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味鹽埕:戲裡戲外的人生滋味】
—郭家肉粽篇
「郭家肉粽」的第二代傳人郭明坤先生,來自茄萣,起初是因郭先生的父親在姑媽那邊幫忙賣肉圓,寄人籬下久了總覺不好意思,郭父有意另起爐灶,當時鹽埕是最熱鬧的地區,戲院、餐廳、旅館及商店林立,便決定從左營的肉圓店來到鹽埕做起生意。其實郭父早練就一身作肉圓的技術,但擔心若同樣販售肉圓會搶了姑媽的生意,加上為早期創業資金不多,豬肉價格太高,郭父便以價位較低的豬隻內臟為發想,研發出「四神湯」做為主要產品,意外得到顧客喜愛,逐漸在地方打開知名度和口碑後,陸續又發展出肉粽等品項。這樣的過程和料理手法,令我聯想到日本江戶時期的「始末料理」,大多數有錢人家,會購買牛豬鮮肉部分進行烹調,而內臟部分則廣受被市井小民喜愛,不論是作為熬製「出汁」的高湯,或是以時蔬燉煮,皆可能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下飯菜餚。
郭家肉粽屬於「南部粽」做法,是在月桃葉中加入生糯米和生五花肉,下鍋川燙後晾著,可放置常溫2-3天也不會腐壞,是早期沒有冰箱設備的料理智慧。因為「新高戲院」的人潮,原先只是推著小攤車、躲著警察的打游擊販售,人氣漸漸累積便發展成店面,郭先生回憶起當時大家在戲院門口結市的畫面,和小時候沒錢,只能「撿戲尾」,戲院內大家吃著蠶豆酥、花生糖和瓜子,搭配彈珠汽水的滋味,臉上彷彿露出意猶未盡的神情。戲院外的攤販則相當多元,著名的「新高麵線糊」、「新高肉圓」,都是當時攤販的好夥伴,轉眼間也都成了屹立50年以上的「在地老店」了。另外,戲院周邊的冰果室、酒樓和喫茶店也十分精彩,大家在看戲前後,總會聚集在這些餐飲場所,討論著劇情和觀後感想,現在看來,當時居住在打狗的人們,從事的休閒娛樂活動雖然平實,卻更有溫度和記憶。
從前戲院分為幾個等次,播放的類型也相對多元,除文藝片、布袋戲、歌仔戲外,還有愛情動作片。因為鹽埕臨港,戲院的客人來源也相當廣泛,有從事打鐵、拆船業的工人,也有外縣市靠岸卸貨的船員,以及居住在高雄各區的市民,促成了旅館林立的景緻。「以前新高戲院前的這條路,幾乎每天車水馬龍、人滿為患呢,也不知道從哪裡來這麼多人,要來看戲和吃東西。」郭先生語帶興奮地說著兒時的記憶。說到港口,郭家肉粽曾有一項不為人知的業務,便是「補給船配貨」。由於討海人出海往往就是幾個月才回來,補給船便會在特定的時間靠岸,方便採買船員的日常用品。肉粽是最好的伴手,因為耐放又易於烹煮,可當作船員正餐或宵夜食用,也成為郭家肉粽的一大筆的外快來源,郭先生笑著說。
郭大哥從小因家境不好,雖從小對音樂及藝術頗有興趣,始終沒有機會開拓藝術的天窗,等到事業逐漸有成,也孕育了自己的下一代,便栽培自己的女兒從小學習各式的樂器和才藝,希望能圓自己童年無法完成的夢想。除此之外,他還在「郭家肉粽」不遠處的一棟建築中,搭設音樂表演場所,並選用最頂級的音響和空調設備,提供音樂科系的學生一個發表作品的空間,連場租也都是「加減收」,因為他明白並不是每個學音樂、藝術的都是有錢人家,也算是鼓勵更多朋友參與藝文活動,培養更多夢想種子。誰能想像曾經這位只能「撿戲尾」的男孩,一肩擔起的人生劇情遠比大螢幕更加精彩動人。
現在的郭家肉粽朝向更多元的發展,除了可到現場購買外,也提供網路宅配服務,還有端午前夕的企業訂單預定,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絲毫不受大環境的影響,每天依舊門庭若市。問郭先生有沒考慮過開放加盟或連鎖,他笑著說,人一生能賺的錢有限,他這一生累積的財富已經夠了,有形的財富怎樣都帶不走,但無形的財富,像是回憶、親情以及成就感,才是會在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伴隨著你繼續在他人生命中延續的印記。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