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職待業的這段期間,我並未好好過生活。
之前在讀冊的講座中,我告訴聽眾,無論你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工作的多麽認真,一定要記得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優先順位,放到第一個。
前些日子,我的朋友也轉職了。
他告訴我,她現在的工作,朝九晚五,準時上下班,薪水可能沒有太大的變動(或許有低一點),工作也不像以前一樣,動輒成為(自願)大樓夜班守門員,下班時間跟上班時間,打在同一天。
然而,她告訴我,她現在還是沒有學會,如何開啟「下班後的生活」。
太久太久,沒有下班時間。
下班後可能去應酬,可能去運動,可能去進修,但探究到最根本的原因,都是為了工作。
為了經營人脈,所以去應酬。
為了蓄積(加班的)體力,所以去運動。
為了培養競爭力,所以去進修。
就連出國休假,也想著工作。
手機網路不敢停,深怕工作訊息漏接,深怕沒有自己不行。
在硬生生將自己從工作徹底的拔除後,朋友發現自己的生活失了根,每天焦慮,每天無所適從。他亟需一個工作來讓自己生活上軌道,也亟需透過工作來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跟成就感。
工作,就是一切,就像毒品一樣。
另一位朋友,在結束工作後,轉型為自由接案者。
他告訴我,自己接案後,自由度是有了,但反而比過去還累。
他當初自己接案的動機,是希望能夠有更完整的時間,更細緻、深入的處理他所經手的每一個案件。
然而,因為每個案件的類型不同,因此他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背景研究、分析,最終凝萃出他所認為最好的文章,才進行交案。
每個案件所需的時間不一,但都很長,案件價格也不高,因此,若要維持生活,他需要接更多案件。若要堅守品質,也要花更多的時間。
一來一往之下,變得比之前還要累。
不約而同的,他也提到了下班後的生活,對他來說,比專題企畫更加的艱難。
有人說,這種時候,交個男/女朋友就可解決了。
但是,我的兩位朋友,都是有伴侶的。當自己生活被工作佔滿,伴侶的生活也未嘗不是。
這是因為,在當代台灣社會,許多年輕人汲汲營營的工作,所換取的薪資或許僅足以供應活著,而不足以供應生活。
在短暫的休息時光中,快速獲得食慾、性慾、玩樂慾,甚至是睡眠慾望上的滿足,成了必然的現象。
而這些東西,或被冠上小確幸,或被稱為速食愛情,或被形容成草食世代,或是魚干女等,符合時代脈絡,但也去了脈絡,導致成為個人選擇的問題。
下班後的生活怎麼過,或許就跟上班族的午餐要吃什麼一樣,都令人煩惱,也是每一天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只是前者顯示出的現象,更加入了社會化的要求與想像,變得較為身不由己,或是更加充滿罪惡感。
所以,各位粉蝨們,今天下班要做什麼呢?
圖片:朋友家的小貓
魚蝨怎麼處理 在 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午餐時間到囉!
為什麼我才花了三分鐘煎虱目魚,然後就花了三天找資料來談虱目魚?這篇文章有點長,值得看的原因如下:
*從生態保育和食品安全來說,我希望大家多吃台灣人很會養殖的虱目魚,讓其他野生魚類喘息一下。
*很多人害怕虱目魚刺多,請以貓為師,不然就學習台南人吃無刺魚肚,我還會透露一位日本料理老師傅如何處理虱目魚的刺,並介紹菲律賓人、印尼人怎麼吃虱目魚。
*雖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我想再探「虱目」之名的由來。
*跟著「新南向政策」的顯學,談談虱目魚的歷史,你知道虱目魚是菲律賓的「國魚」嗎?全世界最早的虱目魚養殖可能在印尼爪哇島嗎?
