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樂園漫步」 啜飲共享組
▎秋心 ◎郭水潭作 蕭翔文譯
放晴而高的天空
是秋心的象徵
那個心始終寬大而慈祥
我仰望著敬慕
那個心始終冷靜而寂寞
我從那裡博得哀愁
那個心始終遙遠而悲傷
我抱著他哭泣
那個心始終澄清而深奧
我從那裡汲取詩情
............
喔,秋天,向那個心
我要不斷地招呼呀
——收錄於臺文館古物《南溟樂園第四號》
--
▎作者簡介
郭水潭(1908年2月7日-1995年3月9日),筆名郭千尺,據王昶雄所述,其別號是取自詩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生橫跨明治、昭和、大正、民國四個年代,文學作品受時代影響極深,惜在戰後鮮少文學活動。其作品以日治時期為主。與作家吳新榮等,為台灣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創作作品包含和歌、俳句、新詩、小說及隨筆等,可惜的是,郭水潭的日記保留下來的不多。國立臺灣文學館收藏的《自由日記帖》是郭水潭倖存的日記之一,寫於昭和13年至15年(1938-1940年)。
--
▎小編淵智賞析
〈秋心〉一詩為郭水潭青年時期的作品,原以日文收錄於1930年(昭和五年)的《南溟樂園第四號》刊物中,目前為臺文館的珍藏之一。
身為臺灣日治時期重要詩人團體「鹽分地帶」的大將,郭水潭的詩作在寫實主義對鄉土的關懷外,帶有一種獨特的「冷靜」特質。由於年輕,郭水潭早期的詩作對於萬物間的「存在」往往有著獨樹一幟的意識,加上時代的動盪,使得他看待事物的眼光多了一份「戒慎恐懼」的態度。因此,我們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郭水潭詩中的文字針對「時間」總有許多的辯證與質疑了。
1930年,那時的郭水潭還不知道對臺灣文學即將面臨重大的轉折。在郭水潭發表這首詩的隔年,日本政府發動九一八事變,對臺灣的政治運動採取強硬的態度,間接使得「文學的主體性」被凸顯出來——時間的變化對於寫作者而言是多麼重要,以致於必須不斷地去辯證與叩問,而這首〈秋心〉所探討的即為郭水潭在時間之中的深刻感受。當事物的邊界被觸及時,它們的「存在」往往才得以被證明,郭水潭在這首詩中,書寫出自己在季節的遞嬗間,對「秋天」複雜而深刻的意念。
將詩題名為「秋心」的郭水潭,在全詩的首二句即開門見山,直接點出秋天的本質存在於「放晴而高的天空」。這是什麼意思?難道秋天就不能下雨嗎?郭水潭不理會我愚笨的疑問,像個貼近土地、冷靜自持的抒情詩人繼續說著,以並列的性格形態去遞進秋天的形象:「寬大而慈祥」、「冷靜而寂寞」、「遙遠而悲傷」、「澄清而深奧」。
在這些形容中,郭水潭心目中的「秋心」當然並不是只能「放晴而高」,而是有著如此豐富而深沉的內涵,以致於他只能用「放晴而高的天空」作為秋心的象徵。什麼是象徵?象徵(Symbol)一詞源於希臘文,最初的意涵指一塊木板的兩半,後來被用來指那些參與神秘活動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認識的一種標誌、秘語或儀式。相較於單點指涉的譬喻,郭水潭僅能以「象徵」去觸及「秋天」的核心,可見得秋天對於郭水潭而言,並不僅只是時間上的意義,還多了空間的層次。
郭水潭以多變與矛盾的形象去指認秋天的神秘存在。在詩中,他以秋天作為敬慕的對象,甚至坦然說自己的詩情「都是來自於秋天」;而其中的刪節號看似突兀,卻顯示了秋天面貌的無盡——身為凡人的我們,只能永遠在刪節號之間不斷探尋,在刪節號之後留下自己對於秋天的願望:「我要不斷地招呼呀」,我要不斷地招呼。
國立臺灣文學館於近日所推出的「澄秋」雙層玻璃杯,便是以郭水潭〈秋心〉這首詩的意旨作為核心概念,將雲朵與秋天的「多變」與「海納百川」,化成流動的形態融進杯體設計中,除了顯示出《南溟樂園》在當時容納多種詩風的包容外,更讓我們的意識得以隨時光流動,回到過去與詩人共飲當年的種種。
*參考資料:
1.陳瑜霞《郭水潭生平及其創作研究》
2.班與唐【賣菜郎的傳奇前半生】打麻將、打拼文壇的好朋友——郭水潭
3.陳建忠等編《台灣的文學》
4.黃暉《西方現代主義詩學在中國》
--
美術設計: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國立臺灣文學館
--
▎拾藏年度商品|「樂園漫步」系列啜飲共享組
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臺灣文學物語」以「樂園漫步」為主題,將「精釀啤酒」、「玻璃杯」做為文學的載體,挑選臺灣不同年代的詩社:風車詩社、南溟樂園社、半閒吟社的相關藏品與詩作,作家們展現各自的才華,尋找同好集結成社,營造出「樂園」般多元的氛圍與聲音。
