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 #金小編 一起來看鶯歌新地標 - #守望鶯歌】#文末抽獎
鶯歌給人「黃鶯出谷之歌喉」的聯想;鶯歌石看似巨鷹,後更似鸝鶯歌啼,見證了鶯歌興盛繁榮。
「守望鶯歌」裝置藝術坐落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前方,靈感取材於鶯歌石,外型是隻淬煉精美的6米高大鳥,腳部使用鶯歌在地磁磚打造,背部加上太陽能板,「守望鶯歌」不管白天與黑夜都照亮著鶯歌,守望你我與希望。
📝抽獎活動介紹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0年2月22日止
🎁活動獎項:「守望鶯歌」微縮版禮盒*5名(內容物:陶瓷素坯、畫筆2支、顏料6色)
📝抽獎活動辦法:
❶按讚「來趣新北金發局」FB粉絲專頁&按讚分享本篇貼文
❷留言對於「守望鶯歌」的感想或看法並tag兩位好友
例如:「@朋友A @朋友B (感想或看法) 」
📝抽獎說明:
由FB抽獎程式進行隨機抽取,得獎者不重複,於110/02/25公佈於文章留言處。
⚠️請勿以多個帳號重複留言,若使用者以人頭帳號或電腦駭客程式等不正當手段參與活動,或未符合活動規則,經主辦單位發現或經第三人檢舉,主辦單位有權取消使用者之參與、得獎資格,不另行通知。主辦單位保有最終審核權,參加者不得異議。
❣️請市民朋友與我們一起持續做好防疫,愛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外出務必全程戴口罩😷
#請攜帶手機並維持開機
#多注意手部清潔
新北市鶯歌區公所
新北旅客
我的新北市
鶯歌陶瓷博物館
黃鸝鳥介紹 在 野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蓮很大,總有看不完的山、海
壯闊的景致、清新的空氣,常常令人流連忘返
也是許多人想要遠離塵囂,喜歡沈醉的世外桃花源。
位於中部光復鄉,馬錫山山腳下的馬太鞍濕地
世代為阿美族的漁耕之地。
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在這裡種植紅米
即使栽培管理不易,產量又低
被譽為「坐月子的米」仍是年年保有一次的收成。
而潺潺的溪流,不時湧出的清澈活水
更孕育了當地特有的「巴拉告」(palakaw)
利用樹枝、竹筒等自然素材製成的捕魚方式
亦成了這裡獨有的美麗。
欣綠農園老闆朱進郎每當有遊客走進來
總以充滿了興奮的語氣訴說著關於馬太鞍的點點點滴滴。
朱進郎不是原民,從小生長在這
看著這片土地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繁衍
他比什麼人都還在乎。
唸完書沒多久,才二十幾歲他就選擇回到馬太鞍
「那個時候,大家遠遠看到我,都叫我阿伯。」
說到這,黝黑的臉龐大笑。
民國八十年初,當地根本沒有年輕人會回鄉種菜
從事傳統產業,而他卻是這麼做了。
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幾年。
隨著一天天過去,他跟著阿美族人學習在地所有的一切。
樹豆是阿美族人最愛吃的食物之一
族語「vataan 」,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
他常指著黃色花朵,成對生長的嬌美姿態
笑說,「果實都收成了,只剩下花,恁誰也很難知道它是甚麼,
讓人很難和樹豆聯想在一起吧!」
一旁長相看起來「兇惡」,表面根根突起的刺則是黃藤。
藤心可以煮湯外,去除刺
加以處理後則是原住民最常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舉凡各種編織用品、簍筐等,用途十分廣泛。
走在馬太鞍的步道上,朱進郎總是不時回過頭
向跟在他身後的遊人,一個個仔細地介紹著。
突然,一個宛如身披紅黑色衣衫的飛鳥掠過
駐足枝頭,他的語氣也不禁飛揚了起來
「看到沒,那是花蓮縣縣鳥朱鸝……」聲量卻下意識放低。
名列國家二級保育的台灣原生種野鳥朱鸝
是馬太鞍的嬌客,也是他心中的驕傲。
二十幾年來,馬太鞍溼地從剛開始的耕地、捕魚
慢慢地,日漸豐富的自然生態吸引了愈來愈多的鳥類前來。
粼粼波光中,造型獨特優美的粉綠狐尾藻裡
一大一小的紅冠水雞輕巧地來回踱步著
牠們悠閒地穿梭在一片綠意中
絲毫無畏於觀景台上人類好奇的目光。
「牠們已經定居在這裡了,成了留鳥。」
他臉上帶著明顯的笑意。
莫氏樹蛙、古氏棘蛛、左旋栗蝸牛等
在「紅米樂活館」中
馬太鞍溼地的一切,從自然生態到人文
都具體而微地陳列其中。
而且,為了加深所有人的印象
在另闢的種子館裡,還有手作diy的樂趣。
讓人驚訝於台灣豐富的植物生態
原生的橡實家族竟多達四十幾種
電影「冰原歷險記」中那隻松鼠老是垂涎的青剛櫟果實
台灣亦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可千萬不要小看了台灣呢!」
他的語氣裡滿是驕傲。
馬太鞍溼地裡,處處有美景、處處有動人的故事。
屋簷下、綠草邊,阿美族人愉快地聊著天
圍著篝火,仔細翻動著冒著騰騰熱煙的石頭。
等到時間剛好,小心夾起石放入
以檳榔葉鞘,巧手編織而成的天然鍋具裡。
溪流中捕獲來的魚,從自然中摘取的野菜
就這樣成了最天然的美味。
大家吃著、笑著
在蔚藍的天、翠綠的樹蔭中
過著猶如「翠湧青圍別有天」的純樸淡雅生活
人生,夫復何求?
