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版 #拆穿中國26條誘台陷阱
第1條
台資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檢測評定、示範應用體系建設,可同等參與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建設。
【破解】
台資企業需要的是市場,若台商帶著技術去參加裝備研發創新,恐怕演變成「奉獻」的後果較大。
第2條
相關新聞:投資黑暗面 給甜頭再弄垮 騰籠換鳥 台商慘賠還遭勒索
台資企業可按市場化原則參與大陸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測試和網路建設。
【破解】
對台商而言,重要的是開發5G智慧應用,即使參與標準制訂,也不敵華為等巨獸,最終還是無法享有主導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提醒國內因國安因素,禁用中國製關鍵通訊設備,5G推出也會延續,即使台商願意加入,後續設備仍無法輸回台灣使用,這一條恐是空頭支票。
第3條
台資企業可同等參與大陸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和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等迴圈經濟項目。
【破解】
台灣的環保技術設備、技術較中國好太多,且這類型產業潛規則多,屬於內需市場,利益多由特定大型集團掌控,進入門檻相對高,台商看得到吃不到。
第4條
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投資航空客貨運輸、通用航空服務,參與符合相關規劃的民航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開展諮詢、設計、運營維護等業務。
【破解】
交通事業屬重大建設,多為集團化經營,更需要在地化,台資企業想要取得大陸業務困難度很高。
第5條
台資企業可投資主題公園,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
【破解】
主題公園屬於內需產業,要投資不但得遵守很多潛規則,更需要人脈,還要透過特許經營方能參與,除非是迪士尼這類跨國企業,外國集團很難勝出。
第6條
支援符合條件的台灣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台資企業集中地區發起或參與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組織。
【破解】
只能做台商生意,不如讓我金融業去設立子行、分行,加上中國資本管制,錢進去容易,出來困難。
第7條
鼓勵各地根據地方實際,為台資企業增加投資提供政策支援。
【破解】
內容空洞、老套,對台商吸引力不夠。
第8條
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可向地方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申請擔保融資等服務,可通過股權託管交易機構進行融資。允許台資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務融資工具。
【破解】
以政府信用做擔保,讓缺錢的台資企業有融資管道,但若是股權託管會有所有權轉移、恐有被中國政府接管風險。
第9條
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依法享受貿易救濟和貿易保障措施。
【破解】
台商從中國出口產品到外國,本應享有同樣貿易保障措施。
第10條
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依法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等工具,保障出口收匯和降低對外投資風險。
【破解】
買出口保險,如果拿不到客戶錢,就會透過保險賠償,可降低出口收匯風險,但其實只要有足夠商業保險,就可保障;其次條文規定「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可享有,但「條件」為何,只能由中國政府說了算。
第11條
對從台灣輸入大陸的商品採取快速驗放模式,建立有利於規範和發展協力廠商檢驗鑒定機構的管理制度,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科學、穩妥、有序推進台灣輸入大陸商品協力廠商檢測結果採信。對來自台灣的符合要求的產品實施風險評估、預檢考察、企業註冊等管理,推動兩岸食品、農產品、消費品安全監管合作。
【破解】
潛在風險是中國政府可以隨時翻臉不認人,過去查台商食品安全,台商吃暗虧有口難言。
第12條
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共同促進兩岸標準互聯互通。
【破解】
若台商和中國企業比票數,最終難平起平坐,無法取得主導權。
第13條
符合條件的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可以申報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
【破解】
雖能吸引台灣年輕人赴中國創業,但中國仿冒盛行,好點子沒辦法保證智慧財產權。
第14條
台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
【破解】
