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到了,又是影評時間。這次分析師Lizzy寫的東西非常有趣,她在談好萊塢電影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金融產業的刻板形象化,以及一部反刻板形象化的電影(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我做投資銀行新聞很長時間,也真正的採訪過前聯準會主席、美國財政部長、高盛證券執行長、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董事長這些人,儘管這些行業有一些asshole,但是大部分人的確如同Lizzy所說,也是跟我們大家一樣,需要養家、害怕失業(而且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一般人,金融行業的失控,往往是一個體制的失控,而不是有一群人,每天陰謀詭計的要危害這個世界。那跟好萊塢電影所描述的世界實在差異太大。
一個正牌的券商分析師,她是怎麼看好萊塢電影裡說的說的,那個她的世界?
--------------------------------
【分析師Lizzy的影視世界】
披著鯊魚皮的人到底都長什麼樣?
──談好萊塢電影的臉譜化
以前在證券業工作時,很怕被計程車司機或鄰居路人問到職業。因為不管我回「金融業」還是「證券業」,對方的下一句通常都是:「那來報幾支明牌」。。。
說實話,不是我做人不好、有好康都不報,而是真的無法回答啊。有好幾年,我是在本土券商的總經理室或債券部工作,總不能報「10年期公債不錯喔!」;後來幾年,我在外資券商研究部工作,聽起來離「明牌」近了點,但也不盡然,如果負責的產業股價比較牛皮,恐怕不符合對方的「飆股」想像,若是把他人推薦的明牌直接轉述,也很不負責任。
更何況,我身為「想太多」界的翹楚,可不敢只是這樣萍水相逢、未來恐怕不會再相見,就隨口報幾檔股票出去,畢竟我不知對方想投資多久、期待什麼樣的風險與報酬、有沒有持續追蹤並判斷何時出場的能力,實在無法隨便亂給建議。
或許你會說,人家搞不好也是隨口問問,根本不會真的聽。啊沒辦法,我就「想太多」界的翹楚嘛,別人丟來一個問題種子,我自己會發展出一大片樹狀圖,再種出一座森林公園給他(怕了吧)。
言歸正傳。我想說的是,很多不在金融業的人,對這行業的想像是很單一的,我遇過的刻板印象通常都是:「有哪些股票可以買?」、「噢那你下午不就都沒事了?」(想像中的證券營業員生活)、「噢那你不都三點半下班?」(想像中的銀行行員生活)。
這當然無可厚非,隔行如隔山,如果有人跟我說他在晶圓產業工作,這人又長得不像張忠謀,那我大概就會想像他穿著全白無塵衣的樣子,然後問他「你挑蛋糕的時候,是不是真的看一眼就知道幾吋?」
所以,我沒有要抱怨人家只想聽明牌的意思,但我會盡力逃避這種場面,畢竟總不能只為了證明自己不小氣,就跟人家囉嗦金融業裡面有多少子產業、其下又有多少不同功能的部門吧。
不過,經過金融風暴,這種「單一想像」就更尷尬了。金融業成了貪婪邪惡的化身,裡面的每個人好像都是口袋滿滿、冷酷無情的冷血菁英,跟其他「腳踏實地」的行業比起來,更顯卑鄙墮落。
而電影公司要找金融題材拍攝時,不管在金融風暴之前或之後,通常也喜歡以貪婪自私毫無羞恥的金融人為主角,其實這樣拍當然很有娛樂性,我也不介意多看幾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縱慾狂歡,但這些特例與大多數金融人士的實際狀況差得遠了,看多了難免替他們抱屈。
因此,我特別想推薦2010年的華爾街題材電影:《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它的獨特之處,在於:1. 片中描述的角色們,比較像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冷血怪物;2. 它呈現出體制造成的系統問題複雜性。《黑心交易員的告白》的背景發生在金融市場崩盤前夕,某位在紐約金融業風險部門任職的菜鳥,發現公司持有的有價證券曝險過高,財務狀況極度危險,消息一層層傳上去,驚動了高層,半夜緊急開會商討對策。
片中幾個主要角色,分別代表了不同階層與部門的金融人,例如風險管理部門職員以及主管、業務部門的業務員及主管、執行長、背後真正的大老闆等等。從他們的對話內容,可以看出在一家金融機構裡頭,交易部門、研究部門、中後台、內控等等不同部門,有著不同的利益結構與衝突,每個人接收到的資訊也很零碎。
對於即將到來的風暴,大多數員工都是見樹不見林,更不可能提出警告或做預防,一方面無法摸清嚴重性,另一方面嘛,資歷比你深、懂的比你多的老闆又沒叫你停,你能不繼續做嗎?萬一你真的提出警告,老闆也聽了,結果你錯了,公司因此成為市場上唯一賺不到錢的大蠢驢,你以後還要混嗎?
