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高中「榕園尋情北中校友美展」鹽分地帶藝術饗宴
李榮茂/臺南報導
國立北門高中落實藝術教育孕育藝術界大師無數,遍及台灣及世界各地,配合七十五周年校慶廣邀三十六位北中藝壇頗具知名校友辦理「榕園尋情北中校友美展」,展出作品涵蓋國畫、油畫、水彩、書法及雕塑等一一九件,琳琅滿目,都是藝術大師精心傑作,值得藝文同好細觀品味。
北門高中校長沈文寅表示,校友美展亦稱為師生聯展,曾任北中美術老師李伯元,歷經多校授業,退休後為實現其藝術理念,創作視野更開闊成熟,旅居巴黎多年從事創作,近年始返國定居。在北中服務長達三十七年的陳基隆老師,是位美術教育的播種者,對學生鼓勵提攜,春風化雨培育眾多菁英佼佼者,各自獨幟的繪畫風格儼然已成臺灣美術藝文界領航者。無奈;年初羽化仙逝,雖無緣親睹美展盛況,但也展出陳基隆老師大作。
沈文寅提到,北中校友美展陳基隆老師之公子陳駿逸理事長扮演重要推手之一,不但事前參與籌劃,更贊助參展畫冊經費。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藝壇校友李義弘、黃才松、翁銘宏、洪元益、丁博祥、周永祥以及臺南校友會理事長方在永等等協助爭取獲得文化部與市府文化局以及南鯤鯓代天府經費襄助。並在台北、台南與高雄三地校友會支持,校長室洪金昌秘書居中聯繫,獲得包括王西崇、王耀德、王美淇、李伯元、李重重、李義弘、李麗雯、吳天庇、吳國派、吳庚寅、周龍安、周瑞明、林明耀、林文海、林永福、林俊傑、林奕嘉、洪元益、侯兩傳、胡文賢、翁銘宏、涂璨琳、陳基隆、陳賢宗、陳牧雨、陳懿芬、郭舒涵、郭盈君、黃明賢、黃才松、黃中本、黃承遠、黃子哲、楊明迭、劉西川、劉慧卿等三十六位國內外藝壇頗具知名校友提供國畫、油畫、水彩、書法及雕塑等一百一十九件作品,順利辦理「榕園尋情北中校友美展」。
校慶開幕茶會更吸引眾多貴賓與校友到場欣賞書畫藝術之美,參展校友藝術家黃明賢、陳牧雨、黃才松、林明耀、周龍安、黃子哲、王西崇、黃中本、吳庚寅、蘇健全、王美淇等當場揮毫,吸引眾多校友駐足觀賞,展現書畫功力,贏得喝采。
多位參展校友藝術家分享書畫創作歷程,
翁銘宏認為水彩畫講的不只是水分與顏料色彩的流動,不只是美感只想讓 ~畫 ~本身可以觸動些什麼⋯⋯喜歡接觸大自然景色,喜歡帶點即性靈動有品味的藝術性讓 ~畫 ~更水彩一點。
陳懿芬畫作春天的牡丹華麗盛開,象徵花開富貴,但季節一過也要從容優雅轉身。向日葵如陽光般的亮眼,但在即將凋謝時,卻更見出色的生命力,彷彿聽見即將爆裂的種子,落地生根再延續下一季的燦爛。野白合在山谷中,藴涵天地靈氣,那優美的花影召喚蝶翼翩翩飛舞,輕輕吟唱一首天籟之歌。
王美淇參展作品「犁」是應鎮安宮犁轎隊製服所作,以多管齊下方式呈現犁轎的動勢,後續衍生看板、旗幟、背包等文創品,擄獲信眾的鍾愛。「看腳下」、「佛」,以從容自在的筆調詮釋作者面對人世無常的達觀與領悟。
林奕嘉創作皆有相連時間性,每每看似一幅描繪風景,其實是一段關於生命的故事,他認為一個藝術家,要完成的是成為生活藝術家,所要做的是體會生命深度,了解人及生活,且在藝術的學習與創作裡表達。
洪元益天生喜好作畫,滾塵商場,豐富人生歷練,天命之年,切磋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的畫風,重執畫筆,每幅情景交融畫作,訴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天光心境,諸多生命元素,攙和躍然畫紙上。
黃明賢對花草樹木、彩羽鳴禽特別鍾愛,以善感細膩的心,將花鳥人格化,精神化,使其物性、靈性能昇華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黃才松繪畫世界是多樣且燦爛,因愛護台灣鄉土,重視生活題材之描述,透過寫生的途徑用心靈去捕捉日月星辰,風霜雨露的有情世界。
胡文賢為旅居西班牙畫家,以「夢幻現實主義」風格著稱,擅於寫實創作,作品筆觸細膩將生活場景歷歷在前,畫面呈現的景物,或靜謐、祥和、或孤寂、淒涼,亦或奔騰、跳躍,讓觀者從畫面中有所省思。
李伯元為旅居巴黎二十餘年畫家,年輕時醉心於西方文明,凡文學、繪畫、音樂及哲學唯西方是瞻,年長才漸感西方文化之不足,漸次傾倒於內斂含蓄的內涵,尤其是佛學、東方繪畫及書法,作品經常流露出樸拙清淨的禪意,充滿東方的韻味。
周瑞明從雕刻紀念人像起家,作品可歸納成人體、抽象和生活人物三大系列,為了追求自我突破,他嘗試降低作品的工藝性,增加藝術性,同時開始嘗試抽象作品的創作。
李義弘作品深具文人氣息,技巧卓妙,其書畫作品除展現文人丘壑外,更別具對於材質應用而產生的精緻趣味。
