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特的疑難雜症案例集 (一) 怪異的痙攣與無法跨出的左腳
這個案例算是豆花從開始做結構治療以來處理過最困難、最複雜的案例之一,而主訴問題是最奇特的沒有之一,目前已持續調理兩年半多,除了過年之外和這次疫情中間幾乎都是維持每週處理沒有都間斷,雖然表定是處理兩小時,但往往會花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處理,詳細原因看下去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她其實四處求醫也有十年以上了,以下是主要傷病史、剛到豆花手上時有的症狀以及目前調理成果:
重大傷病經歷:
94.11.17 下雨天騎腳踏車時被車撞,沒有骨折也沒有明顯外傷,應該是被撞到左側,因為左半身多處瘀青以及下巴有縫幾針。車禍後左臀會不時的有輕微痙攣狀況,不嚴重所以並不影響正常生活以及上下班。
101.12.15 右手因為大力的拉扯導致嚴重扭傷,右肩有打類固醇止痛但導致右手強直性伸直,之後右手就有問題。
101.12下旬 右腳因為踩空人行道嚴重扭傷。
106.2.6 肛門廔管因不明原因流血不止開刀,開刀之後痙攣變嚴重,在回復室的病床上有用繩子綁住手腳固定在床上避免痙攣進一步受傷,但是痙攣嚴重到把繩子扯斷,在那之後痙攣發作變的平繁且日益嚴重,開刀的傷口會劇痛之外還有一些奇怪的症狀就陸續發生嚴重影響日常。
主訴問題:
痙攣相關問題,最主要問題之一
身體多處會不時不自主的痙攣且大多會伴隨強烈痛感,主要出現在左臀與左腳,不過全身都有機會痙攣,在調理過程中就有看過雙手、雙腳、肚子、喉嚨出現痙攣的狀況,甚至連眼睛都會一直不自主快速眨眼。變天尤其下雨天、坐車太久、打顯影劑、看牙醫嘴巴張太久、走路太久、躺著、側躺...等都有可能會誘發痙攣,下雨特別明顯,就跟氣象台一樣,另外比較困擾的是晚上睡覺不能正躺或躺左側,左臀壓著久很容易痙攣,會影響睡眠。痙攣西醫的處理方式就是冰敷,但她說沒甚麼效。痛起來的時候會自己用原子筆蓋用力壓蓋掉那個疼痛,但必須大力到會瘀青的程度才有效果。
目前調理到從每天痙攣到現在大約一周一次且範圍縮小到只有左臀,疼痛感也減少很多,甚至有幾次一整周都沒有痙攣的狀況發生。整體來說痙攣情況比較可以控制,痙攣時間縮短不少,雖然疫情已經接近1個多月沒有調理,也大多還是維持在約一周一次的頻率,且比較能夠正躺睡覺。
縱軸方面問題,另外一個主要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
通常在久坐之後會痙攣,而痙攣之後腳的問題就會出現,非常特別的狀況,左腳會變得沒有辦法控制,無法讓左腳向前邁步,就好像在演默劇一樣,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擋住,有時候左腳連抬也抬不起來,就算用盡吃奶的力氣抬起來但是沒辦法往前放,左腳好像已經往前了,但是身體怎樣也沒辦法把重心移動過去,但說也奇怪倒著走、螃蟹左右走卻又都可以,就唯獨往前不行且大部分會伴隨疼痛。
調理後或痙攣後很容易會出現她所謂的無法三合一的情形,也就是從椅子上站起來、坐下到椅子上、往前走三個看似非常平凡的動作,沒有辦法同時存在,有時會可以站起來往前邁步,但就怎樣就是坐不下去;有時變成可以往前走跟坐下,但一坐下就站不起來了;有時變得可以坐可以站,但就是走不出去,從外人的角度來看真的很像是在演戲,用力想坐下但是有人把她拉住,用力想站起來但屁股像是被黏在椅子上一樣。這是最難處理的部分,有時剛調完的當下是可以,但走一下下可能10分鐘就又有問題,更極端的狀況是可以左腳能夠往前跨一步但就是跨不出第二步,所以大部分時間需要她留校察看,讓她在旁邊感覺一下,在每個case中間的時間或吃飯休息時間再來觀察,調到最近有蠻高的機率調完就可以直接回家了。
另外還有一種更特別的狀況,走醉步,忽然間沒有辦法自己平衡,走路會搖搖晃晃的,一不注意可能會到,久坐站起、痙攣後或調理後都有可能會出現,目前判斷的原因是跟車禍有關,準確來說是跟左胸前很大的張力拉扯到頭頸造成的,把左胸前很大的張力鬆開之後這樣的情況就幾乎沒有再出現過了。