拾藏與臺灣英式啤酒製造商「蔡氏釀酒」、工藝品牌「好玻GOODGLAS」合作,共同推出文學啤酒和雙層玻璃杯——樂園漫步系列啜飲共享組。邀請你一起品嚐與分享文學的靈感,依照個人的喜好,進入不同時代的氛圍,「漫步」於屬於自己的樂園故事。
臺文館線上商店|https://pse.is/3cc9j4
臺文館臉書|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拾藏臉書|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郭水潭 #南溟樂園 #鹽分地帶 #秋心 #精釀 蔡氏釀酒 好玻 Goodglas
鹽分地帶 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煙囪 ◎吳新榮/葉笛譯
綠色甘蔗園連綿的大平原
五月底風
涼幽幽地吹來
尾葉就戰慄著
接連著波及下去
白色壯大的屋頂
在遙迢的遠方一角
如宮殿般浮現著
黑而長的煙囪從那上面
輪廓分明地刺上藍天
青—白—黑—碧
徐徐吹來的風
波動著的尾葉
那過於和平的景象
任何畫家都沒法畫出來
然而一到冬天
從這座白色屋頂下
資本就呵呵大笑起來
從這黑色煙囪上
勞動的嘆息就響了出來
啊,壓榨出來的是甘蔗汁
流出來的是腥味的人血!
而煤煙和沙塵
把平原把陰沉的灰色染盡
使天空變得鬱鬱悶悶的
最後腐蝕著人們的心胸
啊,任何畫家
這幅栩栩如生的光景都無法描繪
不久要償還算帳的日子來啦
集合於煙囪下的黑塊*1
每人手上兩張白紙
收据和借條的金額
真叫人窩心的每年都相等*2
對嚷叫的妻子
對訴說肚子餓的孩子
我要指出這座白堊的高塔
白色屋頂就是枉死城
黑色煙囪就是怨恨的標的
1*譯註:黑塊表示聚集的人們黑壓壓的頭。
2*每天小編註:此句原文為「くやしくも毎年イコールだ」,張良澤之譯文則為「不平又奈何」。為尊重譯者,此處不更動譯文,提供不同版本及原文予讀者參考。
--
◎ 作者簡介
吳新榮(1907-1967),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臺南漚汪堡(今臺南市將軍區)人。1928年考取日本東京醫專,1930年開始發表新詩,1932年畢業後回臺,接下叔父在佳里開設的「佳里醫院」。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結社代表人物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臺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
◎小編宇路賞析
吳新榮的這首〈煙囪〉(日文:煙突),被視為日殖時期台灣的左翼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筆者找到兩個譯本,張良澤的譯文較優美,用字較精簡,但葉笛的版本更貼近原文文法,僅有一處可能有偏離原文之意(見詩末註2),故賞析以葉笛的翻譯為主。
日本殖民台灣後開始發展製糖工業,成立製糖會社,二十世紀初起陸續建置糖廠,並設立許多不合理的制度,壓低甘蔗價格,卻將蔗糖外銷到世界各地創造高利潤,使蔗農苦不堪言,因此出現了「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這樣的諺語。發表於1935年《台灣文藝》,這首詩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
在吳新榮的筆下,不需寫出人民的勞動,白色的屋頂和黑色的煙囪,映襯在青色的甘蔗葉和藍色的天空下,顯得特別刺眼,五月涼爽的風也吹得綠葉戰慄(戦い),直到冬天甘蔗收成至糖廠製糖,「壓榨出來的是甘蔗汁/流出來的是腥味的人血」,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用來比喻資本壓迫勞動人民的形象呢?辛苦工作了一整年的蔗農,等到年末算帳的時候,卻無奈地發現借據和賣出甘蔗的收據金額相等,根本無法賺多餘的錢維持生計。原文的「くやしく」有悔恨、可惜之意,而葉笛的翻譯寫作了「真叫人窩心的」,更顯得諷刺。最後,吳新榮藉敘事者的口,指出那白色的屋頂和黑色巨大煙囪,即是資本的罪惡象徵。
日治時代有許多接觸過西方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台灣人,試圖反抗日本的帝國殖民暴政,有的發起武裝革命,有的則用筆寫下深刻的勞苦人民心聲,對當時的日本政府發出最沉重的控訴。
--
美術編輯:宇君(ig:dj00716)
圖片來源:https://www.pxfuel.com/en/free-photo-xisug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吳新榮 #煙囪 #現實主義 #批判 #鄉土文學 #甘蔗 #日本 #殖民
