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有種】🇹🇼
沒錯,我們台灣,就是 特。有。種。👍🏻
有美麗的風景、豐富的資源、溫暖的人情味,還有許多獨一無二,只有台灣才有的奇特物種,像是:台灣深山鍬形蟲、大圓斑球背象鼻蟲、翡翠樹蛙、泰雅鈍頭蛇、櫻花鉤吻鮭、台灣招潮蟹、台灣獼猴、黑長尾雉…等等。
獲金鐘獎最佳兒少節目獎肯定的『台灣特有種』節目(公共電視),一直是喜愛昆蟲、動植物等生態話題的大小朋友最喜歡的節目,不但製播內容及畫質都超高水準,還採用最新VR技術,甚至推出了純英文發音版,不但讓外國觀眾可以了解台灣「多麼有種」,也可以讓孩子看完中文看英文,知識語言全方位學習。
不過,這麼強大的節目還是有點拘限性的,那就是—「時長」。但這個遺憾,小木馬來幫大家解決~~。節目裡來不及講的、忍痛剪掉的、不可能做的延伸補充、與108課綱核心素養及19大議題連結扣合…,透過文字出版的展現,讓【台灣特有種】變得更完整、更全面。
🎉【The Small Big台灣特有種1:跟著公視最佳兒少節目一窺台灣最有種的物種】終於問市了~~。
書中不但介紹台灣特有種生物的生態行為,更介紹了一群在台灣對生態觀察極為執著的青少年。這些優秀的「小老師」不但用他們長期投入累積出來的專業知識,帶著我們認識台灣生態,也可以成為小觀眾及小讀者們立定學習態度時的典範。
#了解更多台灣特有種:https://reurl.cc/z8YqN6
#台灣特有種
#小木馬悅讀遊樂園
也可以這樣說吧:
同樣是由🐎木馬文化出版的素養科普系列,如果【孩子的第一套STEAM遊戲書】是啟蒙孩子對科普學習的鑰匙,打開了孩子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大門,那麼【台灣特有種】就是引導孩子邁向正確學習之路的指南針。
【台灣特有種】系列預定出版四冊,共計介紹16種「台灣特有種」與「特有種青少年」,看完才剛熱騰騰上市的第1、第2集後,不禁升起我的滿腔的崇拜之情。
在這兒偷偷預告一下,明天即將開跑的【孩子的第一套STEAM遊戲書】除了有超強優惠折扣之外,我們家的睡前故事的粉絲購買套書,小妹媽媽再加贈您這本看完絕對讓你熱血沸騰收獲滿滿的【台灣特有種1:跟著公視最佳兒少節目一窺台灣最有種的物種】。 4/22 AM8:00 開團 / 敬 請 期 待。
#台灣特有種
#我台我驕傲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
黑長尾雉介紹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
2019-01-27、02-03
策展單位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展出時間:2017/11/21 ~ 2026/11/30
展出地點(本館):臺北市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黑長尾雉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黑長尾雉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臺灣生物展
本次將再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出錄音室、第七次走入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由館方典藏管理組助理研究員 #林俊聰博士,帶著大家認識此次常設展。林博士之前已經幫大家介紹過臺灣生物光牆展示區,這次則是介紹台灣生物展。
第一區:臺灣的生物導論
分為臺灣生物的多樣性、動植物的垂直分布和食物網三個單元,說明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很小的面積卻擁有包括高比例特有種或特有亞種的動植物分布,生物多樣性相當高,以連續播放棲息在臺灣的許多種不同生物幻燈片,以傳達給觀眾這種印象。這些動植物依海拔高度有不同的垂直分布種類,物種間具複雜的食性關係,在生態上聯結成密不可分的食物網。
第二區:臺灣的海洋生態
營造成海洋區,介紹蘭嶼及綠島附近的海洋生物,包括日行性及夜行性珊瑚礁魚類與附近的動植物,以生態造景的方式用模型及標本來介紹這些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態,搭配電腦查詢系統讓您可以查詢展示的海洋生物之知識,進一步認識牠們。在本區還規劃了一個小放映室,定時放映實地拍攝的海洋生態影片,各位可以放鬆心情假想融入藍色海洋地坐在此處欣賞。
第三區:臺灣的陸地生態
紅樹林沼澤生態區及低海拔生態區,本區和第四區及第五區以一條河流連繫,發展出不同的故事。本區以一個半開放式的生態造景,呈現臺灣的紅樹林沼澤區及低海拔地區之動植物分布情形,某些生物以扶手看板上的按鈕來重點強調,例如水筆仔的繁殖方式,直行的短指和尚蟹,表裡不一善於模擬枯葉的枯葉蝶等,以生動的標本展示這些動物的特性。天空中臺灣藍鵲排成一長列的長尾陣飛過,五色鳥從樹洞中探出頭來張望,小水鴨在河口游動覓食,招潮蟹沼澤區棲息,這些都真實地呈現當地生態的縮影,讓觀眾置身於情境中。
第四區:溪流區展示區
介紹溪流地形及其中各種生物,除了幾個小展示櫥櫃重點介紹某些特定溪流生物扮演生物指標,以了解水質污染程度外,在地面下做出一條河流以連結低海拔生態區至中海拔生態區,不僅是地理上的河,也象徵著時間的流轉。觀眾可以在水面上安全地行走,亦可蹲下來看看生活在其中的盤古蟾蜍及各種淡水魚類,有些為釣魚者熟悉的種類,可能喚起其生活經驗,相當有意思。
第五區:中高海拔生態區及高海拔生態區
本區和第三區用相同的展示方式,介紹臺灣的中海拔地區及高海拔地區之動植物分布情形,著重在森林生態及高山亞寒原的生物。在本區可明顯看出生態環境的變化,動植物種類明顯地展現不同的風貌,黑長尾雉在隱秘的林間出沒,鵂鶹停棲在枝枒間休息,林間有成群的紅山椒鳥飛過,臺灣山羊則在崎嶇的山區岩壁行走,皆以標本及生態造景方式營造出高山生態的環境,觀眾能藉此認識這些生物。
第六區:蝴蝶的一生展示區
以臺灣特有的寬尾鳳蝶及其寄主植物臺灣樹為主角,用一個小生態區展示寬尾鳳蝶的生活史中的各個階段,並搭配播放其他種蝴蝶的生態影片,以加深觀眾的印象。
第七區:神秘湖特展區
宜蘭縣境內的神秘湖具有古老的原始湖泊森林生態環境,極具研究調查植物生態演替之價值,且湖中有多種水生植物如東亞黑三稜,及小鷿等動物,故以一個小型的生態櫥呈現,此區設定是可以根據主題定期更換的特展小櫥窗,觀眾不妨多加留意此區的變化。
黑長尾雉介紹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島生態繪】帝雉又稱黑長尾雉雞年到,不免俗的,我們也要推出每日一『雞』,不是桶仔雞也不是鹹水雞或椒麻雞,而是野外的雞。 一般人熟悉的雞屬於雉科物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