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不能罵,現代孩子要如何管教?
在強調愛的教育的現代,總是有父母無力的吶喊,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如何管教?這真是父母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打罵,怎麼會等於是管教呢?
那次跟朋友們分享完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講座之後,有位媽媽舉手發言問:「老師,您有沒有遇過真的很想打孩子的時候,那時您怎麼辦?」我跟她說:「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阻止他做危險的事。我打過他的手心或屁股。但長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跟我說:『媽媽,以後我做錯的時候,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打會痛,罵不會痛。』當他跟我這樣說以後,我知道長久以來跟他好好說話得到了顯著的成效,才兩歲半的他,不但可以清楚表達出心中的想法,也知道媽媽是一個可以商量,可以對談與信任的人。從那以後,我沒有打過孩子。」
在我小時候,也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印象,雖然兄弟姊妹很多,但因為父親特別疼我,他總是說我小時候的事情給我聽,帶著我出門去買東西。對照現在的教育方式來看,就是溝通與陪伴。
不管跨越多長的年代,不用打、不用罵的方式時,孩子到底要怎麼教:
一、好好的說話
只要可以跟孩子好好的說話,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父母常常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不想也不願意跟孩子溝通,只希望孩子盡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只希望孩子會乖乖聽話、聽從安排。當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時,不是愈來愈沒勁,就是愈來愈叛逆,跟父母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孩子犯錯了,沒做好,也不需要罵孩子,因為說話的方式和口氣不同,孩子自己也可以分辨。有些父母很喜歡罵孩子笨,孩子也就真的如他們口所言,被愈罵愈笨,愈罵愈沒有自信。
親子之間如果在平常就養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父母從平常溫和的口吻變成急促、嚴厲,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可能做錯了。
我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因為壓力大,同時也寫散文投稿抒發情緒。指導教授要我把論文和散文都給他看,有一次教授在回覆時,在黃色便條紙上寫著:「尚瑞君,妳左右腦發育不平衡。」這幾個字讓我看了膽顫心驚,居然讓教授連名帶姓的留言,用很輕的文字卻說著很重的話,自己當然是痛定思痛的馬上發奮認真寫論文。
孩子沒做好或是做錯了,父母只要改變平常習慣相處的方式,孩子透過觀察與自省的反思,就可以知道自己可能犯錯了,父母只要適時的糾正,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真的不需要打或罵。
父母要養成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不要用情緒教養孩子。家人有雙向穩定的交流模式,孩子才能在安全感具足的環境中,安心的學習與成長。因為長期跟孩子好好溝通與說話,現在兩個青春期的兒子,都有良好的思辨力與口說能力。
二、設立規矩與界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雖然是一顆種子,要尊重他原本的質地。但不是放任孩子隨著本性成長,因為環境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被狼叼去養,就會養成狼行。
要把孩子養成可以在群體生活適應良好與付出自我能力的人,當然就是要讓孩子遵守人的規矩與法則。在家要設定家裡的規矩,在外面要遵守環境的規則。帶孩子融入社會的運作,帶領孩子慢慢的社會化是父母的責任,孩子要用自己的身心靈去接觸這個社會。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擺盪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拉扯,但是規矩與界限,可以讓孩子明確的知道,自由與獨立,都是要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要自由,同時要承擔責任,孩子要學著把自己照顧好,負起自己生命的責任。
現在父母最頭痛的事,大多都和孩子使用3C產品有關。讓孩子做好該做的事,比方說寫完作業、做完家務,才可使用3C產品。使用時間到了,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停用,孩子才不會賴皮。
三、保持孩子應變的彈性
多跟孩子分享看過的書、聽過的新聞,讓孩子在遵守家庭與社會規範的同時,可以保持應變的彈性。
孩子的世界不是只有讀書和遊戲就好,他還要學會好好地照顧自己與家人,並對人付出愛和關心。孩子在遵守規則的同時,需要有保持應變的彈性。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就是有隨機應變的彈性,所以要多鼓勵孩子閱讀與分享新聞時事。
不要讓孩子以自己為尊,要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群體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扮演,他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諧的融入不同的群體中生活。
