爾島Seal Island又譯海獅島或海豹島,是南非開普敦附近福爾斯灣的一個小島,離岸5.7公里。島的名字源於住在島上的大量非洲毛皮海獅,但其實島上除了有海獅以外,還有其他海鳥寄居。全島由開普敦花崗岩構成,露出海面的部分距離潮高點不超過六公尺。島長800公尺,闊50公尺,島上沒有植被,泥土也沒有什...
驢繁殖 在 村子裡的凱莉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露問我有沒有認識 #生物學家?
她說想確認一件事,她在書上看到有科學家把絕種的動物重新配對繁殖,像 #斑驢 牠前半段有斑馬🦓條紋,但是體型跟後半段紋路像驢子。
#真的有這種東西喔
她肯定的說科學家想要重新配對繁殖絕種動物,想問我有沒有認識生物學家她想求證。
#靠北 #這麼認真顯得我無知
#我只認識谷歌學家
#閱讀速度老娘望塵莫及
===================================
‼️IG限時動態,加入才能發落即時訊息‼️
🌺 凱莉哥IG追起來:https://lihi1.cc/nDUR6
🎉 凱莉哥Telegram:https://lihi1.cc/KkGBf
🔍 凱莉哥一對一的Line:https://lihi1.cc/yQhWR
驢繁殖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蝗災與摩洛哥】
2020年一開始,便極度不平靜,澳洲大火、武漢肺炎、南極洲異常高溫等天災人禍擾動人心,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肆虐東非,困擾著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地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視為廿五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此時大批蝗蟲已越過阿拉伯海,入侵巴基斯坦與印度,重創非洲與亞洲農田,未來恐有糧荒之虞.
摩洛哥對蝗災並不陌生,甚至產生「烤蝗蟲」(criquet pèlerin grillé)這道菜餚.
在摩洛哥已確認的兩百種蝗蟲物種中,以摩洛哥蝗蟲(Dociostaurus maroccanus)和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為害最烈,對農作物及牧草造成極大破壞,且沙漠蝗蟲沒有天敵.
每年一接近夏季,包含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塞內加爾及馬利等薩赫勒國家,與摩洛哥和利比亞,不時受到蝗災威脅.1866年,蝗蟲入侵阿爾及利亞,造成約五十萬人死於饑荒.2004年,蝗蟲甚至威毀某些國家百分之五十的穀物產量。
蝗災在摩洛哥最早紀錄可追溯到1780年,對農業造成嚴重損害,摩洛哥蘇丹穆罕默德三世訪問丹吉爾時,幸得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的糧食援助,讓國內糧荒得以紓困.
廿世紀期間,摩洛哥共經歷五次大規模蝗蟲入侵:第一次發生在1914年,長達五年,造成極為嚴重的飢荒.後續為1927年至1934年、1941年至1948年、1954年至1961年與1987年至1989年,最後一次蝗蟲入侵的紀錄尤為重要,動員極大人力、物力與財力來防止災難擴大.
1986年和1988年,秋雨足,蝗蟲成群繁殖,從薩赫勒地區抵達摩洛哥,不尋常的是,在熱帶氣旋推動下,大批蝗蟲順風越過大西洋,一周後,抵達加勒比海島嶼、圭亞那和委內瑞拉。
爾後數年,不時有蝗災警報,近至2016與2019年,FAO都曾呼籲摩洛哥須對蝗災保持高度警戒,如德拉峽谷與亞特拉斯山可能成為沙漠蝗蟲繁衍棲地,且沙漠蝗蟲已聚集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和毛里塔尼亞部分地區。
摩洛哥境內的蝗蟲災害防治由國家蝗蟲控制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e lutte antiacridienne ,簡稱CNLAA)主導,然而游牧民族和牲畜群卻是政府控制蝗災的阻力。
據信,新式蝗災出現的原因應與氣候變遷相關,隨著極端氣候出現頻仍且愈來愈不可預測,亦對監測與防堵蝗災帶來新挑戰。
在摩洛哥沙漠蝗蟲入侵時常伴隨乾旱和飢荒的發生.1776年,飢荒開始發生,蝗蟲隨即侵襲摩洛哥Souss一帶,接下來兩年,降雨讓情況稍有改善,然而新一輪的蝗蟲很快衝擊摩洛哥大部分地區,1779年至1782年間,重度乾旱開啟飢餓的地獄之門.1878年至1883年間,相同戲碼再次上演.
在乾旱、飢荒與蝗災連番侵襲後,沙漠蝗蟲漸從農業敵人轉變成了摩洛哥飲食的一部分,尤其在飢荒期間,角豆、沙棘、橡樹、樹葉、白樹根、驢、馬、狗,甚至是人肉,都成為食物,蝗蟲自然也能拿來充飢.
伊斯蘭對飲食有相當嚴格的規定,禁止穆斯林食用昆蟲,然而蝗蟲是例外,被視為清真食物,至今仍有些摩洛哥人將蝗蟲油炸或火烤,作為特殊料理.
我好奇地問貝桑,是否看過蝗蟲大舉入侵?
他點頭,說他很小的時候見過.
我問他,會不會害怕?他搖頭.