甚至,像《黑心交易員的告白》發生的狀況,如果確定已走到崩盤臨界點,發現整個行業遲早都要完蛋,若有機會當第一個跑出去求生的人,你要不要先安安靜靜地跑?還是高風亮節光風霽月地通知所有人、陪他們一起死?
更讓大家只想專心自保的理由還有一個,就是現代金融業的工作穩定性並不高,不只是業務員,就算是秘書、後台人員也一樣。既然強烈感受到工作沒保障,只好「有錢堪撈直需撈」,一切以短期可拿到的獎勵金、紅利為考量,以防哪天工作不保、甚至碰上長期失業,會陷入財務絕境。
若是將此類行為直接貼上「貪婪」標籤,並沒有切中問題核心。這群人不像《華爾街》裡的麥克道格拉斯、一臉自信又不屑地高喊「貪婪真棒!」,其實他們更在意的,是怕被裁員、怕失業後找不到同類工作、想轉行更是難如登天,退休金還沒存夠,家中還有老小要養、房貸車貸要還,加上對自己與家人都是「由奢入儉難」......這些擔憂在《黑心交易員的告白》裡各種位階的角色身上,都曾表現出來。
到了電影結尾,會發現只有金字塔最頂端的1%可以一次次撐過各式危機。傑瑞米艾朗飾演的大老闆,與罪惡感發作的業務主管(凱文史貝西飾演),討論史上歷次金融危機時,強調了一點:人的本性永遠會搞出一樣的爛攤子,唯一不同的,只有看你是站在哪個位置。對於最上層1%的大富翁,這些過程只不過像大亨在賭場玩玩罷了,不管輸贏,下了賭桌還是可以繼續吃大餐、住五星級飯店;但如果是個背著房貸養家的工人或普通受薪階級(包括大多數金融業從業人士),這些危機都可能會讓人生就此崩壞。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裡大多數人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且隨時可被上頭的老大犧牲、替換,連像凱文史貝西與黛咪摩兒飾演的高階經理人,最後也只能龜縮在自己的窩囊處境裡面,動彈不得,只剩茫然與空虛。
想要更了解真正的金融業人物實況,我推薦這本書:《與鯊魚游泳──深入倫敦金融圈的秘境旅程》。本書的推薦序可是采蘋女神(警告:非「姊姊」)寫的,各位趕快去翻哪。作者盧彥戴克在金融風暴過後幾年,進入倫敦金融圈深入研究產業結構,從人類學田野觀察的角度,理解業內任由大風暴發生的原因,以及後續的政策是否足以預防危機再次發生。
讀完整本書會發現,全球金融的行業特性,形成龐大堅固的結構,每個放進去的人事物,都被體制影響,即使原本可以對客戶有益的商品,進到這機制裡都能演變成巨大危機。因此,把「個人」揪出來責怪,並沒有幫助,如果體制不變、參與者的誘因動機及環境不變,以後還會出現不同形態的新危機。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是編劇兼導演J.C. Chandor的第一部作品,他的父親在美林證券工作幾十年,可以想見他對美國金融業不陌生。或許正因這個淵源,Chandor沒有把這群在金融業工作的高薪族群寫得很負面,而是從他們的角度觀察整件事。當然Chandor並非要觀眾同情這群人,他想呈現的是,這些危機的成因與解決方法,遠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複雜,牽涉到系統與機制,圈子裡的思考邏輯,甚至是人性的根本,不是把這些金融業的人全釘上十字架就可以解決。
2008年那個時候,我聽著一位部門主管說萬一被裁員要去開計程車,另一位資深分析師說要看看能不能去麥當勞當店長。後來他們並沒有走上那樣的路,但當時那些半開玩笑的計畫,其實沒有想像中離譜。
美國在金融風暴後,紐約街頭有失業的金融人士在胸前掛著牌子找工作,也有不少人被迫離開了這行,再也回不來,過去多年累積的專業全得歸零,原以為可以負擔的房貸與孩子學費也可能變得負擔不起。他們不是電影裡麥克道格拉斯演的Gordon Gekko,而是有家要養、想追尋好生活的專業人士,如此而已。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很忠實地呈現了這點,在這個被外人視為「鯊魚」圈的世界,它找到了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楊應超 第一季-第4集:你可以靠股票翻身嗎? 節目直播時間:週五 14點 本集播出日期:2020.10.02 ⏭ 章節: 00:00 頻道片頭 00:07 開場 00:29 節目片頭 00:47 你可以靠股票翻身嗎? 05:21 如何找到下一個特斯拉,蘋果,亞瑪遜 15:35 Q&A:回答...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風險管理 在 豐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持人:楊應超
第一季-第4集:你可以靠股票翻身嗎?
