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專文憑 專題導向學習大解構🔍】
乜野喺 #專題導向學習? #職專文憑 DVE課程一班同學仔按projects唔同嘅主題,例如係髮型屋創業、節約能源計劃等等,由概念到製作過程一手包辦,將課堂所學嘅知識同技能靈活運用出黎。呢種學習模式會唔會更加適合你呢?
#青年學院 開辦的DVE共設有21 個專業課程,涵蓋「工程⚙️」、「設計與資訊科技💻」同埋「商業與服務📊」三大範疇,今年更新增「形象設計👗」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學🦿」^,俾你按興趣揀適合自己唔同嘅專業範疇發展,畢業後可繼續升學或投身專業。
^ 課程審批將於2021年進行
📍歡迎中三至中五同學網上報名🖱️,5月17日或之前報名將獲安排5月面試
https://admission.vtc.edu.hk/vtcsas/faces/login.jspx?sysCode=VET
🔍想了解多D 課程內容 👉🏻 http://bit.ly/DVE_S3_FB_0419 👈🏻
#青年學院 #職專文憑 #中三至中五出路 #專業技能 #專題導向式學習 #互動式教學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9個專業課程 在 Vwa V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職專文憑IT有咩讀?】
相信網上課堂💻、聽歌打機🎧、購物🛍️等等,你哋一啲都唔會陌生。咁你又知唔知,呢啲其實同 #資訊科技 (IT)好有關連。
青年學院#職專文憑(DVE)的資訊科技課程設有「多媒體應用🎮」、「電腦保安及網絡技術🔐」及「雲端應用☁️」三個分流,俾你按興趣揀適合自己唔同嘅專業範疇發展。課程內容切合IT業界嘅需要,有助同學考取相關專業證書,仲想知多啲 ,即click🖱️ : http://bit.ly/DVES3_N2_FB
DVE一共有21個專業課程,涵蓋「工程⚙️」、「設計與資訊科技💻」同埋「商業與服務📊」三大範疇,適合中三至中五同學報讀。課程著重#專業技能💡發展,畢業後可以繼續升學或投身相關專業。
🔊歡迎中三至中五同學網上報名 : http://bit.ly/DVE-Apply-Now
#青年學院 #職專文憑 #中三至中五出路 #資訊科技 #IT課程 #IT出路 #多媒體應用 #電腦保安及網絡技術 #雲端應用 #專業技能
19個專業課程 在 四十.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青春組正好的親子電影院,記得免錢的最貴「社交困境」social dilemma
人手一機的時代是我們年輕時無法想像的時代潮流,在古早經典片裡,青春組看到以前用BBCall聯絡彼此的方式無法置信,打一個BBCall特定代碼,嗶一聲後開始留言,於是「5201314」則是情人通訊愛的密語,後來進步到可以留語音,接收者要到公共電話亭,知道撥號者,回撥按下代碼,去聽看看留言。這些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得到的隻字片語,專屬於那個年代的社交連結。
但手機從笨重的模樣,進步到可以塞進去口袋的輕薄模樣,以勢如破竹的狀態在每個人的生日禮物和聖誕節禮物出現,聯絡方式從有聲變成無聲,從嘴巴說變成手指打,雨後春筍的社交媒體變成一種潮流。加臉書加line加推特價instagram,社交媒體也區分年齡層,臉書默默是老人專用,而instagram則是年輕人的世界。不論老人還是年輕人,我們在那裡找到我們的老朋友和新群體,然後時間的推移跟累積,我們早上起床也用、看牙醫也用和上廁所也想看看,一種明明知道這並不好的上癮,卻怎麼也戒不掉。
社交困境這部紀錄片,則是想點醒不知道這樣的社交網站到底發生什麼問題的我們?到矽谷是創業者夢想成真的地方,發明一個實體產品,然後販售,是以前的商業模式,有石油期貨市場,有大豆期貨市場,而現在則是「免費的最貴」的人類期貨市場,所有的社群網站,在這一部紀錄片裡,一一被點名。我們可以免費使用的臉書、搜尋引擎谷歌和郵件信箱gmail,加上五花八門的社群網站如抖音、推特和Instagram ,那這些網站是在做公益嗎?它們到底獲取什麼?
「當你沒有花錢買產品的服務,那你自己就是產品」
答案就在我們的身上,看似免費獲取的消費者如你如我,透過社交網站和搜尋引擎,各式點擊,購買的喜好,一一被看透,有一雙無形的手在猜測著你的模樣,你喜歡的主題,你愛好的顏色,喜愛的電影和書籍,每一筆停留的時間,點擊相關議題的次數,然後每一筆消費者的資料,被精準的心理分析後,客制化為商品,這些都是沒有法令規定,可以任意使用販賣的無價資訊,而我們自以為免費賺到的消費者,卻成為冤大頭。看到這裡先喘口氣,有沒有恍然大誤的感覺。先喝口水,再繼續看下去。
這些分析資料被拿來有心的利用,例如政治選舉的投票,早有耳聞,我總以為像是行銷的一種模式,每一家公司都有市場銷售部門,針對各種民調做產品銷售的預測,但是如果是用假新聞試圖改變投票選項,或是宣傳假消息以訛傳訛傷害特定的人,以及嚴重到洗腦民眾引起戰爭,那就是這些社群網站為了私利,賣了些個人資訊,忘了道德良知,無限上綱的力量,才是讓人戒慎恐懼的,這才是讓我從腳底毛骨悚然到頭頂那種。
我們已經是成年人,都這麼後知後覺,那正在長出自我意志的年輕人,肯定是在霧裡看花那種,在意別人的看法,多少人在你精心用美肌模式後的照片按讚,為了一句批評的言論而沮喪,甚至要整型把自己變成美肌後的模樣,尤其在網課後,不能在學校正常上下課社交,社交網絡變成唯一的途徑,像兩面刃,可以享受一夕變網紅,也會傷人不見血。
這些社交網絡有著了解我們本能慾望的心理分析,我們是群居團體,所以需要這些串在一起的朋友地圖,但我們有足夠力量去反轉嗎?把這些看起來是毒藥的社交網絡,變成自己成長的利器呢?隊友說他曾經搜尋過某個專業課程來試上,隔天打開網路上就有一整串包含各個面向的課程可以讓他觀看,大概瀏覽看過一遍,就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要補足的那一塊,然後拿課程全力衝刺,於是毒藥變成利器。
2020經過大災大難的我們,看完這些社交網絡沒告訴我們的這些事,還是秉持著一起撐下去黎明就在眼前的樂觀,最後就是這些曾經任職在臉書、谷歌和各家社交網絡裡的前員工們,對年輕人的一些忠告,晚上把手機一起收集放在客廳,制定手機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家庭時間不要用手機,多出去走走看看真實的世界,這樣被操控的人生,才會回到自己身上的自在。
從Netflix進可以看。我們家是我跟隊友先看,再親子共賞。
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25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