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眼淚救不了肺,愚頑政策才是殺肺元凶
趕在八月護藻礁及重啟核四公投前,蔡政府將核四廠最後一批燃料棒送出台灣,目的就在打擊希望重啟核四民眾的希望。與此同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一場座談中演出哽咽秀,為老同事罹患肺腺癌潸然落淚。諷刺的是,他的表態是為了挺「三接」,而不是為了護藻礁。送走燃料棒的悍然,為朋友健康哽咽的溫情,冷冷熱熱,都在為錯誤的能源政策撐腰。
但是,眼淚救不了肺,冥頑不靈的能源政策才是殺肺元凶。過去幾年我國燃煤電廠火力全開,目的是為了反核、滅核,以達到蔡總統承諾的「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反核」做為最高政策目標的結果,是政府的手腳跟不上眼睛,執行追不上理想;現實上則造成中南部地區空汙蔽天,罹患呼吸道及肺部疾病的人數大增。人們不僅失去了海島的藍天,也失去了健康。
被空汙侵染的肺,是陳吉仲的幾滴眼淚所能洗滌的嗎?即使鱷魚的眼淚,也沒有這麼廉價!何況,陳吉仲這回要護航的,是過去被民進黨指為惡魔的中油和其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他非僅未站在護藻礁這一方,且意圖壓迫環團同志向能源政策屈服。過去為了反核,民眾的健康可以犧牲;現在為了護三接,大潭的千年藻礁可以不顧。陳吉仲是情緒勒索的慣犯,眼淚掉不完;但這個撈過界的農業官員已信譽掃地,他憑什麼勒索護藻礁民眾和環團人士?
蔡政府為何派農業官員來護航能源政策,是令人好奇的事。而答案可能令人難堪:因為陳吉仲的辯詞,完全是能源官員說不出口的事;他軟中帶硬的激情表演,也是其他官員難以企及。即使是蔡總統或經濟部長,恐怕也無法把他們主事的能源政策講得那麼理直氣壯;因此只能藉助這類一知半解的官員來進行大無畏的宣傳,以避免進入貨真價實的政策辯論。
問題是,陳吉仲用「肺腺癌」將藻礁和空汙巧妙嫁接,是令人反胃的作法,對環團的專業亦毫無尊重。先檢視一下台灣目前的能源轉型進度,根據台電的統計,二○二○年的燃煤發電比重為卅六・四%,比起二○一六年蔡總統開始推動能源轉型的卅六・九%,僅僅減少了○・五趴。試想,四年來民眾在健康和環境上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卻僅僅換得這般龜速的進展,蔡政府好意思說它的能源政策是正確而有效的嗎?
蔡英文設定的「非核家園」目標,到二○二五年燃煤發電的比重要降到卅%;最近她發表的數字,更將這個目標推到廿七%。試想,過去四年,燃煤發電比重減少不到一趴;卻誇口未來四年可一口氣減少十趴,這恐怕只有愚民才會相信吧!美好的口號誰都會說,美麗的數字誰都會編,但做不到的保證終究只是謊言,其後果卻要全民共同承擔。這幾年來,大家獻出了肺,犧牲了藍天,現在政府又要人民捐出藻礁。接下來,又是誰或什麼地方要被迫犧牲?而一旦台灣發生供電不足,政府必然下令大家「共體時艱」,又是誰將先被迫停電?
陳吉仲的話如果可以聽,農民就不會被迫休耕,全民也不必恐懼萊豬登台了。水利會被收編為公務機構並改官派,農委會無條件擁護萊豬進口,不都是他的傑作?要論殺肺元凶,不能只怪台中火力電廠,而要怪一味反核卻缺乏環境、資源、國安平衡觀念的愚頑能源政策;政府已預知跳票,仍要蠻幹到底。台灣能源九八%以上須仰賴進口,民進黨偏偏選擇走一條高風險的不歸路;人民犧牲了肺和藻礁,真能換得電力嗎?
