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與阿拉伯的怛羅斯戰役 | 知史現場
唐高宗時期,唐室派出使臣巡視昭武九姓以及吐火羅國(Tochari)地區,並且在蔥嶺以西,設置都督府、軍府,更在吐火羅斯坦(今阿富汗北部)立石碑記述此事,以顯示唐室威嚴遠播。(注: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高原,因山上生蔥而得名,是陸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西域和中亞的分界,現在位於中國、塔吉克和阿富汗的邊境上。)
但中亞、西域地區畢竟距離中原甚遠,即使是唐朝的藩國也並不完全臣服。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國(西域古國,波斯語Chaj、突厥語Tash、粟特語Cac,即今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Tashkent)就曾經無視唐室。751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Go Seonji, ?-756年,高句麗人)率兵攻打石國,並生擒了國王。
石國王子連夜出逃,向黑衣大食求救。而黑衣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首都巴格達。高仙芝得知石國王子逃往黑衣大食後,決定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當時大唐聯軍集結了三萬多人,當中就包括遊牧民族葛邏祿和拔汗那國(Ferghana,今吉爾吉斯坦的費爾幹納地區)的軍卒,由高仙芝領軍長途奔襲七百多里,最終在怛羅斯(Talas,今天哈薩克斯坦邊境塔拉茲地區)與大食軍隊遭遇,雙方在751年的7月至8月爆發了戰爭。
戰鬥初期,唐王朝的精銳步兵佔上風,強攻硬弩射退大食軍隊猛烈進攻,雙方苦戰五天。不過原來大食軍隊從石國王子得知消息後,集結了近十萬的軍隊對抗大唐聯軍,唐軍在人數較少的情況下逐漸陷入劣勢。此時聯軍中葛邏祿見風使舵,倒戈相向;加上大食軍隊以騎兵發動突襲,唐軍的騎兵完全落於下風。此役大食軍完勝大唐軍,高仙芝只帶有千餘人借助夜色的掩護才得以逃出。
這場戰爭作為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一場重要戰役,至今仍有很多難以確定之處。例如到底為何高仙芝會突然發動一場如此冒險的軍事行動;到底雙方集結了多少軍隊;大戰次年黑衣大食就派遣使臣訪唐,兩國關係到底如何?這些都成為學界難以解答的問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次大戰促使一些中原人深入阿拉伯世界,當中就包括杜佑的侄子——杜環,並寫出了《經行記》一書,記載了當時的阿拉伯世界。而阿拔斯帝國在戰爭中俘虜了不少中國工匠,包括造紙匠、絲織匠、金銀匠、畫匠等,促成了大唐的工藝技術傳進了阿拉伯世界。
#知史 #知史現場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戰爭
#唐代 #高仙芝 #大食 #昭武九姓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高仙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唐河西名將張議潮:唐帝國在西域最後的輝煌(三)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安祿山是營州(注:即今遼寧朝陽)人。他是個混血兒,父親是契丹,母親則是阿史德氏突厥人。從軍前,安祿山在邊境地區從事販馬生意。30歲時,安祿山加入大唐帝國軍隊。因為善於鑽營,在大肆賄賂上級後,安祿山的仕途迅速躥升。40歲時,安祿山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平盧軍節度使,管轄東起渤海,北到黑水軍(注:即今黑龍江流域。武則天時期設立黑水軍,正式將黑龍江流域以及日本海沿岸、庫頁島納入中國版圖)。
隨後,他用搜刮的錢財賄賂朝廷中的大奸臣、宰相李林甫,同時不斷邀寵唐玄宗李隆。為了以邊功討好皇帝喜歡拓展疆土的心理,安祿山不惜屢次出兵進攻北方的奚與契丹部落。由於唐朝此時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非常強悍。加之安祿山本人也確實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因此他的行動陸續取得成功。這極大的滿足了唐玄宗對「邊功」的虛榮心。安祿山的地位也迅速躥升,最終成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東庭君王。手握重兵,而且被授予「擅斷之權」,加之由於不斷攻擊邊境部落,造成他在邊境少數民族中有很大影響力,這就為他擴充軍隊尤其是騎兵部隊創造了條件。到造反前,唐帝國50萬邊軍中,最精銳的20萬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此刻中央朝廷能調動的卻只有8萬軍隊。兩者相差懸殊。
