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推廣 #2019居住紀錄片影展
關注居住議題的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精選了兩部紀錄片,韓國《泡沫家庭》與德國《合作宅一起》兩部紀錄片,邀請觀眾一起來思考,房價高居不下的社會,無殼蝸牛還有什麼解方。機會難得,不可錯過。
==本次片單與場次==
🎥《泡沫家庭》台灣首映與映後座談會
● 時間:9/21(六)14:00-17:00
● 地點: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新址(台北市鎮江街3之1號)
● 費用:250元,線上報名50個名額
● 與談:黃麗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鄭中睿(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 主持:蔡佳明(學聯不動產資訊顧問總經理、OURs專業都市改革組織理事)
➡️活動與報名詳情:https://ours.org.tw/2019/08/27/housingmovie/
🎥《合作宅一起》台灣首映與映後座談會
● 時間:9/22(日)14:00-17:00
● 地點: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新址(台北市鎮江街3之1號)
● 報名:250元,線上報名50個名額
● 與談: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莊美智(原典創思專案企劃、台北公宅青創戶陪伴團隊)、袁苡溱(原典創思專案企劃、台北公宅青創戶陪伴團隊)
● 主持:彭揚凱(OURs專業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活動與報名詳情:https://ours.org.tw/2019/08/27/housingmovi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居住於法國巴黎的黃邦銓,以《回程列車》、《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備受矚目,屢獲大獎,尤其是後者奪得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並入圍本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回程列車》係從一秒一格的底片放映開始,黃邦銓佐以法語旁白,講述「他」與「我」的雙線故事,並使底片加速,趨近於一秒24格,最終為一秒24格、望海的...
2019居住紀錄片影展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現居住於法國巴黎的黃邦銓,以《回程列車》、《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備受矚目,屢獲大獎,尤其是後者奪得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並入圍本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回程列車》係從一秒一格的底片放映開始,黃邦銓佐以法語旁白,講述「他」與「我」的雙線故事,並使底片加速,趨近於一秒24格,最終為一秒24格、望海的動態錄影。「我」的敘事,是黃邦銓帶250捲底片、總共4公斤,從巴黎搭火車,一路跨越歐洲、西伯利亞、亞洲,直抵中國廈門,途中所見所想。而「他」的支線則是細部放大一張黃邦銓爺爺站在軌道旁的舊照片,並交代了爺爺從中國逃離至臺灣的回憶。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則是在充滿速度感的火車上,於臺灣南部,拍攝路邊的住家,總共200多戶,黃邦銓洗出照片,隔年前往其中的35戶人家訪問,而後挑出5戶做成影片。最後影片收尾於蟬叫聲轟然、迷人如星空降臨的3D場景,慢慢由負片轉成正片,而後復原為現實中的山間小屋,一如回憶的定格。有趣的是,《回程列車》也有從黑白靜態影像,轉回彩色動態影像的概念。兩部影片的結構同樣從白天到晚上,又回到日出。喜歡跟著太陽拍攝的黃邦銓經由觀眾的提醒發現,這暗合於西洋美術、藝術史的變動,亦即對光的追尋。
黃邦銓直言,訪談完全沒有進行任何排演,影片也是按著時序剪接。黃邦銓坦蕩蕩地敘述,《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就是田調,而田調的過程本身就是作品,無須造假或偽裝。
自認備受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影響的黃邦銓強調,最真實的,最美,也最有力量。他認為希望觀眾入戲是荒謬的。是以,他的兩部作品都採取畫外音的形式,以自身說明的方法,讓電影行進。他想要竭盡所能地誠實,尊重電影藝術。
在訪談過程到側拍階段,黃邦銓也都溫和的、但堅持住不做作的態度,包含言談,皆有自覺地對抗制式。他亦無意圖放大攝影與電影的神聖使命。對黃邦銓來說,這些都只是他剛好做得來、也覺得有趣的事。
小檔案
黃邦銓,1988年生於臺灣高雄,畢業於台中科技大學、法國巴黎索邦第三大學電影系畢業,曾參與里爾「Le Fresnoy國家當代藝術工作室」創作培訓計畫,並受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Béla Terr)指導。
其作品以回憶、旅行和傳統底片三種元素構成。《回程列車》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兩部作品連續兩年獲得法國克萊蒙費實驗競賽首獎,並於盧卡諾、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及MoMA紀錄片雙洲等國際影展放映。
2017年《回程列車》入選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新作《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入選201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紀錄片雙週影展,榮獲第21屆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以及最佳短片,並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