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新增28例本土、4例死亡;疫苗施打登記平台明將結算,確認者將收到預約簡訊通知;餐廳內用僅剩澎湖開放,中央稱細節可由地方訂定】
台灣今(11)日新增28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案例、3例境外移入與4例死亡案例。本土案例中,15例為已知感染源、9例關聯不明、4例調查中。疫苗施打意願登記平台明(12)日將進行結算,第9類重大傷病者、50歲以上已登記民眾將於13日至15日收到簡訊後進行預約,最快於7月16日施打AZ疫苗。
指揮中心預計7月13日起,將進行部分行業適度鬆綁,並提出相關的防疫指引,包括餐廳、夜市或百貨公司的美食街等部分餐飲場所,得有條件開放內用。從8日宣布以來,許多縣市政府紛紛表示不願跟進,連原本宣布開放內用的台南市、屏東縣、金門縣等縣市,都紛紛取消開放計畫並維持外帶,目前全台灣僅有澎湖縣開放餐廳內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對此做出解釋:「防疫指引框架是全國一致,個別細節可由地方自己訂定。」
■新增本土28例,疫情持續趨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之28例本土病例,其中10例為居家隔離或期滿檢驗出陽性,以今天的確診案例來看,疫情雖持續在低點,但今天也仍有18例為新案例,需要調查。陳時中也分析今天確診案例中,15例為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10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2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1例、桃園市2例,新竹縣、彰化縣及台中市各1例。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2日至6月22日,確診日介於5月25日至7月6日,死亡日介於7月7日至7月9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9日累計公布13,98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80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4.4%。
■50歲以上民眾、重大傷病者,最快7/16接種AZ疫苗
負責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出席記者會表示,未來的3週內施打疫苗種類皆為AZ品牌,若選擇其他種類疫苗則要等到第四輪以後。日前已開放第9類(18至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50歲以上民眾意願登記,將在明(12)日下午5點做第一輪收單。代表明天下午5點前,有在意願登記平台上勾選「願意接種AZ」的人才會進到下個預約流程;若先前不是勾選AZ疫苗,也可以在這兩天進去做修改。
唐鳳表示,若已經在上面預約登記過,紀錄會一直保留下去。勾選「願意接種AZ」的人,將會在7月13日至7月15日收到簡訊並得到預約資格,預計在16日開始進行接種。唐鳳也提醒,簡訊只會從1922做發送,不會有其他號碼,以免遭詐騙集團利用。
■醫護、機師和孕婦將優先施打第二劑莫德納
台灣目前莫德納疫苗已到貨330萬劑,截至昨(10)日已施打136萬劑,針對剩餘的疫苗將如何分配?陳時中表示,會保留一定劑量給特殊族群,如醫護、機師和孕婦,讓他們盡量在第一劑接種完最短時間過後就打第二劑。至於全台不分廠牌,第一劑疫苗接種人數已達340萬人,但第二劑僅7萬2,321人接種,指揮中心表示將根據預防接種組的建議,把第二劑時間往後拉,目前目標是希望讓接種第一劑的人口涵蓋率愈大愈好。
目前僅有輝瑞BNT疫苗可供12至18歲青少年施打,被問及民間採購的BNT疫苗若到貨,是否會開放青少年接種?陳時中表示,距離到貨還有一定時間,各種實驗都還在持續進行,但如果到時只有BNT能打,一定會保留給學生施打。至於民間採購的BNT疫苗進度,陳時中仍表示,若有最新進度就會對外報告。
■餐廳內用各地解封不一致?陳時中:中央地方共同負責
指揮中心於8日公布部分行業提出適度鬆綁的防疫指引,包括部分餐飲場所得有條件開放內用,但這兩天許多縣市政府並不願鬆綁,仍維持外帶。連原本宣布開放內用的台南市、屏東縣、金門縣等縣市,都紛紛取消開放內用並維持外帶,目前全台灣僅有澎湖縣開放餐廳內用。各縣市規定不一致,外界質疑與指揮中心日前針對三級警戒所說的「全國一致」原則不同。
陳時中解釋,「框架是全國一致,個別細節可由地方自己訂定,這是中央跟地方共同負責的架構,」現在三級警戒適度鬆綁,中央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內用,地方政府可以根據中央標準,根據實際的狀況,因時、因地訂定執行規定。目前為止,全台僅剩澎湖縣開放內用,陳時中表示:「對於地方政府的判斷都尊重。」
比較各國解封情況,國外多是民眾希望儘快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台灣卻在公布微解封後,民眾多傾向維持既有管制措施,為何會有如此差異?陳時中認為,國外如美國封了一年,相關限制很多,民眾就對於解封很渴望。台灣管制時間相對短外,過去有一段時間沒有確診個案,後來出現疫情後反應就會更謹慎,還是會在經濟發展與防疫疲乏中取得平衡。
■Garmin員工確診引發北桃互槓,陳時中緩頰:時間差導致爭執
