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業配 #這是新發現 #這是大感動
一切就從我感恩節收到了一個禮盒開始說起!
感恩節收到朋友送了一個「中華海洋HiQ」的禮盒,裡面主要是褐藻做的食材及醬料,身為一個幾乎天天煮飯的主婦我也就欣然收下了🥰!
這兩天因為身體不舒服也懶得煮,昨天晚上睡前龍龍說肚子餓想吃媽媽煮的麵麵,我一時也不知道要煮什麼,想到收到的禮盒裡有「褐藻昆布醬」和「褐藻刀削麵」,我就隨便煮了麵拌昆布醬、淋上一點禮盒裡的「褐藻甘鱻露」,結果龍龍大大滿意,今晚龍龍邀請了朋友來家裡玩,龍龍說太好吃了,他一定要吃這個麵麵、還要跟好朋友分享❤️❤️❤️。
小朋友來家裡我哪可能只請人家吃乾拌麵,回去人家媽媽會覺得我太小氣吧😅,而且昆布醬龍龍一個人就吃了半罐、要招待同學也不夠,所以就查了一下在哪買的,赫然發現他們有開一間「Hi-Q褐藻生活館」就在我們家附近,於是下午我就帶龍龍走了一趟,想說再去補點食材回來晚上好招待同學!
這一趟我換來了滿手的健康好物,還有大大的感動💖!
「Hi-Q褐藻生活館」分為一樓及地下室,一樓有他們家研發的產品,還有褐藻咖啡和褐藻餅乾,都是免費提供給顧客的,單純閒逛也不會有人逼你消費給你壓力,是個讓人感到非常自在的地方;但若你有興趣了解產品他們會很熱情的為你介紹,而且說明非常情楚。
地下室則是餐廳,有小火鍋也有單點料理,還有各種大小包廂,很快的我一定會再跟家人一起去聚餐,因為實在太喜歡那裏的環境和氣氛,非常親子友善,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起聚餐。
我一走進來就整個大大驚豔,是因為去年我辦乳癌防治公益講座時邀請到乳癌名醫 #江坤俊醫師 擔任講師,當時我有告訴他我家因為有癌症病史所以我很擔心自己,當時他大力推薦我吃「Hi-Q褐抑定」小分子褐藻膠囊增強免疫力,只是我聽完就忘了😅,但是一直記得他有告訴我自體增強免疫力就是預防癌症最好的方法!
直到今天我現場看到產品我才突然想起這件事,於是我請店員幫我介紹產品,同時龍龍也在旁邊很不客氣地大吃褐藻餅乾吃得很開心🤣,吃的多到媽媽覺得有有點丟臉,但店員很熱情,一直招呼他讓他整個非常自在!
因為之前江坤俊醫師就有推薦過我,所以既然來了我也順道買了很多健康產品,實際效果怎麼樣也是要吃了才會知道所以這我就不多說了,但是我對他們的品牌精神整個超級無敵大感動!
中華海洋生技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便以「褐藻專業研究」為核心,致力於生產高品質海鮮與海洋系列保健食品。今天我在門市裡看到各種新鮮急速冷凍的漁獲,都是來自於他們飼養最純淨、健康、飼養過程完全零投藥、位於屏東的漁場。
為了向更多人推廣健康理念,他們在2019年的夏天成立了「Hi-Q褐藻生活館」,透過台灣第一個結合褐藻主題與社會服務的平台,讓大家可以在這裡採購健康食品、享用健康美食,更棒的是,這間公司推廣公益不遺餘力,大家在生活館的消費能夠實實在在的幫助許多公益團體!😍😍😍
在生活館我整個煮婦魂上身,瘋狂買了一堆保健食品和健康食材醬料,因為實在太好買,而且我們前一晚就已經先嘗過褐藻醬料的好味道了,真的是會無法克制的什麼都想要!但真正讓我驚喜感動的還在後面!
