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晃遊者/
#心的旅程圖文完整全公開
中秋連假後,很多人對我去參加的 佛光山 佛陀紀念館 兩日禪修營很感興趣,最近終於把文章整理好了,完整文章同步刊登在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319鄉+、我的專欄 #島嶼晃遊者 中。
.
感謝蔡清華師兄全程單眼紀錄。也同步放上3張2013年我在印度菩提伽耶(Bodhgaya),佛陀悟道之地禪坐的照片。能在這如此動盪的一年,有緣參與這樣的營隊,讓心穩住,非常感謝朋友靜雯姐的邀請。
.
每年4到12月,非常推薦去斷斷電。
_____
佛陀紀念館/心的旅程:
【人生迄今遇過最具挑戰性的背包旅行,嘗試啟動心輪,讓自己與自己分開。】
今年,度過了一個很與眾不同的中秋連假,受朋友邀請,我報名參加了佛陀紀念館舉辦的「心的旅程」禪修營隊。
.
上半年的脫軌失序,讓許多正在進行中的事情都被迫按下暫停鍵,隨著島嶼的夏天疫情開始趨緩,邀約傾巢而出,忙啊忙的,不大有時間能好好沉澱,現在想想那形同是另一種失序。當時感謝過往緣分的延續與串接,短短兩天的閉關就這麼悄然降臨,把我過飽的電量應聲切斷,結束營隊,再充電的力道,遠超過我預期想像。
.
「心的旅程」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從2016年尾開始舉辦的長期性活動,於每年4到12月的第一個周末固定登場,每個梯次限額20到40人,年齡介於18到65 歲者,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都可自由報名參加。營隊雖然只有短短兩天,課程內容卻包羅萬象,從禪修體驗、茶席文化、抄經、跑香、繞塔、出坡、佛教藝術賞析、佛館深度導覽、品味蔬食藝美等,乃至佛門行儀的學習,可說非常豐富多元,這不是一般性的營隊,有緣者四方匯聚在菩提道上,從陌生到逐步相熟。
.
營隊一開始,當決定把禁語牌掛在身上(以示他人),把手機關機不聽不看任何可能重要的訊息時,即是我們選擇收攝六根的開始,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必須刻意與日常逆向而為,讓心來指揮五感,把先後順序調位,且如果沒有先清出位置,人何以放空,沒有空位,新的東西自然入不了心。
.
這轉換過程對我來說,挑戰度完全不輸任何一次我把自己丟到海外自助旅行所經歷的一切,只是這次跨越的不是地理上的疆界,是心理的,困難處在於更加無法預測。那感覺就像是把自己裝進背包裡,抵達起點後,漫無目的,惟自己需要和原本的那個自己拆夥,分開旅行。公路旅行到蠻荒內陸收不到任何訊號是蠻可怕的事,但和自己慣常的習與性分開,每往前踏一步,是新的開始,卻也是無盡的未知,人的內心,可能遠比世界上任何一片廣袤的原野都還荒涼,你會有很長的一段路得決心忍耐寂寞,直到訊號出現,看見路的盡頭。
.
還好,這趟旅程授課時每個遇到的法師們一個比一個幽默風趣,自然而然你就會被他們的分享給吸引,不管是剛開課時的佛門行儀,或接續下去的道藝聆聽,甚至是親炙大師的講覽,在佛館那些平時不會被特別注意到的幽微角落穿梭,課程被生動故事化,通往內心深處的路似乎開始越伸越長,左右偶爾出現指引的閃光,讓人開始期待著下一個路口還會再遇見甚麼。
.
佛光山的法師們行的是「人間佛法」,強調佛道不能只是修持自己,應擴及眾生,因此面對紅塵,弘法時他們亦動亦靜;行為舉止仍莊嚴持重,言談卻又能給人歡喜,那並不是容易的事。也因為這樣,課程氣氛總是在舒服的狀態下進行著,讓你可以把心鬆開自我探索,當卸下了身體的重擔,法喜就能順著每個當下的境,自然流淌進來。而對於出生在平時家裡會拿香拜拜、生活裡總是佛道交融、卻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我來說,這一切都在破除我對佛門、對法師、對修行的既定印象。
.
