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閱讀】讀萬卷書 行麥理浩
“It represents a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 for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d an environmental heritage that desperately needs respect and protected, especially given the probability of continued future waves of immigration into the SAR.”
-Bernie Owen & Raynor Shaw
近年潮流興行山,係動盪下郊野公園成為唔少香港人透透氣嘅地方,上到山除咗可以打卡呃like,仲有咩可以欣賞同向個山學習呢?如果想知識型郊遊邊行邊學,研究員推介閱讀由香港資深地質學家 Bernie Owen (歐文彬) 撰寫的《Hong Kong Landscapes: Along the MacLehose Trail》。
全本書都以麥理浩徑作為敍述主軸,將10段嘅麥徑分段描述。每段都提供地圖指南,地質地圖同路線圖(Mapguides, Geomap & Trailmaps),比起相類似郊遊著作 (如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唔同嘅係,少了一份文學記事,卻多了以地質學家的視野剖析唔同景觀形成及地質作用的知性。就例如係麥徑第二段約M034-M0359之間會望到大浪灣四個沙灘包括西灣、鹹田灣、大灣和東灣。
大家除咗讚嘆壯麗嘅西貢「四灣」之外,可從書中讀到係沙灘上見唔見到有離岸流(Rip current)。書中圖文並茂,顯示出波浪達到西灣近岸淺水區,波浪會在破碎帶(surf zone)破碎,沖上海濱的海水稱為沖流(swash),從海濱回到海中的海水為回流(backwash),當大量海水回流到海中時又被新的沖流推進,就會容易形成離岸流,最高速可以去到時速每秒兩米,會令你看到美景之餘亦認識到當中的危險性。
又例如當作者行到清楚見到馬鞍山嘅馬鞍形狀,就交代了由於馬鞍山同牛押山係由較堅硬的凝灰岩(Tuff)組成,而兩個山峰之間嘅山坳由於有斷層(Faults )同弱線(line of weakness),所以經日月洗禮之後就形成好似「馬鞍」,讓你也能在觀賞時能看出各種本土景觀的前世今生。
近日研究員也有拜訪作者歐文彬教授,提到書中有些地方已經出現變化,讀者可以當本書作為參考基線來 (baseline) 比較不同地景變化,更提到希望讀者睇完本書再行麥理浩徑時能更了解沿途不同地貌嘅變化,久而久之可以支持香港環境保育工作。
而家政府成日對郊野公園虎視眈眈,一係話要發展「邊陲」,一係就話將郊野公園旅遊化,除左睇靚景透透氣,深度了解郊野公園自然景觀價值及當初原意,可讓現時的郊遊熱行多一步。
P.S. 有意借閱可inbox我哋
#智識型郊遊
#郊野公園
#麥徑愛好者必讀
— 本土研究社 —
▍研究到底 參與小額月捐支持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麥理浩徑分段 在 蔡東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 UTMT
Ultra的定義是長度超過馬拉松的比賽,即是說,50K算是Ultra。最受歡迎的Ultra長度是100K,普通跑者視為挑戰自己的極限,直至100 Miles出現,為「普通」立下全新定義。100 Miles等於160K,普通人視為極限的長度上,增加六成。100 Miles比賽在歐美早已流行,香港地理環境有利跑山,山賽運動一向走在時代尖端,以香港山勢為賽道的100 Miles比賽陸續誔生,是理所當然。