結帳時,店員問我要不要買「厚道禮卷」?我問那是什麼?原來只要買他們推出的厚道禮卷,不但整個生活館任何產品都可以消費抵用、沒有使用期限、而且購買金額加送10%回饋金!!!重點是,所有厚道禮卷的金額他們會100%全數捐給公益團體,幫助癌症、兒童、身障相關公益單位!
這代表只要用厚道禮卷消費,消費者會得到回饋金,不限期限可以全額使用,還能夠順道做公益!這讓我實在太感動了,怎麼能不夠買好買滿的支持啊!!!
今天我除了買了全家人包含西螺阿嬤的保健食品外,龍龍要的「褐藻昆布醬」、「褐藻刀削麵」、「褐藻甘鱻露」,我還買了冷凍的龍膽石斑魚頭、魚下巴,還有金目鱸魚排;回家用褐藻甘鱻露和一點點冷壓初榨橄欖油刷上魚排,用氣炸鍋200度烘烤10分鐘,我發誓,這是我們吃過最好吃、最嫩、鮮味最夠的魚排!
一開始我只烤了兩條給小朋友一人一條,結果他們說太好吃要我馬上緊急解凍另外兩條再烤第二輪!除了麵麵要拌上褐藻昆布醬之外,煎蛋也被龍龍指定要塗上厚厚的褐藻昆布醬,兩個孩子全部吃光!
這是一趟身心靈都非常收穫滿滿的體驗,一定要分享給大家!誠摯推薦大家上他們官網好好了解一下他們,有機會去一趟生活館,這絕對是一趟非常值得的購物用餐體驗!
然後,他們賣的 #褐藻梅酒 也超級無敵好喝,超適合媽媽自己在家小酌啊~~~~
📍Hi-Q褐藻生活館
❤️官網:https://house.hiqbio.com/c1.asp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123-1號1樓
❤️電話:02-2747-002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龍 膽 石 斑 癌症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轉傳]看看大陸高二生的文章 ——
{原文即為繁體字(有點怪 難道現在流行繁體?) 僅修正部份段落和將原文部份佔半格的驚嘆號和問號改為全文一致的全格標點符號}
一個高二學生的文筆!
「吃」 長春二中高二三班 宋輝
下嘴唇落地,上嘴唇頂天;一臉愚昧,一臉貪婪!
一說吃,荷爾蒙瞬間飆升,植物神經立時紊亂。
啥能吃?
從海底吃到海面,從海面吃到沙灘。
從沙灘吃到平原,從平原吃到高山。
從山頂吃到山洞,從山洞吃到雲端。
天上廣寒宮,陰間閻王殿。
還有中國人不能吃的嗎?
七大姑八大姨,七大碗八大盤。
七大葷八大素,七大嗆八大拌。
七大熱八大冷,七大炒八大煎。
河豚海豚,明知劇毒拼死吃,蠍子蜈蚣,雄黃泡酒勺中顛。
蜘蛛蝙蝠,沒肉就嚼皮和骨,果子狸穿山甲,有毛沒毛一塊兒涮。
燕子口水猴的腦,童子尿液人胎盤。
雞鴨幼雛未破殼,蟑螂靚湯好新鮮。
名字聽得直噁心,視頻看了要瘋癲。
三條腿的不吃銅鼎,四條腿的不吃桌面。
兩條腿的不吃圓規,一條腿的不吃雨傘。
啃動的就嚼,一簞食矣一瓢飲,嚼不動也咽,飽口福兮肥肚腩。
羊血羹最利好手腳冷,王八湯調理胃中寒。
土撥鼠緩解脖梗子硬,驢三件最治褲襠裡軟。
補肝的補肝,補膽的補膽。
補闌尾的補闌尾,補胰腺的補胰腺。
補女的補女,補男的補男。
補明星的補明星,補高幹的補高幹。
舌尖上的中國,中國站立在 站立在舌尖兒上面。
這是病,老難治了,大嘴麻哈找死綜合征,熱搜一種藥,伸腿瞪眼丸。