將逼使他國與台灣斷交,不承認台灣主權地位,誘使台人向中國使館求助,把台灣逼入一國兩制框架,非真正提供台人協助。
第15條
台灣同胞可申請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可申請符合條件的農業基本建設專案和財政專案。
【破解】
農民前往中國投資,農委會提醒小心政治炒作,宜由兩國政府先談好投資保障協定;另若涉技術授權應按規定辦理,不應影響國內農產品,如赴澳洲投資荔枝生產,因生產期和我國顛倒,就不會造成衝擊。
第16條
台灣同胞可同等使用交通運輸新業態企業提供的交通出行等產品。
【破解】
在中國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必須留存使用者資料,警方提醒,中國對於個資保護並不理想,要小心行蹤遭中國掌控。
第17條
試點在福建對持台灣居民居住證的台胞使用大陸行動電話業務給予資費優惠。
【破解】
NCC提醒,在中國使用當地門號,要評估隱私是否可能因此外洩。另外,在中國申請門號,得留存申請人個資,遭濫用風險高,通話內容也可能會被監聽,若談論中國政治問題,有被扣押之虞。
第18條
持台灣居民居住證的台灣同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破解】
目前中國各省規範不一,多數省市會要求稅籍,例如北京置產須在地繳稅5年,台人應多留意。另外,中國房貸利率高達7%,並因外匯管制,過去台商多循地下管道將錢轉出中國,自洗錢管制趨嚴,就算不動產獲利想出脫,也很難將錢匯出。
第19條
台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台灣文藝工作者可進入大陸文藝院團、研究機構工作或研學。
【破解】
中國利誘台灣文創機構進入中國工作,中國國家電影局卻打壓台灣金馬獎,刻意把金雞獎訂在11月23日金馬獎頒獎當天,香港電影不敢報名,導演杜琪也辭去評審團主席,贊助商寶格麗、名車瑪莎拉蒂終止合作。中國蠻橫至此,還談什麼文創交流。
第20條
在大陸工作的台灣同胞可申報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
【破解】
台灣文創產業本就可到中國參賽,沒新意也沒實質幫助。
第21條
在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公立醫院、高科技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台灣同胞,符合條件的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其在台灣地區參與的專案、取得的成果等同等視為專業工作業績,在台灣地區從事技術工作的年限同等視為專業技術工作年限。
【破解】
美中貿易戰顯示中國產業鏈都受影響,連華為都大受衝擊,台灣高技術人才考量對就業實質幫助不大,誘因大減。
第22條
台商子女高中畢業後,在大陸獲得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可以在大陸參加相關高職院校分類招考。
第23條
進一步擴大招收台灣學生的院校範圍,提高中西部院校和非部屬院校比例。
第24條
台灣學生可持台灣居民居住證按照有關規定向所在大陸高校同等申請享受各類資助政策。在大陸高校任教、就讀的台灣教師和學生可持台灣居民居住證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
【第22 23 24條 破解】
因美中貿易戰,持中國學歷要赴美留學者恐受影響,赴中念書誘因越來越小,且中國職業學校(相當台灣四技)把技術和證照連在一起,希望學生留在中國工作,增加就業導向,但我方不見得會承認中國證照。
另外,近年中國限縮言論自由,台日都有學者赴中後失去消息,影響學者赴中意願,學界正在「停看聽」。教育部提醒,政策未鼓勵赴中就學,應針對兩岸文化、政治不同,評估可能風險。
第25條
歡迎台灣運動員來大陸參加全國性體育比賽和職業聯賽,積極為台灣運動員、教練員、專業人員來大陸考察、訓練、參賽、工作、交流等提供便利條件,為台灣運動員備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提供協助。
【破解】
按過往經驗,台灣運動員和隊伍到中國參賽,經常在隊名上遭主辦單位吃豆腐,把「中華台北」的名稱改成「中國台北」。體育署認為體育交流皆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行,不會因中國片面發布條例之後,「過去不允許、不適法的就變成
OK。」
第26條
台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份參加大陸足球、籃球、乒乓球、圍棋等職業聯賽,符合條件的台灣體育團隊、俱樂部亦可參與大陸相關職業聯賽。大陸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可向台灣同胞授予運動技術等級證書。歡迎台灣運動員報考大陸體育院校。
【破解】
美其名開放台灣運動員參加中國職業運動,但條文仍強調須以「內援」身分,亦即視為中國球員,而非外籍球員身分。目前台灣球員參加中國CBA男籃聯賽,就因對岸政策經常改變,造成工作權無法獲得保障。
#2020台灣要贏
蘋果今天真的很用心耶,值得收藏。
拆穿中國26條誘台陷阱 謊稱海外協助 逼入一中框架 參與技術研發 恐被生吞活剝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BTW3ROWDPVDYY27AR6NYKJ4WI/
高科 資 工 畢業 門檻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大結合丹麥科大共同推動台灣離岸風能人才培育】