涂璨琳以鄉間的田園、村落、農牧、野禽為題材,透過自身豐富的感情,將景色描繪地自然而傳神。
吳庚寅勤練各家書法,日無間斷,將書法筆劃線條融於繪畫創作,亦將繪畫創作帶進書法中,始自成獨門一體之書畫。
王西崇是靠海的農家子弟,自小即被書法表現的氣韻、神采、意境所深深吸引;也因質樸與單純的大環境培養出力求真、善、美的藝術性格及豪放不羈的開闊心胸,對於書法藝術具有獨特之創作。
校友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台灣時報副社長林天從表示,參展的三十六位校友藝術家都曾在全國各地舉辦過大大小小展覽,甚至參與國際展覽,這次大家懷著感恩的心回母校舉辦聯展,不但展現努力不懈的藝術成就,也凝聚各屆校友的心,將是參與藝展中最具特殊意義的,相信也是最棒最美的回憶。
110.5.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陳文松 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南是文化古都,又是我心靈的故鄉……都會人週末好下鄉莊,我們草地人卻好到城市,所以我差不多一個月中兩三次到臺南市,名義上是做個週末旅行……第一項為逛...
鹽分地帶北門七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疾馳的別墅 ◎吳新榮/陳千武譯
擁擠得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我便看看隔壁的二等車廂
套著白布罩的椅子
不都是空空嗎
這對於軟弱的妻女,繞群的幼者
還有工作過勞的我
隔壁的車廂是天國
至少這遠程的三分之一也好
至少這夜間的一、二小時也好
希望能在那疾馳的別墅休息
我竟遺忘了這歲末的逼迫
拖著妻女進去
我好像得到了生涯的願望
而忽然變成富豪那麼
昂然給他們一個人一個位置
然後轉眼一看
卻有四五個穿和服與燕尾服的人種
睜大眼睛睨視著我們
我急忙看看自己難看的洋服
和全是泥土的鞋子
剎那間我有偉大的發現
如果在這地上--------不存在
這畫著藍線條的天國也不會有
夜深使我感到越冷
還是普通車票才有人的溫暖
尤其那體臭的芳香叫我懷念
-
◎作者簡介
吳新榮(1907年11月12日-1967年3月27日),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台灣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人。台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台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
◎小編淵智賞析
由於生長在日治時代,吳新榮的詩歌裡,便處處反映出了日治時期,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向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而在這樣的書寫裡去探討種種階級,壓迫與被壓迫,流離與被流離,這首自然也不例外。
近期Netflix上了一部美劇,叫《末日列車》,由於外頭末日已經來臨,這列列車便成了人類最後的烏托邦,1001節車廂依照階級分為三種人。而在日治時期也有著類似的制度設計,〈疾馳的別墅〉中,便刻意提出了這樣的現象,即使隔壁的二等車廂有著許多寬敞的位置與整潔的環境,只有資格搭乘末尾車廂的妻女與幼者、以及過勞的自己,還是只能望著車廂與車廂之間的窗戶,彷彿隔著一片海洋般地凝望著另一邊的二等車廂。
而在長久的凝望後,故事有了變動,敘事者下定決心將妻女帶過階級的隔離,並代言著平時不敢企及的階級,「而忽然變成富豪那麼/昂然給他們一個人一個位置」,將話語權以行動偽裝成是自由的,然而尚未等到車掌等人制止,敘事者卻在周圍仕紳的和服與燕尾服中,體認到自己與他們的差異,作者在描寫的時候甚至用了種種語氣強烈的字眼,「人種」「睨視」「難看」「冷」,將階級的差異誇大至甚至是整個種族的不同,彷彿有了階級的差異,就甚至連彼此之間都是不同種類的人一般。
而在最後,敘事者便也只能倉皇回到了自己階級所該在的車廂,依偎著普通車票的溫度取暖,甘於回到自己的同族,不再對於天國產生多餘的嚮往。
