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對《游牧人生 Nomadland》(2020)的獲獎發表了看法。
.
早前,導演趙婷在受訪時稱中國「是一個充滿謊言的地方」,結果使得這部原本即將上映的作品遭到撤檔處置,甚至連「無依之地(中國片名)」四個字都成為敏感詞。胡錫進在今年三月時,便曾表明「出來混的遲早要還」,但也指出,不支持官方將這部電影撤檔,希望能「超脫些」看待,指出最終「將以市場化的方式了結」。
.
趙婷出生自中國,幾個月前還被視為中國的驕傲,結果一句發言使她變成「辱華」導演。在昨日《游牧人生》獲得最佳影片、導演大獎後,胡錫進再開金口,他表明祝賀趙婷得獎,卻又表示支持批判趙婷的言論。結果文章不久後卻消失無蹤,是被誰指示下架?還是他自己刪文?中間充滿想像空間。
.
但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種解釋,中共目前的立場就是不予以任何討論空間,但也沒有厲聲表態澈底封殺。當年旅法華人作家高行健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中共官方公開指責這其中「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圖謀」。有趣的是,陳水扁見狀插了一刀,盛讚高行健是「華人之光」。如果有媒體問起蔡英文,蔡總統會不會也發表一些看法呢?
.
趙婷下一部與漫威影業合作的《永恆族 Eternals》未來即將上映,各方都在看,雙方能否取得共識,讓這部作品得以在中國上映,畢竟這牽涉到的龐大商業利益實在超乎想像,與《游牧人生》不能一概而論。
.
未來會怎麼發展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游牧人生》遭到封殺絕對不是一般真正熱愛電影的中國影迷所樂見的結果。筆者在對岸的影友多半都覺得這一切太荒誕,只是也只能無奈面對而已,還能怎麼辦呢?
.
回顧當年高行健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對香港媒體的發言,他說:「如果能在中國繼續寫作和出版東西,我不一定要離開中國;這一點我在西方很幸運能做得到,能依靠我自己的藝術來自己生活,而且充分地表述自己。」
.
再看趙婷目前的電影創作,三部長片也都是在擁有創作自由的美國進行創作。而在《游牧人生》的結尾,銀幕上的字卡寫著:「那些不得不離開的人,我們路上見。」對應高行健所述,還真是顯得意味深長。
2000 諾 貝爾 文學獎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浪漫月巴睇2000(135)
【我都係人嚟,我明白柏豪】
我都係人嚟,我明白柏豪。你不明白柏豪?你仲係咪人嚟?
1.有人花上三十年苦心研究,終於創製一隻既(唔)似鴨又(唔)似兔的Art Piece。有人活了三十多年,終於發出一聲「我都係人嚟」的悲鳴。
2.你,好地地一個人,平日吃喝拉撒睡,不會無緣無故疾呼自己係人嚟,因為你係咪人,一望個殼,就知。
3.所以如果有人突然高聲疾呼「我都係人嚟」,他想說的,一定不是單看字面意義就能明白,或單純睇個殼這麼簡單。
4.尤其說的人是柏豪。大家都知道,柏豪的文學修養可不是蓋的,文學最高境界,是能將個人感情轉化,轉移並化在一些明明與自己無關的物件上,即使那樣物件只是一隻爛咗的水杯。你不懂得欣賞?當然啦,你都唔係文人。
5.我當然也不是文人,但至少,是一個會懂得欣賞別人的人。一直沒有機會說明白,且讓我一次過講清楚:一直都非常睇好柏豪,甚至認為在樂仔移居台灣的日子,唯獨他,才有資格頂替樂仔的一席位。
6.你要明白柏豪有今時今日的成就(例如剛剛同面部輪廓好靚的胡鴻鈞平分勁歌最受歡迎男歌手寶座),是全靠他個人努力——返本歸初,他只是個錄音室工程師,說是工程師,但工作包括與音樂工程無關的斟茶遞水,根據資料顯示,他便曾為天后容祖兒斟水,但害羞的他(文人總是比較害羞),竟然不敢望實對方,令對方不認得他。到了今時今日,只會有人認不出姜濤,卻肯定沒有人認不出柏豪。憑著個人努力(和不知哪裡來的運氣),柏豪好快就成為紅歌手,甚至做埋唱作人,仲攞獎——想深一層,這也是理所當然,一個擁有文人修養的人,一旦唱歌,自然是做唱作人。
7.而柏豪的努力是有目共睹,不只在歌唱事業,還有演戲。他演過甚麼角色未必重要,因為真正重要的演出,一齣就夠,而柏豪便曾演過一齣《色模》,在戲中他要暫時忘卻自己的型男外貌,男扮女裝,扮一個係人都望得出係男人的核突女人,但這就是柏豪演技之深邃,若果扮到沒有人睇得出是男扮女裝,就喪失了男扮女裝的應有效果和意義了;What?你說這齣戲Cheap?這只是你這種俗人的偏見,因為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工作者,無論High與Cheap,都是一次難能可貴的獨特機會,況且就算其他人不High,你自己夠High便可以了。
8.當這麼一個有文學修養而又敬業樂業的人終於勇奪半個最受歡迎男歌手了,卻沒有一個Fans等待他恭喜他,有一些甚至整爛他的CD(但暫時未見有人聲稱整爛《色模》隻碟,可能不是有太多人買吧),又在社交平台俾嬲嬲,這樣被離棄,實在難怪他會發出「我都係人嚟」的悲鳴——似要表明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會有感情,會唔開心,會傷心——我尊敬的柏豪,就算只是回應娛記一些別有用心的提問,也不忘趁機兜個圈,說明「人」的特質。
9.「人」,就是有感情的動物,會因為一些外在事物或事情而受影響,例如有人會因為一個水杯而感動,有人會聽《一事無成》而感動,也有人會因為看《色模》而變得異常衝動——以上感受,都是「人」的被動反應。當然還有之後的主動行為:像柏豪,便因為打爛一個水杯,被動地好感動,再主動地沿著這份感動,寫了一篇足以角逐諾貝爾文學獎的短文(嗱,我真心的);所以,亦自然會有人看見別人去接受某些訪問兼發表了某些言論,因而(被動地)憤怒,繼而(主動地)割席,而雙方,其實都在主動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說到「應該」,便涉及價值判斷,「人」,除了是感情動物,還是會因應價值判斷而知道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10.原來人生覺得最爛的事情也未必是最糟,因為最糟的可能一直就在眼前而未曾發現,又或者根本就是自己。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2000 諾 貝爾 文學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非標準答案」特別策劃。
最近參與了一個有意思的「非標準答案」特別策劃,據說問題的來源是大陸科技媒體36氪從1000位年輕朋友們的困惑中,挑選出了18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並請來投資人、企業家、創業者、經濟學家集體來解惑。
我擷取了幾個問答分享出來,也許這些答案並不一定是「最正確的」、「最標準的」,但看完相信你一定有所收穫。
原文來自:Kr Lab 後浪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問題:學歷真的重要嗎?