直吃得,華夏恐慌鬧非典,直吃得,封城封路防肺炎。
君不見,酒池肉林,商紂王吃得江山重易主;
君不見,一騎紅塵妃子笑,吃出個馬嵬坡絕命楊玉環。
君不見,吳王僚貪戀西湖醋魚風味美,怎能料公子光驚天陰謀“魚腸劍”。
君不見,周公瑾美酒佳餚群英會,兵不血刃,將蔡瑁張允人頭賺。
君不見,曹孟德青梅煮酒論龍蛇,劉玄德虎穴屈身謀機變。
君不見,弦歌雅意項莊舞劍為索命,丟魂喪膽漢劉邦捨命逃出鴻門宴。
君不見,觥籌交錯千杯少,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君不見,孫二娘妖豔撩人孟州道,請君大快朵頤叉燒包裡人肉餡。
醉而忘憂啊,輕管柔弦;愁雲慘霧啊,陰謀頻現。
香氣繞梁啊,偷魂的無常;謹慎赴宴啊,奪命的請柬。
大詩人發明了東坡肉,小百姓整出個地三鮮。
麻臉婆烹出麻婆豆腐,
巧媳婦燴出巧嫂米線。
下到草芥小民,上到帝王官宦;廣到地名人名,寬到歷史事件。
每一個節日都有一種吃食相對,餃子粽子,月餅湯圓……
每一個人生節點都要把手中酒杯斟滿,出生宴 百日宴 謝師宴 喜慶宴 喬遷宴 辭世宴……人生何時不饕餮?
生離死別都聚餐!做鬼也做撐死的鬼,閻王面前也肚兒圓。
吃出個癌症前傳,吃出個遍地腥膻。
吃出個人分貴賤,吃出個人性斑斕。
百姓吃百味,公僕吃公款。
大盤子一甩豪情萬丈,酒杯一端政策放寬。
吃光了樸素勤儉,咬碎了自律清廉。
火鍋底燒得民怨鼎沸,筷頭子直戳法律尊嚴!
酒醉的探戈三步四步,蝙蝠湯喝出了生死一線!
後事之師,前車之鑒!
十七年前的災秧,和今天還藕斷絲連。
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不是傻瓜定是個蠢貨!
被自產的災難肆虐兩次的群體,上帝都不會把你憫憐!
遠離那些大嘴麻哈找死綜合症吧,雷劈他,會連累你。
譴責那些野生動物的吃死鬼吧,飽了口福,全沒了心肝!
可別和那種人交朋友,他請你吃飯,都是閻王爺的私家菜;
可別和那種人做夫妻,說不定哪一天,他把你插一根竹簽,撒上 點兒孜然……
傷心古琴台,寒風悲催了焦尾弦斷!
傷感黃鶴樓,浮雲遮蔽了日暮鄉關!
兩江不絕淚流滿面,三鎮兒女徹夜難眠。
封城封路難封天問,禍水泄地誰釀的災難 ?!
有人把潘朵拉魔盒當做玩具,愚氓不作為按下了開鎖鍵。
武漢不哭,九省通衢,沒有死結的路。
武漢不怕,兩江碧水,沒有潤不綠的山!
武漢不愁,春風化雨,還是萋萋芳草;
武漢知道,陰霾霧散,依舊歷歷晴川!
請對這個世界懷有敬畏之心吧,天地有道,回歸自然!
人有敬畏,行有所止;仁柔寬博,路行長遠!
請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吧,
殺戮違背了人性的良善。
請把這世界活成慈悲道場,
請把自己活成愛的光源!
請對白衣天使們獻上我們誠摯的敬意,慷慨悲歌,面對國難!
為自由拓路者,不能讓其困頓於荊棘;為眾人抱薪著,不能讓其凍斃於嚴寒。
請為三江重鎮祈禱吧,和煦的陽光,總會照亮武漢!
華夏兒女,血脈相連,黑夜中有燈,風雨中有傘!
該反思了,重來的禍端;該變化了,疫情的拐點;
我該給大家發藥了,每人兩片——”好想出去丸”!
2020年2月4日於北京
龍 膽 石 斑 癌症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