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为了2013年新加坡甘露协会的安宁疗护研讨会所修改的文章,分成几个 Part。
有关善终的文章,现在和你们分享。
大部分的文字并没有刊登在《善终》书内。
《善终》(Part 4/4)
文/冯以量硕士
6.0 如何规划善终
我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是得到善终。我常问病人和学生:“如果你只剩下三个月寿命,你将如何安排生死?”
总结大家给我的答案,可归纳为三个部分:临终的照顾、葬礼的计划、死后的遗愿。
在安宁疗护的服务道路上,我发现只有少数的病人可以完成所有规划,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去完成。能够完成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已经很棒了。
如果善终能够为我们的关系带来善别、为活下来的亲友带来善生,一切的规划便是值得的。这也是为何我常鼓励大家要严谨看待如何规划善终的原因。
在规划善终方面,以下三十道问题是我常会询问病人和学生的。如果你在阅读时,心里感到不舒服,我建议你先跳过此篇文章。他日需要时,再重读即可。如果你觉得本篇内容对其他亲友有帮助,也请你借此引导他们来阅读。
6.1 临终的照顾
1.我是否要知道有关疾病及寿命的预测?如果我想知道,我希望是谁来告诉我?如果我不想知道,那该让谁来代替我知道病情?
2.我是否要和医生独自讨论病情?或者只让亲友和医生讨论病情?还是我们一同和医生讨论病情?(知道病情和讨论病情是不同的两回事。讨论病情常会牵涉财务、治疗、照料的课题。有些医疗团队会提供家庭会议,即由医生、护士和社工来主持会议,让病人及其家属一同来商量决策。)
3.当病情已到了末期,我要坚持接受积极治疗,还是接受安宁关怀?(“积极治疗”就是“我希望继续接受各种医疗及抢救方法来尝试延续我的生命”。而“安宁关怀”则是“我选择不接受任何积极的治疗,只在护理和减缓疼痛的治疗之下,让生命自然结束”。)
4.如果我无法吞食,我是否要插喉管来进食?(清醒的我可以尝试和医生沟通。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吩咐医生拿走喉管。只怕我昏迷时,无法为自己做决定,因此我最好先让代言人知道我的意愿。)
5。如果昏迷的我无法自行决定任何安排的话,我要谁来做我的发言人及决策者?(最好的做法是你的照顾者也是你的发言人和决策者。如果发言人、决策者和照顾者是三个不同的人,那会较易出现大家有不同意见的状况。)
6.当我卧躺在病床需要被照顾时,我希望在哪里被照顾?医院、慈怀病院、疗养院还是自己的家?
7.当我被医生告知只有几天寿命时,我想在哪里去世? 医院、慈怀病院、疗养院还是自己的家?(被照顾和去世的地方可以是不一样的答案。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想要在医院被照顾,却希望躺在自己的床上离世。有些人想要在家里被照顾,却想在临终前的那几天由医生、护士全程照顾。)
8. 在我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我希望哪些亲友可以陪伴在我身旁?也希望哪些亲友不要出现?(有些病人不希望一些亲友看到他临终衰老的样子,所以会婉拒亲友的探访,好在大家的脑海中对他留下一个健康的印象。)
9.当我临终时,我希望得到的护理是……?(请具体说出自己对护理的要求。譬如:每天身体接受清理至少一次、头发和指甲要定期修剪、每天要化妆、希望手脚每天都被按摩一次、口干时用少许温水滋润、大小便之后要换尿布、每隔两个小时身体背部就会被翻转到另一边去,以免皮肤红肿、感染等等。)
10.当我临终时,我希望得到的关怀是……?(请具体说出自己对关怀的要求。譬如:有人在日间/夜间陪伴我、无论我是否有反应,都有人与我聊天、说出你心中对我的不舍、拜访时请送我一朵鲜花等等。)
6.2 葬礼的计划
你可以为自己预先计划丧礼的安排,并向家人和朋友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与猜测,减少冲突的发生。
11.我要葬礼的宗教仪式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犹太教,或无宗教仪式?葬礼要在哪里进行?
12.我要的棺木是西式还是中式的?我的寿衣是哪一套?我是否想要有任何的陪葬品?
13.我要或不要哪位亲友出席我的葬礼?(请写在文件里,列出亲友的姓名、关系及联络号码,以及说明为何指定不要某亲友出席葬礼。)
14.有关葬礼的布置,我要哪一张照片成为遗照?我喜欢哪一种花?我接受或不接受亲友送的花牌及花圈?(有些病人希望亲友把送花的钱转成慈善用途。)
15.有关亲友给的帛金,该如何处理?用来作为葬礼费用的资助,还是捐给相关慈善机构?
16.我可以让人瞻望我的遗容吗?如果可以,有没有特地指定的时间?(建议可以在安葬之前、进行告别奠礼等等。请注意: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让任何人瞻望遗容,要谨慎处理。)
17.哪一些亲友是致悼词的人选?(在还没有去世前,请邀请他们在葬礼致悼词,那会是一个又一个很感人的亲密对话。)
18.如果我有一份致谢词和告别词,我会请谁来唸出?或我是否会请别人事先录音或录像?
19.我希望亲友献唱或播放的歌曲有哪些?我有哪些喜爱的圣经或佛经经文、诗词歌赋等,希望是哪些亲友为我诵读?
