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坪林茶鄉,發現台灣包種茶背後的故事〉
我們一行人清晨九點多到達坪林,陰雨罩不住好心情,山間白霧飄蕩,只覺神清氣爽。
停車不遠處,國小操場中央幾座鷺鷥雕塑,形態優雅,或坐或立,不對,把雕塑架在操場中央,小朋友怎麼踢球?牠們是真的!
#初識坪林--山水間的茶鄉秘境
包含坪林在內的大文山堡區域都屬包種茶產地,為保護當地生態,坪林限制蓋娛樂場所,拒絕工廠,這裡沒有商業快餐的烏煙瘴氣,只有雲霧繚繞中一望無垠的茶樹梯田。環境山清水秀,氣候溫潤宜人,丘陵地勢利於排水,生物多樣滋養沃土,使得坪林包種茶香氣獨特、質量特優。
「一般人聽說坪林,都會說坪林我知道啊,在大坪林捷運站嘛!」導覽員阿德把我們逗得哈哈笑。
阿德七年前決定返鄉創業,如今已是老街上頗有名氣的文創餐飲「坪感覺」的老闆,還迎娶了賢惠俊俏的坪林姑娘。
「坪」是一條溪的兩岸,阿德開玩笑說:「北勢溪翡翠水庫是台北的備用水庫,所以我們坪林人都講:喝不完的水,留給台北都市人喝!」坪林茶固然好,得山溪水加持的坪林茶,更好。
「林」是山林,坪林依山傍水,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春天看山櫻杜鵑百花爭鳴鳥語花香,夏日騎腳踏車觀賞螢火蟲,秋天登山露營賞秋葉,冬日萬物蟄伏萬籟俱寂,朝拜雲深不知處的天佛禪寺,別有一番意境。
從前遊人行經北宜公路,一定會在坪林落腳小憩,但現在,「交通改變了坪林生態,雪隧建立後,坪林就被大家錯過了。」
「坪林曾有一萬多的人口登記,現在只剩六千多人,實際居住只有3000人。」
老年化和少子化的雙重挑戰帶來產業沒落凋零,坪林成為台北都市和宜蘭「後花園」之間,一個「不山不市」的地方。
#茶青回流在地創生,坪林的再生和希望
老一輩阿公阿嬤總嘆氣:「唉,坪林沒有希望了。」但提起坪林茶葉時,他們又是那麼精神振奮,拍拍胸脯道:坪林茶是最好的!
「開發一個地方,不是看這裡缺什麼,而是看這裡有什麼,發揮到極致。」阿德神情堅定地說。
是啊,雖然人變少了,但相對的,污染也少了。對於茶葉生長,倒是天時地利的好條件!
自然生態韜光養晦的同時,一群漂泊的年輕人陸續回流,在外打拼多年,他們體會到背井離鄉或許能帶來物質溫飽,但茶才是身為坪林人的使命,才是讓心真正安定的羈絆。
因此,他們放棄待遇不錯的工作,毅然回鄉深耕,學制茶,成為茶二代、茶三代、茶四代...幫助年長的茶農,運用現代社群媒體和網路行銷,為坪林茶產業帶來新的動能。
「烏龍茶發酵後融入食材中,可以很迷人。」百年老茶店「滴滴香」店內,新一代繼承人偉毅拿出一款茶味爆米花供我們品嘗。
偉毅是回鄉茶青之一,就讀觀光系的他在日本看展,見抹茶做得豐富多樣,便發下狠勁:為什麼我們的茶葉不可以呢?
#訪茶廠——瞭解茶葉製作的前世今生
老街旁的茶廠,展現了茶的前世今生。「茶的所有部位都能用,茶葉泡茶,茶籽榨油,茶花釀蜜!」茶農阿伯的聲音鏗鏘有力。
茶葉出籠,有六個萃取步驟。第一步,採摘茶菁,上午茶有露水,下午茶水汽回流,中午茶(10點到3點)最好。「狀況好的話,坪林茶一年能採五次。」
坪林有兩種採茶方式,人工或機器採摘接近成熟的「一心二葉」或「一心三葉」茶芽。
阿伯笑著說:「歌里唱採茶女唱得很好聽吼,但坪林採茶姑娘平均六十五歲,你們如果來採茶,就是最年輕的採茶姑娘!」大家哈哈笑。
第二步、第三步是日光葳凋和室內葳凋,日光葳凋指利用太陽光能去除茶菁水分,室內葳凋指靜置十小時以上。別看這簡單的步驟,卻忙壞了茶農,產季時分,茶農眼睛都泛紅帶血絲。
第四步炒菁,以高溫破壞茶菁中的酵素活性,第五步揉捻,將茶菁揉捻成條索狀,破壞表面細胞層,衝泡才清香。
最後一步乾燥,只留精華。坪林人寵茶,阿伯說:「我們都吹冷氣,但冷氣不是在房間,而是在茶房。」
步步講究,是一絲不苟的職人精神,
成就了坪林茶的有口皆碑。
老伯邊介紹,邊請我們吃茶,「泡茶第一道叫醒茶,記得對它說醒來了醒來了!我要泡你了!」
#做茶包,福建茶師和茶郊媽祖的淵源
「古人求吉利,琴棋書畫、筆墨紙硯、衣食住行,總少不得封上好意頭好意趣,茶也不例外!」
包種茶諧音「包中茶」,老伯去學校制茶,正是為了祝當地學子金榜題名。茶葉開枝散葉,婚禮上常有茶,則旨在多子多孫多福氣。
圖個吉祥,我們跟老伯學做「茶包」,即裝著茶葉的媽祖御守,「啊我們坪林在山邊,又不是在海邊!為什麼有媽祖?」對啊,為什麼呀?
