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友善遊艇產業服務環境,加速高雄遊艇觀光發展】
今天上午,瑞隆受黃捷 高雄市議員的邀請,和簡煥宗 高雄市議員、陳致中 Chih-Chung Chen議員、臺灣港務公司、土地開發公司、市府及遊艇業者等產官學界代表,一同參加「大港橋與愛河灣遊艇產業發展」公聽會。
台灣四面環海及豐富海洋資源,適合海洋產業發展。高雄作為海洋城市,具天然港灣地形、良好的氣候條件及傳統製造業技術等優勢,在遊艇產業市場表現不俗,遊艇產值超過65億元,大型遊艇訂單也高居亞洲第一。
過去,瑞隆在海洋局長任內,成功舉辦第一屆國際遊艇展沿辦至今,已成為台灣向國際展現遊艇製造實力的重要平台。進入立法院後,也先後促中央成立海洋委員會並設立在高雄,並推動海洋基本法三讀通過。去年,瑞隆在立法院也提出《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草案》,明定遊艇產業為海洋產業,海委會也提出相關對案,目前於行政院審議中。未來修法通過後,獎勵、補助及相關預算支持遊艇供應鏈,將促進產業長遠發展。
此外,大港橋橫跨第三船渠,連接駁二及蓬萊商港區等地,於去年完工啟用後,成為亞洲新灣區新地標,然而第三船渠水域用地,在商業開發使用上,因產權隸屬國產署,在遊艇基礎設施建置上受限制,瑞隆將邀國產署、港務公司等單位協調,加速第三船渠開發及後續招商。
近年來,高雄港貨運機能向南移轉將成為洲際貨櫃樞紐港,一港口舊港區則轉型成為海洋觀光休憩港。瑞隆也持續爭取中央預算,推動灣區產業發展,包含鼓山魚市場3000萬元整建、前鎮漁港60億元改造升級、5GAIOT產業園區及高軟二期陸續啟動,包含在水上活動方面,也成功協調旗津海域分區開放作為動力及非動力遊憩區,推動遊艇和水上娛樂等海洋休憩。亞灣在中央地方合作下,會有更完整長遠的發展。
港灣水域開發及後續招商工作,短期個案已優先協調處理,長遠因涉及中央各單位,也將持續協調中央地方單位逐步提出配套開放,並推動修法及爭取中央預算,打造友善遊艇產業及觀光環境。
海洋高雄,還有很多必須努力的,我們會持續與伙伴們一起加油💪
-------
🤝 加入我的官方帳號,一起關心台灣高雄大小事。
✨到我的IG,隱藏地方生活事!
https://www.instagram.com/zenolai/
✏️ 成為我的臉書好友
https://www.facebook.com/zenolai2/
高雄港洲際三期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影音】高雄港代表「臺灣港群」參加國際港埠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orts and Harbors, IAPH)舉辦的2021「世界港口永續計畫(World Port Sustainability Program,WPSP)」6月24日榮獲-韌性基礎設施(Resilient Physical Infrastructure)分類首獎-優勝港口。該計畫以「高雄港2017-2021未來發展建設主計畫(Master Pla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2017‐2021)」為主題經與國際間數個提案港口評比,先是與布里斯班港(澳洲)及聖地雅哥港(美國),共同入圍該分類前三名,後於進行第二階段的公眾投票獲國際性支持而勝出!榮獲該分類優勝港口,由IAPH於2021世界港口大會中,正式宣布此一獲獎訊息。
※上網影音高雄港近年來開發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之工程規劃與建設蓬萊商港區水花園與大港橋等實境及世界港口大會獲獎公布說明…
高雄港洲際三期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日登場:「大林蒲遷村座談會」,將由經濟部王美花部長、高雄市陳其邁市長及中央地方政府單位,報告「大林蒲遷村計畫草案」
⏰時間:109年9月27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點:小港區大林蒲活動中心
【偶然與擺爛:高雄如何成為石化包圍之城】
前鎮乙烯外洩事件調查出爐,乙烯來源乃地下含氯有機污染物分解而成,原本被懷疑洩漏的周遭管線檢查並無異狀。然而,高雄漫長的地下石化管線從南到北,仍然潛藏危機。明天(9/27)早上9-11點,#大林蒲遷村座談會 將在大林蒲活動中心登場,除了和在地鄉親密切相關,也將連帶牽動著從南到北石化園區與管線的佈局。
#為何高雄地下需要埋滿管線?