全詩透過多重的對比,用「疾馳」對比現代化、用衣著(和服與燕尾服/難看的洋服、全是泥土的靴子)來對比種族(日本/台灣人)、階級,以及階級分配所帶來的貧富差距等等,來帶出日本殖民政策下的種種不公。也在詩中隱含著對於抹滅此界線的願望(如果這地上...不存在/藍線條的天國:藍線條為劃分二等車廂所畫),試圖在族群的壓迫之下,替底層的人們找到一些對於反抗強權的方式。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CC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南國 #鹽分地帶 #資本主義轉向 #階級 #流離 #疾馳的別墅 #吳新榮 #陳千武 #末日列車 #烏托邦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20190913.html
鹽分地帶北門七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牽牛囝仔 ◎林芳年
牽牛囝仔依偎在林投樹邊
他做笛子打發時光
默默地 默默地
牽牛囝仔面黃肌瘦 飲盡滴滴淚
老牛偷偷地投他一眼
那是為他叫屈與同情
我給他兩枚五塊銅板
他眼睛頓閃光輝
-
◎作者簡介
林芳年,筆名李秋華,為鹽份地帶代表作家與北門七子之一。
林芳年1914年生於台南佳里,是詩人林芹香的長子。1929年畢業於麻豆公學校高等科。1933年應作家吳新榮邀請,加入「佳里青風會」,同年發表第一首新詩〈早晨之歌〉於《臺灣新民報》。1935年6月「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林芳年加入成為會員,同年與莊培初創刊《易多那》文學雜誌,內容有小說、詩、評論,但出版一期即停刊。1935年至1943年間,大量發表新詩、小說、文學評論,創作量豐富。戰後因語言隔閡停筆二十餘年,1946年起任職於台糖公司,期間多發表關於企業管理文章,1968年起重登文壇,發表小說〈情脈〉、〈森走的自由〉;散文〈春窗雜筆〉等。1978年林芳年發表〈鹽分地帶作家論〉。1984年獲吳三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9年因肺癌去世,享年76歲。
(改自東華大學「詩路」林芳年小傳)
-
◎小編宇軒賞析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誕生後,鹽分地帶作為具地方色彩的文學團體,儼然化身為一股代表臺灣鄉土的聲音;相較於被戲稱為「薔薇詩人」的風車詩社詩人群,鹽分地帶等左翼文學陣營的寫作者們更加貼近現實,而能夠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
鹽分地帶詩人林芳年在寫作上的策略也是如此,在這首〈牽牛囝仔〉中,呈現出的畫面細膩地寫出當時人民的生活形貌。從寫實的部分來觀察,牽牛囝仔「依偎在林頭樹邊」、「做笛子」、「面黃肌瘦」是詩人所見畫面的紀錄;而牽牛囝仔「飲盡滴滴淚」、老牛「為他叫屈與同情」都是詩人透過想像,在內心經過轉化而成的臆想。
全詩所顯現出最大的張力在於最後一節。在前面情境的鋪陳之後,詩人給了牽牛囝仔銅板,牽牛囝仔的眼睛「頓閃光輝」,對應著前面百無聊賴、低迷的氛圍,在這裡產生了巨大的對比與可能性。
既然為注重寫實主義的鹽分地帶詩人之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去思索創作背後的社會情境:牽牛囝仔為何必須牽牛?所牽的牛為何是「老牛」?如果我們去細讀詩作中的線索,或許會發現很多可以呼應當時社會環境的設計,進而去回顧、省思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CC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鹽份地帶 #林芳年 #牽牛 #南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20200911.html
鹽分地帶北門七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陳文松 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南是文化古都,又是我心靈的故鄉……都會人週末好下鄉莊,我們草地人卻好到城市,所以我差不多一個月中兩三次到臺南市,名義上是做個週末旅行……第一項為逛街,第二項為看電影,第三項為吃點心,第四項為找朋友,第五項為叫按摩。這五項節目如果缺少一項而回家,就感覺像不到過臺南市,或感覺丟掉什麼東西在臺南。」——吳新榮
看電影、打麻雀和下圍棋,這些看似日常的休閒娛樂
