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學校開了四門課,菲爾是授課老師,我是助教。因為有三個學校,在此公開發言也算是打烏賊戰,應該不會知道那些學生哪個學校被我點名了 :-)
第一天上課就宣布了,沒有教科書,沒有期中考期末考,學生大概樂壞了。因為沒有考試,期末成績的標準一小部分是出席率,愛來不來隨便不過翹課就沒分。另外一部分是每個星期的小組討論課堂上報告,各人作業表現,還有上課時的參與發言也在評分之列 -- 我這助教好忙啊!這些學生真是上了賊船啊!外籍老師不是通常很鬆嗎?這個台灣老師在幹嘛啊!
離開校園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時有耳聞當今學生說好聽點是崇尚自由,難聽點則是目中無人,所幸我們遇見的絕大多數都尊師重道。但課堂上喝飲料吃麵包的大有人在,雖不在意,倒也覺得稀奇,我的年代一定是遠古時期。一位有經驗的教授說出他的班規:吃便當泡麵就一定不行。我瞠目結舌:便當泡麵?
幾星期下來一切順利,沒人吃泡麵便當,偶爾有吃早餐的也都很快默默吃完,至於喝茶喝咖啡在我看來也不是壞事。但遲到,上課滑手機,三五聊天卻是我的眼中釘肉中刺,怎麼也無法忍受。
我宣布了遲到十來分鐘勉強可以,但是一堂五十分鐘的課遲到了三十多分鐘,何必來?我繼續說:如果有人覺得同一時間有更重要的事得做,不來沒關係,自己可以決定,結果只是出席的少數分數沒了。如果遲到了半個小時這堂課就算了,下堂課再進來。還有,如果課堂上非得討論重要私人事情,請離開教室討論。如果真有那麼要緊的郵件得回覆,或是一定要上網瀏覽和課程無關的網頁,也請離開教室。。。
(菲爾在一旁十分敬畏地看著我對全班宣布,仿佛回到印度)
於是菲爾大爺在台上講課,有人低聲聊天說笑時(這種學生都會坐在教室角落),台灣太太悄悄走到他們身邊低聲說:出去講完了再進來吧?說笑的學生頓時噤聲。不停要滑手機的學生,我拍肩詢問是不是要到教室外處理重要事宜,此時通常手機會立即關掉放在一旁。
第三個星期上課十五分鐘後我鎖上教室後門:要遲到就得付出代價,從前門進來坐第一排,別想偷偷溜進來坐在教室後面誰也注意不到,後面的座位可是留給早早來佔位子的人選的!
我慎重考慮再過一陣子效法兩廳院,時間一到前後門全鎖了,中場休息才准進出。
昨天和大學同學見面,朋友們對我的上課規矩感到不可思議:都上大學研究所了,幹什麼還這麼嚴格?又不是小學生!我的理由是,這些行為的確是他們的自由,但是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影響到上課,那就不行。就是因為不是小學生,我給了他們自由可以離開教室不要影響他人 -- 呃,那個他人就是我啦!
朋友下了結論,不久後PTT上可能會出現,某某大學出現超機車老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NeKo嗚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大數據和AI得到的各種資料漸漸侵蝕著生活...過度依賴導致最後失去自己的選擇意志...對我來說這比失業還可怕...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
「21世紀的21堂課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心得] 21 世紀的21 堂課-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問題] 想讀21世紀的21堂課- 看板boo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心得] 21世紀的21堂課-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pdf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pdf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讀書心得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讀書心得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21世紀的21堂課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心得] 人類大歷史--集體想像的人類世界哈拉瑞ptt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人類大歷史ptt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有聲書]《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第一堂課-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犢月刊-NO.94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陰道聖經 - 第 53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互動日本語 2021 年 10 月號 No.58 [有聲版]: 兼具傳承傳統及豐富美食:秋田縣 的評價
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大數據和AI得到的各種資料漸漸侵蝕著生活...過度依賴導致最後失去自己的選擇意志...對我來說這比失業還可怕...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作者: 哈拉瑞
原文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譯者: 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30
語言:繁體中文
啾啾鞋那個實驗後來我有跟他說~!!