然而,可能160K實在嚇人,100 Miles比賽至今停留在小眾階層,跟動輒過千人參加的100K比賽,參加人數不能比較。長度的確嚇人,在一件已經很難的事之上,加辣六成,而且跑者深明增加的難度不是linear, 而是以幾何級數遞升。以麥理浩徑為賽道的毅行者為例,到CP8,走了80K,這時候即使剩番半條人命,除非嚴重受傷,否則一定捱到終點,畢竟只剩下20K的石屎路。參加100 Miles比賽,走了80K,只到一半,心理上完全是另一回事。
幾年前我開始留意100 Miles比賽,近年有朋友慫恿結隊往歐洲和日本參賽。考慮一段時間後,去年決定去馬,報名參加一個朋友參加過,口碑不俗的比賽UTMT,環大帽山越野跑。對自己能否完成,零把握,但未試過,怎會知道箇中滋味,我決定試一試。另外一個重點是,選第一個100 Miles比賽在香港,有事發生的時候,容易照應,例如可以搭的士返屋企。有些事情,不會被心存試試的人做到,事後我非常了解到。
我這類實力屬有限公司,永遠處於邊緣的山賽跑者,參加比賽前最留意兩個數字:elevation (攀升高度) 和cut-off時間。UTMT的elevation約9000公尺,新界九龍的高山,很多都幫襯,這elevation水平相比外國100 Miles比賽,算難,很多歐美100 Miles比賽的elevation在5000至60000公尺之間。UTMT Cut-off時間是42小時,數學上似合理,平均時速約4K,但跑者知道這數字的意義,在比賽後半段意義不大,身體有事發生的時候,狀況可以跌得很快,100小時也不夠用。總體而言,這是屬於難度高的100 Miles比賽。另一個重要考慮,是主辦單位的組織能力,這麼長路程,這因素關乎跑者的安全。參加過的朋友說,UTMT辦得很有心。
報名後,開始想,要訓練,怎練?一年到晚都有比賽,比賽與比賽之間已經有相當訓練,而且近一兩年,經常在南半球活動,真的做到全年無休。報名後沒刻意訓練,也沒刻意去想,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事情,我現在知道,不包括100 Miles比賽。UTMT比賽日在另一個已報名參加的100K比賽(TNF100)之後兩星期,我的算盤是,或者可以當作為比賽前的最後一課長課。膽粗粗,或膽生毛,我一個人踏上100 Miles戰場。
起點在火炭,起跑前遇到幾個朋友,全都有100 Miles的經驗,給我同一個忠告,前段不要太快,因為好戲在後頭。我當然熟讀賽道,120K之後是接連幾座精彩大山,問題是,不管前段如何,根本未必有能力捱到後面。賽前已有心理準備,即使擁有些微的完成機會,我也是在Cut-off之前,最後一兩個僅僅完成,因此,我知道自己是屬於最後排,一早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排跑者為時間而戰,分秒必爭,基本上是一個人作戰,絕少與其他跑者交談。後排跑者的世界不同,不存在互相競爭,大家都是跟自己和Cut-off時間在比賽,聊天搭嘴的機會甚多。除了解悶,還可交換實質有用的資訊,而且山上不少人認識我,全程我是部吹水機器。
關於什麼人參加100 Miles比賽這問題,我有些少心得。在第一二個CP遇到的跑者,由於比賽開始不久,混雜不同實力的人,我遇到不少曾經完成過100 Miles的跑者,這些人知道自己已在做什麼,我們曾經遇上是偶然,因為實力存在太大距離,CP2之後連影也望不到。以後,我傾過偈的人,背境跟我差不多,都是第一次或未完成過100 Miles比賽,之前有100K的經驗,想試下100 Miles的感覺,對完成的把握有限,心想是盡力而為。
最後,我盡力至CP6,又是這個magic number,80K,比賽的一半。沒受傷,沒特別狀況,心理狀態不錯。到達的時間,距離Cut-off有兩小時,不過我知道這些訉號,全部誤導。CP6是深井,是UTMT著名有燒鵝瀨粉食的CP,我到的時候水盡鵝飛,一個跑手也沒有。那時候我的決定清晰,這實驗到此為止,根據我不斷下降的體力,沒可能完成比賽。或有機會捱多一兩個CP,不過Cut-off儲備將會一步步被消減,直至整個人被消滅。