卻是日治時期草地文化人最重要的文化滋養與社交活動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從日記出發,試圖探究日治中期一個(群)地方知識人(社群)的日常生活史。那些被時人視為無關正事的「日常生活瑣事」,反而能讓我們深入認識殖民地處境下,臺灣人與日本人的日常交涉多元面向,以及臺灣人的心境,並且在空間上,帶我們思考臺南府城對於周邊偏鄉僻地草地人的存在價值。今日臺南作為文化觀光重鎮,吳新榮醫師的日記也能讓我們看到一甲子前府城文明是多麼時髦,作為一座文化燈塔,是如何撫慰著殖民統治下文化人的心靈。
吳新榮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期,正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穩定期,童年到壯年都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渡過;然而到了二次大戰一結束,迎向中晚年的吳新榮,和當時所有「後殖民」的臺灣人一樣,在充滿期待興奮的心情,迎接另一個從半殖民地政權終於走向「世界四強」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
吳新榮的人生跨越了這兩大時代,在文學創作與政治參與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個人價值取向;同樣的,從他生平所從事的日常生活休閒娛樂中,亦可映照出社會、時代,當然還有他心路歷程的轉化軌跡。在不同的日常生活音符伴奏之下,電影、麻雀和圍棋,無疑也演奏出吳新榮在時代洪流下的草地醫生生命樂章。
在一九四○年代時,對於三十多歲的吳新榮來說,每週到臺南市區看電影,不只是休閒,還是吸收世界最新文化最重要的管道。即使當時交通不那麼方便,他仍風雨無阻。對於這一位極具時間概念與歷史感的草地醫生而言,這些看似無關政治、無關歷史、無關文學,甚至無關醫療本業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也凸顯出在「殖民地處境」下如何創造出極具政治性的日常生活,面對此一似乎命定的處境,打造出具備違抗、平衡與自由放縱精神的「臺灣人社交娛樂空間」性格。
◆關於吳新榮
「雖然生活的威脅臨額,我們也不忘是個文化人。文化人不是高尚生活的人,也不是學理深奧的人;文化人應當和時代的煩悶而煩悶,和人類的苦痛而苦痛。」——吳新榮
吳新榮(1907年11月12日-1967年3月27日),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臺南州北門郡(今臺南市將軍區)人。臺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臺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
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作者介紹:陳文松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曾任教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東華大學,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講授臺灣政治文化史、日治臺灣史、區域研究。其研究領域包括殖民政策史、地域社會,以及日常生活(娛樂)史。著有〈從「總理」到「區長」:與日本帝國「推拖頑抗」的武秀才洪玉麟――以洪玉麟文書(1896-1897)為論述中心〉、〈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等論文,及《殖民統治與「青年」》一書。
鹽分地帶北門七子 在 北門農工北門七子文學步道啟用傳承鹽分地帶精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連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92181國立 北門 農工在校園打造一條「 北門七子 」文學步道,在職校營造文學氛圍, ... ... <看更多>
鹽分地帶北門七子 在 我愛學甲- 【北門七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北門七子】~ 指的是「鹽分地帶文學」的七位代表作家:吳新榮(1907-1967)台灣鹽水港廳人(今臺南市將軍區人)、徐清吉(1907-1982)台南市佳里區人、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