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Overseas】 西班牙/賽維利亞Seville
西班牙,大概會先聯想到的就是奔放的鬥牛和充滿風情的佛朗明哥舞了。佛朗明哥舞起源於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Flamenco"據說起源於阿拉伯語 fellah mengu,意思是逃亡的農民。據說是由遭到宗教迫害的摩爾人和猶太人所創,也加入了能歌善舞的吉普賽人的藝術元素。
節奏輕快的佛朗明哥舞,常被說是展現西班牙人熱情奔放的性格。可帶來歡樂的氣氛,但其實這是長期流浪在外,生活艱辛的人,將生活中的情緒困苦抒發化成自創的歌舞。高舞中常能感受的到舞者的悲憤、自豪、高亢的情緒宣洩,這就是佛朗明哥舞。一場邀請舞者、觀眾、伴奏、演唱一起情緒互動的即興表演。
其中最正宗的表演,又以 Seville 和 Granada 的最好。通常在餐廳或酒吧都可以看到佛朗明哥的表演。大概進去消費用餐就可以順便欣賞了。而我,剛好來到 Seville 的 Plaza de España 西班牙廣場。廣場上有四座拱橋,都鑲上了細緻的磁磚裝飾,非常華麗。更美的是,廣場的 48 個長椅上,都雕繪著西班牙不同省份的特色和故事。
也就是在這時,我聽到遠處傳來輕快的吉他聲,伴隨著有節奏地拍手或踢踏,以及響亮的歌唱聲,我循著聲音前往。廣場上,一位熱情的舞者正在賣力的演出。從草根出發的佛朗明哥,在街頭進行表演,正符合我的期待和想像。舞者搖曳的粉紅裙擺,婀娜多姿,頭上別著一朵鮮紅色玫瑰抓住眾人目光。舉手投足展現十足的熱情和奔放。讓人目不轉睛,其中一位遊客小妹妹,甚至就坐下來欣賞了。伴隨著木板上的踢踏聲響,飛快而有節奏性,讓人為之一驚,這是我第一次親眼欣賞到佛朗明哥舞,也深深的喜歡上這剛強中帶有柔美力量的舞蹈。
下次來到西班牙,一起隨之起舞,舞一曲佛朗明哥吧。也別忘記給舞者們一個熱情的掌聲和支持唷。
■圖/文 授權: W's viva traveling 溫蒂不回家 我被世界綁架了
■看更多故事:http://bit.ly/2pQAXmp
■換日線專屬企劃【#StoryOverseas】,邀請你也來投稿,訴說你眼中的人物故事:http://bit.ly/2zuNbU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
鬥牛舞起源 在 Hao的旅行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離開嘉德水道橋之後就前往尼姆,尼姆是羅馬統治時期非常輝煌的城市,除了城郊的水道橋是為其而建,市區的羅馬競技場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此外還有一座非常完整的希臘神殿,還有一座在市區的小丘上的馬涅塔,這三項景點的聯票€11,我們尼姆的行程就以這個聯票為主。
----
尼姆的競技場因為很完整,現在也很常在裡面辦活動,所以常常下午不開或整天不開,我們去的隔天就有一場演唱會的樣子,競技場中間正在準備舞台,除了辦活動之外,競技場每年也都會舉辦鬥牛活動,門票價格有附語音導覽,有中文可以輕鬆聽。
----
希臘神殿則是完整到像是最近才蓋好的,正面更是潔白如新,內部現在是個影院,用來播放尼姆自己拍攝的歷史影片,介紹尼姆在羅馬時期的起源已經過去的輝煌時期,如果不是買聯票大概不會想進來,雖然影片是不會無聊,但純粹花錢進去看影片蠻莫名其妙的😂😂😂。
----
馬涅塔是聯票的三個景點中歷史最悠久的,也是最殘破的,建於尼姆市區的小丘上,目前是個觀景台,在塔上吹風很涼爽,但是市景好像沒有什麼好看的,因為馬涅塔離市區有一小段距離,景點都變得小小的。
----
我們在尼姆的市區待得時間不長,除了聯票的景點沒什麼時間去逛其他的東西,感覺聯票中屬於競技場比較有看點,另外兩個可能是票賣不好綁在一起賣🤔🤔🤔,如果重新規劃大概會改成參觀競技場與老城區走走逛逛吧。
鬥牛舞起源 在 靈悅謐境 Peace With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說到西班牙,有名的觀賞活動不外乎鬥牛(bullfighting)與佛朗明哥舞蹈(flamenco)。原本也想順道看場鬥牛賽,問了Airbnb的主人推薦哪裡可以觀賞時,他露出很難過的表情跟我說: 「我不建議去看那種表演,那就是虐待動物,鬥牛士拿尖刺一直刺一直刺,直到牛失血過多而死,我覺得抵制這種行為就是不要買票去看,而成為一種變相的支持…。」聽完我也不由得難過了起來,原本從沒想過這一層面,只是覺得到了一個國家,就要體驗一下該國的特色活動,而他的這番話,讓我學習了「不盲從」這件事,而看鬥牛賽的想法也跟著煙消雲散。
倒是佛朗明哥,我始終想一睹舞者風采。這次就來說說flamenco。
佛朗明哥主要包含吟唱、演奏(用曼陀鈴、吉他)、及最吸睛的舞者,在看表演時,沉醉於女舞者的拈花手勢、驕傲而挺直的身段、踱步,而轉圈時翩翩起舞的大荷葉裙實在好美麗,跟男舞者的對舞也十分精彩 (但一邊看我都會一邊擔心他們踱步這麼用力膝蓋會壞掉! 🙄😂)雖然不完全聽懂西班牙語的吟唱,但感覺出那氛圍充滿悽愴與無奈,原來,佛朗明哥是在演繹吉普賽人對生命滄桑的詠嘆。
「佛朗明哥」一詞源於西班牙阿拉伯語fellah mengu,即逃亡的農民。那個時代,吉普賽人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因此,佛朗明哥藝術中有大量的悲憤、抗爭、希望、和自豪的情緒宣洩。佛朗明哥歌唱者的自然接近沙啞的發音方式體現了這種藝術起源的環境,也影響了西班牙其他的藝術形式。