老伯的祖輩們,曾請福建的品茶師傅漂洋過海來教大家吃茶,途經黑水溝,為保平安,出海的人便在船上供一尊媽祖。
以前賣茶的叫茶郊,賣鹽的叫鹽郊,港口有很多茶郊,下船後把媽祖挪放在茶商工會茶郊,久而久之,茶郊媽祖就這樣傳承下來了。
#跟坪林冠軍茶師父學品茶!
十幾分鐘蜿蜒山路車程將我們送至最後一站--茶園。三位冠軍茶師父已排排坐於茶几前了,他們親自泡茶,教我們最專業的品茶知識。其中一位師父的茶竟賣得五萬台幣一公斤。
下午,我們喝了三道、約莫十多味茶。一道是由輕到重不同發酵程度的茶,顏色從淡黃到褐紅,第二道是四款包種茶,第三道冠軍茶,由茶青們特別招待遠道而來的我們。
我們一伙人邊喝茶邊談天,請教茶學問,聽茶青的故事,窗外是高低起伏的山巒和綠油油的茶樹田,除了一直跑廁所,這樣的午後時光真讓人享受。
行程到這兒就結束了,當天晚上睡覺前,抿抿嘴,鼻腔似乎仍盈滿茶的香氣,清甜回甘。
#坪林鄰里大家庭
廣東人的生活里,茶是家庭會議、招待客人最必不可少的角兒,尤記得多少次跟爸爸掏心窩子的談話,都是在一杯涼了又添上、涼了又添上的茶湯里凝結而成的。
慚愧的是,來坪林遊覽,卻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對茶的凝視與深究。
我問茶青們這一行的門檻高嗎?他們說只是每個步驟都有很多「每每嘎嘎」,就看你願不願意跟大家交流。
下午準備離開時,一位茶青問另外的幾位:「餵!等會有事嗎?沒事泡一輪再下山!」
坪林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坪林茶招牌和口碑背後,茶鄉人的互助和互愛。
坪林冠軍茶師父層出不窮,都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兒的人們卻從崇尚共學共贏的風氣。
他們是彼此尊敬的對手,也是對方的良師益友。偉毅農閒時也會和其他茶青鬥茶,「我們會想為什麼他的茶葉香氣會是這樣子,彼此研究。」
坪林老街的各家各戶一樣相親相愛,隔壁攤的阿嬤跟我們湊熱鬧,孩子似的,來這邊攤位拿糖吃。
表演採茶相褒歌的雜貨店老闆娘月娥姐不說自己家茶好,而是說:「我們坪林茶都一樣好!」
就連坪林人拜的宮廟,都有一個象徵鄰里情的故事。保坪宮本是偉毅家的家廟,一百多年前他們全家遷居坪林,把神明玄天上帝也一起請了過來。
老街上的人們需要精神依託,偉毅的祖先便敞開大門歡迎大家,久而久之,保坪宮從私人家廟,變成了老街最古老、香火最鼎盛的公共宮廟。
沒有惡性競爭和嫉妒是非,坪林一代代茶農,用互助互愛,守護上天賜予他們的福澤和恩典。家和方能萬事興,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天同覆、地同載,和諧共榮的土地定能和氣生財,詩意裊裊,生機盎然。這是坪林,也是茶教會我的事。
2020.12.1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Pin Cheng J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品城記 #從化 #民宿 人人都把“詩和遠方”掛在嘴邊, 卻很少人為之付諸行動。 然而早在20年前, 就已經有一名年輕畫家, 從廣州美術學院騎著小摩托, 往返從化郊區之間, 一磚一瓦地造出了他心中的"瓦爾登湖"... 在從化流溪湖畔一側的這個小地方, 依山而建的建築, 不拘一格的空間設計, 充斥...