公元755年12月16日,早已籌劃多年的安祿山以所謂「吾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賊」也就是當時的宰相楊國忠為藉口,起本部由漢、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的20萬大軍在范陽反唐。當時,大唐帝國內地已近30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從官吏到平民根本不知道戰爭為何物,內地士兵甚至不會拉弓!安祿山起事後,河北州縣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軍隊一觸即潰。加之朝廷奸臣當道,冤殺威震西域的一代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致使叛軍一路勢如破竹。
公元755年12月12日,叛軍攻陷洛陽。安祿山隨即於756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帝,建國號「大燕」,改元聖武。隨後,唐朝政府強令鎮守潼關的名將哥舒翰棄守出戰,導致唐20萬大軍全軍覆沒。天險潼關淪陷,國都門戶洞開。帝國朝野震動,以唐玄宗為首的上層逃往四川。公元756年6月13日,叛軍攻陷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唐帝國都城長安。安史之亂到達頂點。
不久,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太子李亨聯合掌握羽林軍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馬嵬坡發動政變。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玄宗被強迫入蜀「避難」。太子則在軍隊的支持下於靈州(注:即今寧夏吳忠市)即位,他就是唐肅宗。唐肅宗起用郭子儀、李光弼,陸續擊敗叛軍,收復河北地區。
公元757年正月,叛軍發生內亂。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同年,唐軍收復長安。在內外交困中,安慶緒部將史思明率由少數民族組成的精銳主力8萬騎兵投降唐朝政府。唐朝當局並不信任史思明,企圖消滅他。但唐朝當局犯了一個關鍵性的錯誤,就是在還沒有徹底消滅安氏叛軍的前提下就匆忙對史思明下手,加之計劃敗露,史思明立即復叛,與安慶緒遙相呼應。
公元759年,安慶緒聯合史思明內外夾擊,大敗唐60大萬軍,本已好轉的局勢迅速惡化。公元761年3月,叛軍再度爆發內訌。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唐軍轉入戰略反攻。
公元762年10月,在中央軍損失嚴重的情況下,唐朝被迫以割地的屈辱條件,借得回紇騎兵數千,收復洛陽。公元763年,在唐朝政府軍和回紇聯軍強大攻勢下,叛軍瓦解,將領陸續投降,首領史朝義在范陽上吊自殺。至此,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曾經威震世界100多年的大唐帝國從此分崩離析,一蹶不振。
安史之亂對大唐帝國乃至後世中國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安史之亂則從根本上摧毀了唐朝的統治和穩定的基礎。使唐朝由強盛轉向衰敗。導致從西漢起就不斷發展前進的中國國勢尤其是軍事實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中原王朝徹底喪失了以往那種「開疆拓土、飲馬北海」的強悍國防思想。這對後世中國國防產生了極其深遠而又惡劣的影響。
因此,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也是中國歷史尤其是軍事歷史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在當時,安史之亂對唐朝邊疆的穩固和統一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自不必說。由於內地唐軍在戰亂前已經經歷長達30年的和平局面,導致其根本無力對抗長期在北部邊境同契丹等少數民族作戰的剽悍叛軍。因此,為平叛,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立即將西域、隴右、河西、朔方一帶原本用來對抗外敵的邊境駐軍係數皆調往內地。這就造成造邊防空虛。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個強悍宿敵乘虛而入,迅速佔領安西四鎮和隴右,並最終攻佔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戰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後,這個宿敵繼續深入,甚至一度佔領國都長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強大的敵人——吐蕃王朝。