賽後我細心分析過其他參賽者的時間記錄,CP4之後和我傾過偈的跑者,沒有一個能夠完成。查看完成者的分段時間,最後一批完成者(41小時至42小時完成的跑者),到達CP6的時間,普遍比我快兩小時以上。換句話說,大會的Cut-off時間是前段輕鬆,後段收緊。到達CP6,我應該有起碼4小時的儲備,結論是,我的時間太慢,
結局早已寫在牆上,只是我選擇視而不見,四個字:「我未夠班」。未夠班的現實早已現身,作為所謂長課的TNF100,千山萬水,大會網開一面才能勉強完成,顯示過去一年其實操練不足。連6000公尺elevation的100K也危危乎,160K是發夢。
不熟賽道是另一個致命傷。我竟然無知或傲慢至沒專程試路。這比賽一個值得欣賞的地方,是賽道十分吸引,包括很多平日不會去的地方,充滿新鮮感。然而,新鮮感的另一面代表困難,對於信心已動搖的跑者,不熟路是另一重打擊。
每次DNF之後都換來反省,有朋友以PB時間完成今年UTMT,以過來人身分給予意見,她(對,快過很多男仕) 的意見是,完成100 Miles的重點,是跑者有多大決心。說得太中,報名參加牽涉某程度的決心,但普遍程度的決心遠遠不夠,完成100 Miles的決心是另一層次的決心。原因是太難,不是稍為加操一兩課,比賽時多加把勁,不能靠運氣,不能靠一股作氣。是什麼層次?我未掌握到,但承諾自己會去找尋,肯定不可能抱着無妨一試的心態。
起跑前遇到一位跑友,我認識他的太太,我問跑友他的太太會否做支援,他說太太在終點等他。UTMT 42小時Cut-off時間,是1月1日凌晨2時,跑友說他應承在終點和太太一起count down。最後他39小時完成,跟太太在終點count down,這便是決心。
會否再參加100 Miles比賽?會,不過須想清楚會否是UTMT,因為9000公尺elevation實在不容易。視乎來年操練情況,下半年再看自己的狀態,然後才作決定。UTMT的賽道很吸引,後半程有些地方未去過,會抽時間逐一領教。
UTMT另一個值得讚賞的地方,是義工團隊的投入。很明顯,UTMT義工大部分是跑者,跑者知道跑者需要什麼,這種安排令人耳目一新。看賽後跑者的留言,對義工的感恩,是所有人的統一感覺。很多其他比賽以紀律行先,這些比賽須顧及千計跑者的安全,考慮不一樣,或者不能直接比較。無論如何,UTMT義工的笑容,是我對這個比賽不會忘記的回憶。
100 Miles,總算到此一遊,遊了一半,不夠喉,不完滿,這故事未完,待續。
https://m.facebook.com/HK.Trailwalker/
麥理浩徑分段 在 【行山郊遊】麥理浩徑體力考驗|麥徑3-4上半段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行山郊遊】 麥理浩徑 體力考驗|麥徑3-4上半段|毅行者 分段 挑戰|北潭凹|嶂上|雞公山|水浪窩|木棉山|馬鞍山|20.48公里|7小時20分鐘路程. ... <看更多>
麥理浩徑分段 在 [長途] [麥理浩徑第三段] 北潭凹- 水浪窩(企嶺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Facebook · 1. 全段會有大大小小分岔路分別通往榕樹澳海下石坑等等如要走第三段要跟緊指示牌 · 2. 嶂上有營地+ 士多中意紮營既人可以考慮 · 3. 整個三段上落幅度頗大不斷上落 ... ... <看更多>
麥理浩徑分段 在 麥徑1-2段|毅行者分段挑戰|上窰|萬宜水庫|浪茄灣 的推薦與評價
【行山郊遊】 麥理浩徑 最靚路線|麥徑1-2段|毅行者 分段 挑戰|上窰|萬宜水庫|浪茄灣|西灣山|鹹田灣|赤徑|北潭凹|24.84公里|7小時路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