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衡量你的不過是時下風尚,如果作品真的有足夠的力量,二、三十年後都還會有人持續討論。」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如是說。
.
對於主流觀眾而言,他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魔女嘉莉 Carrie》(1976)、《剃刀邊緣 Dressed to Kill》(1980)、《疤面煞星 Scarface》(1983)、《鐵面無私 The Untouchables》(1987),當然還有《不可能的任務 Mission: Impossible》(1996)。不過諷刺的是,在眾多佳作之中,他當時受到最多批評的一部片,卻被認定為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
這部片正是《凶線 Blow Out》(1981),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題材上,這是狄.帕瑪向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春光乍現 Blow-Up》(1966)的致敬之作,但在手法上,可以明顯看見更多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影子。
.
劇中的主人翁傑克是一名音效師,起先不過是想收到一聲完美的尖叫,作為他參與製作的B級片使用。某天他偶然錄到了一輛車發生事故的聲音,渾然不知死者竟是總統候選人,這使他意外陷入了一場政治陰謀。顛覆性的劇情發展,帶有黑色的反常規結局,令人過目難忘。故事概念來自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事件與水門案。而主角傑克則由當紅影星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出演(如附圖)。
.
《凶線》上映後雖然立刻獲得評論界高度讚譽,影評人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稱狄.帕瑪已經拍攝出能與《教父 The Godfather》(1972)並肩的力作。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也予以四顆星最佳好評,稱之具有真正的電影智慧。但一般觀眾卻顯然沒有感到什麼享受,口碑奇差無比,最後慘賠收場。
.
這次的商業失敗重挫約翰.屈伏塔的演藝事業,使他從一路走向下坡,不再有人請他演出嚴肅的角色。但茫茫人海,只要有一位粉絲懂得欣賞他就夠了,那個人就是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他不僅愛死了《凶線》,認為是自己人生三大愛片之一,也愛死了約翰.屈伏塔的表演。
.
正是因為看了這部《凶線》,塔倫提諾力邀這位過期紅星主演《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1994),結果使之演藝生涯重登高峰。而當時被嫌棄的《凶線》,也透過其它發行管道重新再被世人重新認識,成功獲得影迷翻案,如今已獲得邪典(Cult Film)地位。
.
1981年7月24日,《凶線》首映,今日是該片問世的四十週年。
.
板上還有《凶線》的影迷嗎?
#凶線 #BlowOut #JohnTravolta #QuentinTarantino
黑色追緝令結局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萊塢的神祕都市傳說 Vol.1
《火線追緝令》本來可能有續集
1995年上映的《火線追緝令》是好萊塢的影史奇蹟,在廣告及MV表現精采的新銳導演大衛芬奇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還是評論、票房不如預期的《異形3》),雖有名氣已經不小的布萊德彼特、摩根費里曼,但是拍片過程一波三折,新線影業當時要求更改結局,遭到大衛芬奇的拒絕,我們最後才能看到那個經典的橋段。
「盒子裡面到底有什麼?」
《火線追緝令》成本年僅3千萬,全球總票房卻高達3.2億,再加上該片的翻轉結尾極致震撼,讓新線影業笑得合不攏嘴。
然則,《火線追緝令》在那個好萊塢還不算時興拍攝續集年代(至少比起現今而言),其實也有過拍攝續集的計畫。
根據《Screen Rant》的報導整理指出,新線影業當時很想拍攝《火線追緝令》續集,但無論是導演大衛芬奇,兩個男主角布萊德彼特、摩根費里曼也都是興趣缺缺,後來時間點來到2002年,突然有了一個新的計畫。