鱷魚的眼淚是什麼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兒做了一場惡夢,凌晨五點多就驚醒了,坐在床上哭泣⋯⋯
她一直在哭,問她原因,才知道她夢到她被很多蜘蛛追,醒來後才想到其實可以叫爸爸保護祂她的。
李小説:「……但是,我在夢中忘記了叫爸爸,夢裡面是沒有爸爸、媽媽、哥哥的,就只有我自己一個人。」
在真實的世界,人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如周易説的一句話「無有師保」——原話是系辭「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我衹是用前面四個字借體發揮而已。
我安撫著她沒事,發夢罷了。
隨後,李小就問:「爸爸,你最怕的什麼動物?你發夢會夢到什麼動物?」
我說:「我最怕的應該是蛇⋯⋯畢竟老虎、獅子、鱷魚等,我們是比較困難看到的,蛇就比較容易看到。」
李小聽到後,很開心的笑了起來,李小說:「原來爸爸是很怕我的⋯⋯,爸爸 ,其實你是不夠聰明的,老虎,獅子,鱷魚一樣很容易看到的,去動物園會看到很多的。」
接著我很感嘆說:「其實,最近爸爸最怕、最擔心的是健康,怕老了之後身體各種機能逐漸衰退,是日漸衰退那種…可是,又很清晰看著自己漸漸不能行走,漸漸失禁,漸漸失智,每一個退化都是漸漸而來的,都是慢慢逐步退化的,如果到時候,你們很有錢,你要記得送爸爸去瑞士安樂死吧!」
李小說:「爸爸,其實你是可以放心的,我是會照顧你的,因為我一照顧你,你就會流很多眼淚,你就會覺得我很偉大的。」
基本上,在以前的儒家,就是屬於內修派的儒家,他們家裡,即使是有工人,他們都會親自照顧自己父母的。
尤其是內修派的儒家,要求自己看護自己的父母,是有深意的,因為要用中和功夫去照顧的。
三代同堂,你在一定的年紀照顧和看護老人時,你很自然會不經意聯想到自己:
「萬一有一天老去的時候」、「萬一有一天逐漸老去生理功能逐日衰退,大小便失禁,漸漸失智」
這時候,你一旦對號入座,發生移情作用時,你就會對生命重新再思考。
如我的岳父,他有末期癌症,但是不算痛得不能起來那種病苦,他有病來磨,但不是那種逐漸衰退那種,勉強來說還是能行能走,在他最後一天的時候,只是很簡單要求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餵他吃飯,吃飽之後,當晚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當年的當天是年初二吧。
正巧當年的年初二,我媽媽也因為肺部感染而進了醫院。
我岳父離世,雖然有感概,那時候我是沒有想到自己萬一有一天漸漸老去那種景況的思慮層面。
在這個老去的層面,我是有過這樣的移情幻想:
我喜歡閱讀,我估計自己可以躲在家裡閱讀,我是可以擁有靜態享受,加上天天讀四書周易(以我的年齡,恐怕也不能淵博到好像博學和尚一樣),我相信,我也會有樂趣的。
上述老去的幻想是太平無事,沒有對號入座,沒有發生移情作用,英雄蓋世是的幻想。
反正不關我的事……問題是我眨眼之間就五十歲了。
如果各種生理機能衰敗,是很慢的那種退化,失智也是像家裡水喉壞了,一滴一滴漏水那種呢?
當然,我思考到這些層面時,我是沒有跟女兒講的。
反而我跟李小開了一個玩笑:「你要學會周易占筮哦,必要時幫你爸爸占筮一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送我去瑞士吧?」
李小聽不明白我說的,她很天真說:「將來我照顧你的時候,我會天天拿著書本,然後天天看完天花板看地下,在你面前走來走去拿著書本在想東西⋯⋯」
你看,這就是模仿和身教的力量。
我很好奇問:「為什麼你要在在我面前拿著書本,走來走去想東西呢?」
李小說:「因為看起來這樣的人是很好,這樣的人看起來好像很Superman的。」
曾經有一天晚上,李小抱著我睡覺,她突然跟我講了一句話:「爸爸,我想不到原來你的人是這麼好的人!」
我心裡面是很溫柔的感動跟勝利的狂喜交集在一起的!