(六之三,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仙芝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咀咒不除 中國只會繼續獨裁
拜讀顏純鈞這週寫的文章《走回毛時代,中國人肯嗎?》,談到由習近平領導的中共政權禍國殃民的行為,顏先生在文章中問中國人,究竟是否真的願意失去一切的自由,回到了毛澤東時代那毫無自由的年代。查實,中國一眾菁英,從高官以至一眾中產階級,選擇把錢存在國外,將子女送至外國讀書,以至舉家移民者恆河沙數,足證他們明白自由是一件好事,在外國呼吸自由的空氣,遠比留在中國好。中國人當然不會願意失去一切的自由,他們不予反抗,筆者認為純粹是未到爆發點而已。不過,就算是反抗也好,不反抗也好,實行民主制度,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下終究也是不可能。
不知各位讀者有沒有看過卡通片《叮噹》「算了算了棒」那一集呢?該集講到了大雄獲叮噹贈予可以使人暫時放下怒火的棒子,只要將棒子放在別人的嘴巴上,說句「算了吧」,即能使人放下一時的怒火,不會立即發火。該集亦被一名中國大陸網民改編為粵語粗口版,將「算了吧」改成了「收皮」,這一句「收皮」,那每次挑釁過後就來的那一句「收皮」,正正就是獨裁政權虐待百姓,卻同時以法令使民眾噤聲的寫照。
故事的結局,就是阿福從大雄手上搶了棍子後,不斷挑釁技安,又同時用棒子使技安的怒火暫時消卻,但無間斷的挑釁卻最終使技安的怒火累積至忍無可忍的爆發點,最終,技安的怒火爆發,四處的建築物全數倒塌,連飛在天上的鳥兒也劫數難逃。
筆者認為,民眾情緒的爆發,實際上就有如「算了算了棒」中的胖虎一樣,被壓仰得愈久,爆發就愈強。每一次爆發,就是反映着社會何等的不平等,何等的不公義,何等的不自由。香港自主權移交以來,四次最大規模的民怨爆發,計為二零零三年政府強堆二十三條立法,二零一四年雨傘運動,二零一六年旺角衝突,以至從上年六月十二日爆發,至今仍無止息的反送中運動。很明顯地,四次民怨爆發,一次比一次強,充份反映着香港社會在中共政權和港共政權統治下不斷腐爛的慘況。
一個制度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人民具有充份的言論自由,得以各抒己見,政府由於屬民選,需要向民眾問責,自然會尊重人民的意願。如果社會沒有言論自由,發表反對聲音有機會遭統治者懲罰,那人民只能將反對聲音收在腦裏最深的狹縫裏。
華人社會與外國社會的最不同之處,就是華人的忍耐能力,往往比其他血族的人高。華人社會中的忍耐文化,從來都是舉世無雙的。看看「國際學生能力評估」,為甚麽永遠也是中國、澳門、新加坡、香港、台灣等以華人為主的地區穩佔榜首的呢?在考試中取得佳績,靠的是無間斷的操練,這種操練的艱苦,並非一般人能夠熬過的。偏偏就是華人,對艱苦的操練有着超乎一般人的忍受能力,在這些考試中,當然能夠傲視全球。
華人文化中成功的政治家,也很大程度上建基於「忍」。不論是使新加坡成為南洋商業樞紐的李光耀,以至使台灣成為第一個實行民主的華人社會的李登輝,終究也是靠「忍」。李光耀使新加坡得以在一眾大國間周旋,而保持國體,靠的是「忍」。李登輝於國民黨由低做起,擊潰黨內外省人勢力,最終成為中華民國總統,下放權力予台灣人民,使台灣實行民主,又是靠「忍」。就算是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也是靠「忍」,才能在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得以倖存,最終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
但正正也是這種「忍」的文化,導致中國人普遍明哲保身,怯於反抗不合理的制度和權威。正因華人有能力「忍」,因此反抗的誘因減低了,別的民族已經揭杆起義時,中國人還在繼續忍受獨裁制度。如果各位讀者有留意反送中運動爆發前的政界局勢,相信一定知道當時的香港人普遍因為雨傘運動失敗收場、禠奪議員資格等事件,而對政局失望,沒有人有興趣遊行,也沒有人有興趣投票,親中派屢屢於選舉中擊敗民主派對手勝出,示威遊行人數有五位數字已屬奇跡。查實,中國大陸在六四大屠殺後,社會運動在缺乏言論自由以至民眾的恐懼下差不多完全消失,然這三十年來,中國卻在表面上依舊歌舞昇平,這充份反映了中國人那種對獨裁制度的「忍」。