一部叫做《Ei8ht》的電影,劇本由《餓魔軍官》、《火柴人》編劇Ted Griffin主寫。
故事將會找回摩根費里曼回歸,至於布萊德彼特則不會演出,也不會找大衛芬奇執導。但這部電影有個很詭異的安排,突然設定摩根飾演的威廉沙摩塞有了通靈能力,他原本已經退休,被一名年輕警探要求再度出馬,對抗一個同樣擁有通靈能力的連續殺人犯。
據悉當年包括摩根費里曼,以及所有的劇組製作群都覺得這是個可怕的計畫,加上後來我們所知道的是,新線影業被華納兄弟影業併購,這個計劃就不了了之。
後來《Ei8ht》沒有上映,電影輾轉流落到其他獨立製片之手,變成一部原創電影,也就是在2015年上映的《通靈神探Solace》,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柯林法洛主演,該片上映後果然應證多年前《火線追緝令》原始劇組的疑慮,評價、票房都直探谷底。
然後,《火線追緝令》仍舊是一部經典黑色懸疑電影。
新聞來源:https://reurl.cc/9ERMlx
#seven
#火線追緝令
黑色追緝令結局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下一個家在何方” -- 美國臥底社會學家談居住正義
補充閱讀,臥底社會學家的著作,在看似富裕的美國大都市中,被“居住”需求所困住的許多人,一張法院“驅離”(原文書的名稱)的通知,如何讓許多人深陷貧窮而無法自拔,甚至會出現自我放棄的行為。寫作的手法像是 昆汀塔倫提諾 “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一般,分別敘述不同的短篇故事,交織在一起後,發現整個都是相互關連的。
這是比爾蓋茲 2017年推薦的5本書之一,非常寫實,也在思考台灣居住正義時有個對照的場景。
“拉蕊 (其中一名人物)所代表的族群,處於極其多重的現實夾殺之下,你根本無法想像 他們得上進或自制到何種難以想像的程度, 才有機會振作起來脫貧。僅僅是從在貧窮中掙扎度日,進步到在貧窮中穩定度日,這當中的尺度,就已經遼闊到讓在底層的他們卻步。因為就算是蜘錙銖必較的存下半分錢,他們也毫無勝算能脫離貧窮,於是他們選擇放棄治療。”
書本分為三大段,還算好讀。
第一大段是 “房租”,從幾個故事中,逐漸讓人看到房租的低性價比是如何產生的。在一定經濟基礎以下的人們,沒有足夠的社會或是社群支持系統,只要一個閃失 (健康,失業,孩子出生,一次的衝突,或是沾染毒品)就會進入像是萬劫不復的貧窮困境中。
“貧窮只會越堆越高。越來越看不到盡頭。所謂貧窮,常常意味著禍不單行,意味著不幸的事件會交纏成糾結的樹叢,將人團團包圍 。活在其中只能鑽縫或者千方百計讓自己不要發瘋。歲月總是有讓人可以喘口氣的時候,但加加減減下來,貧窮人註定你關關難過,卻不一定能關關過。”
第二大段是“驅離”,活生生看到驅離令發出時,當事人的窘境和想盡辦法生存的掙扎,特別是芝加哥冬天極度寒冷,當驅離或是家裡暖氣不足時,真的很殘酷。
最後一段是 “後來”,分別描述故事中被驅離的人們後來的發展。這都是真實記載的,所以不是什麼快樂大結局,但也不是四灑狗血的悲慘故事,似乎生命都還是會盡力找到出路。作者身處在這些社區中生活,還是看見人性善良的一面。但更多的篇幅還是在說明他看到的社會資源分配結構問題,一直呼籲美國討論貧窮時不能忽略居住的問題 (大部分都是要解決吃的問題),因為那是許多人被困住的原因 (租屋佔收入高達 7-8成),他也一直是強力主張美國政府發行“租屋卷”的學者之一。
閱讀當中會一直反思台灣的狀況,覺得有些面向台灣還算有社會安全網,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台灣比較小,民間的力量也一直都活躍著,像是上一本書提到的微型實驗和微型嘗試,或許更可以落實。
讀這一系列的書,希望自己對於社會問題能有更多的理解方式,在選擇參與或是投入時,也能知道為何而選擇。同時也藉由分享,希望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不要只是期待政府作為,很多事情從民間開始更有效!
“每個人不要只注重自己的事,也要注重別人的事” -- 聖經 (Phillipians 2:4)
全文與作者YouTube訪談和相關文章鏈結在部落格中 👇👇👇
https://dushuyizhi.net/evicted-%e4%b8%8b%e4%b8%80%e5%80%8b%e5%ae%b6%e5%9c%a8%e4%bd%95%e6%96%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