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報手繪-台北橋】
一肩扛起淡水河兩側的民眾交流
循著歷史可以追溯至清領時期
不論時空的物換星移
它仍然堅守原地
老報紙的插畫是聘請畫家手繪
通常是憑借攝影記者拍回的照片來創作
年代久遠已無法確定原圖
我們找出老照片
望能略略回到當時的台北城容貌
一起來回味
#台北橋 #跟著歷史圖像穿越時空
#串聯三重與台北 #台北大橋 #鐵橋夕照
#報時光
圖說:
兒家家住大橋西,蓬門簡陋水洎堤,
蠅聲蚊陣連晝夜,青霉蟻跡染晨衣。
傾杯陪酒澆空腸,清歌一曲繞畫樑,
三更半夜始歸去,八成醉意兩分塞。
仲夏夜,夢無涯,但願嫁得金龜婿,侍女金盤膾鯉魚。
日期:1952/05/26
來源:聯合報第5版圖畫專欄-台北仲夏夜
作者:青青詞/顏彤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歲月往往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很多人很多事總是難抵變遷。他們的故事會慢慢褪色,又或是一個不小心,就這樣消失在生活中,但留下的是情懷。面對消逝,有人會用文字、用圖畫,紀錄消失前的那一刻,然後在幾年後的一個不經意,從這些憑證中想起那些舊時的情懷。 「我哋想將香港美好嘅事物留低。」業餘微型藝術家蔡璧龍(Ia...
鯉魚圖畫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報手繪-台北橋】
兒家家住大橋西,蓬門簡陋水洎堤,
蠅聲蚊陣連晝夜,青霉蟻跡染晨衣。
傾杯陪酒澆空腸,清歌一曲繞畫樑,
三更半夜始歸去,八成醉意兩分塞。
仲夏夜,夢無涯,但願嫁得金龜婿,侍女金盤膾鯉魚。
老報紙的插畫是聘請畫家手繪
通常是憑借攝影記者拍回的照片來創作
年代久遠已無法確定原圖
我們找出老照片
望能略略回到當時的台北城容貌
一起來回味
#連接三重的台北大橋
#用老照片與手繪留下時光印記
#報時光UDNtime
圖一
日期:1960/11/10
圖說:台北大橋十日開啟重修工作,圖為台北橋一景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維在
圖二
日期:1952/05/26
來源:聯合報第5版圖畫專欄-台北仲夏夜
作者:青青詞/顏彤圖
鯉魚圖畫 在 陳光軒・dpp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可以精準掌握架設地點的人有幾個? 需不需要把這些人請來釐清一下?
2.縣府應該強勢追究竊盜者罪責,怎麼會是以「不排除」對行竊者提出妨害公務告訴?刑法第138條 : 毀棄、損壞或隱匿公務員職務上掌管或委託第三人掌管之文書、圖畫、物品,或致令不堪用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年多前鯉魚潭水庫被傾倒有毒汙泥,沿途監視器事前全被罪犯噴漆滅證,但最終還是能逮到罪犯。我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只要有心抓,不可能會抓不到,就怕是某些人刻意阻礙石虎保育和調查.........
鯉魚圖畫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歲月往往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很多人很多事總是難抵變遷。他們的故事會慢慢褪色,又或是一個不小心,就這樣消失在生活中,但留下的是情懷。面對消逝,有人會用文字、用圖畫,紀錄消失前的那一刻,然後在幾年後的一個不經意,從這些憑證中想起那些舊時的情懷。
「我哋想將香港美好嘅事物留低。」業餘微型藝術家蔡璧龍(Ian)和何國添,就想用微縮模型,去留住香港的舊時光。
遲來十年的共同興趣
Ian和阿添是工程師同事,兩人相識了差不多廿年,平時都是談論公事為主。直到十年前,Ian在女人街買了一架迷你衣車,而阿添也買了一架。那時才發現原來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兩人一拍即合,在外合租了一間工作室,利用公餘的時間製作微縮模型。
「業餘」微型藝術家
Ian和阿添並沒有學過製作模型,連紙黏土的經驗也沒有。他們笑說自己是邊玩邊學,對比其他微型藝術家製作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就像是「小學習作」。起初,他們只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動手?紙去完成他們的作品,到後來,電腦切紙機、鐳射切割亞加力膠、蝕刻,再到3D打印,Ian驚嘆道:「原來世間有呢啲咁嘅技術。」
不斷學、不斷試。雖然他們說這只是業餘的娛樂消遣,但實際上,他們所投放的精力一點都不比正職少。他們會花上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完成一個模型,更曾為了趕上展覽而通宵製作了幾個星期。阿添對着Ian笑道:「佢話佢試過一瞓醒,諗到一樣嘢,就會彈起身做。」
愈細緻愈像真
就在今年,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個以藍屋為藍本的微縮模型。「原來佢有一個好得意嘅歷史背景。」阿添分享起他們從構思開始到製作完成的過程。從上網搜集資料,再多次到現場視察、量度,然後由Ian在電腦中畫設計圖,畫上每一個細節,定案後就開始買材料製作。
Ian表示:「呢個過程同我哋做工程差唔多,只不過成個比例縮細咗。」而正因為身為工程師,他們更會去留意現場設施的情況,譬如電箱電線的鋪排、水渠的位置、招牌受風化的狀況等。而本身知道設施分佈的地方與原因,也有助製作好模型中的細節。「愈多細節就愈像真、愈精彩。」這就是他們所相信的。
想留住往日美好時光
十年間,Ian和阿添製作了不少難分真假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過。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觀眾分不清真假的那一刻。但除此之外,觀眾在作品中得到的感動,也是他們相當珍重的事。
Ian憶述一次在澳洲的展覽,有一位觀眾每天都會開車過來參觀。作品中的事物,便是那個觀眾小時候接觸過的事物:那些零食、那些玩具、那個當年所經歷過的場景。「真係會帶畀觀眾,一個好似係時光隧道嘅事,等佢返去以前嘅世界,勾起一啲特別係開心嘅回憶。」阿添也沉浸在回憶中。
但看着作品中的美好事物慢慢流逝,或早已消失。Ian和阿添都有很深的感受,特別是身為工程師的他們,在面對發展和保育的衝突時,阿添坦言,無論是社會還是科技的進步,很多事物都會被淘汰,例如他們所做的報紙檔模型,「好多嘢唔係你想留就留得住。」
Ian也嘆息說:「好多嘢都係,佢原本好地地喺度就無人珍惜,當要拆嘅時候,先覺得佢靚、需要保育。」也因此,Ian和阿添將來除了想藉微縮模型去保留香港歲月的痕跡外,也想製作一些香港具代表性的景點,或者捕捉不同人物、不同行業的神韻,向觀眾展示香港的特色,希望盡量在事物消失前,吸引外間的注意。
如何留住香港的美好時光?今集《港。故》用7分鐘,帶大家細看手指尖上的香港。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