午後隨著如常館長的腳步,我們邊走邊聽了許多關於佛陀紀念館如何平地而起的故事,走動的過程,師兄也教導我們如何在行走時能夠自在調整步伐,「練習專注」是走路的藝術,當整個人只聚焦在腳步時,只會專心在那個對應的當下,這對於我們鎮日忙亂的生活是個極好的練習,走到一半如果遇到人就合掌微笑,掌心合併時你會感覺體內有股氣流在往下跑,不再事事大腦先行,練習收起我執與傲慢心。
.
走到十八羅漢前面時,館長分享起當時星雲大師為何決定要種植成排小葉欖仁的往事,也提及佛館正在蒐集《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一書中佛系熱帶植物的事……花草也生眾相。微風輕吹,秋意灑身,小葉欖仁層疊葉脈向光的地方長了又長,如今終究也長出了能庇蔭羅漢的傘蓋,我們踩著腳步經行,也間接享受了滿地清涼。
.
「習法,是為了知道因緣,真的理解了緣起和緣滅,心才有可能掙脫束縛。」
.
下午繞完塔,晚餐行過藥石(藥食),禪坐晚課因為秋高氣爽,我們幸運地得以從室內移到戶外進行。端坐夜空裡的佛光大佛座下,坐香、打禪、聽法。依照法師指導的「毗盧七支坐法」開始坐禪,他要我們藉由冥想,嘗試練習三件事:先讓嘴巴無語、去細聽見自己心的聲音、最後當個旁觀者練習不要回應讓心也無語。冥想過程,一旁民宅中秋夜烤肉的煙火聲與卡拉OK聲、還有山裡的野狗吠叫沒有斷過,但暫停了身口意的連動,當心中沒有了雜音,行禪過程我感覺內心是平靜安穩不受干擾的。
.
行禪後,我們持續圍坐在大佛下邊喝熱茶邊聽法師分享,體內的「四大調和」係指地、水、火、風,除了風水,還需地與火的加入,身體裡也有四季,緊貼著大地運行。覺知自身的狀態,乾坤裡會出現的天地、陰陽、日月方能達到相對的平衡。法師說,禪字,其實不難,就是順應自然,並與之共享生息,宇宙的起源,只關乎緣起和緣滅,一呼一吸間,生命都在不斷流逝,談死並不可怕,因為從出生之後,我們都已經踏在靠近衰老和死亡的路程上,只是我們都執著於「傾刻」,禪,是要我們試著去運用智慧,將傾刻串聯「成片」,一種更豁達的角度。
.
他也要我們抬頭看看當晚的月亮,當心中有日月,會明白月圓月缺,都只是星球對應方位移動後產生的盈虧,對月亮本身而言,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在追求炙熱的太陽,但人生好比月亮,要不被月明月暗所困,本來無暗復何明。
.
晚上,在108米高大佛座下的佛光樓內掛單,準備梳洗休息,午夜安靜躺在床上,回想第一天遭遇之種種,我的心思被拉回到多年前那一趟在印度的自助旅行。當時我和旅伴準備從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搭火車,前往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創設的垂死之家做義工,因為時間比行程預估的充裕,遂臨時決定中途在伽耶市下車,驅車前往佛教徒的四大聖地之一菩提伽耶(Bodhgaya),那裡是佛陀悟道之處。
.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先後記載過這個地方,朝聖中心摩訶菩提寺的後方,就是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和大菩提樹,原本的菩提樹已遭毀壞,那時看到的,是當年為了弘法,分枝到獅子國(現今斯里蘭卡),後再將成樹的分枝移植回來的樹木。當時我和來自全世界的佛教徒一同入寺朝拜大佛,佛陀的座像據聞是後來被西藏人鍍了金身,我手裡捧著鮮花,當下感到無比殊勝,隨後跟著繞塔七圈,並在大菩提樹下靜坐打禪……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下午在佛館大佛平台繞行的四座寶塔,分別代表了智、悲、願、行,也都清一色保留了最初印度式佛塔的建築形式,藉以和佛教傳進中國後,建築風格產生的變化作出區隔,那時摩訶菩提寺旁永遠都有人持夜紮營念佛,大菩提樹是明令禁止採摘樹葉的,因此永遠有人會在空地的垃圾堆中搶撿落葉,但當我坐在樹下打禪時,竟然先後有三片葉子被風吹落到我眼前,我將它們夾進日記本中帶回台灣做成書籤,至今仍舊是我閱讀時身邊最安穩的陪伴。回想這些過往歷程都和營隊裡的所見所學相互產生了連結,原來在很早之前我早已踏上了這趟心的旅程。
.