虱目魚是台灣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養殖漁業,十七世紀荷蘭人殖民南台灣就提到有養魚的「塭仔」(oenij),清代文獻則記載魚塭中生產的「虱目」或「麻虱目」。
虱目魚是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熱帶、亞熱帶海域的魚種,學名Chanos chanos(1775年由瑞典生物學家Peter Forsskal命名),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名字,英文則稱之Milkfish。
Milkfish就是牛奶魚,怎麼說呢?有人說是魚體、魚肉的顏色,有人說此魚富含蛋白質,而最早的烹飪是用烤的,烤熟時魚身滲出蛋白有如牛奶。
在台灣,台語「虱目魚」(sat-ba̍k-hî/hû)的語源有很多說法。
有人從台語的「虱」字去聯想。由於「虱」同「蝨」,蝨子是常見寄生在人或牲畜身體上吸血的小昆蟲,所以有人就說,虱目魚苗時全身透明,只看到黑點的眼睛,很像蝨子,所以才叫虱目魚。
但是,不只虱目魚,一般幼魚都是全身透明的啊!事實上,由於剛孵化的虱目魚苗全身透明,只能看到眼睛兩個黑點,以及腹部一個黑點,所以養殖界稱之「三點花」。
有人則認為「虱目」是「塞目」,因為虱目魚的眼睛有脂性眼瞼,故稱之「塞目魚」,但此說相信者少。
日本時代台灣文人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說:「台南沿海素以畜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台語音同麻虱目),番語也。或曰,延平入台之時,泊舟安平,始見此魚,故又名國姓魚云。」
連橫說的「番語」,就是指非漢語,有可能是台南原住民(西拉雅族)語,但也無法確定。
台灣民間有一說法:鄭成功來台灣驅逐荷蘭人,民眾獻魚,鄭成功問:「什麼魚?」結果民眾聽了就以「虱目魚」為魚名。這當然是後人亂說,就算當時有這件事,鄭成功講的可不是北京官話,而是福建泉州母語,「什麼魚」的音是「啥物魚」(siánn-mih hî/hû),「啥物」(siánn-mih)與「虱目」(sat-ba̍k)的音不合啊。
還有人說,虱目魚長得有點像鯖魚,而日文稱鯖魚為 サバ(saba),與台語「虱目」諧音,台灣人在日本殖民時代把兩種魚的名稱混淆了。這種說法顯然有誤,因為台灣在日本時代之前的清代就有「虱目」的魚名,而說分不清鯖魚、虱目魚也是侮辱了台灣人和日本人的智慧。
另有人指出,虱目魚的名稱可能源自西班牙語Sabalo(網路上大都誤寫成Sabador,Sabador音近Salvador,這是救世主耶穌啊)。西班牙語Sabalo,在美洲的西班牙語(American Spanish)稱之Sabalote,可用作英文shad,指的是鯡科魚類,但也用來泛稱中南美洲、東南亞海域的Milkfish。
雖然西班牙人在十七世紀之前就開始殖民菲律賓,但菲律賓語稱虱目魚為Bangus或Bangos,而少用Sabalo,只是在學界有人稱虱目魚的幼魚為Bangos、成魚(母魚)為Sabalo。因此,Sabalo較有可能是「虱目」的語源,但也不能確定。
虱目魚可以生長在海水、半鹹水、淡水,沒有牙齒,主要以海中的藻類、無脊椎動物為食,所以有人稱之「海草魚」,很適合在海岸建造魚池來養殖。
菲律賓的虱目魚養殖非常興盛,食用人口眾多,更因把虱目魚定為國魚(National fish),所以對虱目魚有很多研究。根據菲律賓的資料,虱目魚養殖早在八百年前就從菲律賓開始,再散播到印尼,以及太平洋島嶼。