我說:「你要記得跟爸爸多點溝通和聊天,還有講話。」
在這裡我先說一說,最近從腦科學的角度看育兒關係。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面,子女看到爸爸的時間是很多短的,所以這才是演化留存下來的腦部功能。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科學家做過很多的實驗,小孩子看到爸爸講話,看到爸爸的行為,其實他們的證言能力會更加活躍的——這個是對比下的實驗,意思是説,子女模仿爸爸的腦部功能更大於媽媽。
所以爸爸講故事,爸爸跟孩子玩,爸爸跟孩子談天講話,甚至爸爸在孩子面前亂吹牛,孩子一開心,就會增加孩子對詞彙的吸收力(已經有了科學實驗的統計數據)。
這裡就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數據——如果爸爸文化水平不高,爸爸收入不高,就會間接影響孩子對詞彙的吸收量的。
相對來講,有文化的爸爸,孩子比較容易掌握到更豐富的詞彙使用量,這就是影響他日後的人際關係的一個很關鍵地方。
甚至爸爸如果有經常使用一些專業性的關鍵詞彙,也會讓孩子有深度的思維。
研究社群有一個說法,他們開了一萬小時的玩笑:「人的腦袋從出生開始,接觸了家庭生活后,他社交活動的練習已經超過一萬小時了,好像人類的大腦都不自覺在練習人倫之中的關係,所以家庭生活,夫婦的互動會締造他們未來人際互動的變化。」
——說的更加直接一點的是,子女他們是不斷偷隱父母的行為,即使孩子是接觸女傭或者祖父祖母的時間比較多,他們還是會分秒必爭模仿
鱷魚的眼淚是什麼意思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別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vs.陪伴】三三:4Y6M
一位母親在才藝教室外,跟我抱怨現在孩子太超齡,連幼稚園的環境都有同儕互相排擠搞小團體的事件發生,媽媽叨叨敘敘,講述著自己每天如何周旋在老師和學生家長之間,處理孩子在學校所受到的委屈和問題。
我若有所思,似有似無的聽著。媽媽似乎怕我不知道其嚴重性,最後還補了一句:「以後等妳的孩子上學妳就知道了。」
我沒多話,只是微笑回應。
其實哪需要等到上學,孩子的戰爭早已經隨時隨地在發生。
過年時,帶著兩孩子回爺爺奶奶家過年,孩子蹦蹦跳跳展現期待與開心的模樣還印刻在腦海裡,而三三悲傷哭泣的臉,也依舊存在。
我喜歡帶孩子回爺爺奶奶家,那裡不僅地方大,而且玩伴又多,每每回去,孩子總是開心極了。
過年期間,更是熱鬧,不僅家人團聚,連親戚的孩子也都回來了。
算一算孩子,三三川川,加上小叔和小姑的孩子,一共就有五個小孩(四女一男)。
一到了爺爺奶奶家,三三立刻鑽進爺爺奶奶的房間(和室),因為裡面放著超多兒童玩具,拿了一隻大鱷魚就自顧自的開始玩起來。
而妹妹呢,則悠哉悠哉的這裡看看,那裡瞧瞧,這時兩個姊姊(分別是堂姐和表姊,已就讀國小二年級)看到川川,就像看到洋娃娃一樣,一路牽著川川,細心呵護,小心照料的模樣,真的就像照顧自己的小baby一樣。
兩天相處下來,川川被姊姊照顧的無微不至,坐三輪車有姊姊推,玩玩具有姊姊陪玩,吃飯有姊姊餵,而三三則仍舊是沈浸在自己玩樂的世界中,這一切都是多麼的和諧而美好。
第二天下午,幾個孩子在戶外院子騎腳踏車,原本也在外頭騎滑板車的三三,突然衝回屋內,跑到我身邊,跟我嘟囔。
三三:「媽媽,川川的腳差點被壓到,川川也差點從三輪車上掉下來。」
我:「怎麼回事呢?」
三三:「就是兩個姊姊一直搶著推川川,都沒看到川川快掉下來,也沒看到川川的腳已經在輪子下面,兩個姊姊都害川川受傷。」
我認真的聽著三三的描述,然後接著問。
我:「那川川有沒有受傷?」
三三:「是沒有受傷,但是差一點就受傷了,要不是我看到的話就受傷了,我好生氣哦!」
我:「妳真是川川的好姊姊,川川有妳這個姊姊真幸福,有妳保護妹妹,媽媽很放心。還好川川沒受傷,謝謝妳跑來告訴我。」我停頓了一下,又問:「妳還要出去玩還是要在屋子裡休息一下?」
三三:「我要出去騎車,順便看妹妹有沒有受傷。」
我:「那妳自己也要小心哦。」
三三蹦跳的又到戶外了。
我看著三三離去的背影,覺得三三這天很不一樣,是長大了嗎?還是有什麼我沒發現到的情緒正在產生?因為一直以來,三三和妹妹的相處,都不是那麼熱絡和關心,今天怎倒反常了起來?難道是因為有人和她一起競爭照顧妹妹,所以引發她正宮姊姊內在的焦慮?