NTU, CIP, and DTU to Develop Offshore Wind Power Talent in Taiwan
✨臺大離岸風電學分學程9月啟動✨
全球處於能源轉型時期,綠色能源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臺灣擁有全球最佳風場,推動離岸風力發電產業,成為我國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及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綠能產業預計創造3.2萬個橫跨各產業的職缺,而離岸風能產業以2025年5.5GW建置推估,預估至少有1.1萬個直接人力需求。
培育離岸風電教育體系人才為永續發展的基石,臺灣大學為學術與研發之翹楚,肩負培育本土離岸風電人才責任,有意擴大現有離岸風電研究教學領域,透過國際及產學合作,培養我國未來離岸風電產業所需相關技術人才。
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團隊,十年前即開始投入風力發電相關研究,五年前即已開授風力發電課程,然離岸風電進階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包含:機械、海洋工程、電機、土木、環工、金融、法律等跨多領域,需引進國際離岸風電師資與資源,以加速推動。透過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與丹麥科技大學(DTU)合作,三方於2018年7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研擬離岸風電專業學位課程,希望2、3年內將學程課程發展完整,再擴展到全國大專院校,已加速人才培育之速度,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主任江茂雄表示,臺大離岸風電學程將以三方向同時進行,首先今年九月新學期將開設『離岸風電學分學程』,在學大三、大四學生及研究生都可修讀,修畢規定學分可得『離岸風電學分學程』證書。第二方向為針對已在職人士之離岸風電進修需求,將開設在職進修學分課程,將以丹麥科技大學已發展之離岸風電線上課程為基礎發展不同課程,針對不同領域,包含工程、認證、保險、金融等不同範疇需求,開授密集培訓課程。第三方向也將同時向教育部申請設立『離岸風電碩士學位學程』,修畢將授于碩士學位,此申請時程較長,至少一年後才可能獲得教育部通過實施。
📍合作備忘錄內容如下:
1. 開設線上在職進修課程:與DTU同步的線上課程;CIP提出國內外產業人才需求;台大以在地技術提供產業在職進修。
2. 透過DTU及CIP的協助,台大以能源研究中心規劃離岸風電碩士課程。
3. CIP於2018年9月提供給薪的實習機會,獲選就讀丹麥科技大學者亦提供獎學金,有利於結合理論與實務,培養離岸風電人才。
離岸風電為高門檻、高科技、高薪之國際化產業,對我國而言,為另一兆元級投資之新興產業,相關之人力需求及就業市場相當可期,目前已有諸多臺大畢業生投入,工科海洋系更被評為極有潛力發展的系所,期望台灣新興再生能源產業,為青年學子創造新興就業市場並與國際快速接軌。
===
NTU will collaborate with 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CIP) and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TU) to launch a master’s program on offshore wind power within 2-3 years.
Due to energy transition, green energy has become ke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sting one of the world’s best wind fields, Taiwan has planned to enhance its wind power industry to achieve non-nuclear goals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emerging industries by 2025.
After over 10 years of offshore wind power research and 5 years of specialized wind power courses, NTU has now signed an MoU with CIP and DTU in devising and launching a professional master’s program on offshore wind power within 2-3 years. By doing so, NTU hopes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nerg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高科 資 工 畢業 門檻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所謂理財,指的是以下幾件,能幫助人們直接間接跨過財務自由門檻,打下退休財務基礎的:
- 建立『足夠就好』,而不是『多多益善』金錢觀
- 心甘情願過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 透過詳細記賬了解日常生活財務所需
