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魚
鸚哥魚科計有33種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而略側扁,唯體型及體色有隨體長增大而改變之現 象。吻呈圓鈍形。口小,端位,不外突也不可伸縮;唇厚。頜齒癒合成上下各二片之鳥嘴狀齒板,咽喉部具強硬之咽頭齒。體被大型鱗;側線後部中斷或少數連續。背鰭單一,具 IX 硬棘及 10 軟條;臀鰭具 III 硬棘及 9軟條;尾鰭隨體長之增大而由圓形或新月形變為雙凹形,上下葉或延長如絲。全世界約有10屬88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7屬33種左右(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岸邊珊瑚礁區或岩礁區。日行性,晝間於礁區間穿梭覓食,夜間則躲於礁體或岩塊下睡覺,有的會分泌黏液繭將自己包裹起來或封在洞口 ,藉著黏液特殊的味道來防止掠食者如鯙類等的攻擊,有的甚至會鑽入砂中避敵。鸚哥魚游水的方式不是利用尾鰭來當推進器,而是利用胸鰭的擺動來前進,前進的路線也不是直線,而是上下起伏的波浪狀,宛如鳥類的滑翔方式,半划水半滑翔的前進。雜食性,以珊瑚之共生藻及藏在枝芽間之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而其磨碎珊瑚後之排泄物含砂量高,即是珊瑚礁區細砂沈積的重要來源。幼魚是目前生物界已知極少數因為社會行為而變色的例子,就像小學生穿制服上學般,只要群游在一起,不論同種否,一律少數服從多數,體色一致呈現灰褐色或是具縱紋,萬一落單了,即刻換裝成美麗鮮豔的便服,以融入周遭環境,而這些所有的變色都是瞬間完成,這種的行為模式稱之為「群居掩蔽」(grouping crypsis)。大多數鸚哥魚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雌變雄的性別轉變,而體色也伴隨著變化:稚魚期時,成群活動的種類,體色大多為灰褐色,單獨活動的種類,則體色豔麗;成長後的魚在性別轉變之前(大多為雌魚,少數為未經性轉變的成熟雄魚),稱之「初期型魚相(IP, Initial phase)」,體色大多為灰褐色、紅色等;到一定體型而產生性轉變以後(雌性變雄性),稱之「終期型魚相或次級雄魚(TP, Terminal phase)」,此時的次級雄魚色彩鮮麗,以青色和綠色為主,因體色偏綠色調,通常被俗稱為青衣或綠仔。
清蒸、紅燒、煮湯、烤、糖醋!
轉自:維基百料
鸚哥魚黏液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魚達人李嘉亮日前在超級美食家節目中與主持人王瑞瑤對談,從如何挑選一條新鮮的魚說起。李嘉亮表示,不知道是誰教民眾挑魚要看眼睛摸肚子,其實這個觀念大錯特錯,因為福馬林一下去,所有的魚都亮晶晶和硬梆梆。
正確判斷魚新不新鮮的方法有三:
一、是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愈新鮮就愈黏,因為福馬林魚表面不黏。
二、看看有沒有蒼蠅沾來沾去,若連蒼蠅都沒有興趣的魚,民眾最好也躲遠一點。
三、魚肚子要用聞的,不是用摸的,聞起來很臭,很直接告訴你就是不好的魚啦!
另外,大家喜歡去漁港吃海鮮,以為最新鮮,卻不知道吃的全是進口非本港海鮮。
想知道是否本港現撈,必須先了解這個漁港漁船的捕魚方法,例如:龜山島根本沒有漁獲,所以叫龜山島的餐廳賣的就不是龜山島的魚。
再舉例:新北市金山、萬里與野柳一帶漁船的釣魚法是延繩釣,不是宜蘭大溪的拖網,所以軟絲、透抽很多,但有許多裝在塑膠袋裡,已經凍成棒狀,這些大多是印尼進口,不過冷凍魚獲並不代表不好,最怕吃到冷凍又解凍反覆多次的海鮮,絕對不會新鮮。
此外,這一帶亦流行釣槽,槽裡裝了一百個魚鈎,海裡放了一百個以上的釣槽,主要捕獲鯖魚、錢鰻、石斑和鸚哥魚等。
花枝在淺海面,所以釣花枝只要看得見就撈得到,打光是為了看清楚。烏賊(槍烏賊、鰂烏賊、透抽、小管)則處於深海,必須以強光吸引其浮上來。漁船的設備全然不同。
到漁港邊吃魚,不要挑大的、認識的吃,因為這些好規格的魚,價格亦昂貴。有人到海邊要吃大鯧魚,殊不知全是從緬甸進口的冷凍貨。
你不認識魚,魚也不認識你,自然被當成冤大頭砍。
還有李嘉亮提示,有很多漁港有很多餐廳,卻只有少少的漁船,用常理判斷,你吃的是誰捕的什麼魚?用用腦袋就知其中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