我問,蝗災是否會對遊牧民族造成重大損害?蝗軍一過,寸草不生,進而威脅駱駝與羊群等牲畜的生存?
他搖頭,說,蝗蟲一來,什麼都吃,有時候會把樹上葉子吃到一片都不剩,當然也會吃草,但是蝗蟲過境,一兩天就走,如果植物都被蝗蟲吃光了,那麼他們就把羊群趕到另個有水草的地方去,減少損失.
呵,不知道能不能就此斷言,蝗蟲對游牧型態的衝擊與造成的損害反而小於農業呢!
我跟貝桑求證,他們是不是真的會吃蝗蟲?
帶著一絲滿足中不失嬌羞的微笑,貝桑點頭,說他小時候,吃了很多蝗蟲,蝗災的時候,遊牧民族大量捕捉蝗蟲,只需拔掉蝗蟲翅膀,無須去除內臟,即可食用,有些烤來吃,有些用水煮熟,之後曬乾,可當乾糧,方便儲存,或者搗碎食用,相當美味呢!現在有時候也會出現大批蝗蟲,尤其是在湖畔一帶,政府會派人前來灑藥,消滅蝗蟲.
我問家族小孩,知不知道現在東非蝗災非常嚴重?
萬萬想不到,Mohamed跟Youssef雖然沒見識過蝗災,但是都吃過蝗蟲!在蝗蟲繁衍的季節,他們去捕捉,拔掉翅膀後,將蝗蟲串成一串,可撒上少許鹽巴,也可不灑,放在炭火上烤,滋味相當香脆美味!
聽到這兒,因蝗蟲肆虐而憂心忡忡的我,竟感染些許歡樂氣息!
即便蝗蟲可成為人類食物,依然無法完全彌補蝗災所造成的糧食短缺與飢荒,愈來愈多相關研究指出近代蝗災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讓人尤其擔心.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摩洛哥
#撒哈拉
#沙漠團
#深度導覽
#生態旅遊
#沙漠蝗蟲
#蝗災
#飢荒
#烤蝗蟲
#蝗蟲料理
驢繁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錫爾島Seal Island又譯海獅島或海豹島,是南非開普敦附近福爾斯灣的一個小島,離岸5.7公里。島的名字源於住在島上的大量非洲毛皮海獅,但其實島上除了有海獅以外,還有其他海鳥寄居。全島由開普敦花崗岩構成,露出海面的部分距離潮高點不超過六公尺。島長800公尺,闊50公尺,島上沒有植被,泥土也沒有什麼特別。一些由海豹獵人於1930年代在岩石上的刻字,到現在還清晰可見。黑腳企鵝又名非洲企鵝、斑嘴環企鵝或公驢企鵝,是生活在非洲西南岸的企鵝,在奈米比亞至南非近伊莉莎白港的阿爾哥亞灣的24個島上都有群族,最大的位於戴爾島。於1980年代,可能由於掠食者的減少,黑腳企鵝群族擴展至近開普敦的博爾德斯海灘及貝蒂灣。另一個大陸群族是在奈米比亞,但出現的時間則不明。由於在博爾德斯海灘的黑腳企鵝容許遊人的接近,所以當地吸引了很多遊客到來。黑腳企鵝高68-70厘米,重2-5公斤。牠們的胸部有黑汶及黑點,每一隻黑腳企鵝都有個別的斑點,彷彿人類的指紋。牠們眼睛上有粉紅色的腺體,若體溫上升,體內會有較多血液流經這個腺體,從而降溫。雄鳥的體型及鳥喙都較雌鳥的大。黑腳企鵝的鳥喙則較漢波德企鵝的尖銳。牠們明顯的黑白色是一種偽裝:白色是向水底下的掠食者向上看的偽裝,而黑色則是向上空的掠食者各下看的偽裝。黑腳企鵝全年都會繁殖,主要由2月開始。雌鳥每胎會生兩蛋,38-42天孵化。黑腳企鵝是唯一於非洲繁殖的企鵝,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卻沒有牠們的蹤跡。牠們是一夫一妻制的,且是輪流孵化及餵養雛鳥。每年10月至翌年2月都會換羽,大部份都於11月及12月間換羽,之後會出海覓食。於1月會回到配偶身邊,並約於2月至8月開始築巢。牠們吃細小的魚類,如沙丁魚、鳳尾魚等、介蟲及烏賊。黑腳企鵝會從所吃的魚類中獲得水份。黑腳企鵝游泳速度平均每小時7公里,最高可達每小時20公里,潛入水中2分鐘。黑腳企鵝成群的生活,平均壽命10歲,最高紀錄可以達至24歲。2-6歲就會開始交配。雌鳥4歲時就達至性成熟,雄鳥則要5歲。於2003年估計就有179000隻成鳥及56000繁殖對。過往幾年間,牠們的數量開始下降,1970年代時就有220000隻成鳥。
驢繁殖 在 極危非洲野驢添生力軍-亞洲族群保育繁殖新頁Newborn African ... 的推薦與評價
Gina的繁殖案例,代表已成功建立起亞洲新的非洲野 驢繁殖 族群,更是臺北市立動物園參與國際合作保育計畫重要的里程碑。 為了讓Gina能安心照顧野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