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 #林昀儒 父母每月自費13萬請中國教練這件事沒什麼意見。
中國是桌球強國,台灣的父母在經濟能力允許之下,幫小孩請外籍教練(對,中國教練算外籍教練,小粉紅不要叫),這件事沒什麼好講的,特別是林昀儒已經是從小決定往職業選手之路邁進,他的父母當然會想好好花錢栽培。
但值得大家討論的,或說作為一個父母,我比較想跟大家討論的,是如何面臨小孩在學業與運動之間的抉擇,而作為父母,又該投注多少資源讓小孩一圓運動夢。
這問題在台灣不難理解,因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之下,有運動天份的小孩,隨著一路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在「升學vs運動」的二分法選擇之間,壓力會越來越大。
小學時,學業壓力不大,看著小孩喜歡跑跑跳跳,讓他們去校隊玩玩,也玩出一些成績,父母都覺得開心。但升上國中,還要繼續花這麼多時間在運動上嗎?許多家長難免會開始猶豫。
道理很簡單。父母的擔憂是:搞體育,未來有沒有出路?畢竟,不是每個小孩未來都可以當國手,都可以成為職業選手。講白了,就算當到國手,在巔峰期過去之後,也的確面臨到就業跟生計的壓力。
「因為除了打球,我什麼都不會」。這句話,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當然,還是有少數的運動員有培養運動以外的專長。
台灣的體制,在小孩決定往運動方向邁進之後,對課業的要求通常越來約鬆。在早期,許多體育校隊甚至上課時數不足,學校及教練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遇到週間有比賽時以比賽為重,比賽結束後也不會補課。
對選手來說,看著學長學姊也是這樣過來,也不自覺走上相同的道路。這是過去常見的弊病。
教育部體育署在今年修法,讓國中小體育班學生每日練習的時間從「至多以三小時為原則」改為「至多以三小時為限」,這是正確的做法。我也相信,現在的學校及家長,也越來越重視選手在運動以外的學習。
但歸根究底,對於家長來說,還是得面臨這樣的抉擇:讓小孩投入運動,是幫小孩?還是害了小孩?
林昀儒顯然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根據媒體報導,他的父親是體育學博士,母親是國中校長,林昀儒的國中跟高中都是在家自學,因為他的父母很小就發現林昀儒的桌球天份,並且立志栽培。
撇開一個月13萬元教練費用的經濟層面考量,單純就父母角度思考,應該沒有很多父母會在小孩十二歲時,便決定讓小孩全心往職業之路邁進。
風險很大,不是嗎?林昀儒當然從小在桌球展露頭角,拿了一些獎項,但這樣的小孩很多啊!又有誰能知道他能在19歲時就登上奧運舞台?他父母也不曉得。
林昀儒的父母顯然很早就做了決定,甚至是一種賭注。他們賭對了。
講到這,請讓我岔開話題談一下 #郭婞淳。
我不是要講她奪金牌有多厲害,因為這個大家都知道。
我要講的是,她在奪金牌之後,陸續在臉書上感謝她的贊助單位,包括台灣大哥大、TOYOTA、Under Armour及富邦金控。
當然,她奪金之後的社群媒體發文也許是當時的贊助條件之一,但好的選手,是需要企業投資的。我希望郭婞淳的成功,可以讓更多企業更踴躍贊助選手,而且從學生時期開始。
當然,我也看到郭董十年贊助 #莊智淵 六千萬元的新聞。撇開政治立場不看,這都是值得鼓勵的行為。
企業贊助選手,也許也可以幫企業本身節稅,但重點是,這會讓更多選手無後顧之憂,願意投身運動產業。
在美國,優秀的運動選手在大學時期甚至高中時期,便開始接受企業贊助。這是美國運動產業發達的眾多原因之一。運動必須是一個產業,有明星運動員帶動商機,吸引更多資本投入,整體運動才會蓬勃發展。
(經網友提醒,我這句不夠準確。應該說是,美國如NIKE等運動品牌會贊助運動名校,至於選手本身能不能接受贊助,到2019年才放寬規定。以上說明。)
更多的企業投入,更完整的運動產業鍊建立,「體育vs運動」的差異,選手在學生時期如何兼顧課業及競技場上的表現,大學體育獎學金的多寡等等,上述每一題都可以有許多討論。
讓台灣的運動選手,能夠從小認知到「升學vs運動」並不是二選一的命題,而是一個他們未來即便從選手身份退下,仍然可以在這個運動產業鍊下發揮專長並有穩定收入,才能鼓勵更多有運動天份的小孩及他們的父母,願意讓小孩一圓運動夢,即便只是嘗試幾年也好。
也許這才是我們討論林昀儒現象的另一個思考角度。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體育班 賽 後 補課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週三,我到桃園拜訪大勇國小的棒球隊,即使天氣炎熱,孩子們依然專注在球場上享受著比賽,有興趣和熱情做為後盾,炎熱的天氣,孩子也不以為意,享受著汗水淋漓!
