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電視台前資深編審譚嬣訪談
電視劇取代粵語片
譚嬣可以說是見證香港電視行業冒起的資深編劇,她入行是做粵語片的場記,跟隨李晨風、李鐵等著名導演,王天林、蕭笙當年也在片場做副導。60年代香港電視剛崛起,不是每個家庭有電視,當時麗的呼聲也不是免費電視,是每個月收費,並以英文頻道為主,1963 年才增設中文頻道。香港一直只有收費電視,直至1967 年,無線電視開台才有免費電視廣播,而麗的呼聲在1973 年才改為免費電視,亦改名麗的電視。
隨著電視愈來愈流行,粵語片式微,當年紅小生張清入主麗的呼聲做創作總監,譚嬣也順勢入麗的做編劇。她喜歡在電視台工作,環境沒片場那麼複雜,她記得麗的第一部連續劇是改編自名著小說的《斷鴻零雁記》,劇本由梁鳳儀負責,江雪做女主角,這部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部電視劇,一星期播3 晚。
6、70 年代的電視劇比較簡單,剛開始寫的劇本都是3 集至7 集,譚嬣在麗的合作最多的導演是李兆熊,不少演員演過她的劇本後走紅。尤記得劉松仁(1970年)剛入行,在演出《水百合》後成名。他在訓練班畢業後,發展不理想,其後去了美國讀書,並寫了一封信告訴譚嬣,他想回香港發展,可否替他準備一個劇本,於是她寫了3 集《水百合》,並由陳依齡擔任女主角,劉松仁憑此劇令人認識。其後80 年代,無線電視的《京華春夢》令二人再度合作,亦成為經典劇之一。
《江湖浪子》令周潤發上位
譚嬣在麗的工作多年,直至1976 年女導演吳小雲跳糟到無線,找她寫《江湖浪子》的劇本,於是她過檔無線,成為她在無線首部電視劇,此劇的監製是王天林。她尤記得當時無線準備捧黃允財,但他跌傷腳,改由周潤發補上,令他正式演出有戲發揮的角色。這套劇的男主角是伍衞國,但周潤發飾演一個吊兒郎當愛揸電單車的角色,戲中與趙雅芝是一對,他楂電單車在沙灘片浪十分cool,遇上車禍後更患上精神病,這樣的角色很出位。譚嬣每設計一個人物,都會讓他發揮,不過,演員能否遇到好角色,有時也要講機緣。
《家變》令編劇叫苦連天
自佳視在1975年開台後,三間電視台為搶收視,爭相製作各種類型電視劇。無線在1976 年製作1 小時長劇《狂潮》收視很好,結果掀起百集長劇熱潮。其後譚嬣亦有參與110 集的長篇電視劇《家變》,尤記得由陳韻文負責故事,然後由數名編劇寫劇本,當時是一個編劇夥拍一個導演,譚嬣剛好拍住林嶺東、招振強,她負責寫了4、50 集。開始度劇本時,陳韻文有交每集故事單及一起開會,直到數十集後,她跟公司鬧意見,中途突然退出。
當時劇集巳在拍攝中,編審劉天賜和幾個編劇惟有每天返公司開會度劇情,然後回家趕稿,大家花了很多心機,有些編劇呻寫得好辛苦,但陳韻文仍然每集掛故事的名字,她曾經大膽向劉天賜提出,既然陳韻文退出該劇,是否應該有參與的部分才刊登她的名字。劉天賜於是向上級反映,但最後沒有這樣做。譚嬣坦言,她也欣賞陳韻文的才華,只想講句公道說話,問題在開了個頭然後走掉,對其他編劇不公平。記得有一次開會,編劇們由早上開到夜晚10 點幾,大家沒有吃飯。散會後才由劉天賜帶去九龍城食飯,酒樓巳接近打烊。不過,參與這個劇有痛苦、有開心,因為觀眾反應很好。
譚嬣分析,《家變》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TVB (無線)很支持編劇做資料搜集,劇情有地產公司,劉天賜便找行内人讓編劇了解,這是硬件部份。至於軟件部分是劇情集中大婆、二奶兩家人之間的愛恨交纒,他們都不是壞人。此外,駱輝被廉署拘捕後入獄的情節,這個很配合當時的時代。此劇由鄧碧雲演大婆很壓場,其夫駱輝坐監,由二奶女洛琳(汪明荃飾演)撐起整個家,她還照顧大婆一家。其中一幕探監戲,大婆女兒(陳嘉儀飾演)勸母親讓一個月給洛琳兩母女探監,劇情感動了觀眾,編劇寫好細節位,劇集好看有時在細節位置,有時毋須很多對白,也可以很感人。
譚嬣由麗的時代到無線,總共寫過40 多部電視劇,尤以武俠劇見稱,她亦曾替佳視操刀寫《金刀情俠》,90 年代更寫過台灣電視劇,可算是電視劇的活歴史。不少人認為現在的港劇不如當年,譚嬣認為當年的人沒太多娛樂,電視劇劇情較現實,令人有生活共鳴,主題曲亦很動聽,吸引不少人看電視劇。此外,那個年代人心較善良單純,容易被感動,生活亦很簡單,一家人晚飯後便會看電視,這個可能是當年港劇成功的原因。
《家變》主題曲 👇🏻
https://m.youtube.com/watch?v=7oJlaVEreUU