不過他覺得那個太小了應該不算...你們要不要去慫恿啾啾鞋再做一次XDDD 這次可以搜尋男性雄ㄈㄥ---(被拖走
PS:拜託阿滴別吉我 我有訂閱阿滴英文的 嗚嗚嗚嗚
我也很喜歡滴妹的 嗚嗚嗚嗚嗚
#GOOGLE #說書 #21世紀的21堂課
===== About Neko嗚喵 =====
一個喜歡看書,喜歡聽故事,喜歡玩遊戲的兼職youtuber
好故事不會侷限在紙張內,但所有好故事都是來自於文字傳唱
文字既然很有趣,評論不應該硬梆梆
最不正經、最有趣的書評,等你在我的影片裡發掘嚕!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問題] 想讀21世紀的21堂課- 看板book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首po 違反版規處請告知謝謝最近逛書店看到了哈拉瑞這本21世紀21堂課這本書知道哈拉瑞書的價值有衝動想購買但有點擔心自己沒看過人類大歷史跟人類大命運是否需要先補齊 ... ... <看更多>
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心得] 21世紀的21堂課-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讀完這本,花了一點時間把每堂課的重點節錄個人偏好條列式,所以述事較簡要,請包含第一部科技挑戰第一堂課理想幻滅人民對自由主義越來越感到幻滅 ... ... <看更多>
21世紀的21堂課ptt 在 [心得] 21 世紀的21 堂課-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簡介
《21 世紀的 21 堂課》一書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簡稱哈拉瑞)所著。哈拉瑞於
1976 年出生於以色列,畢業於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歷史系,專門學習
中世紀史與政爭史。畢業後,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ꀠ拿到他的 PhD 學位。
也是在這個期間,哈拉瑞讀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這大大的影響了哈拉瑞的寫作
,也是促成本書出版的一大關鍵。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沒有擁
有過智慧型手機。除了本書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
》。
書籍簡介
《21 世紀的 21 堂》一書約 400 頁,分為 5 大部分與 21 個章節。本書與《人類大歷
史》和《人類大命運》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並非歷史敘事。《人類大歷史》概覽了人
類的過去、《人類大命運》討論了生命的遠期願景、《21 世紀的 21 堂課》著重在現下
時事,以及近期的前景。
根據作者的說法,本書其實是在與公眾的談話中寫成的,許多章節的內容是在回應讀者、
記者和同事的提問。某些部分也曾以論文或文章的形式發表,詳情可以參考本書最後的「
誌謝」。但正因是一種回應與討論,而且本書的章節面向實在太廣,於是對每一個主題的
敘述都沒有極為深刻的描述。有別於《人類大歷史》提到「想像的現實」或《人類大命運
》討論自由主義時,念完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竟然還有這種看法!」的讚嘆,念完本
書的感覺像是開啟了好幾個待研究的題目,有種「這個主題值得我多加思索」的想法。
如同哈拉瑞在引言所說:「這些課程不會告訴讀者什麼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進一步
的思考,協助讀者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對話」。我認為這本書的本質更偏向提出
題目來讓讀者思考,所以本篇心得,我想藉著書中其中三堂課做延伸與發揮,分別是「恐
怖主義」、「教育」以及「冥想」。另外,我在本篇心得最後附上了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
節摘要,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歡迎瀏覽。
內容簡介
#恐怖主義:塔利班與阿富汗
最近跟恐怖主義最相關的新聞,估計就是塔利班佔領了阿富汗吧。
先談談哈拉瑞對恐怖主義的態度。他認為恐怖份子就像是一隻想要大鬧瓷器店的蒼蠅。蒼
蠅是如此弱小,自己甚至連一隻茶杯也動不了,於是便找來一頭牛,鑽到他耳朵裡嗡嗡作
響,讓牛因為恐懼和憤怒抓狂,破壞整家瓷器店。而這正是 911 事件後的情景,伊斯蘭
基本教義派刺激了美國這頭公牛,摧毀了中東這家瓷器店。現在,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一
片廢墟殘骸中,欣欣向榮。 哈拉瑞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弱者才會採用的軍事策略,而且
還是下下策。因為這其實是把決定權交到敵方手上:無論在恐怖攻擊前後,對手能動用的
選項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完全能夠隨意挑選。
這段話在 2018 年看來還是相當得有道理,恐怖份子真正奪走的人命其實非常少,那時的
專家們推測,恐怖份子所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打敗我們;唯一可能打敗我們的,就是我
們自己因為恐怖主義的挑釁,而過度反應。不過,在近期塔利班入主阿富汗後,這段話或
許便稍嫌狂妄自大了。我不是軍事專家,我不知道塔利班在這幾年究竟是如何和阿富汗政
府以及北約周旋的,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看起來,他們過去幾年的處理似乎相當恰當,讓
他們順利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在書中,哈拉瑞說恐怖份子發起的恐怖事件,其實是對國家提出一項不可能的挑戰:要國
家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地保護所有公民,免受政治暴力。 而現代的發達國家之所以難以
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正來自於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但當
我們粗略檢視美軍與北約在阿富汗的活動,會發現現代國家不僅無法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
地保護所有公民,甚至連促使和平的行動都難以維持。北約早在 2014 年就抽離了阿富汗
,而美國在近 20 年的時間中花了將近 20 億元也沒能成功扶持起阿富汗政府。
讓我們抽離事後之明的討論,日後會有更加專業的政治學家、軍事專家為我們分析這起事
件的相關起因。回到本書有關恐怖主義的內容,雖然從書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哈拉瑞顯然
是沒有想到阿富汗會有今天的發展,但他確實也對壯大後的恐怖份子做了描述。讓我們想
想,如果恐怖份子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會發生什麼事情?不僅是恐怖主義的本質,就
連國家和全球政治的本質都將發生巨變。
這幾天不斷有阿富汗的新聞傳出,他們榮耀真主,想回歸最原始的伊斯蘭美德(雖然這個
美德顯然不符合現代道德觀)等等。最讓我感興趣的大概是塔利班政府釋放了大量原本被
監禁的恐怖份子出獄吧,或許在未來,這些人就不用再劫持飛機,不用在世界的主流城市
用人肉炸彈攻擊,只需要發一張把手按在核武的按鈕上的照片就能做到極為有效的宣傳了
。而且,對於這些抱持著傳統宗教信仰,認為為真主而戰就能上天堂的人來說,世界毀滅
或許並不構成阻止他們使用核武的理由。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也許塔利班政權永遠也拿不到製作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材料也說
不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塔利班接收阿富汗的主權之後,他們擁有的資源大概會比
之前與阿富汗政府對立時更多,於是,我們擔憂的情形便更有可能會發生。
(如果有與阿富汗相關的書籍資訊,也歡迎版友回文提出,我這邊的內容就是從書中做直
觀延伸而已)
#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
現在是個資訊爆棚的時代。哈拉瑞這樣闡述: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所有他們不
喜歡的資訊;但另一方面,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導、無關緊要的話題,來淹沒
大眾,卻是簡單到令人心驚。
這跟教育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在於,現在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
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
整體的世界觀。在過去的世界中,填鴨式教育或許真的有他的道理,畢竟知識是傳承而且
限定在一個小範圍之中的。但在現代世界,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該教的是 4C:批判
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
意(creativity)。更廣泛地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
生活技能。
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台灣的教育為人詬病已有一段時間,這幾天更有上海一名 14
歲女童寫了篇千字遺書然後自殺的新聞,這些社會現象的產生,就讓人們把矛頭對準了教
育制度。每個人都知道台灣教育有問題,但每個人也都在讓這個問題惡性循環的更加嚴重
。試問一下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小孩,你會讓他不念大學(或唸著野雞大學)就出社會遊
蕩工作嗎;如果你是面試官,面前放著 100 份分成三落的履歷,左邊是台灣的私立大學
畢業生,中間是台灣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右邊是國外留學回來的碩士畢業生,你會先捨棄
掉哪一落的履歷呢?