四、父母以身作則就事論事
跟孩子討論事情,父母要以身作則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無限上綱孩子的過錯。要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而不是把單純的事件過度解釋而複雜化。
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模範,要教好孩子,大人自己要先做好榜樣,這是孩子在幫助我們糾正生活上的偏差與習慣。
五、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以前還沒有結婚時,聽到同事說:「現在孩子太精明了,我女兒會跟我說,媽媽您不能打我或罵我,我們老師說可以打113專線,我覺得明明是孩子在精神家暴我!」
現在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被孩子精神家暴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孩子把妳氣得半死,妳說:「我真的很想打你時!」他們往往火上加油還挑釁的回:「妳打啊!妳打啊!」這時候,即便是要受內傷,妳也得忍住這口惡氣,因為真打下去,痛的是孩子,痛苦的是妳,後悔的是妳,要收拾更麻煩的善後還是妳。
不要讓歹戲拖棚的方法,就是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當不能就事論事時,就先冷靜一下,離開現場,事後再來解決問題。這也讓孩子看到了,父母在努力地學著,忍住與轉換自己的情緒。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小宇宙,都會不停的自己爆炸,但我們要忍受住自己的爆炸,而不去炸傷外界,這個自制與自律的能力,就要靠父母學著察覺情緒與轉換情緒,示範給孩子學習與模仿。
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可以靠著對童年幸福的回顧,餵養自己一輩子。相反的,童年有太多傷痕的孩子,卻可能要花上一生去修復童年所受到的傷害。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資產,請好好地善待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善待你自己。
孩子要管、要教,要引發孩子的榮譽心與羞恥心,要指導孩子做正確的表達與做選擇,當孩子慢慢有成功的經驗,有自信心時,就不需要打、不需要罵。打是暴力的抒發,只會讓孩子有樣學樣,而罵是言語霸凌,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刀,而且常常是雙面刃。
大人真的要管好自己的行為和嘴巴,給孩子做好榜樣,就可以少了很多的紛爭,多了很多幸福的時刻。當孩子有不適當的言行出現時,只需要適時的關懷和提醒,好好地跟孩子說,孩子就可以把自己做好,照顧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磨人的,他們磨著我們的耐心與抗壓性,愈磨就愈磨成了成熟與睿智的人。
被封為全球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讓天賦發光》這本書寫著:「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和自身的天分,以幫助他們擁有充實人生,並成為有熱情、有生產力的公民。」
不管是教育還是教養,都是要協助孩子去找尋他的亮點,讓他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不但照亮自己,也幫助別人,可以跟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可以過著問心無愧又安居樂業的生活。不要打罵孩子,多用鼓勵與啟發的方式,協助他成長,讓親子的人生,都可以正向的加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光臨臺灣吧 #動畫世界史 一說到 #五四運動 你可能會想到 #白話文運動 #德先生 #賽先生 但其實 #打破家庭的制度 追求個人自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許多知識分子像是 #傅斯年 #陳獨秀 也紛紛抨擊傳統家庭制度 將孝道視為垃圾 #好叛逆啊 _ 但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國際局勢 也...
「113精神家暴」的推薦目錄: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衛生福利部- ☎️113☎️ 你也可以幫通報‼ (內文有不同語言 ... 的評價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再再更新打113錯了嗎⋯⋯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113精神家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113精神家暴 在 113精神家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113精神家暴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能打、不能罵,現代孩子要如何管教?
在強調愛的教育的現代,總是有父母無力的吶喊,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如何管教?這真是父母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打罵,怎麼會等於是管教呢?
