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 】正常粉紅色指甲,如果變成各種顏色、甚至出現各種顏色線條最能引起注意。除了跟心臟、血液循環有關外,往往也跟肺部或胸腔疾病有所關連。尤其是指甲也可能會生出腫瘤細胞,要儘快分辨是良性或是惡性💪
—
📝如果喜歡早安健康文章,請按讚追蹤 早安健康 粉絲專頁。【你的分享】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健康美好;【你的按讚】傳送大溫暖❤️支持著我們!
—
🔺黑線條
甲基質生長板中的黑色素細胞,從原本靜止狀態轉便為開始活躍的結果,活躍的程度可以從指甲線條淡灰、棕色到深黑色等顏色深淺來判斷。通常顏色較淡會是良性增生痣,但顏色深就有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
🔺黃線條
指甲上有前到後黃線條,最常見的就是黴菌感染的「灰指甲」。
🔺紅線條+會痛
該部位如果不管按壓與否都感到疼痛,或是遇冷或氣溫下降也會感到不舒服,可能是脈絡球瘤。是一種神經與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瘤,發展過程較慢;神經增生因此會痛,血管增生所以對溫度敏感。
🔺紅線條+不會痛
有可能是其他類型腫瘤,包括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食指與中指的原位鱗狀上皮癌、指甲乳突瘤等,前兩者是惡性腫瘤,後者是從指甲下方長出來的良性瘤。
🔺白線條
🔹直線條:偏向特殊皮膚疾病,嚴重如指甲腫瘤,較輕者可能是慢性天疱瘡、毛囊角化症。
🔹橫線條:好幾隻指甲出現橫白較粗的條紋,可能就是「米氏線」,代表發生全身系統性問題,例如心臟病、重金屬或砷中毒等。
另外有一種雙重橫白線條的情形,且較容易發生在食指與中指上,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白蛋白不足,通常是因為營養不足,如果補充足夠蛋白質會消失;也有可能是肝硬化或腎臟病等其他原因。
鱗狀上皮癌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找到大家都有興趣,但卻還沒有人作的題目,快速的分析並發表,是很務實且有意義的研究策略。」
「文章中,從 Figure 1 開始,有多張圖表都運用工作坊上課所學,有效且清楚地呈現,相當不錯。」
恭喜葉人豪醫師!
🔥 最新梯次,火熱報名中!
|立即報名 4/1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寫論文,當然要走最短路徑!
|別再找藉口拖延或自我摸索,早報名,早發表!
▌文章介紹
過去,食道癌的標準治療,為食道切除術,不過隨著醫療進步,我們對疾病的理解較多之後,對於表淺的食道癌,發展出了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不拿掉全段食道,只作癌症周邊切除,似乎也能得到不錯的效果。不過,究竟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長期預後如何呢?跟傳統的手術切除相比,又如何呢?這是葉人豪醫師團隊有興趣想要知道的。
共收入了 21 個回溯性研究,3796 位患者,其中包括 5 個比較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傳統手術的比較研究。
ESD 整體來說,五年後之總存活率為 87.3%、疾病存活率 97.7%、無復發存活率 85.1%。局部復發的比例為 1.8%,轉移則為 3.3%。
ESD 與傳統手術相比,總存活率、疾病存活率與無復發存活率,都沒有顯著差異。不過,ESD 的術後副作用明顯較少(19.8% vs 44.0%)。
作者總結,表淺的食道鱗狀上皮癌,應該優先考慮施作 ESD。
文章中,從 Figure 1 開始,有多張圖表都運用工作坊上課所學,有效且清楚地呈現,相當不錯。
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找到大家都有興趣,但卻還沒有人作的題目,快速的分析並發表,是很務實且有意義的研究策略。
恭喜葉醫師!
▌現在正是寫 meta-analysis 的好時機,一定要把握。
適合任何階段的寫作方式:
☑ 從 0 到 1 的完全新手
☑ 想提高論文量產的資深老手
Meta-analysis 是近年研究相當熱門的文體,對於初學者也是一種相對好上手與獨立作業的論文寫作方式。
越來越多年輕醫師,願意在繁忙訓練的同時,盡早奠定研究基礎、學會寫作技能,讓自己往後的醫學職涯,邁向更好的發展。
無資源、沒經費、零基礎也不怕,正因為 meta-analysis 論文 #容易寫、#容易發,#不需要IRB,#還免收案,搜尋資料庫的大數據不求人,用自己的電腦,就能順利發表論文,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這堂課,將帶你深入了解論文產出的必經過程,手把手教你統計製圖,協助你將寫作、發表效率最大化。
新思惟推出的研究課程,一路走來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至今累計發表 SCI 已經超過 2300 篇!除了有校友在單一月份發表 3 篇 meta-analysis 論文,更有在住院醫師階段,產出 4 篇 IF > 5 的 meta-analysis 論文。可見掌握這個好工具之後,論文發表真的是指日可待!
🔥 最新梯次,火熱報名中!
|立即報名 4/1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寫論文,當然要走最短路徑!
鱗狀上皮癌 在 顏純左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91128.巴瑞特氏食道(巴食)的原因
早安
我是顏純左醫師
台南下營和平診所負責人
本診所附有
減重門診
生髮門診
雷射靜脈注射
全身健康及10大癌症檢查
過敏性及急慢性疾病
治療預約專線0668-9269
純醫分享第246篇
食道第七篇
@本文
為什麼會產生巴瑞特氏食道,根據統計大概有如下幾個族群比較容易好發,肥胖,老年人白人以及男性。
目前觀察到人種的因素非常重要,東亞人包括台灣和日本,巴食後續變成癌症的機會遠低於白種人。
美國白人每20個人可能就有一個是巴瑞特的患者但是台灣的盛行率還不到1%。
日本人因為診斷的標準比較寬鬆所以巴食的比例也是很高,大約有3成。
但是日本人的食道癌和台灣一樣,都是魚鱗狀上皮癌為主,而不是巴瑞特氏食道所產生的腺癌。
在歐美國家的柱狀上皮延伸的範圍很大往往超過3公分,台灣和日本都是少於3公分的。
巴瑞特氏食道的癌症變化和長度的變化有關係,越長越容易產生更多的腸生化病灶,容易產生食道腺癌。
所以對於有胃食道逆流5年以上,年齡超過50歲,蘋果型肥胖男,性白種人,有吸煙或者喝酒習慣的人即使沒有相關症狀,也應該接受胃鏡檢查,必要時也要接受切片的檢查。
鱗狀上皮癌 在 瞎聊。 貓咖啡- #中途貓醫療#鱗狀上皮細胞癌#吉吉...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途貓醫療#鱗狀上皮細胞癌#吉吉其實這是昨天就醫的紀錄拉,只是昨天帶貓看診跑了三間不同的醫院,回來店裡差點被凍成冰棒,就沒寫文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