我相信教育的問題出在審核制度。只要進入好企業的標準仍然建立在「高學歷」這件事上
、只要進入好大學的標準仍然建立在「高分數」上,那麼填鴨式的課業教育便能永久長存
下去。中國考研名師張雪峰在上課時有過這麼一個笑話:「你去全世界看看,只要是有紙
筆考試的測驗,通常亞洲人的成績都會是名列前茅。這可不是亞洲人比較認真或比較聰明
什麼的,這是面對考試的態度不一樣。當其他州的老師還在研究怎麼讓學生學會知識去做
對題目的時候,我們亞洲老師早就在研究怎麼讓學生不會做也能把題目做對了。」當然,
這笑話是稍微誇張了些,不過亞洲人在考試的藝術這個領域中可說是相當在行。
但在未來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候,這樣的教育還能有效進行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說出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句話,可是我們的教育制度似乎並沒有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
境中做出恰當的反應。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界人士沒有努力,無論是 108 新課綱,或是
這學期開始台北市試辦的「第一實驗網路高中」都是對未來教育之路的試探。看出問題很
簡單,解決問題卻很難。當然,我是沒有能力提出一個解決現代教育問題的宏大計劃,我
能做的,只是闡述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型態。
我理想中的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能力」,而非單單只是「考試技術」。我所謂的能力
,確實包括考試技術,但更包含了創造力、領導力、學習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等等的面向
。我認為在基礎科目(國英數社自)不變的前提下,學校應該做的不是整理知識點交給學
生,而是應該培養學生自行發現知識點的能力,更甚者是自行創造知識點的能力。拿現行
的國中自然來說,原子的構造只描述到行星模型,除了電子雲之外,連發現模型的故事也
是放在高中才會交給學生的。
為了配合國中生的學習能力,而大量刪減這些真正有趣的部分難道是正確的嗎?當我們不
談陰極射線、不談一點量子力學的故事,只是單純列出一堆原子模型然後要學生根據線索
寫出原子序跟質量數的做法,真的能夠激發學生對於這個學科的興趣嗎?不只是自然科,
數學的推導與邏輯、社會科有關歷史的故事以及公民與經濟學的聯想等等,每一個科目應
該都有很多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內容。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想讓學生能夠自動地尋求知識
的奧妙的,就像很多人第一次看到 3Blue1Brown 或 Veritasium 的影片,然後真正對一
門學科產生興趣那樣。
主動學習的能力,主動求知並專研知識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培養能在變化莫測
的未來應變的能力。要如何做到這件事?我不知道。但是形成一個人人樂學、樂於求知的
教育制度,應該是我目前目光所能及的美好教育未來。
#冥想:選擇的自由
本書的最後一個單元是冥想,在一本討論人類未來宏大議題的書中,出現「冥想」這個單
元,不免有些突兀。
可是如果我們順著哈拉瑞的邏輯思考,就會發現,「冥想」幾乎就是面對目前與未來環境
的唯一正向結論。在《人類大命運》一書中,哈拉瑞論證了人文自由主義的末路,說明人
其實沒有「自由意志」,過去人們自己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在現代生物科學的進步下
左支右絀。但人類還剩下最後一塊領地尚未被攻破,那就是「心靈」。在上一篇心得,我
把心靈類比成自我。確實,「自我」是矛盾的、可被操控的,而我這裡要談的「心靈」,
便是一種由自己操控的「自我」。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意識其實就是大腦中無數個電子訊號傳遞的訊息,現代科學已經知
道刺激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讓你開心、憤怒,甚至是出現某種特定想法。但為什麼電子訊號
會構成意識?這一個問題仍待科學家解決,於是,這個未知領域變成了人類心靈的最後一
道防線。可是,有許多人對於這道防線並不是那麼的熟悉。為了說明,請你現在思考一個
問題:什麼東西會讓你感覺難過?