節目直播時間:週五 14點
本集播出日期:2020.10.02
⏭ 章節:
00:00 頻道片頭
00:07 開場
00:29 節目片頭
00:47 你可以靠股票翻身嗎?
05:21 如何找到下一個特斯拉,蘋果,亞瑪遜
15:35 Q&A:回答上期債券的問題
24:23 Q&A:新手如何學習投資知識
30:15 請繼續提問:你活著不是為了工作,希望大家早日達到財務自由
32:29 節目片尾
📝 名詞補充:
1. Leverage:桿杆,以小博大
2. Option:選擇權
3. Call Option and Put Option:看漲期權; 看跌期權
4. Future:期貨
5. Private Equity:私幕基金
6. 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
7. Pre-IPO:上市前股票
8. Accredited Investor:合格的投資人
9. Angel Investor:天使投資者
10. 10 bagger:可以漲10倍的股票 https://pse.is/wdrke
11. Motley Fool:https://www.fool.com/
12. Investment Newsletter:投資信函
13. Time Deposit; Certificate of Deposit:銀行定存
14. NAV:Net Asset Value,每股淨值
15. Investment Grade Bond:投資評等債券
16. YTM (Yield to Maturity):到期收益率
17. Bond Coupon:債券票息
18. Structured Note:衍生性產品
📽 建議電影:
1.Big Short 《大賣空》
2.Wall Street 《華爾街》
3.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
4.The Wolf of Wall Street 《華爾街之狼》
5.Margin Call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 參考書訊:《財務自由的人生:跟著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學華爾街的投資技巧和工作效率,40歲就過FIRE的優質生活》 https://eslite.me/w24ad
#楊應超 #財務自由 #FIRE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風險管理 在 初入外匯交易初心者, 必定經歷為期三個月的「甜頭虧損 ... 的推薦與評價
... 賺得很順利,開始認為自己交易很厲害。忘記風險管理這回事,直接開始下重倉,手數太大,直接爆倉停損出場。 ... 黑心外匯交易員的告白, profile picture. Join. ... <看更多>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風險管理 在 [普雷]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心得文-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文章連結:
https://heartinkstone.pixnet.net/blog/post/109129853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集合了好多位大明星,如凱文史貝西,黛咪摩爾等...
故事乃是描述一位被裁員的金融風險管理員,在臨走前,
交給了他的屬下一份資料,並吩咐他"小心點".
那位認真的下屬分析了一下那份資料,
赫然發現整個用來運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公式,存在著致命性的漏洞,
該漏洞有可能在一夕之間,將整個公司的資產消耗殆盡,
他向上級通報之後,公司內部展開了一連串的因應對策討論.
很顯然的,這部電影某種程度,是用一種極其寫實的手法,
在諷刺2009-2010年美國所發生的金融危機.
整部電影沒有太多的外景拍攝,幾乎都是在辦公室內完成的,
而內容也泰半都是各成員間對於如何解決問題的言語攻防,
就娛樂性而言,顯然是少了那麼一些(畢竟有點沉悶),
但對於相關金融危機議題有興趣的,這部片會很有意思.
在這部電影中,會發現很有趣的一點設定,
那就是:金融從業人員階級越高的,
其實對於惱人的金融公式越不在乎;
真正讓他們重視的,是自家金融商品如何銷售出去而已,
即使該商品再爛,也必須不擇手段設法賣出去.
儼然已經將自己專業金融分析營業員的身分,
當作是一般行銷業務來對待.
換言之,這某種程度說明了一點,
就是每每在電視中看到那些甚麼分析師,
用著一大堆也許自己也看不太懂的數字與公式,
分析著金融市場的脈動,其實都只是個幌子.
他們所希望的,是去影響大眾買賣某些基金或股票的意向,
而數字本身只是增加自己的專業形象,數字本身根本不重要.
記得以前跟個在上市櫃公司任職的父執輩談天時,
他提到常常都需要和一些財經雜誌的編輯群們餐敘,
以便聊一聊如何撰文來包裝公司,以維持公司股價的數字.
倘若金融商品也是相仿手法所包裝出來的,
一旦華麗包裝下,賣的是地雷般的商品,
當包裝卸下後,大概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泡沫經濟"囉!
如果主宰經濟運作的人們,都抱持著如是的想法,
則可見的未來,諸此的金融危機應該會前仆後繼的發生吧!
很遺憾的,在電影的最後,相對比較有良心的金融從業員,
在面對黑心老闆的慰留下,答應繼續留下來,但說了一句:
我會這麼做(指賣了黑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為了錢,
而我會留下來,不是為了你,而只是為了錢.....
看來...華爾街終究還是難逃"金錢至上"的命定...
--
心如石硯
https://heartinkstone.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01.12.170.18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