那次跟朋友們分享完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講座之後,有位媽媽舉手發言問:「老師,您有沒有遇過真的很想打孩子的時候,那時您怎麼辦?」我跟她說:「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阻止他做危險的事。我打過他的手心或屁股。但長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跟我說:『媽媽,以後我做錯的時候,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打會痛,罵不會痛。』當他跟我這樣說以後,我知道長久以來跟他好好說話得到了顯著的成效,才兩歲半的他,不但可以清楚表達出心中的想法,也知道媽媽是一個可以商量,可以對談與信任的人。從那以後,我沒有打過孩子。」
在我小時候,也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印象,雖然兄弟姊妹很多,但因為父親特別疼我,他總是說我小時候的事情給我聽,帶著我出門去買東西。對照現在的教育方式來看,就是溝通與陪伴。
不管跨越多長的年代,不用打、不用罵的方式時,孩子到底要怎麼教:
一、好好的說話
只要可以跟孩子好好的說話,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父母常常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不想也不願意跟孩子溝通,只希望孩子盡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只希望孩子會乖乖聽話、聽從安排。當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時,不是愈來愈沒勁,就是愈來愈叛逆,跟父母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孩子犯錯了,沒做好,也不需要罵孩子,因為說話的方式和口氣不同,孩子自己也可以分辨。有些父母很喜歡罵孩子笨,孩子也就真的如他們口所言,被愈罵愈笨,愈罵愈沒有自信。
親子之間如果在平常就養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父母從平常溫和的口吻變成急促、嚴厲,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可能做錯了。
我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因為壓力大,同時也寫散文投稿抒發情緒。指導教授要我把論文和散文都給他看,有一次教授在回覆時,在黃色便條紙上寫著:「尚瑞君,妳左右腦發育不平衡。」這幾個字讓我看了膽顫心驚,居然讓教授連名帶姓的留言,用很輕的文字卻說著很重的話,自己當然是痛定思痛的馬上發奮認真寫論文。
孩子沒做好或是做錯了,父母只要改變平常習慣相處的方式,孩子透過觀察與自省的反思,就可以知道自己可能犯錯了,父母只要適時的糾正,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真的不需要打或罵。
父母要養成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不要用情緒教養孩子。家人有雙向穩定的交流模式,孩子才能在安全感具足的環境中,安心的學習與成長。因為長期跟孩子好好溝通與說話,現在兩個青春期的兒子,都有良好的思辨力與口說能力。
二、設立規矩與界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雖然是一顆種子,要尊重他原本的質地。但不是放任孩子隨著本性成長,因為環境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被狼叼去養,就會養成狼行。
要把孩子養成可以在群體生活適應良好與付出自我能力的人,當然就是要讓孩子遵守人的規矩與法則。在家要設定家裡的規矩,在外面要遵守環境的規則。帶孩子融入社會的運作,讓孩子慢慢的社會化,孩子要靠自己的身心靈去接觸這個社會。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擺盪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拉扯,但是規矩與界限,可以讓孩子明確的知道,自由與獨立,都是要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要自由,同時要承擔責任,孩子要學著把自己照顧好,負起自己生命的責任。
現在父母最頭痛的事,大多都和孩子使用3C產品有關。讓孩子做好該做的事,比方說寫完作業、做完家務,才可使用3C產品。使用時間到了,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停用,孩子才不會賴皮。
三、保持孩子應變的彈性
多跟孩子分享看過的書、聽過的新聞,讓孩子在遵守家庭與社會規範的同時,可以保持應變的彈性。
孩子的世界不是只有讀書和遊戲就好,他還要學會好好地照顧自己與家人,並對人付出愛和關心。孩子在遵守規則的同時,需要有保持應變的彈性。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就是有隨機應變的彈性,所以要多鼓勵孩子閱讀與分享新聞時事。
不要讓孩子以自己為尊,要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群體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扮演,他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諧的融入不同的群體中生活。
四、父母以身作則就事論事
跟孩子討論事情,父母要以身作則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無限上綱孩子的過錯。要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而不是把單純的事件過度解釋而複雜化。
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模範,要教好孩子,大人自己要先做好榜樣,這是孩子在幫助我們糾正生活上的偏差與習慣。
五、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以前還沒有結婚時,聽到同事說:「現在孩子太精明了,我女兒會跟我說,媽媽您不能打我或罵我,我們老師說可以打113專線,我覺得明明是孩子在精神家暴我!」