有教如何掌握重心的走,回家之後她要自己復健,一開始的目標是要能夠連續走路1小時,一來是要讓她慢慢能夠回復正常生活,二來是能夠確認調理的效果,痙攣是否真的能夠被控制,左腳的問題點在甚麼地方。調理後還是需要自己運動去建立身體的感覺,讓原本不能動的活動,調理開可以動的活動之後真的不能動的地方才會顯現出來,從一開始的10分鐘休息一次,慢慢加到30分鐘休息一次,到現在已經能夠連續走路1小時目前當下以及當天晚上都不會痛,且不會癢了。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能夠跑步,疫情爆發前有嘗試過幾次,這樣會把痛點引誘出來然後處理,再來以跑的當下以及跑完後不會痛為目標繼續努力。
長途的交通工具只能坐休旅車,腳要有空間能夠活動,一般公車、火車、高鐵因為腳要一直彎著會很痛,也可能誘發痙攣,到達目的地要下車時左腳受力時很容易會劇痛,一定要從右腳先受力,不坐完車很容易不能走,調理後應該可以坐比較長途的車,不過沒有試過還不確定。
另外也無法坐機車,首先是腳跨不上去,就算跨上去骨盆也會很痛,就算不痛上去,下車時左腳一踩地整個重量放上去會劇痛,必須要小心地從右邊下,當然也沒辦法騎腳踏車,調理到現在是可以跨坐上機車且乘坐1小時以內不會痛也不會痙攣,也可以自行騎腳踏車20-30分鐘了。
雙腳很怕冷,像是從骨子裡面冷出來的,晚上要傳厚毛襪才睡的著,同時身體、手也怕冷,連夏天都不開冷氣要蓋棉被才睡的著而且還不會流汗。現在體溫有比較高,手腳也比較不怕冷,夏天晚上會被熱醒,比較接近正常人的狀況。
橫軸方面問題,次要的問題,是調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的
兩手的協調控制度都很差,沒辦法慢慢的把手抬起來,同時兩手抬的角度只能90度跟180度,其他角度都無法維持,肩膀、手肘無法放鬆自然下垂,尤其是右手有時會不受控,因為一次右手很痛打完類固醇針劑後右手痛到整個強直性伸直,後來一些特定角度就會復發,當想要把右手往前或往後繞圈就會卡住,同時誘發右手會強直性一直維持舉手的動作且伴隨疼痛。目前調理到左右手都能夠往前往後繞圈不會卡住也不會誘發舉手,可以控制手慢慢抬且角度較大,這個也是要她回去復健的一個部分。
右手腕、手指不太能出力且無法做精細的動作,無法自己扣後扣的內衣且寫字會很醜,目前調到可以扣後扣內衣,寫字也沒問題了。
兩手跟腳一樣容易冰冷,現在有溫度了。
其他問題,另外一個很困擾生活的主要問題
除沒甚麼食慾外,一天還會上4次以上的大號,外出會很麻煩,手術後體重從五十五掉到四十九人會很虛,雖然她有努力吃,但只要一痙攣後體重就會快速的掉。調理到目前大號可以控制在2次左右,並且比較有食慾體重也回復到五十一公斤了。
嘴巴沒辦法一直張開,左邊顳顎會很痛,而且會誘發痙攣,所以在看牙醫非常頭痛,目前調到比較穩定,她的牙醫有說現在比較穩定可以做治療。
四肢乾癢,手術前是兩膝蓋皮膚會癢,左側大於右側,手術後拓展到全身癢,無法待在冷氣房太久,調到現在癢的狀況有改善。
有時會嚴重乾咳無痰吃中藥西藥都無效,調理後有改善很多。
月經時開刀傷口會劇痛且痙攣會變的嚴重,人也會非常虛弱,幾乎都要躺在床上,調理後疼痛與痙攣的狀況都改善很多。
豆花調理兩年半覺得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亂。
縱軸、橫軸、前後軸都整個亂成一團,筋膜結構因為幾個主要巨大的外力位置錯位,整個筋膜網絡扯亂,整體張力系統是一團混亂,在一團混亂情況下強行使用,整個路徑就更加紊亂不堪,身體的緩衝空間、代償結構用到極限,完全沒有自行調節的餘地,所以大腦發出的訊號與接受到異常的訊號相互影響下導致很多奇怪的症狀。
而為了要得到"亂"的推論豆花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理出個頭緒,因為痙攣、不能久坐、腳無法彎曲...等代表很多結構治療的手法無法使用,因為會痛到坐不住、坐著的時候抬腳的動作會痛到逃開、坐太久會痙攣,還無法正躺太久、正躺屈膝也無法控制、側躺腳彎不起來,甚至還不能趴著,更別提手還不會放鬆,90%以上常規的結構治療手法都無法操作,必須要完完全全靠手感、知識去不斷的嘗試,從實際反應中累積經驗與校正方向,慢慢把亂成一團的結構理出方向。