隔日起早,先在天臺跟隨法師行六氣操,此時日月正在置換,我們輕柔舞動身體,喚醒心腎脾肺肝與三焦,集合用早齋前,我獨自走到滴水坊旁的樟樹林,放空赤腳接收地氣,回想過往,泰半都是在旅行時赤腳,對我來說,那是處在一種極放鬆的狀態下才會想做的事。早齋完我們開始出坡,出坡又稱作普請,是佛門用語,意在邀請眾生進行勞動性的事務,合力創造一方淨土,當日我們協助整理林道,每個人都被分配好工具,我是負責拿耙子準備刮除草地上的落葉。
.
法師分享,出坡實際也是一種動中禪,當不語時,我們無法依賴用嘴巴詢問,自然會想辦法找其他方式解決問題,跟隨自己的心走,會知道如何去做,我耙著厚積的落葉,觀察到旁邊還有許多小花小草,如果不要一同刮落,那手勁就變得很重要,得隨時去調整節奏與力道。
.
抄經則是我最愛也最期待的課程。當法師在解說完抄寫要領後,大家提筆開始安靜的抄寫心經,用念的和用寫的感受天差地別,寫字時,你沒有糊弄或取巧的空間,因為一筆一畫,全都得按部就班慢慢來,此時必須摒棄心中雜念,專注當下透過細微的勾勒才能對準字體,此時佛義的經典也會跟著在心裡慢慢咀嚼。最後列上親友名字,代表你可以將這份殊勝迴向給他們,並祝福他們,我們的手抄心經幸運地將永遠被存放在佛剎的藏經閣中。
.
下午的茶禪一味,佛館則安排體驗了茶席文化,靜心喝茶,也是另一個能讓自己緩慢下來的方式。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得體,不只是一種規範,更是你每次在使用一身皮囊時做出的決定。涓涓茶水從喉頭流淌而過,平時工作需頻繁說話的我,才驚覺有多久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喉嚨。
.
上完課,參觀完特展,也代表旅程快要進入尾聲,兩天以來,館方也安排我們分別在樟樹林、禮敬大廳、佛光一滴、雙閣樓四處的滴水坊,享用了四種不同形式的蔬食餐點,體驗食藝之美,平時僧眾上齋堂用食稱之為過堂,意指吃只是一個過程,不貪不念也不重細節,且過午不食,因此我們特別感謝這所有費心的安排,讓人理解到蔬食並非只是粗茶淡飯,蔬果所能變化出的細緻與華美,不僅能讓味蕾反璞,同時也讓味覺變得更加敏銳,更能分辨出真實的滋味。
.
「我們不為任何大師而來,而是為自己而來。」
.
四大調和、五觀修行、六根清淨,躁動,來自我執,讓心和意念如如不動需要鍛鍊,這是一趟向內的旅程,透過旅程,更靠近佛,佛是人成的,因此也是更靠近了自己本來的面目。順隨因緣,當把自己全然交付給宇宙時,在同中存異,在異中求同,會發現,人生不過也就是重覆著歸零、啟程、再回來的循環,這是一輩子的功課,懂了,沿途,無處不適合。
_____
■ 心的旅程 線上報名網址:
http://signup.fgsbmc.org.tw/JHEART/index.aspx
■ E-mail:heartfgsbm@gmail.com
電話:(07)656-3033 轉4101
_____
齋明寺導覽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漢溪水紋巡禮》專書出版,透過文學家的筆觸,讓大家看到大溪最美好的事物,原來就在身邊,歡迎市民朋友帶著這本文學導覽手冊與相機,展開大溪地域體驗,感受大溪的魅力。
大溪是桃園文化的故鄉、歷史的起點,有豐富的木藝及水文化,是一個「水清木華」好地方。大溪最早稱爲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人稱大漢溪爲「Takoham」的音譯,後來先民順著大漢溪到此地開墾,將地名改為「大姑崁」;李騰芳中舉後,當地居民爲彰顯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爲「大科崁」,其後再更名為大溪。
大溪是全台最具文化深度的魅力小鎮,有齋明寺、普濟堂、月眉山觀音寺及蓮座山觀音寺等寺廟,也有大溪老街、城區的豐富文資;升格後,成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展現木製家具、神桌等木藝創作技術,也與街角館伙伴合作,深入在地,連結產業與文化。