答案當然是五花八門的,也許是吵架、挨打、或是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情。但就「心靈」的
角度而言,這些都不是會讓你「感覺」難過的事情。讓你「感覺」難過的,是胃部灼燒的
感覺、心頭被擰的像扭過的毛巾的感覺。我想說的是,其實外在的事物並不會讓你產生任
何「感覺」,這些「感覺」不過是你的「心靈」對身體產生的反應。不只是難過,快樂、
憤怒、甚至是痛苦都是。舉例來說,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
。如果有什麼事物,我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
觀狀態,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
在《與成功有約》中,作者柯維提到的「選擇的自由」以及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便是
上述內容的成功學版本。在這個版本裡,作者邀請讀者抽離自己,將「自我」分為兩層。
外層接受與面對外在環境的刺激;內層則針對外層受到的刺激給出回應。所謂主動積極,
便是有意識地改掉一受到刺激就給出回應的習慣(不論好、壞,積極或是消極),而是用
客觀的角度看待外層受到的刺激且在外層傳遞刺激到內層時進行理性的思考。而在《21
世紀的 21 堂課》中,哈拉瑞的概念就賦予了這兩層的「自我」名稱。內層便是我們的「
心靈」,外層便是「身體反應」。
我們常常認為對自己的身體或心靈擁有主控權,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維持平靜都無法做到
。例如,在睡覺前,內心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浮出,就算我們告訴自己「安靜,要睡覺了
」也常常沒有效果。 但這是可以練習的,在這個章節,哈拉瑞提到他接受了內觀(Vipas
sana)的訓練。內觀技巧背後的道理,是認為心靈的流動與身體的感覺密切相關。在我和
這個世界之間,必定需要透過身體的感覺,來取得聯繫。我真正反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事
件,而是自己身體的感覺。哈拉瑞引述了一段在冥想靜坐的訓練中,指導老師說的話,這
就體現了控制心靈的核心:「什麼都別做,別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麼特殊的呼吸方
式。只要觀察現在的真實情況,不管情況如何。吸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進來
了。吐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出去了。而等你失去專注、思緒開始在回憶和幻
想中遊蕩,你只是意識到:現在我的思緒不在呼吸上了。」
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因為外界的任何事物都無法給予我們真正的傷害,唯一能
傷害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理感受。當然,一定會有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說現實
是殘酷的,一定有那些能夠真正傷害到我們的事物存在。對此,我的回應有二:首先,我
們只能控制那些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選擇的自由或冥想,便是一種教導我們分辨那些可
控與不可控事物的界線,這個回應可以參考《寧靜祈禱文》;第二,我們確實要直視現實
的殘酷,但同時也必須對未來充滿信心,堅持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信念。上文中成功指的便
是控制自我,而冥想提供了我們達到這種成功的能力。這個回應可以參考《斯托克代爾悖
論》。
心得
跟前兩本《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相比,本書的深度我認為減少了許多。
我認為哈拉瑞的著作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對於「想像的現實」這個概念做了清楚的描述。
而在這個框架之外的東西,例如談人工智能、談國際政治的話時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
本書與其說是要啟發讀者,給予讀者新知,不如說是告知了各種仍待讀者去探索的題目。
如果是要推薦哈拉瑞的書給朋友,我估計只會推薦《人類大歷史》。
如果是順著三本的順序念下來,會發現哈拉瑞其實一直在相同的概念裡面打轉,像跳針一
樣重複「故事」、「自由主義」、「未來崩壞」等等事件,幾乎所有論述都是在這三大面
向上發展的。看一次會覺得新奇,但重複看就會覺得無趣了。不過,至少哈拉瑞在重複這
些概念的時候,他列舉的歷史故事以及現代實驗都有所不同,所以多少能為閱讀帶來一些
樂趣(相較之下,Simon Sinek 就不知道到底在寫啥了)。
最後,我附上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摘要,歡迎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做粗略的概覽。
章節筆記
第一部 科技挑戰
第一堂課 理想幻滅
本章敘述自由主義很可能面臨瓦解。現在的自由主義者所面臨的局面,有點類似 1980 年
代的蘇聯菁英份子:既不知道歷史為什麼沒走上他們認為註定的方向,手中也沒有其他觀
點能夠用來詮釋現實。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生態崩潰和科技顛覆,而自由主義
對此並沒有清楚的答案。作者指出,任何要在未來流行的想像的現實,都必須能夠合理的
處理生態與科技問題。而當我們想了解科技挑戰的本質時,或許從就業市場來討論,會是
最好的起點,因此下一章哈拉瑞帶領我們討論「工作」。
第二堂課 工作
本章討論「工作」。人類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工作被大量取代的未來了,上一次是工業革
命帶來的自動化,不過這沒有帶來令人害怕的未來。因為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
知能力。過去,機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體能力得以與人類競爭,而人類則是在認知能力仍
享有巨大優勢。然而,人工智慧已經在越來越多認知技能項目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
的情緒。於是,工作肯定是會被 AI 取代的,而可能的解決方案分為三大類:如何避免工
作消失;如何創造足夠的新工作;就算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工作消失還是遠大於工作創造
,該怎麼辦。要面對二十一世紀這前所未有的科技顛覆和經濟動盪局面,需要盡快發展新
的社會及經濟模式,並以「保護人類、而不是保護工作」為指導原則,人類與其想贏過 A
I,不如把重點放在 AI 的維修和運用。舉例來說,因為無人機取代了飛行員,有些工作
確實消失了,但同時在維修、遠端控制、資料分析和網路安全方面,卻也創造了許多新的
工作機會。本章最後討論 UBI(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這種想法的
