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少部分的差異,但在所有孩子講述胎前記憶時,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 - 孩子都是自己選擇母親,並誕生到這個世界上的。
by 池川明《 #我在媽媽的肚子裡看見全世界》
❤️
看這本書時,深深被這段話給撼動;全世界這麼多媽媽,我不溫柔、不美麗、不聰明、不出眾,為何孩子會選中我呢?
作者是婦產科醫學博士,17年前開始研究 #胎內記憶 及 #胎前記憶 。他坦承,截至目前還沒有太多科學論據來證實,而且在國際研討上也充滿諸多質疑與辯論。但,他還是寫了這本書,記載了他過去十幾年來的研究與聆聽,希望傳遞懷孕與育兒的幸福與奇蹟,消除不安與忐忑。
/
我喜歡這名醫生的角度與探討,以下摘錄一些片段,與你一起來思考或品嚐:
1. 名為生命的事物,真的只要醫生插手就能救嗎?而且「就由醫生施以援手」這個想法本身或許就是種傲慢。
2. 孕婦和胎兒透過胎盤和肚臍之間的臍帶,共同擁有和情緒相關的荷爾蒙,傳遞滿足感的多巴胺以及平靜內心的血清素等。當然,覺得有壓力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也會相互傳送,所以懷孕的過程中還是盡量避免糾紛,以開朗愉快的心情度過每一天比較好。
3. 會提到胎內記憶的孩子大多都只有二到三歲左右。隨著年齡增長,詞彙能力也跟著提升,進而能確實聽懂大人說的話。但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長的同時,出生前的記憶也會變得越來越淡薄。
4. 我記得我們猜拳之後,因為我輸了,所以姐姐先出發。我從像是望遠鏡的觀察孔看姐姐,然後說:「還沒輪到我嗎?」,接著天使就對我說:「時間差不多囉!可以出發了。」總覺得兄弟姊妹之間,隱藏著我們無法估量的神秘緣分。
5. 詢問孩子關於胎內記憶和胎前記憶的真正用意,是要大人了解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也不會總對父母唯命是從,所以要將他們視為一個人來珍視、尊重。
6. 就某種意義來說,父母是舊人類,生下來的孩子是新人類,希望可以避免以舊人類的觀念來壓抑新人類的想法。
7. 我認為現在的育兒和教育必須要做到的就是:「盡量擴展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孩子做不到的事,大人就不該勉強他們要達到跟其他人相同的程度。沒辦法跟他人打招呼也沒關係、沒辦法乖乖坐著也無所謂,總之孩子做不到的就不要勉強孩子必須做到。
/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認同以上,但這確實療癒及安撫了焦躁不安的待產孕婦我。懷孕不容易,當然生產跟育兒我相信更具挑戰;在這條路上,父母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學習及成長。
緊張,但也期待,深呼吸,我準備好了 😬
#不過就懷個孕 #2021讀完的第9本書
2021讀完的第9本書 在 2021跨界讀書會無限放大版:原則 的推薦與評價
... 每期讀書會皆有指定書籍,分享者讀完書以後,採用「設計師交流之夜-每人20張 ... 與書中觀點,演繹同一本書與同一句子,感受知識流動與不同詮釋的魅力,你更會 ... ... <看更多>
2021讀完的第9本書 在 EP.29 《雪球速讀法》五個步驟,學會如何用30分鐘讀完一本書 的推薦與評價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的閱讀的速度再快一點會怎樣?「看書速度變成現在的十倍!」「十分鐘念完一 本書 !」「一個晚上念完五 本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