現在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被孩子精神家暴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孩子把妳氣得半死,妳說:「我真的很想打你時!」他們往往火上加油還挑釁的回:「妳打啊!妳打啊!」這時候,即便是要受內傷,妳也得忍住這口惡氣,因為真打下去,痛的是孩子,痛苦的是妳,後悔的是妳,要收拾更麻煩的善後還是妳。
不要讓歹戲拖棚的方法,就是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當不能就事論事時,就先冷靜一下,離開現場,事後再來解決問題。這也讓孩子看到了,父母在努力地學著,忍住與轉換自己的情緒。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小宇宙,都會不停的自己爆炸,但我們要忍受住自己的爆炸,而不去炸傷外界,這個自制與自律的能力,就要靠父母學著察覺情緒與轉換情緒,示範給孩子學習與模仿。
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可以靠著對童年幸福的回顧,餵養自己一輩子。相反的,童年有太多傷痕的孩子,卻可能要花上一生去修復童年所受到的傷害。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資產,請好好地善待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善待你自己。
孩子要管、要教,要引發孩子的榮譽心與羞恥心,要指導孩子做正確的表達與做選擇,當孩子慢慢有成功的經驗,有自信心時,就不需要打、不需要罵。打是暴力的抒發,只會讓孩子有樣學樣,而罵是言語霸凌,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刀,而且常常是雙面刃。
大人真的要管好自己的行為和嘴巴,給孩子做好榜樣,就可以少了很多的紛爭,多了很多幸福的時刻。當孩子有不適當的言行出現時,只需要適時的關懷和提醒,好好地跟孩子說,孩子就可以把自己做好,照顧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磨人的,他們磨著我們的耐心與抗壓性,愈磨就愈磨成了成熟與睿智的人。
被封為全球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讓天賦發光》這本書寫著:「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和自身的天分,以幫助他們擁有充實人生,並成為有熱情、有生產力的公民。」
不管是教育還是教養,都是要協助孩子去找尋他的亮點,讓他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不但照亮自己,也幫助別人,可以跟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可以過著問心無愧又安居樂業的生活。不要打罵孩子,多用鼓勵與啟發的方式,協助他成長,讓親子的人生,都可以正向的加分。
113精神家暴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能打、不能罵,現代孩子要如何管教?
在強調愛的教育的現代,總是有父母無力的吶喊,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如何管教?這真是父母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打罵,怎麼會等於是管教呢?
那次跟朋友們分享完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講座之後,有位媽媽舉手發言問:「老師,您有沒有遇過真的很想打孩子的時候,那時您怎麼辦?」我跟她說:「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阻止他做危險的事。我打過他的手心或屁股。但長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跟我說:「媽媽,以後我做錯的時候,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打會痛,罵不會痛。」當他跟我這樣說以後,我知道長久以來跟他好好說話得到了顯著的成效,才兩歲半的他,不但可以清楚表達出心中的想法,也知道媽媽是一個可以商量,可以對談與信任的人。從那以後,我沒有打過孩子。」
在我小時候,也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印象,雖然兄弟姊妹很多,但因為父親特別疼我,他總是說我小時候的事情給我聽,帶著我出門去買東西。對照現在的教育方式來看,就是溝通與陪伴。
不管跨越多長的年代,不用打、不用罵的方式時,孩子到底要怎麼教:
一、好好的說話
只要可以跟孩子好好的說話,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父母常常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不想也不願意跟孩子溝通,只希望孩子盡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只希望孩子會乖乖聽話、聽從安排。當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時,不是愈來愈沒勁,就是愈來愈叛逆,跟父母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孩子犯錯了,沒做好,也不需要罵孩子,因為說話的方式和口氣不同,孩子自己也可以分辨。有些父母很喜歡罵孩子笨,孩子也就真的如他們口所言,被愈罵愈笨,愈罵愈沒有自信。
親子之間如果在平常就養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父母從平常溫和的口吻變成急促、嚴厲,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可能做錯了。
我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因為壓力大,同時也寫散文投稿抒發情緒。指導教授要我把論文和散文都給他看,有一次教授在回覆時,在黃色便條紙上寫著:「尚瑞君,妳左右腦發育不平衡。」這幾個字讓我看了膽顫心驚,居然讓教授連名帶姓的留言,用很輕的文字卻說著很重的話,自己當然是痛定思痛的馬上發奮認真寫論文。
孩子沒做好或是做錯了,父母只要改變平常習慣相處的方式,孩子就可以知道自己可能犯錯了,父母只要適時的糾正,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真的不需要打或罵。