簡介
譚嬣15 歲入行做電影場記,師承粵語片著名導演李晨風。1967 年轉至麗的呼聲做編劇,參與《故苑情深》、《母親》、《水百谷》等電視劇。及至1976 年跳糟到無線電視,參與多部經典電視劇《書劍恩仇録》、《鹿鼎記》、《家變》、《強人》、《輪流傳》等編劇及編審工作,其中有10 多部武俠劇。90 年代參與台灣電視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情劍山河》等的編劇工作,她亦曾任電影編劇。
黃 天賜 收費 在 貝琪梨 旅行藝創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七大奇景之約旦 佩特拉
極致體驗四部曲:
一、佩特拉之夜
二、修道院之屋頂夕陽
三、寶藏之晨曦
四、隱藏版 佩特拉之星月
因為起初並沒有太大的期待,總以為會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觀光客,
塞滿景點,於是意外發現這些避開眾多觀光客的美妙時刻,顯得珍貴無比。
以下文中 JD來表示約旦的貨幣,近期匯率比台幣是1:42.6 (沒錯比歐元大!)
一、佩特拉之夜(Petra night):
佩特拉之夜,為每個星期一三四晚上的點燈活動,會從門口沿途擺蠟燭一直到寶藏Treasury前面,門票是12JD,收費獨立於佩特拉的門票(一日票50JD,兩日票55JD, 三日票60JD)。
注意,佩特拉售票口對面的服務台,告訴我們進去佩特拉之夜還是要買當天佩特拉的票,但是其實如果那天你白天沒有要進去佩特拉,只有要去看佩特拉之夜,是可以只買佩特拉之夜的票就好!
夏天佩特拉早上六點開放進場,最後入場時間是六點(冬天是四點),可以參觀到日落為止(沒有明確時間)。
佩特拉之夜則是八點半開始開放入場,從剪票口驗收票之後,觀光客就可以自己一直沿著地上沿途擺設的蠟燭往The Siq裡面走。參觀佩特拉之夜的人也很多,至少有三百人,所以對於攝影人的挑戰是,許多遊客會持手電筒,意外的光害很多。走到Traesury前面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大約九點到九點四十左右,基本上Treasury前面都是塞滿遊客,“商家”還會鋪可以席地而坐的地毯讓前排的人坐下,兜售咖啡和茶。 沒錯,面對Treasury的左手邊有一間紀念品兼咖啡店,它的白色燈光是夜拍Treasury的最大嚴重光害=.="
想要拍攝沒有人的畫面,只能搶很早進去又走很快,不過有同樣想法的人太多,只能考慮傍晚進去佩特拉就厚臉皮躲在裡面,或是祇得等大家都散場,十點左右工作人員就開始趕人和清理地上擺設的蠟燭了,貝小編是走最後的遊客,後方被沿途收拾地上蠟燭的垃圾車追趕走回門口的,才能拍到畫面上完全沒有其他人的佩特拉之夜。
但是不談拍攝,這是一遭視覺上極為浪漫的饗宴,踩著古老的石板碎石路,穿梭過蜿蜒曲折的岩壁幽徑,星空下涼風中,掠過一層層粉紅幻彩岩壁的轉折,仿佛穿越時空的裂隙,一陣光亮懾入眼簾,瑰麗的Treasury乍現眼前,浪漫度破表。 >///<
二、修道院之屋頂夕陽
做過功課或是去過的人都知道,修道院位於整個佩特拉遺址距離入口處最遠的地方,若是從Treasury步行上去大約要兩個小時的腳程,因為高度也從海拔800上升到一千七百多,體力不佳或是想節省時間的人,可以考慮花錢搭乘驢子或是騾子上山。單程費用大約20~25JD,差異性挺大,因為看是從哪裡開始搭乘,來回通常可以殺價,以及端看各位的殺價功力,但是其實並沒有惡性削價競爭的現象,所以問了不同貝都因人,其實價格似乎差不多(比如從Treasury到修道院,單程25JD,來回40JD)
修道院是坐東北面西南,所以下午之後日光才會打在修道院面上,因為地理位置最遠,一般遊客都是一路慢慢走上來,所以下午時段的遊客最多,大家也都趕在傍晚下山,然而最美的就是夕陽。
貝小編硬是傍晚騎騾子再上第二次修道院拍攝夕陽,六點左右上到修道院,此時遊客僅剩下六七人,我先是再爬一次修道院最面的山坡瞭望處拍攝。下午的時候看見兩名男子從修道院側邊陡壁翻爬上去修道院的屋頂,觀光客們瞠目地看和爭相拍照,有觀察到一名白髮的白人阿伯在陡壁試圖攀爬又不得其門而入,抬頭瞧了瞧只得放棄走掉。
貝小編從對面瞭望處下山,往修道院側邊的陡壁走近,傍晚顯然風大了起來,評估之後,覺得風太強冒然攀爬過於危險,只得作罷,再回到修道院前拍照,騾子的主人貝都因男子偕我在修道院的正殿上喝茶(隨身攜帶茶壺和茶,用隨地的乾草就起火煮起茶來了!)
