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麥迪遜之橋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Oh Canada 陳太太在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好雷] 麥迪遜之橋:厭倦,和理解-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心得] 情感的矛盾與掙扎 談《麥迪遜之橋》的主要人物塑造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NETFLIX 新台灣討論區(非官方) | 「麥迪遜之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麥迪遜之橋】12月10日(週五)重返大銀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有雷)電影《麥迪遜之橋》美就美在回憶最美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好雷]麥迪遜之橋-愛之所以為愛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 極好雷] 麥迪遜之橋-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麥迪遜之橋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麥迪遜之橋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好雷] 麥迪遜之橋:厭倦,和理解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克林伊斯威特過世 ::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 關於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作者ilysiwtpy 的總覽(PTT發文,留言,暱稱)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Oh Canada 陳太太在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步調緩慢的《孤味》,卻在電影尾端讓我瞬間淚腺潰堤,哭到眼腫、久久不能自己。
上次這樣被劇情感動得大爆淚,是多年前看的《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我當時是哭到抽蓄,完全停不下來…
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因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世上,各人有各人的苦與業,有時我們可以透過戲劇看看別人的人生,來渡渡自己。
而《孤味》的不說教,與其是要大家對那個各自過不去的坎,粗爆的「放下」它,倒不如說是教人理解和包容已經發生的一切。
而穿透這些包袱與執念的,別無他法,唯有愛啊!
此片的選角,我覺得非常成功,也是加分之處。
陳淑芳完全是戲精,真的好會演;丁寧在這部片子的氣質,有驚艷到我;陳研霏當徐若瑄的女兒,也真的完全無違和(是要不要這麼相像啦)
#陳太太的Netflix看劇心得
#孤味
#有看過的網友
#你們是哭溼了幾包面紙 😭
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念一個人,不是強求他回來;思念,也是釋懷的一部分。
Missing someone doesn't mean you need them back in your life; longing is part of moving on too.
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
博客來:http://goo.gl/QO6qN1
Francesca是一個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愛荷華州麥迪遜縣的家庭主婦。在她過世之後,子女們在整理她的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數十年前Francesca與一位攝影師的婚外情。Robert是一位瀟灑的攝影師,為了拍攝當地有名的廊橋而來到麥迪遜縣。因為丈夫與子女們都外出而獨自在家的Francesca原本只是想盡地主之誼招呼Robert,兩人卻一見如故,進而發展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感情。
雖然時間短暫,但兩人之間的激情卻無比熱烈;Francesca甚至還一度打算拋下丈夫與孩子,跟著Robert離開。雖然最後理智戰勝了情感,Francesca選擇回歸家庭,但她卻將這段感情塵封在心底,一輩子無法忘懷。原本不能諒解的孩子們,在看完了母親據細靡遺敘述當年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深受感動,更感謝母親為了家庭將這段感情深埋在心裡,而不是選擇拋下丈夫跟孩子。他們也決定完成母親的遺願,將她的骨灰撒在兩人當年擁有美麗回憶的廊橋旁。
這部電影和這句話,都收錄在我們第二本書裡喔!
<心得>
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心得] 情感的矛盾與掙扎 談《麥迪遜之橋》的主要人物塑造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 情感的矛盾與掙扎──談《麥迪遜之橋》的主要人物塑造. 看板 Fiction. 作者 writerou. 時間 06-26. ... <看更多>
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NETFLIX 新台灣討論區(非官方) | 「麥迪遜之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麥迪遜之橋」 永恆經典平凡主婦與外地攝影師的浪漫之戀細膩的情感傳遞實力派的演技表達熱愛卻分離當時揪起了多少人的心如果是你會開車門追下去嗎尋常的生活陪伴也是 ... ... <看更多>
麥迪遜之橋心得 在 [好雷] 麥迪遜之橋:厭倦,和理解-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麥迪遜之橋:厭倦,和理解
劇情:8/10分
導演:7.5/10分
演員:9/10分
評分:8/10分
這次12/10重新在部分影廳上映,
就想著去看看大學看過的經典,看完嘗試推薦看看。
網誌圖文版:https://reurl.cc/V59O5R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電影故事:
電影採用雙線敘事,遊走在1995年的當下和1965年的過去。故事從梅莉‧史翠普飾演的母
親過世,子女聽到母親的遺願─與婚外情的對象一樣將骨灰撒在羅斯曼橋下,之後從母親
的筆記本中得知過去發生的故事,並最終選擇完成母親的願望。
電影前段我最先感受到的,是濃濃的厭倦。女主角芬西斯卡是一位單純的家庭主婦,和經
營農場的丈夫擁有一雙兒女。故事開始於女兒飼養的小牛得獎,丈夫帶著子女前往伊利諾
州,主婦得到了四天的空閒。電影透過劇情流動傳達出芬西斯卡的厭倦感─家人的無視
(關門、收音機、禱告)和生活的封閉(附近的鄰居、橋梁還有白狗),到她談到丈夫最先想
到的形容是「乾淨」、還有她當過老師卻辭職操持家務,導演透過劇情自然地將一個對生
活感到厭倦的女性呈現在觀眾眼前。
而在她眼前的則是另一個世界的人。羅伯作為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長年在世界各地旅行
,見識過無數不同的地方,但這個人又和芬西斯卡有了共通點(女主的家鄉),讓他們在前
往羅斯曼橋攝影的路上開始分享彼此的人生,在這個時間點,羅伯讓女主有如一灘死水的
人生再次有了波動。
而兩人的價值觀衝突則進一步讓芬西斯卡想要發展下去,因為這個人與她太不同了,讓她
對於一成不變的人生又有了想像;這時反而羅伯先猶豫了─因為他見識到小鎮的封閉和人
言可畏,但此時的女主已經下定決心買下了洋裝(有趣的是店員還問她為什麼要買新衣服)
,決心去走這條可能會讓自己無法回頭的路,兩人遂驅車到了鄰鎮,並最終發生了關係。
但在激情過後,第四天的清晨,芬西斯卡也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她就此跟羅伯離去,他們
的感情可能不會持續下去,而她離開的那些人生(丈夫、子女)將會因她受到傷害。最終她
決定留下,而羅伯則說出了「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能有一次」之後離開。
幾天後芬西斯卡和丈夫在小鎮上,看到了正要離去的羅伯,羅伯停在他們的車前,等待著
女主下車跟他離開,女主角在幾經猶豫後,最終沒有下車,並就此和羅伯分別。芬西斯卡
到了丈夫過世之後,才嘗試要聯絡羅伯,但羅伯已經離世,並且將骨灰撒在橋下。因此她
決定,自己已經將一生奉獻給家人,希望身後能夠陪著羅伯。最終她的子女理解了自己的
母親,並且完成了母親的遺願,將骨灰撒向橋下。
本片的主題是什麼?