黃鸝鳥介紹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藍祖蔚老師幫灣聲撰文
與大家分享。
「要想世界大同,靠音樂最快!」(下)
李哲藝在2018年的灣聲看世界音樂會上,
用音樂示範了民謠不但可以跨國相通,更可以歡呼共鳴。
李哲藝在介紹蒙古音樂的長調與短調之別時,特別介紹了喉音呼麥的四種唱法,從上面不動,下面動,一路介紹到最難的上面動,下面也動,現場觀眾不但聽癡了,很多人甚至忙著清喉,實驗著泛音的可能唱法,音樂專技可以成為一場現場教學,當然也增添了不少聆樂樂趣,至於「小黃鸝鳥」的音樂表現,先用弦樂的彈跳帶出小鳥振翅飛行的感覺,再層層拔高來到亢揚飛鳴的力量,則是另外一種聆樂享受了。
冰天雪地,確實是很多人提到俄羅斯,腦海中就會浮想起的雪國意像,李哲藝適出帶出莫斯科學院在冬寒時刻要求學生得24小時排班彈奏,替琴鍵暖身,以免凍裂斷傷的傳奇,果然帶出了不少笑聲,隨之登場的《販子舞(Korobushka)》 ,同樣也因為李哲藝提到了任天堂曾在1989年版《俄羅斯方塊》遊戲中使用了主題旋律,因此更添趣味,至於層層舞轉的主題旋律,似乎就讓人看見了舞者盤腿插腰,隨著旋律款擺舞動的身影,而且旋律越轉越快,更讓人直擊了斯拉夫人的豪邁民族性格。
下半場的第一首曲子土耳其音樂《情歌Uskudara》,就在「怎麼拉,都拉不準,但是這種不準,卻每次都一樣的生動比方下,讓大家清楚體會來自土耳其的「胡」樂就因為有576調才會導致這種不準效應,接下來他透過低音大提琴來諧彷鼓聲,再用節拍律動,展現胡樂風情,讓傳統西樂體現了東方風情,確實新人耳目。
從平凡著眼,從熟悉切入,其實是「灣聲看世界」極有膽識的選曲考量,例如新疆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固然適合合唱,卻未必能以器樂詮演,李哲藝先以消失的羅馬軍團帶出了神秘的西域傳說,再以飄呀飄的弦樂尾韻,引領觀眾來到一個陌生的遠方,先是弦樂輕撥代表單純的思慕,再有風滿面塵滿面的雄渾氣勢,然後轉向劫後餘生,望斷天涯的想念,變調與移調的音樂處理,讓似曾相識的旋律得著了翹首仰望的期待,最後主旋律的再度閃回,不但有如沐風中的新生,亦有著重溫舊情的溫暖,那是舊情新詮的極佳表現。
下半場的曲目其實都帶有濃郁的亞洲風情,從近東到中東,從西亞到猶太,各有勝場,接著登場的以色列名曲《Hava Nagila》,李哲藝透過猶太人慢熟的民族性格來詮釋該曲的音樂特質,既簡單又明白,樂師就像胡拉圈的舞者,先是慢慢地轉繞,再逐步加快,層層繞,圈圈轉,一種神經質的加溫所帶出的野性爆發,讓演奏家最後都在急速轉身之後的癱瘓釋放所有的能量,巨大又驚人。
狂飆之後的清冷與節制是李哲藝慣用的配曲方式,接著登場的日本名曲「千風之歌」一如Danny boy在悼念著遠行的友人,長音的旋律先帶來風動的感覺,隨之而來的主旋律則在吟唱著「千風,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的深情,迴旋的低音則帶有回首告別的懸念與祝福。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曾經讓喜劇大師卓別林用在他的經典作品《大獨裁者》中,主要就是透過多變化的旋律來註解一位理髮師如何在客人的前後左右側完成修臉刮鬍梳髮的各式動作,李哲藝用街頭賣藝的吉普賽人必須挖空心思,出盡怪招,透過音樂的善變多變曲風以引人關注的賣藝之道,果然有著相互佐證的力量,至於樂曲收尾前的神奇抖音則是李哲藝翻轉前輩大師的手痕印記了。
作品極多的李哲藝有多次的跨國合作經驗,改編韓國名曲「阿里郎」就是他代表性的輝煌戰役,他曾經「獨家」發現「阿里郎」的曲式旋律與台灣民謠「雨夜花」非常合拍,前後交溶,完全沒有違和感,他的編曲策略是先以熟悉主題登場,再轉化成為輕快舞曲形式,從「阿里郎」轉進「雨夜花」時,再重複同樣的結構,從主旋律幻化成快板舞曲。各自走完一輪後,再相互交替輪唱,蔚成兩國民族音樂的大合奏,光是音樂的複雜興趣味,就夠讓人大呼過癮了。
壓軸的巴西舞曲《雀鳥(Tico-Tico)》一如李哲藝所說,森巴舞曲既複雜又難跳,巴西足球員的森巴節奏讓他們在球場上有如變形蟲,詭蹫莫測,才得能奪下四屆世界盃冠軍,李哲藝的曲風變化,同樣讓演奏家們有如在時裝秀場上急著換穿衣服一樣,夾纏帶絲的千變萬化,讓人目眩神迷。
安可曲選擇了知名的台灣歌謠「港都夜雨」,悲歌變了快歌,小步舞曲的浪漫節奏,具現了水手的浪遊情懷;最後的「鹿港小鎮」則用細弦經聲問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再轉成激昂的高調歎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舊時記憶,台灣情懷的擁抱,讓聽眾在環繞世界一圈之後有了回家的感受,帶著滿足的笑容離開會場,相信餘音會繼續在大家的唇齒與腦海中迴盪著。(文:藍祖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