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UNFAO)有關菲律賓虱目魚養殖的資料,一般認為「半鹹水魚池」(印尼文Tambak)養殖虱目魚(印尼文Bandeng)的起源在十五世紀之前印尼爪哇島的東部,以及爪哇島東北方的島嶼馬都拉(Madura)。此一資料是根據荷蘭人的記載:在1400年爪哇人的法律中,從Tambak偷魚的人會被處罰。
Tambak在印尼文、馬來文指魚池(英文fishpond),也有堤岸(英文embankment)、土堆的意思。菲律賓文也有Tambak,指的就是堤岸、土堆。
Tambak一詞的bak,與台語虱目魚的「目」(ba̍k)發音相同,但也不能據此就說Tambak是「虱目」的語源。
我為什麼鼓勵大家多吃虱目魚呢?我最近才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訪問台灣魚類專家邵廣昭,他建置知名的「台灣魚類資料庫」,近年出版「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小冊,教導民眾選擇食用符合生態保育、永續利用原則的海鮮,幫助台灣海洋保育,以確保「年年有魚」,而虱目魚是少數被「建議食用」的魚類之一。
此一指南的選擇標準,主要是食用植物性或天然餌料(養殖餌料不是小魚)、野生資源豐富、撈捕方式對環境影響較小、屬食物鏈底層(食物鏈高層魚類體內可能累積重金屬)。在「建議食用」的海鮮中,屬於常見魚類的有四破魚、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飛魚、白帶魚、剝皮魚、臭肚魚,以及養殖魚類的台灣鯛、虱目魚、烏魚等。
其他我們常吃的魚類,包括鯖魚、旗魚、黑鮪魚、土魠魚、野生石斑等,其實都列在「想清楚」、「避免食用」之類。
我鼓勵大家多吃虱目魚,也因為這種魚在食安上相對可靠,在價格上相對便宜,而且相當好吃,現在很多以海水養殖,土味也較少了。
虱目魚雖然相對刺多,但因為是軟刺,只要小心的吃,也不是很大的問題。多年前,台北的日本料理老師傅李榮松,跟我談到解決虱目魚刺多的方法。基本原理是:人的喉嚨大約有0.5公分的空隙,如果能夠把虱目魚的每根刺都切得很短,短到0.2公分,這樣吃進喉嚨時就不會卡到。
所以就要看刀功了。一條虱目魚,把頭、尾和中骨去掉,成了兩大片的魚肉。再來,把魚肉鋪好,魚皮在下,用很薄的鋼刀、一刀一刀的橫切,每刀的間隔大約0.2公分。每一刀切下去,「停刀」必須恰到好處,一定要把貼在皮邊的刺都切斷,卻又不能切到皮。
然後,切好的魚肉就可以下鍋煎了。魚肉一遇熱,就會黏起來,整片好好的,看不出曾被切過的痕跡。
哈哈!這真是別出心裁的方法,但我從來沒有試過,因為實在太「搞剛」(厚工),對刀功更沒把握了。
在台灣,虱目魚一般的吃法有乾煎、煮湯、蒸蔭油、滷豆醬等。如果怕魚刺又怕麻煩,那麼就吃無刺的虱目魚肚,這可是被台南人視為美味。我曾在台南吃過醃黃瓜煮無刺虱目魚肚,真是珍品。
不過,我和幾位內行的台南人都認為,帶刺的虱目魚,滋味較不會流失,一邊吃肉一邊挑刺也很有吃的樂趣。
菲律賓人、印尼人怎麼吃虱目魚?當然他們也要處理刺多的問題。我在Youtube 的How to debone Bangus (Milkfish)上,看到他們可以把整條虱目魚的刺拔光,真的很厲害,但一條魚拔刺要花三至四分鐘,也是很費工。
他們吃新鮮、曬乾、煙燻的虱目魚,也有各種料理方法和不同口味。印尼人還會用壓力鍋煮虱目魚,就是為了把魚刺燜軟到有如無刺。看來,台灣人應該去考察考察。
(圖片是我今年初在台南吃到的醃黃瓜煮虱目魚,以及我前幾天煎的虱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