鹽分地帶 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故鄉與春祭(下) ◎吳新榮/張良澤譯
——謹以此篇獻給鹽分地帶的同志
三、春祭
祭神的行列通過時
家家爭放鞭砲
ㄆㄧㄣㄆㄧㄣㄆㄤㄆㄤ
這是久忘了笑聲的
人們的爆笑
久失了笑容的
民眾的狂嘯
ㄆㄧㄣㄆㄧㄣㄆㄤㄆㄤ
不久宋江陣通過
人們手提新鑄的古代武器
威武闊步
令人們想像飛馳於天空的機器
或潛於深海的鐵塊
是很困難的
但他們僅知手中暫握的
寸鐵
神輿威風的通過時
人們歡呼以迎
欠收不是神們的作祟
沒有水流的埤圳
收成不足糊口
當平時累積的鬱憤
乘歡聲而飛時
人們的心才得明朗
保正(村長)那傢伙
喝酒臉紅通通來回吆喝
平日被驅使的打鼓者
故意敲得特別響
保甲會議誰還來聽
今日春祭自由日
爆笑、示威和歡聲
人們這樣就好了
(一九三五.五.五)
--
◎ 作者簡介
吳新榮(1907-1967),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臺南漚汪堡(今臺南市將軍區)人。1928年考取日本東京醫專,1930年開始發表新詩,1932年畢業後回臺,接下叔父在佳里開設的「佳里醫院」。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結社代表人物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臺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
◎小編井井賞析
〈故鄉與春祭〉由〈河流〉、〈村莊〉與〈春祭〉這三首短詩所組成,昨天在前兩首詩中我們看見了吳新榮故鄉——「將軍」的地理樣貌與家族歷史,今天要來談談的是最後一首〈春祭〉。吳新榮在春祭將臨時返回故鄉,一雙眼睛隨著繞境隊伍游移,焦點不只是春祭,更是儀式參與者的笑容以及笑聲背後,那屬於臺灣底層農民的心聲。
綜觀此詩,我們隱約感到詩作透漏著幾個暗示。首先,透過「久忘了笑聲的人們」、「收成不足糊口」和「保正那傢伙的驅使、吆喝」等等句子,吳新榮表達了他對日本殖民統治的不滿。對農民來說,所謂的現代與進步,潛水艇與飛機,可能還不比手邊用來耕作的農具更有價值。而春祭一過,村人就又將回到被工業、資本所掌控的世界,繼續背負再日常不過的經濟壓力與生存重擔。
於是,這裡延伸出了第二個概念——「日常」與「非日常」,多數時候農民都是處於受執政者壓迫的狀態,只有時間來到「春祭」這樣一種宗教節慶的時候,人們才得以跳脫被統治者束縛的日常,進到一個完完全全屬於漢人的、非日常的活動空間。然而這樣的「自由日」僅僅是暫時的,一切終要回歸日常。吳新榮以「春祭」此一短暫/漢人場域的概念來對比出長期介入/日人的政權,一方面寫出了他眼中的「鄉土」,另一方面也將這農村關懷拓展到臺灣整體的處境。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是「春祭」呢?「春祭」最早是夏商周三代的四時祭禮之一,在每年春天舉行,既是宗廟、宗祠之祭,也具祈求豐收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結合為民間祭祖、清明掃墓的習俗。將軍庄的庄廟為「金興宮」,在舊曆三月大道公誕辰時都會舉行祭典「上白礁」(註一),以遙祭福建白礁鄉的保生大帝祖廟;因為廟宇分靈的傳統,往往需要謁祖,「上白礁」正好同時具有祭神和祭祖的意涵。而詩中所說「春祭」,是否就是此一慶典呢?
不過這也只是小編的猜測,大家可以自由聯想。不管如何,吳新榮特別將「故鄉」與「春祭」併置作為全詩主題,可見並非是毫無關聯的選擇;春祭所指涉的豐年與祭祖意象,實是漢人一直以來「飲水思源」的傳統,恰恰與吳新榮心念的農村故里與家族書寫呼應。讀者閱讀此詩時,想必也能感受到,日治時局下一位文學青年的無奈以及伴隨而來的鄉土情懷吧。
註一:見「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金興宮」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jiangjiun/1116011-JXG。
吳新榮也曾在日記裡提過金興宮的大道公慶典,不過目前舉行「上白礁」最知名者是學甲的慈濟宮。
--
美術編輯:佳郁(ig:Gayodoodle)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吳新榮 #故鄉與春祭 #鄉土詩 #鹽分地帶
鹽分地帶 新詩 在 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鹽分地帶文學》是國內第一本由地方政府發行的文學刊物。自2005年12月臺南創刊。 ... 華語現代詩、華語散文【青少年組】新詩【臺南出走日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