我如斯的想著。
然而時間推展到晚上,距離晚上睡覺還有半個小時,三三耷拉著臉尾隨我來到房間內,然後就在我關上門的同時,突然拉住我,一屁股坐在床上。
我回頭看三三,三三已經流著兩行淚。
我:「怎麼了?怎麼哭了?」
三三:「我好難過。」
我:「可以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嗎?」
三三搖搖頭:「我不會說的。」
我點頭:「那媽媽陪妳坐一會兒,等妳想說的時候再……」
三三又搖頭:「不管過再久,我都不會說的。」
我又點了點頭,看著三三這麼堅決的什麼也不說,還好手邊沒其他急需處理的事,沈著心,決定陪著三三坐一會兒。
只是沒幾秒,三三的性子比我耐不住,自己劈哩啪啦全說了。
三三:「媽媽,我真的好難過。」
我:「怎麼了?我在聽。」
三三:「兩個姊姊都不跟我玩!」
我:「有嗎?她們有不跟你玩嗎?我看到的時候,感覺她們都有跟你玩。」
三三搖頭:「沒有,她們都不跟我玩,她們只跟妹妹玩。」
說著說著,三三又哽咽的哭了起來。
我點點頭,然後非常自作聰明的說:「那妳下次就問姊姊,可以跟你一起玩嗎?這樣好不好?」
三三哭的更傷心:「她們一定一定不會跟我玩的,她們只會跟妹妹玩,而且妹妹哭,她們都會秀秀,如果她們看到我哭,就只會教我不要哭!」
三三一直都是個心思細膩,而且想得非常遙遠的孩子,雖然我的理智告訴我,三三想太多了,雖然我很想用我的聰明頭腦,告訴三三成千上萬種解決的方法,但是長久以來的親子溝通學習,告訴我,我得在這裡停頓下來。
我緩緩的吐納,感受自己的狀態一切平和之後,接著去思索三三的問題,我能做什麼?
我:「妳現在覺得難過嗎?」
三三:「嗯,非常難過。」三三一說完,眼淚立刻噗噗的一直落下來。
我:「覺得孤單嗎?」
三三點頭:「我不喜歡一個人,我喜歡跟大家玩,可是姊姊都不跟我玩,她們眼裡只有川川。」眼淚順著臉角,滑落衣服裡。
我:「姊姊不跟你玩,妳可以跟哥哥玩呀。」
三三:「我有啊,我有跟他玩,可是他是男生,他都亂玩。」
我點頭:「原來是這樣。」
三三:「媽媽,怎麼辦?都沒人跟我玩……我好難過。」
我:「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但是妳的孤單難過,媽媽我聽到了,也知道了。妳覺得媽媽應該怎麼幫妳比較好?」
三三搖頭:「我不知道,媽媽你幫我想。那兩個壞姊姊,真的好壞!」
我:「三三,不是那兩個姊姊很壞喔。」
三三:「那是什麼?」
我:「每個人都有選擇和誰玩的權力,妳可以選擇和姊姊玩,不和哥哥玩,不代表你很壞呀,對不對?而且姊姊也沒說真的不和妳玩。」
三三:「可是姊姊真的就只跟川川玩,沒跟我玩。媽媽我真的很難過,都沒人陪我……」
我:「嗯嗯,媽媽知道妳很難過,想哭就哭,沒關係的,媽媽在這裡陪妳。」
三三:「媽媽……」
我摟著三三,讓她任由眼淚滑落。
幾十分鐘之後,三三從急促的呼吸哭泣,到緩慢恢復平緩的呼吸,我知道三三的情緒已經稍稍平復。
這時候孩子的父親進來了,看到三三在哭泣,知道原委之後,立刻用理智跟三三說:「人家姊姊也沒說不跟你玩呀?而且妳也不一定要跟姊姊玩呀,對不對!這有什麼好哭的!這麼愛哭!」
原本已經收整好情緒的三三,立刻又潰堤。
我身出手在空中擺了擺,示意孩子的爸別說了,希望他不要在此刻下判斷,或亂下指令。
我們做父母的,是多麼容易在孩子遇到困境或問題時,希望用我們的「聰明才智」去「幫孩子『解決』問題」,但事實上,孩子的問題根本解決不完,而且那些問題也根本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父母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的感受」,「是否能探索出問題背後真正隱藏的訊號」,「只否能在理解孩子感受之後,好好的後陪伴著她」。
我為三三做的,其實不過就是「探索」三三的感受,「核對」三三感受背後想表達的意思(在此時此刻,她其實想表達是她很孤單寂寞),最後我只是安靜的陪著她哭一會兒(陪伴)。
父母不是萬能,孩子的問題父母無法永遠衝鋒陷陣為他解決,平心思考,大人有時候心情不好,其實不求解決之道,只求有人能懂我們,並且能陪我們坐一會兒,而孩子又何嘗不是。
============================
更多教養文章收藏
詳見李儀婷親子教養部落格:http://sama33.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