父母要養成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不要用情緒教養孩子。家人有雙向穩定的交流模式,孩子才能在安全感具足的環境中,安心的學習與成長。因為長期跟孩子好好溝通與說話,現在兩個青春期的兒子,都有良好的思辨力與口說能力。
二、設立規矩與界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雖然是一顆種子,要尊重他原本的質地。但不是放任孩子隨著本性成長。因為環境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被狼叼去養,就會養成狼行。
要把孩子養成可以在群體生活適應良好與付出自我能力的人,當然就是要讓孩子遵守人的規矩與法則。在家要設定家裡的規矩,在外面要遵守環境的規則。帶孩子融入社會的運作,讓孩子慢慢的社會化,孩子要靠自己的身心靈去接觸這個社會。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擺盪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拉扯,但是規矩與界限,可以讓孩子明確的知道,自由與獨立,都是要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要自由,同時要承擔責任,孩子要學著把自己照顧好。
現在父母最頭痛的事,大多都和孩子使用3C產品有關。讓孩子做好該做的事,比方說寫完作業、做完家務,才可使用3C產品。使用時間到了,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停用,孩子才不會賴皮。
三、保持孩子應變的彈性
多跟孩子分享看過的書、聽過的新聞,讓孩子在遵守家庭與社會規範的同時,可以保持應變的彈性。
孩子的世界不是只有讀書和遊戲就好,他還要學會好好地照顧自己與家人,並對人付出愛和關心。孩子在遵守規則的同時,需要有保持應變的彈性。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就是有隨機應變的彈性,所以要多鼓勵孩子閱讀與分享新聞時事。
不要讓孩子以自己為尊,要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群體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扮演,他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諧的融入不同的群體中生活。
四、父母以身作則就事論事
跟孩子討論事情,父母要以身作則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無限上綱孩子的過錯。要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而不是把單純的事件過度解釋而複雜化。
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模範,要教好孩子,大人自己要先做好榜樣,這是孩子在幫助我們糾正生活上的偏差與習慣。
五、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以前還沒有結婚時,聽到同事說:「現在孩子太精明了,我女兒會跟我說,媽媽您不能打我或罵我,我們老師說可以打113專線,我覺得明明是孩子在精神家暴我!」
現在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被孩子精神家暴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孩子把妳氣得半死,妳說:「我真的很想打你時!」他們往往火上加油還挑釁的回:「妳打啊!妳打啊!」這時候,即便是要受內傷,妳也得忍住這口惡氣,因為真打下去,痛的是孩子,痛苦的是妳,後悔的是妳,要收拾更麻煩的善後還是妳。
不要讓歹戲拖棚的方法,就是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當不能就事論事時,就先冷靜一下,離開現場,事後再來解決問題。這也讓孩子看到了,父母在努力地學著,忍住與轉換自己的情緒。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小宇宙,都會不停的自己爆炸,但我們要忍受住自己的爆炸,而不去炸傷外界,這個自制與自律的能力,就要靠父母學著察覺情緒與轉換情緒,示範給孩子學習與模仿。
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可以靠著對童年幸福的回顧,餵養自己一輩子。相反的,童年有太多傷痕的孩子,卻可能要花上一生去修復童年所受到的傷害。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資產,請好好地善待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善待你自己。
孩子要管、要教,要引發孩子的榮譽心與羞恥心,要指導孩子做正確的表達與做選擇,當孩子慢慢有成功的經驗,有自信心時,就不需要打、不需要罵。打是暴力的抒發,只會讓孩子有樣學樣,而罵是言語霸凌,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刀,而且常常是雙面刃。
大人真的要管好自己的行為和嘴巴,給孩子做好榜樣,就可以少了很多的紛爭,多了很多幸福的時刻。當孩子有不適當的言行出現時,只需要適時的關懷和提醒,好好地跟孩子說,孩子就可以把自己做好,照顧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磨人的,他們磨著我們的耐心與抗壓性,愈磨就愈磨成了成熟與睿智的人。
被封為全球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讓天賦發光》這本書寫著:「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和自身的天分,以幫助他們擁有充實人生,並成為有熱情、有生產力的公民。」
不管是教育還是教養,都是要協助孩子去找尋他的亮點,讓他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不但照亮自己,也幫助別人,可以跟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可以過著問心無愧又安居樂業的生活。不要打罵孩子,多用鼓勵與啟發的方式,協助他成長,讓親子的人生,都可以正向的加分。
