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陷的復興 - 日本311地震劫後復原追蹤報導 (05/02/2016 公共電視)
http://vod7.pts.org.tw/cate/1
日本311地震,造成日本史上受災範圍最大的土壤液化災情,就連距離震央三、四百公里遠的東京附近地區,都難逃沉陷危機。
至今五年了,有些土壤液化區,還在進行防治改善工程。有些房子沒有復原,就算大部分居民已恢復正常生活,還是憂心下一場地震來襲,會不會再發生沉陷危機,家園沉陷之後,日本是如何復興,又遇上哪些難題?
沉陷的復興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攝影/剪輯 劉啟稜
東京,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繁忙城市,超過1300萬居民,相當於全日本十分之一人口。從小漁村蛻變為日本首都,都市開發建設,逐漸往大海與鄰近區域擴張。
位在東京灣東北方的千葉市,距離東京市區約五十分鐘車程,是首都重要的衛星城市。311地震時,千葉市美濱區瞬間發生土壤液化,地鐵站前的廣場,道路龜裂、泥漿噴出,泥沙淤積厚度達到20-30公分,美濱全區受災道路約達44公里,交通系統嚴重癱瘓,連帶整個城市的運作都大亂。不只如此,土壤液化導致地下水壓上升,下水道人孔蓋被擠壓浮起,管線也被拉扯斷裂,使得家庭廢水四溢。
修復不只是恢復城市原貌,千葉市在站前廣場,灌入三公尺深的混凝土漿,進行地盤補強,並且花了一年多時間,投下十七億日幣,重建防災型下水道系統,首先將管線連接頭改為可撓式(軟性、可彎曲),當強震來襲時,可以上下搖動不會斷裂,另外也加重人孔蓋重量,以抵抗地下水壓升高。
311地震,讓東京灣周邊42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液化災區,長期研究土壤液化的東京電機大學安田進教授分析,東京灣發生土壤液化的區域,大多是填海造陸的海埔新生地,地質相當軟弱,再加上這次地震搖晃時間長達3-4分鐘,才導致嚴重的土壤液化。
千葉縣浦安市是這次災情最慘重的地區,有86%的土地發生土壤液化,光是清出的噴砂量總共就有七萬五千立方米,可以堆滿208座25公尺的游泳池,浦安市從1960年代後期到1980年期間,陸續進行填海造地,這次所有的海埔地都出現液化災情,共有8700棟住宅受損,大部分居民在購買房屋時,不太清楚土壤液化的風險。
朝野夫婦十二年前買下浦安市的房子,由於這裡社區規劃完善,離東京市區近,又可以避開擁擠,沒想到尋求優質住宅環境的夢想,卻因為一次地震而幻滅。
地震之後,他們發現房屋傾斜下陷,住在傾斜的房子裡,會頭暈、想吐、不舒服,於是他們花了將近五百萬圓日幣,用千斤頂將房屋扶正,再將噴砂的地方用混凝土補強,現在房子勉強能居住,但生活的社區有些不一樣了。走出家門,路面因為下陷有點高高低低,目前還有20%道路還沒修復,而街頭巷尾部分鄰居,由於房屋受損太嚴重,只能拆屋等待重建或賣地搬家。
來到神栖市的豐田區,也是同樣情形,豐田區原本的地盤相當堅硬,因為曾經被開採砂石拿去當建材,要蓋住宅時才又再回填,這一來一回的人為擾動,終於惹禍上身。
經過五年時間,豐田區仍可見到歪斜、荒廢的房子,零零星星佇立在田間,部分沉陷的土地,已經成為水與荒草的世界,土壤液化修復,需要大筆財力,當居民無力負擔時,最後只能選擇棄守家園。
東京電機大學的安田進教授表示,像這種回填地或海埔新生地,在地質條件不良的情況下,只是將房子扶正復原,難保能安然度過下一次地震考驗。
為了防止土壤液化災難再次發生,外加311地震造成的土壤液化面積過於廣大,有將近27000戶的住宅受災,於是日本的災後重建策略,不再只著重個別住宅的補強,而是以改善整體區域為考量。日本國土交通省首次推動「市街地液化對策事業」,只要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尺的區域,而且該區域內有十戶以上住宅,其中有三分之二居民同意實施土壤液化防治對策,中央政府就給予經費補助。而可以選擇的工法有兩種,分別為地下水位調降工法及格子狀地中壁工法。
土壤液化三大要素,高地下水位、疏鬆細砂、地震強烈外力,當其中一個要素水排除,就可以避免土壤液化,日本根據過去經驗發現,只要地下水位低於2公尺,就鮮少發生土壤液化,為了保險,地下水位調降工法,就將設定水位降到3公尺。
抽得太少沒有達到效果,抽得太多反而會造成地層下陷,三公尺是剛剛好的距離,但這不是說做就做,也不是每個地區都適合,面對不同地質,必須採取不同因應之道,每個地區都得經過詳細的地質調查與實驗。像是千葉市針對土壤液化的區域,每隔200公尺進行地質鑽探,因為有可能只是隔條街,地質狀況就不太一樣。然後再花上一年時間進行模擬實驗,確認抽出地下水不會造成地層下陷,才開始施工。
在日本,私人住宅的補強修復由個人負擔,政府會按照房屋受損程度給予小額補貼,如果是在公共區域施工,則全由政府出資。由於地下水位調降工程,全數都在公有道路上施作,附近住宅地下不需要埋設排水管,地下水位就會連帶下降,達到防治效果,因此工程費居民連一毛都不用出,未來只要分擔抽水幫浦的管理費用。
目前在神栖市、千葉市等地,都採用地下水位調降工法,而浦安市政府表示,因為浦安當地的地質條件鬆軟,擔心抽取地下水位可能引發地層下陷,於是選擇使用格子狀地中壁工法。
將水泥柱排列而成的牆面,埋入住宅與住宅間及住宅和道路間的交界處,以十幾戶到百戶為一個區域,形成一個格子狀地基,藉此減緩地震帶來的震動幅度,這種工法費用相當高,若以一百戶為例,格子狀工法至少需花費十一億日圓,除了部分由政府補助,每戶居民還得自己負擔大約200-400萬日圓,尤其這個工法是全球首創,實際效果如何,居民與學者都有疑慮,許多人陷入做與不做的兩難。
五年來,浦安市一直難以達成共識,直到2016年4月,才有一個區域的住戶們決定嘗試,有居民期待土壤液化防治工程讓土地回春,有居民早已等不及放棄離開,還有人在等待更好的對策。
填海造陸五十多年,浦安市面對全面性土壤液化的考驗,預計投入至少600億日圓,相當於140億元台幣,希望讓城市全面復興,復興之路很漫長,那到底什麼才是這片土地原來的樣貌?
在東京灣僅存的濕地裡,水鳥自在棲息,這是填海造陸前,沿岸土地原來的樣貌,一次地震,見證了日本東京灣的發展史,震出人們在各地土地上開發的痕跡,在東京灣旁,新的建設又拔地而起,人們將持續和土壤液化奮戰,從日本到台灣,土壤液化這堂課,是人與大自然間,一場無止盡的學習。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 沈陷的復興專輯網路有直播頻道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L9T2tetMQ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 沈陷的復興專輯完整文字影影像內容: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沉陷的復興…
公視 我們的島【沉陷的復興】
05/02(一) 22:00首播
05/07(六) 11:00重播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