大勇國小的棒球隊,在王宜民教練的帶領下,孩子們從三四年級參與社區棒球開始「玩」棒球,五年級才會正式加入學校的球隊編制去訓練。而在接受球隊訓練的同時,也沒有偏廢學業,當球隊去外縣市參加比賽而必須請公假,老師會加班幫孩子補課,並視孩子的狀況調整學業進度,該上的課,該學習的東西都不會因為參加體育活動而被犧牲。
過去體育班被詬病只拼命操練學生,而課業學習得過且過的狀況,並沒有在這裡發生。
台灣的社會正在慢慢進步,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多元的刺激下成長,我很希望台灣的教育能夠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去探索自己的喜好,均衡、快樂的成長。
體育班 賽 後 補課 在 黃培閎 HUANG Pei-Hu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填補生命中的空白!
有誰曾經想過,一個從小就是體育班的孩子,他的學習成長過程,除了滿滿的訓練和比賽,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這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僵化的教育方式讓我們變成沒有溫度的學習機器,教育只為了考試,我們根本沒有融會貫通過什麼,更沒有思辨,回想起國、高中那段過去,我不太記得在教室裡的日子,我究竟帶走了什麼。
尤其,在體育班的生態中,除了公假外出比賽漏掉的許多課程不說,我們這樣的孩子,因為晨操的負荷量太大,造成之後在課堂上沒有精神、打瞌睡所遺漏的部分,應該更多。
有很多事,我根本不記得,或許是我不夠用功,我發現自己無法完整描述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演變過來的、發生過什麼事⋯我想,我應該開始來做些什麼、從頭開始補課。
有一個這幾年一路看著我長大的長輩教我,用建立歷史時間軸的方式,來慢慢填補我過去所遺漏的空白,將歷史上所發生過的每一個重大事件,一件一件的拼湊起來,就能夠對人類歷史有非常清楚的輪廓。因為在現今人類社會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包括政治、戰爭、文化、藝術、科學種種,都與過去的發展有完整的脈絡,如果能夠更瞭解過去,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
於是,我到重慶南路書店找到了整理了東西方歷史大事件的圖表,從西元前3500年開始,貼在牆上。
從最近的一戰、二戰、珍珠港事變、臺灣日治時期、中日八年抗戰、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戒嚴、白色恐怖…等等,以及同時西方很多重要事件,我把這些都重新整理,一一貼在時間軸上相應的位置。
第一次不是為考試唸書,是為了填補人生中的空白,希望有一天能夠填滿它。
有些朋友安慰我,他們過去雖然唸了不少書,但考完試早就還給老師了,意思大概是希望我不要因此難過,一般人大概也漏掉了很多。
其實,面對自己的空白與無知,我不覺得自卑,只是為過去的自己惋惜。但我更慶幸生命中有排球,否則今天的我,將更加一無所有。
運動選手一定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們只是從小沒有被好好地被開發過。真心希望台灣未來不要再出現只會運動比賽、但人生充滿空白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