113精神家暴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光臨臺灣吧 #動畫世界史
一說到 #五四運動 你可能會想到
#白話文運動 #德先生 #賽先生
但其實 #打破家庭的制度
追求個人自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許多知識分子像是 #傅斯年 #陳獨秀
也紛紛抨擊傳統家庭制度
將孝道視為垃圾 #好叛逆啊
_
但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國際局勢
也讓知識分子們有著滿滿的 #亡國感 😟
希望透過 #革命
改變國家民族的問題
追求自由的聲音愈來愈薄弱
甚至出現 #革命優先於戀愛❣️
「做愛無罪,戀愛去死🚫」這樣的想法
#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
_
但是標榜著 #主義至上
追求真理的 #中心思想
真的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酒保堅持半糖主義 (這樣是不是不小心暴露年紀)
#當一隻無知的豬真的比較開心嗎🐷
#這集又有新角色🐣
#動畫世界史中國篇 #完成一半啦
_
#2021 黑啤好粒曆
陪你過一天,也陪你過一年
不只可愛還有許多貼心小設計
👉 https://lihi1.com/HFxm9
_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王汎森,〈「煩悶」的本質是什麼──近代中國的私人領域與「主義」的崛起〉,收錄於氏著,《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2017),頁113-164。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收錄於氏著,《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頁165-250。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第2章第3節,〈學界的新舊衝突:浙江一師風潮〉,頁112-154。
▎呂芳上,〈從「救救孩子」到「救救老人」:「五四」百年來家庭制度的變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4(臺北,2019),頁197-217。
▎呂芳上,〈革命與戀愛——一九二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收錄於氏著,《民國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冊上,頁396-435。
▎趙妍杰,〈為了人生幸福:五四時期家庭革命的個體訴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8:1(武漢,2019),頁128-141。
▎柯惠鈴,〈五四後中國「家庭」變遷的思考──從施存統的「非孝」 談起〉,收錄於黃克武主編,《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臺北,秀威資訊,2019,頁325-357。
▎楊華麗,〈「五四」新文化思潮中的《非孝》事件考論〉,《中國現代文學論叢》,13:2(南京,2018),頁116-129。
▎馬楠,〈「道學學生」一變而為「新青年」?——「五四」時期單不庵門生施存統的精神世界與《非孝》的製造〉,《思想與文化》,2016年第1期(上海,2016),頁208-230。
▎林明德,〈「三一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關連〉,收錄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冊2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441-457。
🎼 版權音樂:
Hidden Agenda
Fun in a Bottle
Flighty Theme
Scheming Weasel faster
Circus Tent
Simple Music to Frighten Small Children By
Laconic Granny
Monkeys Spinning Monkeys
Cartoon Pizzicato
Bumbly March
Run Amok
Comic Hero
Comedic Juggernaut
The Builder
_
🍺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頻道,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 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 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 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113精神家暴 在 #再再更新打113錯了嗎⋯⋯ - 心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 上個月打了113想說尋求幫助,卻沒想到產生更多的問題⋯⋯ 媽媽比以前更不客氣,雖然打了113後,再也沒有動過手,反而言語暴力更加嚴重⋯⋯ 有家暴 ... ... <看更多>
113精神家暴 在 113精神家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113精神家暴」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113精神家暴-2021-04-13 | 說愛你隨時撥打24小時保護專線「113」進行諮詢與通報,或者逕洽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 ... ... <看更多>
113精神家暴 在 衛生福利部- ☎️113☎️ 你也可以幫通報‼ (內文有不同語言 ...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懷疑有孩童遭到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或是性侵害、性騷擾,拜託也請打#113專線!」 ... :「受理#全國家庭暴力,#老人保護、#身心障礙者保護、#兒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