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運動建議與注意事項
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病。由於動脈血管壓縮使得血流受阻。
傳統的第一期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149mmHg或舒張壓90-99mmHg之間。
高血壓產生的併發症可能讓其他器官受損,像是:
心臟病變:心室肥大、心臟衰竭、冠心症(如心肌梗塞)等,這也是高血壓致死的主因
動脈病變: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瘤、大動脈硬化、主動脈剝離等
腦部病變:腦栓塞、腦內出血(出血性中風)、蜘蛛膜下出血等
眼部病變: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黃斑部水腫等,嚴重會失明
腎臟病變:腎衰竭、蛋白尿等
周邊血管病變:末梢動脈硬化
高血壓程度的不同,對於運動的指引也不同。
第一階段 140-159/90-99:借低強度高次數訓練使血壓不會升高
第二階段 160-179/100-109:可能有器官的受損,這類患者建議有氧運動為主比免勞損以及高舉的活動
第三階段 180以上/110以上:心臟或器官的受損嚴重,所以禁止運動
對於高血壓的運動禁忌:
收縮壓如果超過170mmHg,應該延後至*140mmHg以下。
*舒張壓110mmHg以上不可運動。
*未得到醫生的同意而進行的訓練。
*會導致收縮壓到達175mmHG的運動也在禁忌之列。
對於高血壓患者運動和飲食的建議:
1. 中低強度並且密切監測。
2. 進行一周四天以上,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
3. 結束需要較長的緩和時間,留意抗高血壓藥物可能突然停止運動時使血壓過低。
4. 可進行單邊運動(單手/單腳)組成的適當阻力訓練-減少大面積使用。
5. 避免高舉過頭的運動和憋氣(努責現象)。
6. 注意藥物對運動的影響-詢問醫生。
7. 藥物抑制心率,不可將心率作為運動強度的指標。
8. 藥物削弱體溫調節能力,須留意熱耐受不良的情況。
9. 禁止姿勢:頭下腳上(增加腦壓、中風機率)、不憋氣、不雙腳推、不離心訓練或超負荷。
10. 低鹽低飽和脂肪的飲食。
資料來源:
澳洲SSI特殊族群教練證照/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美國心臟協會/Heho網站
黃斑部水腫 飲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眼睛~
應該不少人知道,我本身除了有糖尿病以外,也因為太晚發現有糖尿病,而併發了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併黃斑部水腫這個眼睛的疾病。
當初在寫第一本書時,張醫生跟我說~~眼睛的疾病觀念怎麼寫那麼少呢?(因為主要是在講糖尿病飲食嘛!)
我也經常收到和我一樣必須接受眼睛治療的朋友的訊息,經常從他們身上看到當初的自己,但也想到當初自己是從一無所知,四處求醫的困境到如今可以成為其他人諮詢的對象。這一段路,我是煎熬了三年才走過來的~
這一段路,每一次的治療,每一次的門診,我都有用文字紀錄下來。所以我想整理出來,然後跟大家分享,也讓和我有相同經驗的人,能夠更快的得到治療,不要再花太多時間去求醫,以免擔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當然也要奉勸大家,眼睛很重要,千萬不要跟它開玩笑,糖尿病患者或者是高度近視的朋友(近視500度以上,含500度),每年要至眼科診所進行一次有"散瞳"的眼底篩檢。
這個系列會有點長,可能中間會有一部份需要我的醫生幫我審閱內容(我會拿鳳梨去賄賂他XD...)所以會有分集哦!
請大家耐心等候^^
黃斑部水腫 飲食 在 皮在癢中醫師 廖偉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醫調理醣尿病效果佳
#兒童醣尿病
#中醫調理糖尿病穩定下降
#西醫中醫一齊治療效果好
#心宇中醫
今天分享一個兒童時期早發醣尿病的病案
他是25歲的高挑斯文帥哥
去年108年6月的時候來找小廖醫師調理的
他之前13歲就診斷醣尿病 也就一直注射胰島素 曾經停幾年沒打
但是後來血醣不穩定又重新每天注射胰島素
由於他很早發病 曾經被北部西醫診斷是第一型糖尿病
這意味他可能面臨終生注射胰島素與嚴格飲食控制
因為他之前醣化血色素是9.6 (他在107年飆高到17 才重新注射胰島素)
飯前血醣是198
他就過來診所嘗試中醫治療
小廖醫師這兩年不斷的中醫治療
他的狀況來診所前已經出現醣尿病神經學的病變
眼睛黃斑部水腫、視網膜出血....
只能不斷的中西醫一起改善 小廖醫師也依每次不同的病勢體質給予不同的治療 隨脈證開方
還好這位帥哥配合中醫讓療效能展現優越
醣尿病的數值越來越低 狀況越來越好 而且都是穩定的進步
之後連最近的注射的胰島素也是最低的劑量
醣化化血色素是6.1
飯前血醣是102
雖然還是要面對之前醣尿病累積傷害的其他器官問題
相信已經可以漸漸擺脫醣尿病的影響
或許之後可以逐漸脫離注射胰島素的情況
感謝他分享這一年多的治療成果
~~~~~~~~~~~~~~~~~~~~~~~~~~~~~~~~~~~~~
歷代醫籍對醣尿病及其相關疾病的記載:
醣尿病是現代醫學病名,而中醫的病名常根據發病原因、機轉或疾病臨床症狀來決定。
由於古時中醫並無血醣的概念,而典籍中“消渴”、“三消”等病名所闡述之內容較近似於現代糖尿病之表現,因此現今中醫多從古代“消渴”的範疇來理解糖尿病。
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指出消渴由多食肥甘致內熱中滿,氣上溢而發消渴。
張仲景以消渴為病證名,著有《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專篇討論,並提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消渴證治法則,提示腎虛、陽明氣分熱盛而津氣不足等病機,為後世方藥治療之濫觴。
宋代諸醫家則對本病進行臟腑定位,並進一步採取上、中、下三焦分型,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消脈證》認為“消渴屬心,消中屬脾,消腎屬腎”,
而《簡易方.消渴》提及:「渴疾有三,曰消渴、曰中消、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言之……」。
金元劉完素在其專書《三消論》闡明「消渴之病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故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主張三消皆從燥熱論,並總結出治消渴之大法。
由清代至近代以來,隨著對西方醫學的認識,中醫學家們則試圖以消渴與醣尿病對比,促進中西交流,著名中西匯通醫家張錫純即認為「消渴,即西醫所謂糖尿病,忌食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