支持者認為,政府應該對控制演算法和機器人的意外富豪和企業徵稅,再用這筆稅金為所
有人提供足以滿足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貼,但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全民」與「基本」的定
義。「全民」的問題好理解;而不論選擇如何定義「基本的人類需求」,一旦免費提供給
所有人,就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接著就是出現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政治角力,爭奪種種「非
基本」的奢侈品。最後,作者指出,如果我們能張開一張全民經濟安全網,再結合強大的
社群及有意義的目標,那麼工作被演算法搶走,也可能是塞翁失馬。
第三堂課 自由
本章討論「自由」。首先,在《人類大命運》一書中,作者已經展開討論過有關人類的「
自由意志」一說,自由意志不過就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而如果演算法能夠掌握住這些生
化反應,那麼智人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個可以被操縱的東西。我們現在正處於兩次巨大革命
的交匯。一方面,生物學家正在解開人體(特別是大腦和人類感受)的種種奧秘;與此同
時,電腦科學家也讓我們得到前所未有的資料處理能力。生物科技革命和資訊科技革命融
合之後,大數據演算法就有可能比我更能監測和理解我的感受。醫學領域已經是如此了。
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醫療決定,並不是取決於自己覺得是否健康,甚至也不是看醫生做出
什麼診斷,而是要看「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身體的電腦,得到怎樣的運算結果」。還有一個
演算法取代自由意志例子: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谷歌來尋找答案,自己搜尋資訊的能力就
會下降。今日的「真相」,已經是由谷歌搜尋排名最頂端的結果來定義。另外,作者在本
章指出,AI 的到來迫使人們把一些形而上的問題轉為實際的現實問題,例如將「電車實
驗」的想法轉換為自動駕駛的演算法。藉著這個主題展開,作者說我們是該害怕機器人,
但原因應是:它們永遠只會服從主人,絕不反抗。機器人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的人工
智慧,而是那些人類主人天生的愚蠢和殘酷。目前並沒有理由相信 AI 會獲得意識,因為
智能和意識是天差地別的兩種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則是能夠感受痛苦、喜
悅、愛和憤怒等情緒和現象的能力。當然,依照我們目前對意識的了解,還不足以完全下
定論。大致而言,需要考慮三種可能:意識在某種程度與有機生化機轉相關,因此只要是
非生物的系統,就不可能創造出意識;意識與有機生化機轉無關,而是與智能有關。這樣
一來,電腦就能夠發展出意識,而且如果要跨過某種智能門檻,就必須發展出意識;意識
與有機生化機轉或高智能,並無重要關聯。這樣一來,電腦確實可能發展出意識,但並非
絕對。電腦有可能具備極高的智能,但同時仍然完全不具意識。這裡的危險在於:如果我
們太注重發展 AI,但又太不注意發展人類的意識,那麼電腦有了極先進的「人工智慧」
之後,可能只會把人類的「天然愚蠢」更加增強。
第四堂課 平等
本章說明平等。講到平等,哈拉瑞說古代的狩獵採集部落已經比後來的所有人類社會,都
更加平等了,原因在於他們本來就沒什麼財產。畢竟,得先有財產,才需要擔心分配不均
的問題。現在的社會財富非常不平等,著名的二八法則便是這樣來的。而且,隨著生物科
技的進步則可能將經濟上的不平等,轉為生物上的不平等。或許有關平等的議題,很可能
演變成不同的人類團體會有完全不同的未來:也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該教孩子的是怎麼
寫電腦程式,但在另外一些地方,該教的卻是怎樣拔槍拔得快。本章最後,哈拉瑞指出,
如果我們希望避免所有財富和權力集中在一小群菁英手中,關鍵在於規範資料數據的所有
權。畢竟,如果大眾在未來開始想要阻擋資料外流,可能會發現難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幾
乎所有決定都得依賴網際網路,甚至是醫療保健和生命延續也不例外。蘋果現在已經開始
在保護用戶資訊了,但政治家、哲學家、法律界人士也應該儘速制定有關資訊利用的規則
。我自己的猜測是,也許資訊儲存與資訊共享可以跟區塊鏈做結合。
第二部 政治挑戰
第五堂課 社群
本章討論社群,主要以臉書作為例子。作者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整個地球連結得比過去
更加緊密,但每個人的生活卻比過去更加孤獨,許多的社會紛擾和政治動盪,追根究底都
是起源於此。例如,要聯繫幾個縣市外的朋友變得很容易,但要在早上跟親人好好聊一下
天卻很難,因為大家都盯著智慧型手機。臉書曾發願說要提供全球的社群能力,但就在發
願後的幾個月爆發了劍橋分析的醜聞。現在,我們面臨一個巨大的社群挑戰, 人一旦與
身體、感官和真實環境越來越疏離,很可能就會感覺孤單、迷失方向,那線上與線下的社
群究竟能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呢?現行的主要社群企業又是否能找到全新(且可以獲利)
的商業模式?這都是往後有關社群發展的重大議題。
第六章 文明
本章說明文明。作者先反駁了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sations),這種理論把歷史
和生物做類比,但哈拉瑞認為這種類比並不正確。人類的群體(不論從小部落到大文明)
都和其他動物群體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人類歷史上的種種衝突,也與天擇的過程大異其趣
。人類群體和動物物種之間,有非常重大的差別:物種常常會分裂,但是從來不會合併。
但如果是人類部落,則常常隨著時間,不斷聚集成越來越大的群體。本章比較有趣的議題
是有關「群體的認同」,各種人類的群體,與其要用延續性來定義,還不如用「發生了什
麼改變」來定義。舉例來說,要定義「德國人」這種群體時,從變化下手:「我們曾經是
納粹,但是已經學到了教訓,現在是和平的民主主義者」會比硬要找一個從故至今的「德
意志本質」來得好,遑論這世上可能根本沒有這種東西。另外,雖然世界還是分為大大小
小不同的國家,可是全球化已經讓世界變成單一文明了。人類還是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
國家認同,但只要講的是實際的議題,例如如何建立國家、打造經濟體、興建醫院或製造
炸彈,就能說幾乎所有人都屬於同一個文明(大家都相信資本主義,大家打造武器的時候
都相信質能守恆)。歧異當然還是會存在,不論哪個文明都必然有內部的糾葛。事實上,
文明還可能正是由這些爭議所定義。最後,哈拉瑞指出,要界定身份認同的時候,我們常
常會想列出共同的特徵,但這是錯的方向。如果改列共同的衝突和困境,界定起來會容易
得多( 身份認同是由衝突和困境來定義,而不是由共同之處來定義)。
第七章 國族主義
本章討論國族主義(nationalism),主要在討論回歸國族主義,究竟是能夠真正解決全
球化世界前所未有的問題,或者只是逃避現實,到頭來會讓人類和整個生物圈陷入災難?
