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 Orange】當付費才能看新聞 沒錢讓你離知識愈來愈遙遠
英國「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於本月16 日表示,願付費支持線上新聞的全球閱聽眾增加,但大致對新聞仍抱持不信任感,去年示威不斷的香港,受訪者就對新聞的信任暴跌 16 個百分點。
路透社報導,為防堵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而採取的封鎖措施,使得全球閱聽眾觀看電視及線上新聞的量有所增加,但對假消息憂慮仍深,社群平台臉書(Facebook)及軟體 WhatsApp 都被視為散播「假新聞」的大宗。
疫情改變閱讀習慣,閱聽者加速往數媒移動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在年度「數位新聞報告」中表示,宏觀來看,疫情正加速技術革命塑造的趨勢,包括智慧型手機成為閱讀新聞管道的主流。
路透研究所主任尼爾森(Rasmus Kleis Nielsen)接受電話訪問時說:「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趨勢)加速移往數位媒體、行動裝置和各種新平台。」
「這伴隨著(閱聽眾)對新聞的信任感持續下滑,以及對假消息的憂慮漸深,尤其是出自社群媒體和一些政治人物。」
群眾對新聞的信任度跌到 2012 年報告首度發布以來最低,僅有 38%受調者稱大致對多數報導採信。
對媒體假消息憂慮加深幅度最大的地點是在香港,一年內,民眾對新聞的信任度暴跌 16 個百分點,僅有 30%相信新聞。
付費訂閱制可改善新聞生態,也恐致資訊不平等
新聞業的營收仍一片慘淡,全球媒體都在裁員,以因應廣告收入大幅減少。
但願意付費閱讀線上新聞的人數增加,或許帶來一絲希望,即使這可能會加劇資訊不平等的現象,因為許多人負擔不起優質新聞。
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贏者全拿」正在發生。路透研究所發現在美國,有訂閱線上新聞或套餐方案的讀者中,約半數是「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的用戶。英國也有類似現象,許多讀者青睞「泰晤士報」或「每日電訊報」。
至於部分人預言影音新聞將獨占鰲頭,路透研究所卻發現,在英國、澳洲、法國、韓國等幾個國家,35 歲以下閱聽眾偏好閱讀文字新聞,而不是觀看影音新聞。
法新社報導,約 20%的受訪美國人自稱有訂閱新聞,比前一年多 4 個百分點;挪威有 42%(比前一年多 8 個百分點);荷蘭有 13%(比前一年多 3 個百分點);法國及德國則各有 10%。
報告提到,部分讀者開始訂閱多家新聞,願意在全國性的新聞之外,另付費閱讀在地或專門媒體;但在美國約 40%的網路使用者說,沒什麼能說服他們付費閱讀網路新聞,在英國甚至有 50%抱持這樣的想法。
民調機構「輿觀」(YouGov)今年一月替路透研究所在 40 國執行網路調查,每一國約訪問 2000 人。
今年 4 月,「輿觀」再針對疫情初步影響,在 6 國執行進一步調查,發現群眾對電視新聞重燃興趣,閱聽眾平均增加 5 個百分點,與線上媒體共同坐穩大眾主要資訊來源的地位。
另一方面,報紙發行量則因防疫封鎖措施遭受嚴重打擊。
#社會 #傳媒 #商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大漆展 王雯專訪 人心與意識的交織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 ▶耳濡目染的童年◀ 不笑一臉酷酷,笑起來又十分可愛,這樣反差出現在創作者王雯身上,同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
點與線 人物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整齊排列的點與線,竟然一碰就散?這面互動牆根據你手部的動作而有不同的效果,讓人好想也伸手揮一把!