20.我要如何被安葬?如果是土葬,我想要我的遗体被葬在哪个墓园?如果是火葬,我的骨灰想要被安放在哪个骨灰堂?如果是海葬或树葬,我的骨灰想要被撒落在哪里?如已经做出安排,文件现放在哪里?
6.3 死后的遗愿
死亡结束的只是生命,而非关系。即使我已经去世,亲友仍会怀念我,或重温过往美好以及珍贵的时刻。我希望我留下来的爱足够让亲友们继续活着,也希望我的精神能够透过亲友延续下去。
21.我要对哪些亲友说感谢的话?
22.我要对哪些亲友说宽恕的话?(我原谅你,也请你原谅我。)
23.我要对哪些亲友说关爱的话?
24.我要对哪些亲友说告别的话?
25.有哪些亲友会因为我的离去而陷入忧郁?我要留下什么支持或安慰的话让他们活下去?
26.我的人生里有什么是想要被亲友传承下去的?(如人生哲学、个人修养、生活态度、面对逆境的能力、面对冲突的能力等等。)
27.我希望亲友如何记得我?(如把我的微笑放在你的心里、把我的照片放在你的钱包里、难过的时候写信给我、逢年过节祭拜我、记住我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28.我怎么分配有纪念价值的物品给我的亲友?
29.我已做遗嘱?已告知我的受益人我存放遗嘱的地点?
30.请告诉亲友我人生的一句座右铭。我是否要把它写在墓碑上?
请把这三个部分的答案存放好。如果你愿意的话,不妨花一些时间用笔写下来,甚至可以录音,好让决策者或代言人跟随你的意愿去落实善终规划。
让离去的人得到善终、让彼此的关系得到善别、让活着的人得到善生。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结语:大树的生死
一个在慈怀病院的下午。从起初窗外的阳光普照,转变成窗外撒进来的小雨,到最后滂沱大雨。我站起来,把窗口关上。
我对躺在病床的临终老人说:“不知不觉。我们谈了两个小时多。我也要下班了。感谢你,告诉我这么多关于你的事情。我很感动。”
他说:“这就是我的人生。现在来到这个阶段。”
我走回到座位,稍微整理了今天和他的对谈。我说:“我比喻你的人生就像一棵大树。曾经那棵大树充满了叶子、花朵、还有果实。曾经这棵大树被害虫侵犯过。也被大风吹倒过。不过,这棵大树依然活到年老。现在,叶子一片一片掉落。花朵也一朵一朵凋谢。果实完全也没有了。你看到这棵大树经历了这么多,他也准备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看到这样的时候,你有什么话还要对这棵大树说吗?”
他同意地不断点头。想了一想。然后对我说:“你有听过蔡琴的一首歌吗?”他哼着:“人生就是戏。演不完的戏。有的时候悲、有的时候喜。……”
我听过这首歌。我也随他一同哼着那首旋律。
他说:“人生就是戏。今天你做主角。明天你做配角。后天你做绿叶。大后天,你什么也不是。”
我明白他的意思。我点头。
他对我微笑了。一个忧郁眼神陪伴着一个放开的微笑,老人看着我。我看着老人。他当下的真实表情仿佛告诉我:“生命同时含杂了悲傷和歡笑。這就是人生。”
的确是在那个大后天,老人安详去世了……
***
最后,我想问你:倘若生命是一棵大树。你的生命是逐渐落叶、或者是累积果实?
我想两者都会同时拥有,那会比较接近我们这个世界的实相吧。
所以,当我们看到逐渐落叶的时候,心里焦虑。当我们看到累积果实的时候,心里高兴。焦虑和高兴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好的和坏的也都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只看我们从那一个角度选择诠释自己的生死。你可以只看好的、或者只看坏的、或者看好的同时也看坏的;都可以。或者什么都不看,也可以。
到最后,你可能会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才是坏的?都没有了。没有了好、也没有了坏;只剩下的是:
一棵大树倒了……
如果你用心的话,你将会看见大树已经换上新的面貌,在大自然四面八方的时空上,对着你微笑,对着你欢唱。
书目参考
1. 钟昌宏医师 编。癌病末期安宁照顾 - 简要理论与实践。财团法人中华民国安宁照顾基金会。
2. Ven. Sangye Khadro著。涂炳忠译。生死两相安。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普觉出版社。2004。
3. 温志大著。走向天堂-人类死亡探秘与安宁疗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J. Krishnamurti著。廖世德译。生与死。方智出版社。1995。
5. James Fadiman & Robert Frager著。Personality & Personal Growth。Prentice Hall出版社。2001。
6. Brian L Weiss, M.D.著。黄汉耀译。前世今生之回到当下。张老师文化出版社。2001。
7. 善终与安宁服务。李宗派博士。实践大学民生学院院长。
8. 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著。郭静晃等译。发展心理学-心理社会理论与实务。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
9. 生死学或生生学?陆达成。
10. Rokeach, M. Editor. 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Free Press, New York. 1979
11. 一行禅师著。胡因梦译。你可以不怕死。橡树林文化出版社。2003。
12. 蓝嘉俊责任编辑。网路与书20 - 少一点 Less。吴兴国 - 学的时候一大片,做的时候一条线。2005。
13. John Banmen。Satir’s Systemic Brief Therapy Training Programme。1999。
14. 赖声川著。赖声川的创意学。天下文化出版社。2006。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