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提升生活品質」系列演講-人文素養系列🎶
~NTU Alumni Association Lecture Series: Humanities~
Lan-Ping Chou and Popular Huangmei Films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考論
1963年4月24日,香港邵氏公司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臺北上演,連映62天,欲罷不能,掀起黃梅調戲曲電影的流行狂潮,導引這股風潮的,是出身臺灣的作曲家周藍萍(1926-1971)。周藍萍被視為臺灣國語流行歌曲的開創者,作品包括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回想曲〉,又因《梁祝》拿下第十屆亞洲影展以及第二屆金馬獎最佳音樂。本次演講配合大量珍貴歷史錄音及影片,除了介紹周藍萍的音樂成就、分析周藍萍的電影音樂手法,並對照比較黃梅戲與周藍萍的黃梅調電影音樂,以呈現他對戲曲電影的思考及實踐。
時 間:2018年5月5日(六) 上午10~12時
地 點:臺大校友會館四樓演講廳 (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聯絡電話:02-2321-8415*9)
活動詳情:http://www.ntuaa.ntu.edu.tw/talk1070505.htm
--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沈 冬 主任
學歷: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職:臺灣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經歷:臺大國際事務長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專長:音樂學
著作:《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唐代樂舞新論》、《不能遺忘的杜鵑花——黃友棣》等多部專書
研究領域:中國音樂史、華語流行歌曲
===
“The Butterfly Lovers,” a film released by the Shaw Brothers based in Hong Kong and shown in Taipei starting from April 24, 1963 for 62 days, generated island-wide enthusiasm for films sung in Huangmei tone. The enthusiasm for this film and music genr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Taiwanese musician, Lan-Ping Chou, who had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film’s music and had received the 10th Asian Film Festival Award and the 2nd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Award for best music.
In this lecture, Director of the NTU Center for the Arts Tung Shen will introduce audiences to this film and music genre in Taiwan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In addition to playing rare audio recordings and video clips to familiarize audiences with this genre, Director Shen will also discuss the musical achievements of Ping-Chou Lan and his rendition of Huangmei tone in the films.
Time: 10:00-12:00, Sat., May 5, 2018
Venue: Lecture Hall, 4F, NTU Alumni Association
More info (in Chinese): http://www.ntuaa.ntu.edu.tw/talk1070505.htm
黃梅戲 梁山伯與 祝 英台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年光影 一代風流
影視大亨邵逸夫爵士逝世,帶走了中國電影史的滄桑百年。
邵逸夫家族早年在上海經營電影生意,幾乎與中國電影之父黎民偉同步齊名。邵爵士的兄長邵醉翁創立的「天一」公司,一早就確定市場路線,認定電影是供大眾娛樂的商品。天一公司製作的電影,以武俠和神怪題材為主。尤其《火燒紅蓮寺》片集,更開創武俠片先河。上海是電影文藝基地,三十年代為共產黨影響滲透,攝製了許多「揭露資本主義半殖民地上海陰暗面」的產品,邵氏的前身「天一」,堅持商業第一,「教育人民群眾」第二,與上海的文藝主流不同。此一強烈的市場意識,不但造就了邵爵士成為商業奇才,而且後來上海六大公司聯營壟斷,年輕的邵逸夫隻身到南洋開拓新市場,更令邵爵士晉身為國際影業聞人。
邵氏公司對中國電影的貢獻,是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中國電影香火中斷,邵爵士從上海和南洋轉戰香港,在殖民地的泥土,為中國電影的命脈生機另行接枝。跟隨邵氏來香港的還有一批京滬知識分子編劇家和導演,由於大批大陸難民湧來香港,國語片有了市場,邵氏電影公司承接了中國電影文藝的香火,在香港復興黃梅戲,一齣《梁山伯與祝英台》,無論音樂、美工、唱功皆臻上乘。還有許多以家庭倫理為主題的溫情小品。中國導演岳楓、陶秦、李翰祥,託庇了邵氏這棵大樹,當毛澤東把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在大陸一概打為「毒草」,邵逸夫爵士當了一位勤懇的園丁,把中國電影灌溉成林。
其間經歷了許多挑戰和變故。南洋世家陸運濤也來香港成立「電懋」,對邵氏形成競爭。一九六四年,陸運濤在台灣墜機身故,邵爵士的運氣好,差點也搭上了同一班機。導演李翰祥和張徹都先後出走,自己當起老闆,但電影生意難做,文人經商,先後失敗,只有嘉禾的鄒文懷先生成功。更見邵逸夫爵士的眼光和韌力。
我無緣認識這位影業巨子,只是一名小觀眾。我很小的時候,在左派學校讀書。左派的報紙時時大罵邵氏的出品色情加暴力、荼毒青少年,左派學校嚴禁學生看邵氏的電影,只准看「愛國」的長城和鳳凰產品。我看的第一齣邵氏電影是張徹的《拳擊》,很驚訝電影竟然可以這樣子拍、明快的剪接、躍動的鏡頭、邵氏的出品為我開了眼界。以後李翰祥的風月系列,更是中國北方民間文化的一座寶庫。然後是《瀛台泣血》和《傾國傾城》,一個活潑、優雅而古老的中國在邵氏的銀幕上重生了。邵氏的產品,七十年代轉型,改以粵語為主,雖然一度也「很黃很暴力」,但都反映社會現實,觀眾只要心智成熟,一點也沒有問題,記錄了香港「百花齊放」的十年歲月。邵逸夫爵士真是一位商業奇才,眼光準、腦筋轉得快,除了放走了一位李小龍,在深圳河以南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以外的台灣和南洋,邵逸夫爵士贏得了整個世界。
華語電影無數人才,不論台前幕後,幾乎都跟邵爵士的事業有一點淵源,都是邵氏這棵大樹的種子。當年的邵氏,在香港扎根成長,因為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最自由的地方。大陸正在鬧「文革」,台灣戒嚴,華語電影在香港之外,不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就是在審查之下,不准這樣,不許那樣,了無生氣,奄奄一息。只有邵氏的電影自由自在,對人性中的情慾、暴力、貪婪、仇恨,一切直話直說。邵爵士非常了解華人社會的教育程度和修養水準,絕不玩弄深奧清高,每一齣戲都為華人市場的需求計算精確,今日看來,許多備受道學家抨擊的產品,即使拳頭和枕頭,貴在坦率和真樸,比起今日許多華語片,一點也不失色,而且成為香港人趣味的社會紀錄。
邵爵士逝世,評論這位傑出的華人,應該由追隨過他的人來憶述,邵先生締造的時代,是二十世紀一個動盪的百年,邵爵士經歷了戰火連天、餓殍遍地的憂患,一生都富貴長壽,而且對名利看得淡,真是三生修來的洪福。
上一代中國的事業家,蘇浙水清木秀,都富有君子的修養和胸襟,一點也不囂霸驕狂。邵爵士曾自述風流,但絕不下流,他帶走了的豈止是中國電影的長卷,更是百年香火和一代風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108/1858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