📍 加入大人物 Line@➜ http://bit.ly/2BAh9di
📍 追蹤大人物 IG (@daman_tw) ➜ bit.ly/2MDUnJb
點與線 人物 在 Novel小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風的歌 風の歌を聴け》
By Mr.V
過去總是存在著什麼,無論是悔恨的選擇、曖昧的經過還是瘋狂的舉動
那些的種種的共同點就是不再回復⌛
🧠只能在腦海中一再的重播或是遺忘
我們迷惘的跌跌撞撞循著人生的道路前進🏃♂
汲汲營營著思索方向的正確位置🔀
👣行徑的過程中卻眷戀的的過往的片段和消逝的曾經
一本篇幅極短的故事,卻擁有完整的人物、情緒與核心
或許閱讀到最後領悟了什麼👀,還是始終霧裡看花🥀
但卻能感受到對於塵世的滄桑,那是任誰也能寢共鳴的感觸🤲
年少時的輕狂多麼的美好
那時世界的廣大沒法強迫青春的我們扛起責任🏊♂
似乎無限成了自身的點綴✨,夢想只要願意就能觸手可及
但誰想要那麻煩的負擔?任意的揮霍光陰,恣意的享受生活🥂
活著應當如此,卻在時間的不知不覺流逝之下⏳
逐漸發覺美好的、愜意的、有趣的那些念頭漫漫褪色成可笑的猖狂
從幾何時我們開始思念著以往狂熱和不羈🤪
回首時也才意識到原來過去那些無所謂是那麼的美好🎁
一絲的苦澀伴隨著記憶如漣漪般擴散,輕柔但也稍縱即逝
對於村上春樹的書籍,閱讀一次是不夠的🙅♀
因為頂多只能看見表面顯現的故事或是想法
一旦端倪當中的細微🗣,便會好奇的想要挖掘更多👁🗨
於是更加深入的沉浸於故事中,迷失在文字裡
僅為了得到更多熟悉的情緒與感觸💭
不過如同回憶般的短暫,好不容易終於觸碰到細末🗯
卻又默默的抽離了💫
如同風聽的每一首歌🎼,悠悠的出現,隨著餘音又快速的消散了👂
-\-\-\-\-\-\-\-\-\-\~分隔線~-\-\-\-\-\-\-\-\-\-\
書名:聽風的歌 風の歌を聴け
作者:村上春樹 Murakami Haruki
譯者:賴明珠
出版社:時報出版
粉絲專頁:時報出版思潮線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8日
輕微的南風,送來海的香味和曝曬的柏油氣味,使我想起從前的夏天。
女孩子肌膚的溫暖、古老的搖滾樂、剛洗好的 button-down 襯衫、在游泳池更衣室抽的菸味、微妙的預感,都是一些永遠沒有止境的夏天甜美的夢。
然後有一年夏天夢再也沒回來過。
我們努力想認識的東西,和實際上認識的東西之間,橫跨著一道深淵。不管你拿多長的尺,都無法測量出那深度來。我能在這裡寫出來的,只不過是list而已。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文學,更不是藝術。只是正中央畫1條線的一本單純的筆記而已。
【活動分享】
《愛麗絲的訪客》贈書活動:https://reurl.cc/rlrA1E
《神經喚術士》、《刑警家的孩子》、《點與線》贈書活動:https://reurl.cc/k5rgLq
點與線 人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大漆展 王雯專訪
人心與意識的交織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
▶耳濡目染的童年◀
不笑一臉酷酷,笑起來又十分可愛,這樣反差出現在創作者王雯身上,同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幸福彩虹般的色彩也令人感到好奇。
採訪時聊到她的老家在宜蘭蘇澳、家裡經營民宿,到她的工作室拍攝時有幸一窺裡外都充滿藝術氛圍的民宿,每一間房都以藝術家作命名,還有許多金屬工藝品,王雯父親手做工業風家具。王雯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小開始動手創作,她說小時候常拿著一把父親送的小鋸子,自己跑去竹林裡取材做成玩具,就這樣玩過許多媒材,到了國中升高中時班導介紹她報考美術班,因此而進入美術班,才慢慢接觸正規平面繪畫教育,大學則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
▶有別於傳統油畫創作◀