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全球的生態、全球的經濟、全球的科學,只剩下政治還卡在國家的層
次。但現在全世界面臨三個世界級的問題:核戰、氣候變遷、科技顛覆,而單一國家是否
有能力獨自解決這些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幾十萬年前,智人及原始祖先的生活型
態是小型、親密的社群,人數不超過幾十人。所以人類很容易對小型、親密的團體(像是
小部落、步兵連、家族企業)產生忠誠,但要人類對幾百萬個陌生人產生忠誠,是不自然
的。 人類之所以不辭辛勞,打造出國家這種共同體,是因為遇到了任何部落都無法獨自
解決的挑戰。而現在,面臨規模更大的問題時,會有更加巨大的共同體出現,讓全球人類
合作面對挑戰嗎?
第八堂課 宗教
本章討論傳統宗教面對現代問題時是否有幫助。想要討論傳統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的作用,
得先把問題分成三類:技術問題(乾燥國家的農民如何應對全球暖化造成的嚴重乾旱)、
政策問題(各國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事先預防全球暖化) 、身份認同問題(我
真的需要在意世界另一邊農民的問題嗎?還是只要關心自己部落或國家的人就好)。回到
本章主旨,傳統宗教基本上和技術問題與政策問題的關係不大,卻和身份認同問題息息相
關;只不過多半是造成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長久以來,宗教學者鍛鍊的是重新詮釋文
本的技巧,最後反而讓宗教與實用越離越遠。但宗教的重要性並不會消失,只要人類仍然
需要大規模合作、而大規模合作又仍然需要虛構的共同信仰,宗教、禮儀和儀式的重要性
就不會消失(只不過會造成一堆問題)。
第九堂課 移民ꀠꀠ
本章討論移民問題。為了把事情說清楚,我們或許可以把移民比做一項協議,協議內容分
為三條:地主國允許移民進入;作為回報,移民至少必須接受地主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
,甚至需要放棄某些自己原本的傳統規範和價值觀;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
成為地主國平等而正式的一員,而「他們」也就成為「我們」。根據這個協議,我們可以
歸納出幾種爭議。爭論一:親移民與反移民之辯(移民協議的第一條只說了地主國允許移
民進入,但這究竟該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施捨?地主國是有義務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或
是有權選擇讓哪些人進入、甚至完全拒絕移民?); 爭論二:入境隨俗與頑固守舊之辯
(移民協議的第二條提到,移民獲准入境後,有接受當地文化的義務。但接受程度要多高
?移民從父權社會來到自由社會,就得變成女權主義者嗎?);爭論三:規劃時間長短之
辯(在移民協議的第三條裡提到,如果移民確實努力融入同化(特別是接受了寬容的價值
觀),地主國就有義務視之為一等公民。然而究竟得花上多少時間,移民才能成為這個社
會的正式成員?);爭論四:義務履行程度之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這種協議到底管不管
用。雙方真的會履行協議嗎?)另外,作者討論了「種族主義」以及「文化主義」帶來的
影響。舉例來說,現在再說黑人是因為基因不好、所以容易犯罪,這種說法實在太過氣;
但說黑人是因為來自「反功能」(dyfunctional,或稱破壞性)的次文化,所以容易犯罪
,這種說法可就跟得上時代流行了。不過這並不是說文化主義全然是對的,文化主義的許
多主張,都有三個常見的理論漏洞:常把地方優勢與客觀優勢混為一談;針對明確的時間
、地點及衡量標準,文化主義的種種主張可能就實際經驗而言很合理,但如果把主張放得
太過籠統,就沒道理了;文化主義的許多主張都屬於統計性質,但是太常被拿來對個人做
出預先判斷。最後,歐洲的難民問題,是一個考驗全球文化的小小實驗:究竟光是相信「
自由、平等」的價值,能不能夠解決族群融合呢?又如果不行的話,還有什麼解決方式,
或是待解決的問題呢?