這次我看表演的地點是位在Barcelona皇家廣場(Plaça Reial )的Los Tarantos,便宜但時間短(票價10歐,但現在漲到15歐;一個晚上有3-4場演出,一場30分鐘)。其實看表演也有很多選擇,也有人會選擇在飯店或高級餐廳裡一邊用餐一邊欣賞演出,當然票價就不會那麼親民了。
Los Tarantos提供自費酒水、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閃光,因此我相片總是糊糊的請見諒>”<)、因為沒有劃位,所以提早到現場排隊,可以選到好位子哩!
#我的新logo亮相
#謝謝朋友幫忙呈現我想要的樣子😊
鬥牛舞起源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量南遷,不斷地深入兩廣腹地。到了明代,兩廣成為瑤族的主要分佈區。明末清初,部分瑤族又從兩廣向雲貴遷徙,這時,瑤族遍及南方六省,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佈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明中葉以後,部分瑤族由廣西、雲南進入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他國居民。第二次支那戰爭期間,部分瑤族因受戰爭影響轉移到泰國難民營避難,後被聯合國難民署以難民身份安置在歐美諸國。瑤族或徭族、傜族,是亞洲的一個民族,其歷史比較悠久。有研究認為:瑤族起源於古代東夷部落,與九黎族關係密切,尊奉先祖蚩尤、盤瓠。2010年中國的瑤族人口為285.3萬,62.1%在廣西。瑤族跨境而居,在越南、寮國、泰國北部也分佈一些。是越南的54個民族之一。越南瑤族人口超過62萬,是越南第9大民族。東南亞國家排華年代裡,部分瑤族人還飄洋過海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法國等地。瑤族民風比較淳樸而強悍。由於常受歷代統治者的驅除和歧視,一般在山區居住,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分支眾多,語言差異大,有勉語、布努語、拉珈語等多種。80年代創製了瑤文,用拉丁字母拼寫勉語優勉土語。通用漢語。很多人能同時操壯語、苗語等語言。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共有四節。現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於學習和傳承。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繡球舞是一種壯族民間歌舞,盛行於廣西西南部地區。繡球舞在歌圩中進行,是歌圩進入高潮的表現,一般是對歌到了情投意合時,姑娘裁歌載舞,將自己親手精心繡制的花球,拋向意中人。小夥子接到繡球後,如感到滿意,就在球上紮一手帕,也載歌裁舞地又將球拋給姑娘。然後唱約公歌,相約到清靜的地方去談情說愛,或約定日期地點再表達深情厚意。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但進入社會發展後期,這種祭祀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並且多著重於歌唱活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活動。明朝後歌圩有了進一步發展,並定期地於固定地點舉行。歌圩一般出現在較大的壯族聚居區,以三四月間為最盛,其中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秋季舉辦的歌圩多為八九月中秋時進行。歌圩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地點有固定的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場所如空地、山坡上等。歌圩的基本內容包括固定的祭祀儀式、青年男女們進行交往所需要的倚歌擇配對唱、賽歌賞歌、拋繡球、搶花炮和師公戲、採茶、壯劇等。火把節是彝組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行,節期為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同時有關火把節的音樂有一首基本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那就是七月火把節,每當啊來來喲、啊來來喲的旋律響起,我就能感覺的到火把節那種狂熱的氣氛和火一樣的激情。簸箕舞,是一種朝鮮族舞蹈,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中國盛唐(西元618-西元907)時期,朝鮮族的高麗樂被列為著名的十部伎之一。朝鮮族的舞蹈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就有簸箕舞。簸箕是朝鮮人民以前主要選用糧食的利用道具。朝鮮族簸箕舞的簸箕長為52公分,寬50公分,簸箕舞以幽雅柔和的旋律和歡樂的旋律組成兩種舞段,通過迎接日出的姑娘們仰望太陽的姿態,在歡快的旋律中,展現重新拿起簸箕的姑娘們爭先恐後簸箕的畫面。舞蹈利用簸箕為道具,有特色地形象出簸簸箕,旋轉等動作,明顯突出了舞蹈的民族特色。現屬吉林省延邊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