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有個「小巴基斯坦」
每晚8時,位於葵涌安蔭邨對出的一塊空地,總聚滿大群巴基斯坦小童。男的頭戴小白帽,女的披上淺色輕紗;有人跪地閉目禱告,有人搖頭擺腦、大聲念着可蘭經。附近老街坊,對這間地毯上的「流動清真寺」,早見怪不怪。童稚的誦經聲,混雜下棋阿叔「舉手不回」的閒扯,風馬牛不相及,卻又異常諧協,成為這條公共屋邨內獨有的異國風情!
八十年代越洋打工
「回教徒一日要祈禱五次,係我哋生活嘅一部份。」巴基斯坦人阿文(Minhas Rashad),是這裏的街坊,來港逾30年,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他就像無數香港人一樣,住公屋,為物價高漲發愁,不同者,是他信奉伊斯蘭教,可蘭經倒背如流,認定每天在清真寺誠心祈禱,是人生頭號大事。
「葵涌住咗好多巴基斯坦人,距離最近嘅清真寺,對小朋友還是太遠,與其喺公園流連,容易學壞,不如組織埋一齊,上吓宗教課好過。」阿文解釋。出席流動清真寺的孩童,由3、4歲的幼稚園生,到11、12歲的初中生都有,都是居於鄰近幾幢公屋,上主流中小學、會看麥兜卡通的巴人孩子。
其實,只要在屏麗徑向東走至大白田街,沿路工業大廈的地舖,都是巴基斯坦雜貨店及清真餐廳;而只一街之隔,便是清真寺,不時見到穿着傳統長衫的巴人出入,儼如藏在工廠區的「小巴基斯坦」。原來,早於八十年代,位近貨櫃碼頭的葵涌區,由於受惠於大量工廠投產,吸引大批南亞裔人越洋打工,漸次發展成自己的社群。
「最初四、五個同鄉,夾份租住一個單位,唔少人組織埋家庭,喺度落地生根,到咗九十年代初,隨着大部份工廠北移,就轉型做看更或地盤雜工。」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小組社工梁詠婷說。中心定期舉辦少數族裔生活文化團,讓港人實地了解這群異鄉人,除了參觀區內清真寺,以及巴人開設的小商店,還會在清真餐廳進餐,甚至家訪。
本月中,是巴基斯坦人的新年,穿上傳統服飾的男女,都湧到清真寺宰牛羊慶祝,就如中國鄉間太公分豬肉,雖然有人嫌血腥,卻是巴人最重視的傳統。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香港共有超過34萬名少數族裔居民,約佔全港人口5.1%。阿文就打趣謂,不少人提起巴基斯坦,只會聯想起戰爭和拉登,其實他們只是戴了頂小帽子的升斗市民。
最想孩子學好中文
事實上,大部份巴基斯坦人長時間在港生活,早成「老香港」。十多歲便來港的何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在鐘錶廠工作了三年,工廠北移被炒,轉行到銀行當保安員,一晃十幾年,乾脆改了中文名的他,面對的,是與香港人一樣的生活問題。「月入一萬幾,交埋租,所剩無幾。」宗教傳統之下,女人不能外出工作,一家六口只能靠他僅有的收入維持。
生活雖然捉襟見肘,但他直言,最大心願是孩子可以學好中文,「我懂聽和講中文還是不夠,現在很多工作需要能寫。」記者走進他位於屏麗徑的家,大廳中央就掛了兩幅聖城麥加的照片,這是每個回教徒也夢想,一生人要去一次朝聖的地方。2000年,他終於去了,「心願達成,但我還是要返嚟,因為,香港,一早係我嘅家。」與兩個兒子擠坐在碌架床的他,靦腆的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27/18481231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