雖然電影的主要推動是愛情(婚外情),但誠如標題所說,我最先想到的是厭倦。女主對於
自己的婚姻、家庭、人生感到厭倦,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也不被理解,這也是現代人常遇
到的問題。而羅伯的出現其實代表「改變」。這個與芬西斯卡的人生完全不同的人,因為
羅斯曼橋而和她有了接點,就像是一滴墨汁滴入了清水中,很快便暈染開來。
電影的前半段,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芬西斯卡從羅伯的身上汲取養分,從這個滿世界
跑的攝影師身上,呼吸著不曾想像過的空氣,並想像著自己是不是能夠有所不同。直到第
三天她興沖沖的跑去買了洋裝,然後接到了羅伯擔憂的電話,那一刻她才意識到這是愛情
,才決定奮不顧身的跳進去。但愛情如野火燎原,激情過後,芬西斯卡卻開始擔心自己是
否只是床伴,才有第四天清晨地爭吵,但也同樣是這段確定了彼此感情的爭吵,讓她理解
到自己終究還是「想」回到原本的生活。
與其說女主擔心的是兩人是否真的能走下去,我更傾向她意識到自己愛的是本來的生活,
雖然她厭倦,但這段愛情讓她有了寄託,能夠繼續維持下去。夢想是因為得不到才稱為夢
想,即使是理想的愛情成真了也會成為下一段厭倦的開始。芬西斯卡最終留了下來,但她
已不再厭倦,因為有所寄託而改變,而丈夫在過世前的抱歉,也讓她有勇氣在最後追隨自
己的情感,選擇和子女說明自己的過去和想法。
而子女的故事,談的則是理解。理解指的是能夠接受,並且明白母親的行為,但並不表示
要認同母親的想法(包括婚外情)。兒子麥可從最初無法接受母親曾經不忠的事實,到後來
了解了母親承受的困難,還有她所付出的犧牲,而選擇理解─他回到旅館告訴妻子「我希
望能讓妳快樂」,就是他給出的答案;女兒卡洛琳自身的婚姻也碰上了問題,因此她對於
母親的共感更強,同為女性的她也更明白母親為了家庭的付出和犧牲,在片尾她也嘗試要
和丈夫再努力看看。
本片是不是一部好電影?
我認為即使不談主題,本片依然是一部好電影。雖然本片乍看之下在歌頌婚外情,但誠如
前文,我以為愛情並不是本片的主要成分,反而是讓那些「犧牲」能夠延續下去的關鍵。
本片透過兩人間的愛情去闡述了芬西斯卡為了家庭而做出的犧牲,以及當她厭倦這樣的生
活時,羅伯帶給她的變化。如果不是羅伯的出現,也許芬西斯卡遲早會無法承受那些日常
的事物;但也是羅伯的出現,才讓她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從而做出留下的決定。
導演兼男主角的柯林‧伊斯威特在本片中採用了相對較慢的敘事節奏,讓兩人每一幕的動
作、眼神、表情,還有每一句台詞都能更強力地打進觀眾心裡。雖然節奏很慢,但每一幕
中的信息含量都很大,值得細細地去品味。
而梅莉‧史翠普的旁白,也補足了很多敘事上不清晰的地方,也讓我們能夠更深入芬西斯
卡的內心,同她的子女一起去理解她做出的選擇和決定。雖然梅莉在本片的扮相並不突出
,但我認為這是有意讓觀眾更能注意兩人的互動,且梅姨屬於耐看型的演員,和老而彌帥
的柯林形成一對乍看不搶眼,但很能引起共鳴的組合。
本片除了台詞之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結尾時在雨中,羅伯慢慢地把芬西斯卡
的項鍊掛在車上,象徵著即使女主不跟上來,他也會將她放在心中;而芬西斯卡在車上握
著把手,慢慢地轉動、轉動,就要開門的那一刻,兩人還是錯過了。這幕真的令人揪心,
特別是想到這一幕即是永別之後,就更讓人難過,但就像芬西斯卡所說的,即使分開,他
們已經不再是獨立的兩個人了。
--
最近開始嘗試寫影評,還希望大家不吝給予指教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YMovi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y.movies/
圖文網誌 :https://baalzeelbub.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132.1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39138654.A.0A1.html
※ 編輯: ilysiwtpy (220.137.132.108 臺灣), 12/10/2021 20:22: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