原本以為得在日落前出發下山,瞧貝都因男子一副悠閒的樣貌,他收拾起茶壺,卻突然跟我說要帶我「上去」。「上去」!沒錯,竟然就是我稍早前內心偷打算的事情!>////<
攀爬上去的岩壁相當陡,要踩著特定的路徑才上得去,下來則是另外的特定路徑,沿原路應該會摔死,建議請勿逕自翻爬,還是要從小在佩特拉長大的貝都因人領著你上去。
站立在修道院的屋頂,也能眺望到山下遠處的皇家墳墓(Royal tomb),夕陽餘暉映照在自己「腳底下」的佩特拉,又是另一種浪漫體驗!
三、俯瞰寶藏之晨曦
佩特拉最著名的建築(?墳墓)寶藏Treasury,坐西面東,因此最適合上午時間來拍攝,因為靠近門口,所以八點到九點過後便會有許多旅行團湧入,建議八點前抵達,不過八點前拍攝只有晨曦的映照,呈現柔和的粉紅色,陽光要整個映照其上,得到九點半過後,因為畢竟它藏身在岩壁石縫中,八點半左右會拍出黑白郎君的Treasury,有一部分還在陰影中。
不過想要避開人擠人幽幽靜靜地從不同角度看Treasury嗎?從皇家墳墓的後方有一條步道可以上去Treasury對面岩壁的山上,可以從那邊俯瞰treasury,這條步道顯然比較少人走,沿途有許多顏色的岩石,令人驚愕貝都因人有幸擁有佩特拉此般上天賜與之禮,約旦到處可見的紀念品沙瓶畫,其來有自,古人使用天然顏色的岩石磨成色粉來使用,貝小編看見隨地粉紫色、金黃色、天藍色、翠綠色、粉紅色、鮮橘色等顏色的岩礦,驚訝不已。
俯瞰寶藏的眺望處,還有個涼棚,清晨時光即便旭日已高升,在涼棚下乘涼慢看底下在岩縫中移動的遊客、驢子、駱駝,在此喝上一泡約旦茶,人生之致!
四、隱藏版 佩特拉之星月
佩特拉的夜晚,在大量觀光客如退潮般離開後,顯得靜謐祥和。
貝小編在看完修道院的夕陽後,與貝都因人一同騎騾下山,也有另外三名遊客步行下山,莫約七點十分日落,天黑大約七點四十,太晚則幾乎要摸黑下山,從修道院下山的步道,有些許階梯很大很陡,所以夕陽西下後最好就趕緊下山,或是記得帶手電筒。
貝小編選擇抄近路,跟貝都因男子騎騾回到佩特拉後山邊的貝都因人村莊Wadi Masu,再從那邊搭車回到佩特拉的正門口,會比把我下在Treasury再自己走過The Siq那段約1.5公里的碎石路回到正門口快。
夜晚八點多,天已然全黑,新月低掛在山稜線上緣的不遠處,月光勾勒出岩石的形狀,貝都因男子不時指著山頭,跟我說那看起來駱駝,那看起來是大象,從小在佩特拉長大的他們,才會知道從哪個角度哪塊岩石會呈現有趣的形狀。
暗夜中, 騾子的蹄聲輕快地在佩特拉月色下劃破寧靜,一手摟著貝都因男子的腰,一手扶著鞍,慵懶搖晃地往村莊燈光處前進,顯得浪漫異常 >////<。不過其實相當擔心萬不一騾子一個踉蹌,貝小編是否會連人帶相機跌落,手抓著緊、腰撐得挺,相當痠,而且因為相機側背,不幸廣角鏡的保護鏡在搖晃中不斷撞擊我的右髖,竟然鬆脫掉落,Orz.....
於是,繼我的鏡頭蓋掉落在冰島國家公園的斷崖石縫中,Canon 430EX閃燈遺留在烏尤尼鹽原的岩磚旅館之後,我的保護鏡迷失在佩特拉的夜色中....
貝都因人並非只是為了賺錢,如果你跟他們交朋友,他們會願意帶你體驗佩特拉不為外人所知的一面。許多貝都因人在佩特拉裡面都有洞穴的住所,如果你時間足夠,也是有機會到貝都因人在佩特拉裡的洞穴住上一晚的!
貝小編的朋友在隔一周,遇上佩特拉豪雨淹水以及下冰雹,下冰雹的佩特拉,這就可遇不可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