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廣設大學,是造成我今天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嗎?】
yes123求職網今年三月的時候,發布了「畢業生職涯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大學畢業生選擇先投入職場、而非繼續升學。
一般推估:這和當時疫情沒那麼嚴重,景氣復甦,以及「學歷貶值」有關。
學歷貶值,是廣設大學的錯嗎?
https://buff.ly/3kslUwy
——
#法律白話文運動
#話鹿讀冊
#左岸文化
410教改訴求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管碧玲服務公職40周年
參與改革運動展—10
410教育改造
為下一代而走
讓我們的教育動起來
今天要展出的管媽收藏,是1994年4月10日,也就是26年前的今日,教改上街頭的傳單。
當年教改上街頭的四大訴求:1.落實小班小校。2.廣設高中大學。3.推動教育現代化。4.制訂教育基本法。參與團體眾多,成千上萬的人攜小扶幼上街頭,勢不可擋。
之後行政院任命李遠哲院長擔任教改會主任委員,委員涵蓋朝野30人。最後上述四大訴求都有得到回應。但20幾年後,我們也不時會看到「教改失敗」、「教改罪人」、「教改誤國」的言論。
讓所有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能一致獲得同等的機會與品質,是為理所當然。而我們的共業,早年是二戰後的嬰兒潮,國家財政窘困或資源分配失衡。因此讀書從小到大,家長與學生都必須陷入痛苦的競爭。早期國小畢業就要升初中的考試競爭,到升大學更是單一途徑、一試定終、窄門僵化,競爭慘烈。
民國60年代大學錄取率不到30%,70年代才提高但也不到40%,80年代後才突破40%,逐步上升至今天接近100%。所以早年大致公平但僵化的聯考、惡性補習、能力分班,是競爭下的共業。
而今天少子化襲來,大學過剩將逐漸擴大,該如何處理大學退場?市場競爭自然淘汰?多元入學被批評是優勢家庭得利,如何更公平?課綱的定位爭論要如何拿定?
教改年代處理的是嬰兒潮巨浪的後遺與民主化的問題。今天面臨的剛好相反,是如何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教育的問題當然不只上述幾端而已。但強烈譴責教改,甚至認為當年的教改召集人是教改罪人,甚至反而嚮往回歸早年僵化的升學單一途徑,難道不正是一種偏差嗎?
千萬不要故意忽視我國教育多元化、民主化與品質的實質進步。政策雖說是應該一貫的,但政策就是政策,不是永恆的真理,政策必須順時順勢應變,處理分配的問題。少子化正在衝擊國家所有的領域,這真的是國民共業,資源如何分配,品質如何提升追求卓越,「順時應變」正考驗著我們。
幸福進行曲-管碧玲服務公職40週年
https://youtu.be/wvctu5IwQ0A
管媽敬獻給台灣--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https://youtu.be/9kN9kSupZcw
410教改訴求 在 王家貞服務處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的教育是否不再追求「質」的精進,而是「量」的堆積?
陳震遠除了偽造同儕審查,
其論文中很多內容都是引用於自己弟弟陳震武的論文,
除此之外,內容很多是把既定的事實,
在文中再加以陳述一次,
或增加沒有意義的文字,
我不禁想,台灣的教育究竟是怎麼了?
回想初次擔任議員的那一年,
行政院成立了教改審議委員會,
並由李遠哲擔任主委,
其中,他們採納410大遊行的其中一項訴求,
那就是廣設高中大學,台灣至2012年止已有162間大學。
廣設大學之後,學術界多了許多「引用型」論文,
卻很少人真正去檢視文中的內容。
台灣相較於東亞其他國家,以人口數做比較,
我們的大學相對多出了許多,
而所謂博士或者是雙博士,已不再有從前的水準了,
當時那些把台灣教育改成這樣的人,
看見現在許多高學歷卻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
面對這麼多教改後升學制度的受害者,
你們還要繼續認為:什麼後果也沒造成嗎?
台灣的大學數量幾乎是其他國家的三倍,
卻沒有展現應有的競爭力以及經濟實力,
回顧二十個年頭的教改,
我們不是應該做出什麼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