這個問題,應該要先問:為何台灣的石化業從高雄起源?原因很簡單,高雄有港口、有腹地,再遇到了「#歷史偶然」加上主事者「#缺乏計畫」的悲劇。
原本,高雄重工業發展由日本奠基,主要的工業區設在前鎮的戲獅甲一帶,而左營軍港旁則設立海軍第六燃料廠,提煉軍用燃油,在二戰後,則改為了高雄煉油廠。1950年代台塑在戲獅甲工業區設立時,原料並非來至原油,而是原本工業區就有生產的氯氣和電石。
到了1960年代台灣發展石化產業時,為了地利之便,就在高雄燃油廠內陸續設立一輕、二輕兩座輕油裂解廠,而為了容納中下游廠商,則就近設立仁武、大社工業區,讓下游民間業者進駐,原料就透過管線直接輸運,這也是高雄漫長的地下石化管線中最早的一段。
1970年代,台灣大舉擴增石化產業,十大建設中也把「石化工業」列入其中,除了上述的仁大工業區,並在林園設立林園工業區,並在此設立三輕、四輕,由於石化園區擴展並無一致規劃,因此大致呈現以下的興建順序:港口=>煉油廠=>輕油裂解廠=>石化園區
於是有了兩條發展路徑:
左營港=>高雄煉油廠=>一輕二輕=>仁大石化園區
高雄港=>大林煉油廠=>三輕四輕=>林園工業園區
但歷史的路徑並非如此單純,因左營港專做軍用,因而高雄煉油廠的油料,也從高雄港進出口。1970年代,在戲獅甲工業區旁的前鎮河出海口,設立大型儲運園區,負責油料進出口儲存。同時,隨著高雄港南擴,原本設在大林蒲的油料站,先擴建為高廠大林蒲分廠,接著在獨立為大林蒲煉油廠,成為林園工業區的上游供料來源。這些園區因此需興建油管連接。
#一場晚了三十年的政策轉型
1980年代孫運璿組閣時,因經過石油危機,除了大力發展科學園區,更曾經一度採「石化高值化」政策,希望四輕後不再設立輕油煉解廠,減少上游原料繼續擴增。但在1984孫運璿中風後,接任的俞國華作為中國黨黨營事業的大掌櫃,過去就主導中國黨大舉吃下石化業中下游產能,因而繼續擴增五輕,也讓台灣的石化園區持續擴增。
「石化高值化,減少原料生產」的政策,因此晚了30年才推動。
被石化包圍的高雄,發生了2014年氣爆的悲劇後,市民對石化業和社區比鄰而存的現況更加不滿,而隨著國際石化原料價格下降,以及2015年高雄煉油廠的閉廠,仁大工業區一帶的石化原料,都需要透過漫長的地下管道從港區輸送。
而這地下管道先是建造時就缺乏規劃登錄,而長年又缺乏管理,地底下的管道越挖越多彼此交織,業者、地方政府對維護間互推皮球,除了釀成高雄氣爆的悲劇外,還真的沒有人能保證剩餘管線的安全。
#集中管理產業升級是解答?
近年來,煉油=>輕油裂解=>石化業一貫化的「煉化合一」成為世界主流,例如雲林六輕,新加坡裕廊石化專區都是此例。當然,專區不代表管線不會老化洩漏,然而,由於不經過一般住宅區,管線可以走容易維護的明管,管理責任較容易釐清,意外造成的傷亡風險也較小。
以高雄市而言,就有了以大林煉油廠和新三輕取代高雄煉油廠與五輕產能;前鎮儲運所集中遷移到洲際儲運中心;仁大工業區降編,石化業選擇性到循環產業園區的「石化集中化」+「產業高值化」藍圖。
其中,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將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循環利用園區企業生產過程排放的能源、資源、廢棄物及廢水,預計可吸引投資金額新台幣348億元,年產值可增696億元,創造7650個就業機會。
然而,這幾點環環相扣,例如氣爆後因無法興建新管線,洲際儲運中心就算蓋好也無法送料到仁大;而仁大的廠商找不到遷廠區位,降編後就只有關廠外移一途,然而,大林蒲居民的權益,卻還有許多必須討論的議題未被處理。
因此,明天的大林蒲遷村說明會非常重要,牽動著全高雄產業區位的調整,能否找到一個最多人能接受的方案,就看中央與市府能端出怎樣的牛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