李開復:「唯學歷論」和「是否去大廠」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先來看唯學歷論。 學歷不是衡量一個人優秀的唯一標準,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它的確是用人機制中的一個重要考察維度。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非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的確比戴著文憑學歷的大學生要弱勢。
大學四年,有很多改變的機會,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提前做好規劃並加以執行。 你需要有「三力」:規劃的能力、追求的毅力、執行的魄力。 計劃的能力——多管道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考專業技能很高的從業資格證(CPA等)、參加含金量高的競賽奪獎等都能提高自己就業競爭力。 大學四年,多參加能提高專業能力、同時符合自身發展興趣愛好的第二專業也是很大的加分項。
如果找到了符合自己興趣愛好且發展前景很好的專業,申請調換專業也是一個選擇。 這過程,需要你追求的毅力和執行的魄力。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開始主修的是學校王牌專業法律,畢業后保證有個金飯碗,但後來發現自己所愛計算機專業后,在放棄已有學分的情況下毅然選擇更換專業,在大學時光勤奮刻苦,最後以最高榮譽畢業。 這個選擇讓我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不僅做得更深更好,也讓我受益終生。 在大學四年提高自身競爭力后,你選擇的機會變多了:是去跟同學一起創業,還是去互聯網大廠? 或者選擇讀研讀博繼續攀登學術高峰?
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有規劃能力,追求毅力和執行力,夢想會照進現實;但如果大學四年毫無規劃、碌碌無為地混日子,就算你是985、211 學歷的學生,大廠也很難向你招手。
▎問題:在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個性重要,還是融入集體更加重要?
李開復:在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個性和融入集體並不衝突,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專業度。 一項任務布置下來,大家明明知道該任務不切實際、無法完成,但為了逃避責任,都心照不宣地隨大流集體性選擇「沉默是金」,誰都不願將實際情況告知上級領導——這是典型的「負面默契」。 這樣的「負面默契」有百害無一利。 這時候,擺脫「負面默契」,做出冷靜客觀的專業建議才是最為重要的。
正確「融入集體」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保持專業度,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團隊合作方式。 不只創業團隊需要高度的team work合作,學生的報告與社團、甚至大公司內的各部門分工都需要團隊合作。 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的。 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
像Windows 2000這種產品的研發,微軟公司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 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浩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靠個人努力、單打獨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團隊合作越來越重要。
因此,必須時刻警惕「負面默契」的出現,同時悉心學習團隊合作的原則和技巧,保持自己的專業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融入以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現代社會。
▎問題:在沒有其他特長技能的前提下,發展副業重不重要?
李開復:要發展副業,一要認真評估是否符合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長;二要計算投入產出比。
副業至少要符合興趣愛好,或者自身特長兩個要素中的一項,兩者兼而有之最佳。 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甚至可能把副業發展成為主業。 如果這個前提不存在,也無任何特長技能,那麼不建議你發展副業。 投入產出比的計算,需要認真考慮幾個因素:
首先,評估自己主業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其次,評估自己崗位的天花板是高還是低。
如果行業發展趨勢是良好的,且崗位的天花板很高,那麼應該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主業,職位上去了,薪水也提升了,如果有額外的精力,再考慮接洽一些能輔助主業繼續精進的副業也不遲。 否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精力分散主業副業都做不好,得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果你的工作處於夕陽產業,或者處於簡單重複勞動的「螺絲釘」狀態,則可以考慮通過從事適合自己的副業,實現人生突破或者切換跑道。
再一點重要提醒,人工智慧時代已然揭開序幕,請認真檢視你所從事的主業副業,是不是有可能5年內被AI取代,確保自己站上正確的賽道!
▎問題:怎麼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你覺得你的人生成功嗎?
李開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 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 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 。
當前社會有個急躁的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尤其是在今天的社會,人們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 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 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 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凌志軍在其《成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瞭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