第三部 絕望和希望
第十堂課 恐怖主義
本章討論恐怖主義。恐怖主義是一種軍事策略,意圖在改變政治局勢,但方式是傳播恐懼
,而不是造成實質損害。實際上,恐怖份子真正奪走的人命,其實非常少。 恐怖份子所
指望的,正在於雖然幾乎無法減損對手的任何實質力量,但造成的恐懼和混亂,會讓對手
全力出擊、過度反應。而在大多時候,對恐怖主義的過度反應,其實比恐怖份子本身,還
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 911 事件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刺激了美國這頭公牛,摧毀了
中東這家瓷器店。現在,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一片廢墟殘骸中,欣欣向榮。那為什麼不忍
住刺激呢?國家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正來自於保證公共領
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換句話說,現代國家正是因為防止政治暴力太成功,反而就特別容
易受到恐怖主義的影響。最後,哈拉瑞指出,成功的反恐行動,應該要三管齊下:秘密打
擊恐怖組織的連結網路;媒體必須維持正確態度,避免歇斯底里;每個公民都該負起責任
,從恐怖份子手中把自己的想像力解救出來,提醒自己恐怖威脅的真實面向。
第十一堂課 戰爭
本章討論戰爭。首先,戰爭在現代的超級大國間不是一個常見的選項,2018 年(本書出
版的年份)和 1914 年之間有幾項關鍵差異。特別是在 1914 年,戰爭對全球各地的菁英
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選項,因為當時有許多具體實例證明,如果能打一場成功的戰爭,就
能促進經濟繁榮,提升政治權利。但相較之下,到了 2018 年,成功的戰爭簡直成了瀕臨
滅絕的物種。換句話說,到了二十一世紀,為什麼各大強權想要打出一場成功的戰爭,竟
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經濟本質的改變(知識是無法用戰爭來掠奪的)。 理論上,如果
戰爭獲勝,讓勝利者得以重新調整全球貿易體系(例如英國擊敗拿波倫、美國擊敗希特勒
之後的情況),一場成功的戰爭就仍然能夠帶來巨大的利潤。然而由於軍事科技的改變(
核武),二十一世紀很難再重現這樣的盛況。核戰和網路戰則是高損害、低利潤的科技。
這些工具雖然能讓你摧毀整個國家,卻無法打造有利可圖的帝國。當然,並不是說無利可
圖就代表絕對的和平,我們絕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無論是在個人、還是在集體層次,人
類都常常做出自我毀滅的舉動(二戰就是在明顯無利可圖的情形下開打)。另外,本章提
到一個有趣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就是戰敗國戰後進入前所未
有的興盛。舉例來說,1930 年代的日本認為如果無法奪下朝鮮、中國沿海地區,日本的
經濟註定會陷入停滯。事實上,日本著名的經濟奇蹟,是在日本輸掉了所有對大陸的征服
行動之後,才開展的。
第十二章 謙遜
本章討論謙遜。作者以猶太教為例,說明「許多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
是人類歷史的文化」這個觀點有誤。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歷史中,大多人都也有這種想
法,但在現代台灣,至少我個人,沒有感受到這種中心主義,認為世界是與自己的源起息
息相關的想法。似乎這種思維在西方信仰中比較常見的樣子。
第十三章 神
本章討論神。世上真的有神嗎?這可能得看你想到的是哪個神。神對你的概念,指的是宇
宙間的奧秘、還是掌管人世的秩序制定者?傳統信仰者常常抽換詞面。有信仰的人被問到
世上究竟有沒有神,常會先說到宇宙如此奧秘、人類的智慧又如此有限,說到目前科學仍
無法解釋宇宙大霹靂的成因,他們就讚服嘆道:「這一定是神的作為。」但這就像是魔術
師在觀眾不知不覺中,妙手抽換了一張牌,這些信徒的說法,也是用「秩序制定者」替換
了「宇宙奧秘」,把宇宙間各種奧秘都冠上「神」的名號,接著就開始以此譴責比基尼和
離婚行為。至於「宇宙奧秘」要怎麼變成「世俗秩序制定者」,常都是依靠某本神聖的經
典來構成連結:這本經典會寫出最雞毛蒜皮的規定,而信徒會號稱這一切都是為了榮耀宇
宙的奧秘。最後,哈拉瑞指出,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
苦」。我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並不需要有個高高在上的神制定出
價值觀才能讓人好好行動,人是社交的動物,關於痛苦的互相理解,便能有效地維持社會
和諧。
第十四章 世俗主義
本章討論世俗主義。世俗的道德準則,其實也就是重視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和
責任的價值觀,也構成了現代科學和民主制度的基礎。世俗主義(secularism)最重視的
就是真相(truth):真相必須是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憑相信;世俗主義重視的
另一項則是同情(compassion)。世俗主義的倫理並不在於聽從這個或那個神的教誨,而
在於深刻理解各種苦痛。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真相,深層原因正在於此。重點不在於
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瞭解怎樣最能減少世間的痛苦。如果少了科學研究照亮路途,我們
的同情通常也只能盲目;雖然說在政治和經濟上該不該人人平等(equality),還有不同
意見,但世俗主義基本上就是會質疑所有預設的階級制度。不論受苦的人身份為何,總之
痛苦就是痛苦;不論發現知識的人身份為何,總之知識就是知識; 如果沒有思考、調查
及實驗的自由(freedom),我們也就不可能尋求真相,走出痛苦; 要對抗偏見及壓迫的
政權,需要很大的勇氣(courage);要承認自己的無知、走進未知領域,需要更大的勇
氣。當然,每一個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形成陰影。世俗主義的問題是把倫理標準
設得太高。多數人都難以遵守如此嚴格地標準,而大型社會的運作也不可能追求無窮無盡
的真相和同情。所以,無論你遵守的是哪一種信條,都應該看到自己的陰影,避免自己天
真的相信「我們不會這樣」。哈拉瑞在最後提出一個有趣的看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宗教
、意識形態或世界觀能夠領導世界,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宗教、意識形態或
世界觀,過去犯下最大的錯誤是什麼?當時他弄錯了什麼事?」如果你無法提出一個認真
的答案,至少我就無法相信你。以此類推,如果一個人說他真的認識自己,我也許也會問
他「你過去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是什麼?當時你弄錯了什麼事?現在的你又擁有怎樣的價值
觀。」諸如此類的問題。
第四部 真相
第十五堂課 無知
本章討論無知。首先,「個人的理性」這件事情,哈拉瑞已經透過《人類大命運》這本書
來證偽。 智人之所以能夠勝過所有其他動物,成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個人的理性,
而是能夠群體思考的這種獨特能力。這種特殊能力導致了「知識的假象」(knowledge il
lusion):雖然每個人其實懂的很少,卻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原因就在於:我們把存在於
其他人腦中的知識,也看作自己的知識。另外,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透過群體思
維、而非個人理性,而我們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因為出於對群體的忠誠。光是把事
實或統計數據擺出來,是無法說服那些忠於團體的人的。最後,哈拉瑞提到, 如果你真