- 選擇居住在適合樂活,且成本不高的地方
- 養成運動習慣,保持身體健康以減少醫療支出
-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因此帶來預期外的收入
理財達人?理財阿達?
幾年前《45歲退休 你準備好了?》出版之後,我多了一個頭銜:『理財達人』,以前陣子去馬來西亞為例,當地媒體就用『台灣樂活家兼知名理財達人』介紹我。這也難怪,一個沒中樂透,沒繼承財產,又不是田喬子(雖然我姓田)的人,可以在45歲退休,被認定是理財高手應算合情合理。
通常聽到這個稱呼我只是一笑置之,但如果被認真追問起理財撇步,或甚至被要求公佈投資細節,我才會說我不但不是『達人』,根本是理財『阿達』。你如不信且讓我講給你聽四十歲前的所有投資理財經歷,內容絕無灌水或遺漏,看完你自己判斷我究竟達或不達。
我八十年代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後存到第一個十萬塊,當時恰逢台灣股市首度衝上萬點,全民瘋炒股票,受風氣影響我展開個人理財處女秀。但我對股票一竅不通,於是在親戚引薦下參加『股友社』,也就是把資金交給懂股票的『股票老師』代為操作,如賺錢就付一定比例當做費用。
逢市場景氣,我投資的五萬塊幾個月不到變成八萬,如果你是我會怎麼做?對,當然是加碼啦!於是在本利之外我又多投了幾萬塊,再過幾個月,結果呢?結果市場下跌,老師跑路,我血本無歸。年紀輕輕碰到這種事,投訴無門,只能自認倒霉,摸摸鼻子繼續努力工作。
又過一兩年我開始第二次理財嘗試,當時鴻源集團在台灣大熱,若沒記錯,十五萬一股單是月息就有六千,好友『吃好倒相報』邀我參加,我當時薪水四萬多,投入兩股每月多領一萬二給自己大加薪。就這樣爽領一年,結果大家都很清楚,鴻源倒了,我血本無歸,欲哭無淚,只能摸摸鼻子繼續努力工作。
這件事還有一個續集,鴻源倒後我拿到一張債權人證明,時間一久早忘了,前年突然收到法院寄來通知,說賠償金下來了,我滿懷欣喜定睛一看,連本帶利(二十多年)一共五百多。。。塊(不是萬),當場哭笑不得,仰天長嘯。
又過兩年我準備結婚,畢業後一直住台北父母家中,這時跑去汐止買了間預售屋,付完頭期和一年多貸款,前後共一百多萬,房子還沒蓋好,碰上林肯大郡倒塌事件,汐止房價一夜滑坡,又剛好工作被外調海外,乾脆認賠斷尾,拿回二十多萬,然後就摸摸鼻子出國努力工作去了。
先去澳洲後去中國大陸,五年後我在2000年回到台灣,多了點積蓄,長了些見識,本想在台北重新置產,一打聽房價嚇一跳,記得當時開玩笑說,和之前待過的澳洲相比,台北一個普通公寓夠我買半個雪梨歌劇院,即使買得起也覺得不值得,於是租房住。
積蓄則跑去公司附近一家外商銀行開個戶頭存放,有生以來第一次成了喝咖啡不要錢的VIP客戶,還配置一位長相甜美的理專,她告訴我美國高科技業正夯,我於是從善如流將多數存款投入納斯達克基金。買完沒多久碰上『網路泡沫破滅』,那是什麽意思我不很清楚,只知道我的基金淨值一夜之間被腰斬一半,後來甜美理專離職,我連個訴苦對像都沒了。
碰上這種事怎麼辦?現在連你都該學會了吧!當然是摸摸鼻子努力工作啊,否則還能怎麼辦?就這樣,我把存摺丟開,不上網查賬,默默努力工作一年之後,竟然又發生一個莫名其妙的911事件,剩下的基金淨值再被腰斬一次,事到如今,我連摸摸鼻子的力氣都沒了!
以上,報告完畢!這些就是我四十歲之前的所有投資理財經驗,唯一沒有列出,也沒有賠錢的投資是放銀行定存(如果那也算投資的話)。有一段時間我成了辦公室裡的風向標,同事間流傳要投資前最好先去打聽一下Roy(我啦)最近買什麼,那你就賣什麼,Roy賣什麼,那你就買什麼,準沒錯!
這種經歷還說是理財達人,像話嗎?其實仔細想想,還真有幾分道理,別忘了我五年後就退休了,這五年中發生什麼事?
首先,事後回看,我自認在理財上不但不倒霉,相反地,甚至可算幸運,理由是所有這些失敗全發生在我年輕,還賠得起的時候,如果是現在,人生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其次,我從這些經歷中學到兩個寶貴教訓,一是理財不是選項,二是理財不是賭博。
不是選項的意思是,一個上班族除非真的中樂透,否則要達到財務自由,就必須鼓起勇氣從事必定有風險的投資理財。不是賭博則是說,以退休為前提的理財必須求長求穩,賭博似的短快板不是不能做,但要自問是否有能力和輸得起。我兩者皆無,於是40歲後把握長期複利和平衡風險兩個原則佈局投資,五年後順利離開職場。
有人說我在45歲退休另有兩個較特殊的條件,一是沒小孩,二是以前當外商總經理收入高。我承認這兩件事對退休規劃有一定影響,但卻不是關鍵。養小孩方式很多,花費自然可高可低,個人認為小孩完成學業後就不該和父母有金錢瓜葛;至於總經理,不過是死薪水較高的打工仔而已,況且進公司從基層助理幹起,你當我做了多久主管,領了多少高薪?
講這些不是為自己開脫,也沒什麽好開脫的,只是要說明我究竟是不是『理財達人』這件事。
這麼說吧!如果所謂理財,指的是以下幾件,能幫助人們直接間接跨過財務自由門檻,打下退休財務基礎的:
- 建立『足夠就好』,而不是『多多益善』金錢觀
- 心甘情願過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 透過詳細記賬了解日常生活財務所需
- 選擇居住在適合樂活,且成本不高的地方
- 養成運動習慣,保持身體健康以減少醫療支出
-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因此帶來預期外的收入
那麼,我自認了解一些相關道理,有一些實務經驗,而且很樂意和大家分享心得。但如果理財指的是我經常被問到的買什麼股票,賣什麼基金,或投資致富心法,秘訣等,那拜託就別再問了,因為隨便一個路人甲都比我懂得多。
好吧!拉里拉雜講這麼一堆,現在,請問,我到底是理財達人,還是理財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