黃頭鷺北返 在 克里夫 Cliff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做了一支簡單的影片上傳YouTube,也想再跟大家說說「溝仔墘」這首歌(文超長)。
九月初開始在 痣男 駐店創作,店家座落在花蓮溝仔尾。
溝仔尾曾經是花蓮非常繁榮的地方,但現在已不若以往,也失去了很多在地建築跟文化。
計畫前期從老闆阿舜的即可拍計畫開始延伸,發出去的多台即可拍給了住在花蓮、家鄉是花蓮、或是喜歡花蓮的人們,拍下他們眼中的花蓮。
照片洗出來後,我從中選了一些特別有感觸的,想辦法聯繫上拍攝者訪談、交流,後來才有這首歌的誕生,也因此每句歌詞幾乎都包含了一個小故事(謝謝 Bp Pan 的提點)。
幾個月以來,頻繁地來往東部與北部都是坐火車,常常在穿過山洞。我自己爸媽的老家是在嘉義東石港邊,從小對於海就感到特別親切,尤其是看到海時,鼻子彷彿就會聞到鹹味,以及海風吹拂過皮膚的感覺。
「城市的日子,毋知影當時才會慣勢,玩水的所在嘛真歹揣。」
拍攝者阿鹿 孫文臨 在台北當記者,除了想家,不太習慣大都市的步調,也提到花蓮在地人很喜歡在夏天玩水,離市區不遠的地方總能找到清澈的溪水玩耍,不同於海水的黏膩,溪水涼澈心扉,舒服極了,這是其他城市很少見的。
「今仔我來煮食,說一个故事。」
痣男 雖然賣的是魯肉飯,前身更是一間美麗的西服店。老闆 黃弘舜 剛退伍沒多久就創業了,他告訴我「食衣住行」,想從吃開始,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邊賣著他最愛的家傳魯肉飯、麵疙瘩,有機會就跟客人說說這裡的故事。
「西北雨,落袂過田岸」。花蓮的稻田多,西北雨來得快去得快,通常積水不會淹過田梗,也意指許多逆境撐一下就過去了;「多少樹仔被當作垃圾」則是在溝仔尾看到整地建設、拆遷時,很多老樹就被當作垃圾處理掉,就如同台北大巨蛋外的樹木一樣。
另一位拍攝者 蕭之榕 (Catherine Hsiao) 的分享讓我感受非常深刻,「許多的不得已,都是為了得以生活」;在花蓮教書的 徐毓君 (Jean Shih) 說,留在花蓮的年輕人似乎不是老師,就是軍人。即便如此,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就算家人朋友都覺得是傻子,仍然努力地想要在家鄉做些改變,而溝仔尾確實也開始產生了一些好的變化。
「阮攏係土地的囡仔,伊嘛需要咱好好的照顧」,是這段時間當中很深的體會。我們都是土地的孩子,被滋養著長大,然而土地也需要我們好好地照顧。
最後,歌曲裡頭結合的台語童謠「白鷺鷥」。
原曲有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含義,我好喜歡這樣的結合啊!希望大家也喜歡。
p.s. 駐店創作時選的12張即可拍,就剪在YouTube影片當中,歡迎細細品嚐:)
YouTube:https://youtu.be/kF-eBXu9yxQ
StreetVoice:https://streetvoice.com/Cliff949/songs/598086/
-
Photo Credit:徐毓君 (Jean Shih)
黃頭鷺北返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媽媽攢了3萬元 王耀民視窗呈現布袋30年鹽田美景
2019-09-02 20:37
[記者黃旭昇/報導]北漂的影像工作者王耀民,離鄉背井30年,關懷故鄉嘉義布袋的土地、人文生態,長期回鄉記錄與觀察嘉義縣布袋鎮家鄉拍攝人文、生態景色;他將近30年在布袋的攝影作品精選31幅,呈現鹽田、漁業及候鳥景色,在布袋「五四三故事館」展出,將故鄉的風貌停格在王耀民的觀景窗。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嘉義縣布袋鎮「財政部高雄關稅局布袋留置所」舊址打造「布袋五四三 布袋小鎮展示所」,未來將展示布袋鎮四百年的歷史變遷、產業文化、聚落特色及鄉土民情。
「布袋五四三」故事館開幕 重遊濱海歷史小鎮
「布袋五四三」故事館裏頭共有8大主題,包括「布袋歷史五四三」、「船屋-布袋小上海」、「老照片五四三」、「感覺布袋五四三」、「聚落五四三」、「地方刊物五四三」、「布袋名人五四三」及「消失的回憶五四三」等特色主題。
出生在布袋新岑里小漁村的王耀民,回憶30年前,感念他母親積攢了新台幣3萬元,給他買了一台高階相機,從此愛上攝影到如今。他曾在自由時報、民眾日報、台灣時報擔任體育、社會到國會的攝影記者,長年旅居台北過著追逐新聞、捕捉鏡頭的忙碌生活,以鏡頭記錄家鄉,與大家分享台灣的水視界,以及布袋生態之美。