每次就是要調到不痛、能走、能站、能坐才放他回家,因為沒有處理好她沒辦法上車回家,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所以每次調完後都會有一個留校查看的時間,讓身體與大腦休息並且適應一下之後再視狀況處理,每個時段之間的空檔、中間吃飯休息的時間,甚至到全部的人都處理完,晚上9:30再繼續處理,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在跨年的那天晚上弄到11點才處理好,差點就要在診所跨年,還好最後有處理好。
一直到2020下半年有幾個重大突破,找到幾個結構張力的癥結點,整個症狀有好轉很多,幾乎所有上面說的改善都是這在這之後改善的。
目前處理了四個主要的結構張力的癥結點:
1.車禍傷到左手跟左腳
2.右手被嚴重拉扯
3.右腳嚴重扭傷
4.腹部不明原因的巨大張力以及肛門廔管的疤痕
而這些癥結點與前面所說的症狀也都有關聯性,案於篇幅的關係,整個結構治療的思路、邏輯與推斷以及要求復健的內容與原因會分幾篇來寫,這個真的是目前豆花寫的最困難、最複雜的案例。
#疑難雜症是進步的開始
2021.7.10 豆花藥傷科
骨盆骨折不開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I運用蓬勃發展 醫院各擅勝場
陳人齊/台北報導
2021年4月25日 週日 上午4:10•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日益成熟,運用在醫學上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國內不少醫院,近年來專注開發自家的AI技術,舉凡癌症預防、防猝死監測、骨科手術全都涵蓋,這2年的新冠疫情更是推波助瀾,加速國內醫療AI產業的發展,成為未來幾年的醫療新趨勢。
林口長庚近日就發表全新的骨折AI演算法技術,從外傷資料庫5000張骨盆X光片,發展出一套能判讀發生骨折可能部位的AI演算法,輔助第一線急診醫師診斷及掌握黃金治療時機,平均準確度超過95%,目前連美國史丹佛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新加坡樟宜醫院等國際多家知名醫院和外傷中心都已使用此演算法。
長庚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傷資料庫,收集過去10年高達5000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新設計出AI演算法,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還能利用熱點標示,精準指出病人受傷的位置,呈現給第一線醫師參考。
台北榮總與三軍總醫院去年底也將智慧醫療導入醫學影像與心電圖分析,利用深度學習以及演算法,可從心電圖波形來辨識不同種類的心律不整,連續監測10天可得出超過8成的準確判斷,提前預防猝死性心律不整的發生。
台北醫學大學則透過巨量影像資料庫研究計畫積極發展腫瘤辨識AI,目前肺癌已可直接透過全玻片、不須人工標註的方式判讀腫瘤良性、陰性以及亞型種類;另一套開發中的卵巢癌AI也能辨識出2種亞型,待將來樣本資料數增加,就能加入臨床運用。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志榮表示,過去判斷肺部腫瘤是否為惡性,必須經穿刺或開刀的方式取下腫瘤組織,送到病理檢驗部門先製作成病理玻片才能用顯微鏡判斷,但北醫自家的AI技術不但能降低人為誤判的機率,還能將人工判讀所需的10~15分鐘,縮短至3~5分鐘。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ai%E9%81%8B%E7%94%A8%E8%93%AC%E5%8B%83%E7%99%BC%E5%B1%95-%E9%86%AB%E9%99%A2%E5%90%84%E6%93%85%E5%8B%9D%E5%A0%B4-201000408.html