目前推動「慢城‧大溪─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預算約3億9,000萬元,展現老街與舊城區風華;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聖誕期間,舉行連綿百年的社頭遶境及大溪文藝季,一覽大溪的宗教、人文及歷史魅力。
而大溪的生態及水文化,也是發展的起點。大漢溪上游為河階及河谷的地形,早期具有許多內陸河港,船隻可以一路往上游到三坑地區,也形成許多生態特點。
我們推動「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設置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並劃設月眉休閒農業區、申請康莊休閒農業區;規劃於溪洲設置低碳轉運站,推動石門水庫生態旅遊,並於大漢溪流域增設堤岸道路及自行車道,讓大家到大溪旅遊除了參觀老街、慈湖,也能體會大漢溪的生態之美。
此外,也舉辦大溪豆干節、月眉休閒農業區的茶花節、南苑的石門水庫熱氣球嘉年華及中庄的桃園國際風箏節等節慶,讓大家體驗大溪豐富的另一面。
齋明寺導覽 在 別讓一姐不開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姐勇闖京都大阪七日自助行 Day6
大阪周遊券第二天
#大阪科學館
類似臺中的科博館,不過規模小了許多,地下一樓買門票,一樓是入口、商店、用餐區,二到五樓才是展覽區。科學館裡每一層都有著不同主題,有行星運轉、顏色、光線、以及各種的科學原理。
在這裡有很多的互動體驗的科學實驗,雖然沒有中文導覽與說明,不過還是可以透過漢字看出一些端倪,一姐在這裡玩得蠻開心的,尤其在鏡子區玩得不亦樂乎!
9:30開門,大概可以安排一個早上,結束後轉戰另外一個地方,順便吃飯。
#天王寺動物園
動物園規模頗大,有各式的動物,無尾熊、企鵝、老虎、獅子、犀牛、河馬、長頸鹿,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可以看到「北極熊」,是台灣看不到的哦!另外當天本來要去看大象的,可惜大象已經早一步去當天使了。
這幾天大阪的氣溫真的很嚇人,一定要做好防曬、多補充水分,也許是因為天氣實在太過炎熱,動物園的人潮不多,不用人擠人,也可以近距離看清楚每一種動物。
#心齋橋
昨天來心齋橋主要是來搭觀光船、看跑跑男 ,今天則是可以比較悠閒的逛逛,順便來這裡吃晚餐。來到這裡真的是購物的天堂,眾多品牌、美食都可以在這裡一次享受。
在這裡的一個任務就是來 #阿卡將 ,本來滿心期待要來這裡大肆採購一姐的衣服、玩具,但是逛了一圈,其實滿失望的,衣服大多是中國製 ,那倒不如就去UQ買,價格也比較便宜;玩具也頗貴,價格bic camera比較便宜,滿5000還可以再打7%,結果只買了餅乾就離開了。
任務二: 厚鬆餅 #gram
一姐媽是個超級麵粉控,所以特別想要來吃一下傳說中的厚鬆餅,沒想到厚鬆餅不僅限時還限量,只有早上九點、下午三點、晚上六點提供,每個時段還只提供20個,每個時段提前一個小時拿號碼牌。
結果我們四點半來一整個撲空,為了要一圓一姐媽的夢想,決定先點一分培根鬆餅邊吃邊等,等到五點拿到了no.1號碼牌,六點準時吃到厚鬆餅。
培根鬆餅:鬆餅屬於表皮稍微酥脆,裡頭滿扎實有口感,吃起來偏乾,適合搭配奶油或者喝咖啡;培根是厚培根,吃起來頗過癮。建議下次來可以點甜口味會比較對味。
厚鬆餅:三個厚鬆餅端來時,一路端端端,看起來就超Q彈美味,一切開鬆餅很有彈性,雪白色的鬆餅真是太誘人,搭配一旁的奶油與糖漿,真的是絕配,完全沒有白等啊!
在大街上看到了三麗歐的專賣店,在門口看到有抽獎活動,支付$700就可以抽一張獎券,最大獎是hello kitty的行李箱,索性的讓一姐來抽一次,沒想到一姐抽完,店員使勁的搖鈴,拿出了三獎,是kitty的袋子,真是太幸運了不佔空間又實用,爸爸很滿意這個獎!
明天就要回台灣了,時間也太快了吧><
1y7m14d
#別讓一姐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