獨裁制度得以行得通,必需建基於統治者得以拑制言論自由,控制資訊傳播,使民眾無從得知統治者的計劃以至一切的真相,導致他們連需要反抗統治者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也不知道。獨裁制度於二十一世紀壓根兒行不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訊大量流通,要取得資訊,易如反掌。就算是在中國大陸,人民也能夠「翻牆」取得中共政權禁止人民看見的資訊。
而獨裁制度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反人才。獨裁制度下,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往往疑神疑鬼,懷疑自己的下屬有機會取代自己,故通常均會實施人治,以隨時根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事和人。人才在獨裁制度下,亦會因為人治的制度而難以發光發亮,最終只能夠選擇離開。筆者在文章開首提到中國大陸菁英每每在賺到錢後即逃離中國,移民外國,正是獨裁制度反人才的寫照。
各種不同的政策,會帶來不同的結果,而有些政策則是有必然結果的。比如,嚴刑峻法會使民眾憤怒、向外國的強國學習能夠使國家進步、在沒有技術下挑戰外國的強國會損害國家發展,這些皆是有必然結果的政策。單單從中國在缺乏人才和技術下,妄圖與美國正面交鋒,已經看見了習近平政權注定滅亡的命運。
中國人傳統的「忍耐」文化,造就的便是一種「口不對心」的行為特質,這亦是中西文化差異中的一大重點。中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以至習近平的看法究竟是怎樣的呢?筆者無法回答,皆因在中國人習慣的「忍耐」文化下,要得悉他們的真正想法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其對中共獨裁統治不滿,卻是必然的,差在何時會爆發。於習近平冒進統治下,以至外憂內患俱全的情況下,筆者以為,中國大陸民怨爆發之時基本上已快將來臨。愈殘忍的獨裁制度,於滅亡時的景象往往愈是血腥,中國歷史上每次有統治者被推翻,往往就是大批民眾被殺被宰,血腥一片。於二十一世紀下,仍將有可能有如此的災難,實為悲劇。
中國民怨大爆發,導致習近平甚至共產黨垮台,是否代表民主制度得以實現?當然不代表。中國大陸一天民智未開,換了多少個統治者,換了多少個執政黨,終究仍會實施獨裁。柏楊於《九十年代》月刊所刊登的《塔什干屠城》,所述及中國人受到的咀咒,可說是最深刻地解釋到中國的境況。
「皇后陛下,你加到中國人身上的詛咒,什麼時侯可以解除?」
「它永遠不會解除,除非中國人醒悟到自己受到詛咒。」
獨裁制度的實行,從來也是建基於民眾的怯懦和冷漠上。有甚麽樣的人民,就有甚麽樣的統治者。獨裁者來自那裏?他也是群眾的一份子,他就是受到民眾的支持,才得以攀上統治者的大位。試試將《塔什干屠城》一文的高仙芝屠城的景象,與新疆的再教育營比較一下,又或者將港共政權打壓香港人的景象比較一下?你會發現,表面上可能有所不同,本質上卻是一模一樣。那詛咒的本質,就是中國人的不擇手段,不講誠信以及毫無原則,做就崇尚強權,無視民主自由的本性:先害了中國周邊的群體,之後就是窩裏鬥,最終受難的就是中國人本身。中國人一不知道其所奉行的價值實為咀咒,獨裁制度只會繼續在中原大地進化繁衍,直到永遠。
高仙芝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高仙芝 在 GreatKidsLearni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岑參 五言古詩
(715?-770),原籍南陽,移居江陵(今湖北荊沙)。少時讀書於嵩山,後游京洛河朔,隱居終南別業。天寶三年進士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赴安 西高仙芝幕掌書記,復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職。對邊塞生活深有體驗。肅宗朝拜右補闕。長安收復後,轉起居舍人,以上書指斥權佞,出為虢州長史。代宗朝入蜀,兩 任嘉州刺史。罷官後客居成都。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寫邊塞風光及將士生活,氣勢磅礡,昂揚奔放。因而成了邊塞詩派的代表。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岑參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如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高仙芝 在 唐朝大將軍高仙芝簡介,高仙芝最後是怎麼死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