骨盆骨折不開刀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向幕後的無名英雄致敬。
急診送來一個墜樓的病人,初步穩定生命徵像後,檢查發現是骨盆骨折合併嚴重的內出血。我告訴一旁陪伴焦急的家屬:「病人目前在持續出血中,需要做『血管攝影』。」
家屬對我的處置自然是沒有意見,只是拜託我們一定要救他的家人。
我拿起電話打給值班的放射科醫師,快速地就病情交換意見,對方告訴我他會馬上安排血管攝影。
後面的故事就是我們很習慣的:血管攝影找到出血點,成功栓塞止血,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轉普通病房,又過了四天出院。
出院時家屬送了很大一盒水果,感謝病人的主治醫師與團隊。
但話雖如此,他始終不相信自己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在門診回診時還問我:「真的有你說的那麼嚴重嗎?不過就是打個針、躺幾天而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連假第一天的外科急診,一位病患自其他醫院轉來,理由是肝臟撕裂傷在流血。我看完病患在前一家醫院所做的電腦斷層,確認了這個診斷,而且肝臟深處有正在出血的證據。
我打給值班的放射科醫師:「肝臟撕裂傷,需要做『血管攝影』。」
電話中放射科醫師同步看過影像,馬上同意我的處置,立即著手安排。
可是後面的故事卻不太一樣:準備出發往血管攝影室前,病人便出現了失血性休克,治療計畫則必須改為馬上去開刀!
手術中雖然將表淺的肝臟出血控制住,但肝臟深處仍持續有鮮血湧出,還是需要血管攝影來輔助止血。於是放射科醫師也趕到手術室裡,在手術進行中與外科醫師同時進行手術與血管攝影止血,終於完成這個艱難的止血任務。
如果病人能夠過關出院,我相信他們會認識(或感謝)幫自己開刀的醫師。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外傷醫療看似一個絕對英雄主義的專科,外傷醫師呼風喚雨搶救生命,十足的英雄主義。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外傷醫療是團隊任務,少了任何一個團員都不行;就算外傷醫師要呼風喚雨,那也得有風和雨讓他呼喚~~
放射科醫師就是這樣一個重要但卻少被病人知道的英雄。
病人或家屬以為的「血管攝影」,就只是打根針照幾張像,就像照X光一樣簡單。他們不知道這個技術包含多少學問與多高超的技巧,就如同外科手術一樣,要在無數個值班夜裡練習數百次數千次,才能在影像中找出出血處,然後一擊命中目標!
困難度與重要性絕不小於外科醫師的開刀手術止血。
許多過去需要開腸剖肚的大手術,現在都可以讓放射科醫師用非手術的方式止血。病人以為打個針照個像,然後躺幾天就出院,似乎「沒什麼」~其實這條命是放射科醫師救的!他完成了過去外科醫師需要開刀才做的到的事。
更別說許多外科手術達不到的區域,過去開一個死一個,或是非死即傷的骨盆、肝臟深處,更是放射科醫師的擅場。
然而,除了科技與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一種不把自己當二線科的「態度」,不是只當醫院的公務員,看片子打報告,時間到就下班而已;而是和第一線人員一起合作、全天候值班,在病人有需要的時候即時提供治療的「態度」!
很可惜,病人常不知道是放射科醫師救了他,看似很簡單輕描淡寫的步驟,就是救命的關鍵步驟。某種程度,負責病患照顧的外科醫師,是收割了這個成果。
向幕後的無名英雄致敬。
身為外科醫師,謝謝你們的協助,也替我們的病人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