的想要得知真相,就需要逃出權力這個黑洞,允許自己浪費許多時間,在他周邊四處遊蕩
。革命性的知識很少能夠抵達權力中心,因為權力中心正是由現有知識所建構。
第十六堂課 正義
本章討論正義。但何謂正義,在現代社會正義儼然是模糊不清的。這裡的問題,就是在於
情況已經變得太過複雜,我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舉例來說,我可能只是坐在家
中,就被社會主義者控訴我是虐待勞工的共謀者;我只是買個股票,就成為了該公司濫到
廢水的利益共犯。世界已經變得太複雜,在這個一切都緊緊相連的世界上,最重要的道德
義務其實就是:人必須去「知道」各種事情。現代歷史最嚴重的罪行,不僅是出於仇恨和
貪婪,更是出於無知和冷漠。當初的三角貿易,就是為了提供廉價的方糖給歐洲上流社會
喝茶,而這些貴族對此毫無知覺。最後,作者指出, 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道德問題,人
類為了得以理解和判斷,有下列四種常用的方法:第一是縮小問題規模(把敘利亞內戰想
像成兩個人在打架);第二是把重點集中在某個感人的故事,用它來代表整個衝突事件;
第三種方法是編出各種陰謀論;第四種則是創造出一種教條,全心相信某種號稱全知的理
論、機構或是領導,接著是無條件地跟隨。
第十七堂課 後真相
本章討論後真相。其實,人類一直活在後真相的時代。智人就是一種後真相的物種,創造
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能發揮越多能力。舉例來說, 如果有一千個人,相信某
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個月,這是假新聞。但如果是十億人,相信某個編造的故事、相信
一千年,這就成了宗教信仰。撇開宗教信仰, 政治宣傳和假資訊的由來也很久,甚至就
連拒絕承認整個國家的存在、或刻意創造出整個偽國的習慣,也是淵遠流長。例如日本 1
931 年假裝自己受到攻擊就攻打中國,接著成立了偽滿洲國等等。為什麼人類會陷在後真
相當中呢?事實是,智人從來就不是那麼在意真相。在實際運作上,人類合作的力量是取
決於真相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而且,如果講到要團結人心,虛構的故事天生就比真正
的事實更具優勢。如果想測試群眾是否忠誠,與其要求他們相信某個事實,還不如要求他
們相信某件荒謬的事。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活在後真相的時代中,我
們需要更努力去發現真相,或至少,辨別出假象。哈拉瑞在本章最後給出了兩個守則供讀
者參考。第一條黃金守則:如果你想要可靠的資訊,必然得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你都是
免費得到的資訊,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行為裡的產品;第二條黃金守則:如果覺得有些
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確實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第十八章 科幻小說
本章討論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常常代表未來的科技,但現代科幻小說最糟糕的問題,或許
就在於混淆了「智能」和「意識」的概念。哈拉瑞認為 AI 不會產生意識,與其擔心機器
人屠殺人類,不如擔心一小群人類利用機器人胡作非為。本章提到大量科幻作品,例如《
駭客任務》、《美麗新世界》、《腦筋急轉彎》等等。藉由這些故事,哈拉瑞表示,人類
害怕被困在一個盒子裡,但沒意識到自己早就受困在一個盒子裡(也就是人類的大腦),
而且這個盒子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盒子,也就是人類的社會,充滿各種虛構的故事。事實
上,你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都只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體裡、在你自己的思想中。不管是
逃出母體、或是前往斐濟,並不會有任何區別。但這同時也代表, 如果是想要探究你心
靈的現實究竟如何,無論在母體內外,並不會有任何差別。
第五部 生命意義
第十九堂課 教育
本章談教育。哈拉瑞認為,現在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因為學生手上
已經有太多資訊。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 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
更廣泛地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
第二十堂課 意義
本章討論意義,其實就是《人類大命運》的簡要介紹。哈拉瑞從傳統宗教、自由主義再到
佛教,闡述人並沒有自由意志。我特別喜歡本章其中一段:「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並不
該相信你的臉書帳號、或是內心告訴你的那個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靈的實際流動。
你會發現,種種想法、情緒和慾望得來去既沒有理由,也由不得你來命令,就像是來自四
面八方的的風,吹亂了你的頭髮。而你既不是風,也不是你體驗到的那些想法、情慾和慾
望,當然更不是你心中以事後之名整理、消毒過後的那些故事。你只是經歷了這一切,但
既無法控制、也不去擁有,你更不等同於這一切。」 人類問「我是誰」的時候,希望能
得到一個故事作為答案。但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並不是一個故事。更進一步,
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並不是「人生的意義什麼」,而是「如何擺脫痛苦」。哈拉瑞在最
後做了總結,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發點就是開
始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而這個答案永遠不會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第二十一堂課 冥想
本章討論冥想,實際上就是哈拉瑞本人對內觀的體悟。內觀(Vipassana)技巧背後的道
理,是認為心靈的流動與身體的感覺密切相關。在我和這個世界之間,必定需要透過身體
的感覺,來取得聯繫。我真正反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自己身體的感覺。在哈拉
瑞上內觀課的時候,他的老師一直提醒:「什麼都別做,別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麼
特殊的呼吸方式。只要觀察現在的真實情況,不管情況如何。吸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
:這股氣進來了。吐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出去了。而等你失去專注、思緒開
始在回憶和幻想中遊蕩,你只是意識到:現在我的思緒不在呼吸上了。」心靈反映的是身
體感受,這在《與成功有約》中提及的「選擇的自由」極為類似。 如果有人侮辱我們的
國家或神祇,真正讓我們難受的,是胃部灼燒的感覺、心頭就像被捏住的感覺。想知道「
憤怒」究竟是什麼東西?只要在自己生氣的時候,觀察自己身體上出現、而最後消逝的那
些感覺,那些就是憤怒。所以,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如
果有什麼事物,我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觀狀
態,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9532878.A.07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