近期,王雯的創作媒材以油畫與漆畫為主,兩者皆為大學所接觸到的媒材,油畫創作上,她以「點」與「線」進行組織,特別的是使用刮除的方式來增加作品的層次,作品中人體的立體感、孔雀的線條展現,皆是在上完底色等顏料乾了之後,再上一層,並在乾掉前以自製的工具進行刮除、推開顏料,劃出線條,顯露底色,與傳統油畫展現厚度、沉重的質感相反,表現出輕盈、飄然的氛圍。而一筆一劃的刮除過程十分費工。
在作品的象徵性符號中,王雯認為「點」是自然萬物的起始,它在作品的畫面中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延伸呈「線」,其中幾乎所有的線條皆為曲線,常是有規律地排列成針織狀的符號,代表著複雜、繁複的任何有形與無形的事物。「線」延伸為「面」後,再以繽紛的色彩統合這些點、線、面。她在色彩的運用上,嚮往迷幻、脫離現實且美好的色澤作為呈現。
▶大漆的美妙之處◀
在王雯大學接觸到漆畫後,她就對這個特別的媒材感到著迷,除了油畫,這次展覽也特別展出幾件大漆(天然漆)作品。說到「漆」大眾對於日本的漆器較為印象深刻,其實漆畫淵遠流長,創作過程繁複、費工,也有條件的限制與困難度,其中一項就是創作者必須對於生漆不過敏。
除了因為王雯對生漆不過敏之外,主要讓她熱愛此媒材的因素,在於漆畫創作過程許多外在因素常會讓成果出乎意料,例如作品陰乾當中,溫度與濕度都會使顏料的色彩有所變化,許多工法與製作步驟、像是嵌顏料、鑲嵌進去等技法,多變的創作方式,與顏料的堆疊、再行打磨,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打磨拋光之後,漆畫光亮的表面令人賞心悅目,王雯形容這種光亮就像是名車烤漆一般的光澤!
▶孔雀&人的象徵◀
在王雯的油畫與大漆作品中,以「孔雀」與「人」為主角,畫中人物五官祥和、臉龐福態,相似於佛祖的外貌,象徵「神」或「看不見的力量」,可代表命運、因果與未知的力量。在畫面中,常見色彩華麗、線條繁複的孔雀仰望著人,對王雯來說反而孔雀代表著人,或是世俗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孔雀仰望的動作象徵對力量與因果的欽羨與折服。
為何選擇以孔雀來創作?王雯認為現今社會氛圍低迷,大家為生活奮鬥、年輕人對於未來感到茫然,希望藉由作品傳達予觀者和社會正面能量,在孔雀之前,她其實嘗試畫過多種鳥類,像是台灣藍鵲、金雞甚至是火雞…等,而孔雀除了華麗、同時也具有吉祥、正面的意義,最為接近東方瑞鳥鳳凰,同時也是她童年美好記憶的一部份。特別的是,王雯選擇綠孔雀為參考,不同於台灣常見的藍孔雀,綠孔雀頸部羽毛呈現鱗狀分布,在筆法的表現上更能呈現特色。另外,雌雄綠孔雀的外貌差距與藍孔雀比較起來差距甚小,可謂生物中兩性平權代表之一。
在孔雀的外型描繪上,王雯喜愛東方水墨中對物體與形象的表現方式,通常經過創作者本身的演繹、包含動物或是樹木呈現的姿態,不以寫實為標的,因此在創作上她不執著於物像原本的色彩,孔雀的形象則經過她的吐納、賦予自身語彙。
▶作品傳達宗旨與目標◀
在創作上,王雯欽佩日本傳統工藝的嚴謹態度,她舉例日本漆畫髮刷的清洗上,手勢與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與規定,從小地方可見其堅持與傳承,她覺得十分值得學習,也期許自己以「職人」態度為目標進行創作。
在作品的意念表達上,王雯引用大乘佛教《維摩詰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的內涵,融洽「職人態度」,即是由大見小,由小見微,化微塵觀,遍地皆世界。王雯認為「現實是可瓦解的,但始於積累,而在積累之前源於起心動念。實與虛的倒影,倒影是華麗且美好的,影射為外在與內在,內在是擁有著無限可能,甚至使外在昇華與幻化。」以純粹的心去創作、去追求自我,傳達正面能量與美,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簡歷:
文化大學美術系,碩士班
獲獎:
2014 /《鳳凰》油畫作品 / 北京台灣會館收藏,北京,中國。
2014,1 /「宜蘭美展」入選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臺灣。
2012,10 /「第十五屆聯邦美術新人獎」入選 / 聯邦文教基金會,台北,臺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ycR8BNd_M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