以圖片與文字記錄故鄉鹽田、水鳥、漁民、母校的王耀民,曾出版《台灣水視界─布袋生態之美》、《台灣水視界─冬季,我在布袋》、《龍宮溪畔》三書,他向中央社表示,透過鏡頭發現家鄉如天堂般的美景,是療癒鄉愁的良藥;尤其,目睹漁民豐收的過程,是幸運的樂事,為生計打拚的精神,就像是刻苦銘心的紀錄片。
他將4年來的影像記錄出書,上百隻反嘴(行鳥)聚集或飛越天空的美景,令人震撼。書中也有已消失的鹽工挑擔的歷史鏡頭,已被布袋鹽山的歡樂取代。但更多的黑金文蛤、漁產正養活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這次他由友人嘉義縣議員蔡瑋傑協助舉辦「走訪布袋,回味五四三」攝影展,展出舊時鹽田、布袋漁民、養殖業和水鳥視界三項主軸,讓觀賞者了解布袋這30年來的改變。
布袋鎮曾是台灣製鹽重要地區,1990年新塭地區鹽田將廢曬前,王耀民剛從大學畢業,拿著底片機拍下老鹽工挑擔的模樣,記錄鹽田真實景色,也曾拍下傳統漁撈方式「拔罾」的影像,照片都很珍貴。
嘉義縣布袋鎮新岑社區(又稱郭岑寮),早期居民築堤圍塭養殖虱目魚;日據時代闢建鹽田,也曾因養殖文蛤致富,而有「文蛤庄」稱譽。
在2001年鹽田全面廢曬後,社區北邊的廢鹽田(南布袋溼地)引來大批候鳥棲息,又以黑面琵鷺過冬最受矚目。社區南側龍宮溪(舊八掌溪)河口,泥灘地也發現幾乎已經在台灣西海岸絕跡的三棘鱟足跡。
純樸的鄉下,嘉義布袋龍宮溪畔是王耀民從小生長的地方,金黃色的夕陽讓他夢魂牽縈,王耀民返鄉時常從早拍到晚,曾拍下黑面琵鷺與巨大夕陽同框等罕見美景。他說,幸好母親幫他買了一台高階相機,來得及紀錄鹽田歷史,拍下老鹽工曬鹽、挑鹽等模樣。
此次展出內容包括鹽田、漁業及候鳥3個主軸,主要是紀錄 80年代布袋老鹽工的辛苦掙錢的工作情況,布袋漁民和養殖業的辛勞,以及布袋最令人驚豔的水鳥視界3個主軸,共展出31幅珍貴的照片,讓觀賞者了解布袋這30年來的改變和進步。
王耀民「走訪布袋,回味五四三」攝影展,展期至9月22日。地址位於:布袋鎮嘉應廟九龍三公廟埕前的原址625嘉義縣布袋鎮入船路32號
每週三至週日早上9:00─12:00,下午1:00─5:00,星期一、二休館。◇
(圖:王耀民提供)
黃頭鷺北返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品城記 #從化 #民宿
人人都把“詩和遠方”掛在嘴邊,
卻很少人為之付諸行動。
然而早在20年前,
就已經有一名年輕畫家,
從廣州美術學院騎著小摩托,
往返從化郊區之間,
一磚一瓦地造出了他心中的"瓦爾登湖"...
在從化流溪湖畔一側的這個小地方,
依山而建的建築,
不拘一格的空間設計,
充斥著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美感~
而他們最受歡迎的“白鷺房”
就算有錢也未必能預訂成功!
雖然真的蠻貴的,
但是體驗過後才知道,
這個地方的價值,
不是言語能全然表達的,
就交給你們自己看吧~
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
流溪河林場新群塘隴街139號
1、走華南快速,北上至京珠高速,再轉
大廣高速,至【良口】出口;
2、下高速後左轉,走鄉道約2公里後,到達良口鎮105國道,左轉北上10公里,到達【園中園農莊】;
3、前行300米掉頭,掉頭後直行約100米可看見【綠色高速公路路牌】,進入路牌正下方小路;
4、進入小路後沿【黃色標杆】行駛即可到達【湖廬】。
大喬小喬 - 農夫漁夫.mp3
松田彬人 - ゆるやかな時間.mp3
FORMOSA - 前世今生.mp3
小里多 - 落日故人情.mp3
和弦 - Pisces.mp3
有澤孝紀 - 勝利~善のテーマ.mp3
墨明棋妙 - 霜月夜.mp3
安九 - 社戲.mp3
Novo Amor - Embody Me (Instrumental).mp3
Corinne Bailey Rae - Like A Star.mp3
國風堂,不才,雲の泣 - 春心動.mp3
你的城市哪裡好吃哪裡好玩?全在這3分鐘原創視頻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Ip4xc2_a_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