日前1名住在新北市並於在桃園Garmin龜山廠工作的女員工(案14860)確診,意外引發台北市和桃園市府舌戰。桃園市市長鄭文燦指該名女員工的感染源頭是其住在台北的丈夫(案15108),但女員工確診後,北市卻未在第一時間內匡列其丈夫,導致丈夫在6月28日還去上班並造成該公司內多人確診。台北市府發言人黃瀞瑩則反駁,台北市在第一時間就匡列女員工的丈夫。
陳時中今日於記者會上主動說明此案始末,指女員工(案14860)在6月29日檢驗陽性,其丈夫(案15108)在當天被告知隔離,直到7月3日都沒有症狀,但在7月2日進行接觸者採檢,並於7月4日研判確診。可以確定的是,台北市確實有做接觸者匡列並於第一時間上傳,同時將他列為居家隔離。
至於女員工丈夫在6月28日是否有上班但沒有報告?陳時中解釋,規定是無症狀者以採檢日往前推3天內為可傳染期。女員工丈夫6月28日確實有上班,但這是雙方講法上的誤差,「他(女員工丈夫)是6月29日起沒有去上班,說6月28日去上班也沒錯,那時間不是可傳染期就沒匡列。」
陳時中強調,此案為時間差1天所引起的爭執,希望各縣市在疫調上能夠互相體諒。跨區域有很多事情仍需要大家互相合作、提高警覺。
(文/林雨佑;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何柏均;攝影/林彥廷、中央社)
#延伸閱讀
【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從Alpha到Delta,19個月內4大重要變異怎麼發生?疫苗保護力追得上嗎?】https://bit.ly/2UsxWeK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三級警戒 #微解封 #疫苗 #AZ #莫德納 #BNT #疫苗登記平台 #疫調
龜山區人口分布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 #臺北盆地 #山腳斷層
大臺北都會區潛在地震可能性
你是否做好準備
數百年來,台北沒有經歷過位於都會區下方的「直下型地震」。相較於台灣其他的活動斷層,山腳斷層在50年內發生規模大於6.6地震的機率為20%。20%說高不高,然而,大台北地區人口超過800萬,又有將近7成的老舊建物,外加政府機關、許多企業的總公司都聚集在此。種種原因,都讓這個不起眼的20%,成為大台北無法承受的風險。
對於「震源情境小組」來說,設定地震規模的關鍵,在於山腳斷層會怎麼破?山腳斷層分成南北段,南段從北投的復興崗站延伸到新莊,北段從北投到金山出海。科學家思考的關鍵是:全段都動,規模高達6.9,但機率不高;如果是分段的話,就要決定是南段抑或北段動。在討論過後認為,南段通過五股、蘆洲、新莊等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比起人口較少的北段來的衝擊更大。所以最終選擇南段錯動。再根據斷層幾何型態計算後,得出會釋放規模6.6的地震。
山腳斷層錯動引起的地表加速度分布。在設定的震源情境下,再加上台北市的場址效應等地質因素,會造成16個行政區的震度達7級以上。包括新北市的五股、三重、蘆洲,台北市的士林、中山、大同,以及桃園市的龜山等區。資料來源:震源情境小組
規模設定好了,接著要推算各地區震度。震源情境小組考慮了地殼的特性,像是台北盆地土質鬆軟,如果地震就會像布丁一樣不斷甩動,使的地震波被放大,這種「場址效應」也需要納入考慮。
帶領震源情境小組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點開動畫向我們說明地震波的傳遞過程。山腳斷層約12公里深,破裂後,可釋放規模6.6的地震。動畫模擬山腳斷層南段由北往南破裂,地震影響由台北市、新北市到大桃園地區。畫面上如漣漪的光圈,代表著地震波的擴散:在地震發生的前5秒,新莊、泰山等地的振幅都很大;10多秒後,地震波離開台北市,桃園開始有振幅出現。
https://www.twreporter.org/a/earthquake-simulation
龜山區人口分布 在 Kolas Yotak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豪雨沒有放過桃園,大雨過後,都市裡的公園草地滿是泥濘,排灣的年輕人跳的勇士舞必須騰空跳躍,腳一著地就可能因為高低不平的爛泥滑倒,他們還是勇敢跳完。這是第三年桃園市的排灣族人舉行祭典。
有些人好奇(或質疑)都市裡為什麼要辦祭典? 要參加祭典為什麼自己不回鄉下? 通常對原住民族有很多過於浪漫想像的人就可能會嚴厲的評論:「都市裡的祭典根本不是祭典! 」
都市裡的原住民族恐怕不會同意這樣的論點。
都市原住民族比較少見集中型的居住型態,大多散佈在各地,住在公寓裡,截至2017年5月底止,設籍桃園市的原住民族人口高達7萬790人,其中排灣族人佔5527人。但這5千多名排灣族人分布在龜山、觀音、中壢、八德、新屋、龍潭…..大多數的人每天在工地打拼,謀生,很難相見。
一年一度的祭典,讓族人可以在祭典前找到一個可以集會的理由:排灣族的年輕人必須要從各區集合一起練習跳勇士舞、學唱古調、用排灣族語背歌詞、祭師要在下班後跟部落裡的老人家反覆學習祭詞、大家必須要每周開會排練、大家要集思廣益刺福球使用的長竹竿要如何取得…..準備祭典的過程,比祭典當天的呈現更加重要。
緊緊地把各地的排灣族人拉在一起,過程中不覺得辛苦,反而前置期的開會,看見很久不見的親人朋友,聊天、插科打諢,內心得到慰藉,在都市裡的下一代學習部落裡的知識,就算只有一點一滴,也能積沙成塔。這是都市裡的原住民族很大的感動,與治療。
過程比結果重要,這是都市原住民族不得不繼續在都會區打拼時,得以喘息且欣慰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