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日為臺中讀者準備的兩場活動
1.
今年有很多重要歷史事件的里程碑紀念。
其中之一,是湯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來台灣150 周年,也是他逝世100周年。
湯姆生是十九世紀英國攝影大師,紀實攝影的先驅。
1862年,他遠渡重洋抵達新加坡,展開長達十年的亞洲居遊生活。他在經營相館生意之餘,對拍攝遠東的風土民情產生極大興趣,於是在其後十年間,足跡遍布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以及中國大江南北。
在攝影技術剛起步的年代,湯姆生扛著笨重的相機旅行,翻山越嶺、千里跋涉,以當時最前端的濕版攝影技術記錄各地人民、村落、建築與人文景觀,為東亞,也為人類文明史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資料。
其中,1871年間,湯姆生在廈門與長老會派駐臺灣的傳教士馬雅各醫師相遇,受馬雅各描述的福爾摩沙吸引,與之渡海由打狗港進入臺灣西南部,前往山區踏查,拍攝下許多臺灣早期自然風貌、平埔族聚落生活場景,把攝影時代帶進了臺灣,也為臺灣留下許多第一手紀錄。
我們出版了湯姆生兩本書,一本是《十載遊記》,一本是《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十載遊記》於1875年首次出版時,印刷技術尚不足以在書籍中印製照片,因此書中一張張圖片,皆是由木刻師傅以湯姆生的照片、繪圖為樣本,刻製成細緻的木口木版畫印刷。
《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出版時,攝影則可以用印刷術來細緻表現了。
明天,4月24日星期六下午三點,我們特別邀請謝佩霓來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講一場「玻光流影裡看見福爾摩沙」,紀念湯姆生來臺150年。
謝佩霓之前就曾經在高美館策劃過湯姆生的攝影展,對他有很深入的研究,精彩可期。之前就聽許多人問何時可以請她在我們空間講一場,這一次成真,請大家不要錯過。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xv0yR
2.
明天晚上7點,也是在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我們則是邀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顧盼來講《跟著浮世繪去旅行》──與歌川廣重探訪江戶日本絕景。
《跟著浮世繪去旅行》收錄之《六十余州名所圖會》為浮世繪名家歌川廣重晚年的代表作,出版於1853~1856年間,以日本著名的觀光名勝為題,創作共69幅風景浮世繪(1幅為目錄),記錄了令人驚歎的壯麗絕景、讓人醉心的四季景致,細膩刻畫了當地的生活風景、民間信仰。
歌川廣重的風景浮世繪在當時如同觀光手冊般,滿足市井小民們對旅遊的想像與憧憬,正巧呼應後疫情時代人們渴望旅遊的情境。
所有想去日本旅遊而不能的人,可以經由這本書來滿足自己的渴望;常去日本旅遊的人,更可以借由這本書而深化對日本的認識。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VWneG
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
國家歌劇院 / 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5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
麻六甲海峽歷史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期間,東南亞和比利時籍的潛水客意外發現沉沒在麻六甲海峽深度270英尺(82公尺),距離泰國普吉島以南約92英里(約148公里)處的二戰美國潛艇,透過水下攝影圖像交付給美國海軍,待確認消息是否屬實,他們認為這是77年前被擊毀的「擲彈兵號」潛艇(US Grenadier)
內文也提到關於這艘潛艇的作戰紀錄和歷史,在1942年2月4日,擲彈兵號離開珍珠港後,前往西太平洋地區企圖截斷日軍得南洋海上補給路線,從日本、台灣、到南洋群島的海路,共擊沉六艘船艦,損毀兩艘
最後一次的任務紀錄是在1943年4月,位在麻六甲海峽發現兩艘商船要進行伏擊時,被日軍偵察機發現行蹤,由於下沉速度不快遭到攻擊,「擲彈兵號」潛艇損壞嚴重,船員被迫棄船,但也很快被日軍俘虜,帶往馬來亞戰俘營卻遭受虐待,之後又被帶往日本本土,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船員才獲釋,76名船員有4名死於營養不良和飢餓
麻六甲海峽歷史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總能看到某些公眾人物抱怨台灣年輕人,特別是在於國際新聞認知上的匱乏。不過細想就能發現,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作為東亞政治圈的台灣,位處西太平洋與東南亞的交界處。對於台灣的地理位置來說,光是要理解中國、日本、美國、南海以及麻六甲海峽的諸多政治問題已是難事,又怎麼可能還有心力去理解以歐洲或美東所主導的政治議題?
