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PNF伸展嗎?
但你知道嗎?其實PNF不是指一種放鬆技巧喔!
如果是第一次聽的也沒關係
今天🐑老師帶你們來認識真正的PNF
-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簡稱PNF):
👉最早是在1940年代由Dr. Herman發展出來,用於治療小兒麻痺患者的一套「系統」,目前常被應用在復健、運動醫學、神經疾病等領域。藉由本體感覺、觸覺和聽覺來產生運動的功能改善,並提高肌肉強度,柔韌性和協調性。
📌白話文:它是一種藉由身體的本體感䦆,對神經肌肉做誘發訓練的一套「系統」。
🌟PNF系統包括兩個大主軸:強化與放鬆
🌟PNF神經生理原理:
1️⃣自主性抑制(Autogenic inhibition):
當肌肉拉伸時,會刺激肌梭與高爾肌腱器相互
作用,使肌肉達到放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2️⃣交互抑制原理(Reciprocal inhibition):
當主動肌收縮時,另一端的拮抗肌會跟著放鬆。
🌟PNF ≠伸展放鬆!!!
🔥其實PNF除了可以放鬆外,其他的神經肌肉誘發技術也是非常多樣的。
⚡️沿著兩大主軸(強化與放鬆)又可分為八項技術,並分別作用在四大動作模式上,針對上之、下肢、軀幹都有不同的動作訓練模式。(這部分的動作模式多用於神經疾病患者,此處就不多加贅述囉!)
🌟目前常聽到的PNF伸展
只是諸多技術中的其中三項:
* Hold-relax
* Contract relax
* Hold-relax with agonist contraction
㊙️你們想了解更多PNF誘發知識嗎?
想知道PNF正確的操作方式跟技巧嗎?
想知道的在下方留言「👍 」,超過50個留言
我會再整理一篇做詳細介紹喔!🤫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羊#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stretch#PNF#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
#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姿勢矯正#運動#健身#重訓#健身房#健康#運動表現#力量#肌肉#伸展#暖身
高爾肌腱器功能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
高爾肌腱器功能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節退化、肌腱及韌帶撕裂,一定要開刀嗎?有無非手術的積極治療?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