#贈書活動 #請閱讀到最後
應 野人文化 之邀,這次推薦的書籍,是齋主非常欠缺的當代國際局勢背景知識,書名稱作《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當代台灣人要理解國際局勢絕非易事,其中最困難的門檻在於,許多既存的舊有問題,多半牽涉得太多太廣。舉例來說,當代中東之所以連年紛擾不平,不從鄂圖曼帝國瓦解開始談起,怕是沒法好好解釋,若不加上雷根政府與恐怖主義的關係,不加上伊斯蘭教生活型態的差異,恐怕也無法將這些瑣碎的改變逐一說明。而對於尋常閱聽人來說,即便有心深入理解,龐大陌生的人名、地名和事件,恐怕就讓多數人打了退堂鼓。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對於多數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是個看懂國際新聞的良好敲門磚。該系列套書詳細將當代國際政治局勢按照地區、議題或大勢做分類。挑選了閱聽人經常在國際新聞上看到,卻不知前因後果的事件做說明。舉凡英國脫歐的背景交代、北愛爾蘭和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敘利亞難民、近期傳出要與台灣建交的索馬利蘭、中國的足球熱、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湄公河紛擾、波斯灣的強權爭霸等政治事件。但除此之外,本系列套書也針對了全球性議題做討論,像是綠色能源、氣候變遷、電玩產業、比特幣等議題做討論。本書圖文並茂,凡任何有關乎戰略或地緣政治的議題,皆附上精美的地圖及圖表供讀者思考其意義,而許多圖片上資訊所包含之意義,更是遠遠超過文字所述,內容相當豐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編寫本書的是法國團隊,所以以歐陸的觀點和價值觀和我們東亞人的看法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舉例來說,各篇章的地圖,除了正常的上北下南之外,更常見的是以陸半球方式呈現。所謂陸半球即是包含最多陸地的半球,或許是因為陸半球的中心點在法國羅亞爾河河口,才如此符合法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且許多區域地圖,也並非總是北方在上,編輯因應了當地政治局勢和地形差異,總會巧妙地翻轉地圖,以體現出編輯群希望呈現的政治戰略。這對於台灣人來說是新穎的,畢竟我們都太習慣將地圖用同一種方式觀看,卻很少思考若將地圖顛倒或錯位,是否能帶來嶄新的想法或戰略價值?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的主旨明確,書中不會特意針對某些區域的歷史做過於複雜的介紹,但相對在篩選精要的同時,盡可能讓讀者容易理解問題的核心和矛盾為何。作為敲門磚的同時,本書所提及的名詞、地名和事件,也相當容易讓讀者針對關鍵字搜尋,進而找到該主題內容的延伸閱讀書籍。
台灣人或許對於國際新聞的關注真的太少,但這也是因為我們幸運的處於偏安一隅,雖然台海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平靜,但僵持了這麼多年卻也沒鬧出過甚麼大事。打開電視或網路,新聞媒體上所刊載的內容,無非是近期鬧最大的政治醜聞、社會案件,不然就是哪個新奇好玩的生活趣事或消費資訊。這樣一個不重視國際新聞的社會氛圍,自然造成閱讀國際新聞的難度門檻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沒有媒體願意花費心思報導。我想對於處於這種氛圍的台灣人來說,《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實在是當代台灣人接觸國際政治局勢,最好也最容易的入門讀本。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805
(9/7是博客來會員日,當天購買還能再享有折扣唷,1+2的套書買下來等於6折左右,機會難得。)
這次也很感謝野人文化提供了三個《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VOL 2》名額,作為本次活動分享給齋友們的贈書,分別是兩本實體書和一本電子書(Readmoo版)。
如何參加活動呢?
請你於9/6(日) 24:00前,完成以下幾個步驟。
1.按讚公開分享本貼文。
2.於留言區TAG兩名朋友。
齋主會抽出一本實體書和電子書(Readmoo版)給齋友。
至於最後一本實體書,齋主想從留言中挑選一名幸運得主。你可以發表你對於國際局勢的看法,也可以寫出對於台灣媒體國際新聞生態的看法,更可以討論為什麼台灣人普遍對國際新聞興趣缺缺。想寫甚麼都行,齋主將從中挑選一名得主,感謝留下如此精彩的留言。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野人文化
麻六甲海峽歷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書中他寫道:「我一直努力跟讀者分享我所經驗的奇遇,但同時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這裡的「鏡子」,隱喻的是攝影,而「他」指的是在西方的讀者們。換言之,湯姆生的「鏡子」呼應了攝影技術本身的移動性、知識/科學生產,以及殖民的視覺控制技術。從19世紀的台灣影像到日治時期當權者對攝影技術的控制,皆回應了湯姆生在自述裡透露的視覺慾望與殖民性的觀看關係。
此次展覽一共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1869~1949年間600多幀早期珍貴的台灣影像,也委託了9位當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研究」計畫介入,回應台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並作為展覽語意脈絡的補充,聯繫不可窮盡的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台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台灣」攝影。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