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推書
#A編掛名推薦
編輯到底在做什麼?不要問,很可怕! 因為編輯包山包海講不完,也因為編輯的實務,就跟作者所說的一樣,完全是「體驗主義」。
如果你是編輯,請不要錯過這本盡力寫出「體驗」的書,那不只是我們都經歷過的那些沒日沒夜,還有我們擁有的閃亮工匠魂。
如果你是作者,請不要忽略這本關於「工作夥伴」的書,如果你不知道編輯跟出版社想什麼,大家都會很辛苦。
如果你是讀者,更不能錯過這個人人都可能是編輯的時代,你就需要一本這樣的書。
//////////////////
除了以上推薦短文寫的內容之外,關於這本書,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有趣面向。比如說,作者身為資深傳奇的商業書/實用書編輯,但對於文學書也有一套想法。
他經歷過市場上還沒有商業書分類的時代,以前提到出版業,往往就跟藝文編輯連結在一起,對於此一現象有點不以為然。書中更是指名道姓,直指幻冬舍社長 #見城徹 對商業書的偏見。
「嗯~不要太小看商業書好嗎?」片山一行的反應真的非常寫實XD
從商業書作為一種新分類出現,廣泛指稱「商業人士會看的書」之後,他在轉化專業知識、題材的開發,以及開拓讀者涉獵領域的編輯思維與經驗,非常值得各種領域的編輯互相參照。雖然其中也有一些似乎有點個人堅持(老派浪漫?)不過依舊相當有參考價值。
編輯的素質與適性,編輯要有成本觀念,編輯要有行銷品味,編輯要有溝通能力,編輯要有靈魂……這些林林總總的守則或自許,有些具體清楚,不分領域行業適用;但有些則是個案的、抽象的狀態,畢竟編輯百百種,就連片山一行自己都坦承那是無法描述清楚的東西。
但真誠的分享,紀錄他在商業書的見聞與嘗試,且依舊保持謙遜、不斷思考與學習,是這本書最激勵、最受用的終極編輯指南。
//////////////////
紙本書:https://reurl.cc/vqWEyl
電子書:http://moo.im/a/fkprFI
臉譜出版
photo credit:粗劣的厭世香菜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編掛名推薦」的推薦目錄: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討論] 從掛名推薦與10%版稅風波,看出版從業人-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編說#推薦人...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台日友好騙很大?編20億大阪世博會「禁台灣掛名」 PTT怒轟 ...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張若妤報新聞】陳建仁曾自稱戒嚴受害者?! 遭掀"皇民化秘辛 ...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Re: [轉錄] 從掛名推薦與10%版稅風波,看出版從業人- book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新聞] 台日友好騙很大?編20億大阪世博會「禁台灣掛名」PTT ...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請問用公司名買車或用個人買車哪種比較省呢??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a編掛名推薦 在 [閒聊] 台哥大在這波代理是負責什麼工作? PTT推薦- LoL 的評價
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推書
#A編掛名推薦
#樹木希林
大約一個月前收到這本書的推薦邀約時,樹木希林的作品之於我,就和她在許多影迷心目中的形象一樣。無論是有趣的藝名,或是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感受到她的演員魅力,還是她奇特的婚姻關係、出人意表的語錄等等。
直到前幾天,我非常欣賞的演員 #吳朋奉 猝逝,這本書也熱騰騰地寄到我手上。一切,突然變得不一樣了。
一個日本人,一個台灣人,但他們給我的感覺竟奇異地相似,二人在演藝方面給人的印象或特徵,都是發源於他們不同一般人的生命經驗與價值觀,內化於他們的戲路表演當中,因而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我們很可惜無能再看到吳朋奉更多精湛演出,但樹木希林則已窮盡一生,在晚年的演藝事業中與癌症相處,挑戰極限。從年輕叛逆、年老反骨,到最後是洞看世間、淡然放下。本書作為她最後長達七小時的訪談精華,可以說是她一生一次最慎重的自我審視。她的靈性與哲思,透過記者的循序探問,閃爍著為自己而活的最後光亮。
本書的另一看點,是收錄了她的女兒內田也哉子的訪談。這段訪談內容雖然不多,但某種程度卻最觸動我。
身為藝人的女兒,面對一個有時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媽媽,卻也有很多父母子女相處之間的通常煩惱。這個家庭如何在世俗眼中的不凡當中,相互了解、相互體認,以及樹木希林在最後臨終前回到家中的場景,生死有命、了然於心的深刻道別。只能說,真的是一位不簡單的國民奶奶。
「臨終前面對生死的超凡透徹,是她深沉的睿智與生命體悟,也是她如何演活『樹木希林』的祕密。」
/////////////////////////////
【書訊看這邊】
讀 冊|紙本:https://reurl.cc/3DRjNV
博客來|紙本:https://reurl.cc/vDoegA
博客來|電子:https://reurl.cc/7Xne3l
采實文化
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編推書
#A編掛名推薦
話說前陣子接到 奇異果文創 的推薦邀請,本來以為是有點哈扣的人文社科類或文學類,結果收到新書檔案點開才發現……
哦哦哦是漫畫!
但天啊!!我居然也要開始推薦這麼少女的路線ㄌㄇ?(懷疑自己的人設)
不過仔細一看,這是 #知岸 老師以台灣本土文史和妖怪為主題的漫畫作品 #妖怪絮語 ,由北投的一間妖怪民宿出發,為了解決各種奇怪的疑難異像而展開的在地奇譚。
北投的發音 #Pataauw 在巴賽族語(凱達格蘭支族)當中是「女巫」的意思。如果有在關心台漫,應該會直接想到之前的神作 #北投女巫 (表訂2020年夏天出第二季),而更之前則有 #AKRU 的 #北城百畫帖 ,以精湛成熟的畫工和故事進軍IP改編市場。
隨著妖怪的主題在台灣持續的發展耕耘,越來越多研究者和創作者投入、尋找台灣本土妖怪神鬼的田野和資料,台灣十多年來有相當豐富的收穫。
《妖怪絮語》則是在這波浪潮中接力推出的好作品。劇情緊湊、分鏡流暢,扣合北投特色溫泉和當地文史,展開神鬼妖靈的奇想(和灑小花的妄想),輕盈之中,卻也容納著許多可以深入探索玩味的歷史線索。
我很喜歡主人翁 #沈緗琳 在故事中說到的一句話:
「人的生命終究是短暫的,但神靈、妖怪和鬼魂不同,
你們(神靈妖怪鬼魂們)的存在將不同時代的人事物串連起來。」
在台灣,來自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與信仰的元素,又經歷好幾段歷史沖刷、累積、接合,我們的故事,那些最精彩的地方,現在才剛開始萌芽。就從這些神靈鬼怪的傳說故事中,重新認識自己一次吧。
#我真的超想看BARZ老師的鎮邪甲冑繼續畫啊啊啊
////////////////////////////////
博客來 reurl.cc/Rd5D0D
誠 品 reurl.cc/ObZD03
讀 冊 reurl.cc/vnYXge
三 民 reurl.cc/2413oE
灰 熊 reurl.cc/VaAe5A
金石堂 reurl.cc/xD5XGz
a編掛名推薦 在 A編工事中- #編說#推薦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有一篇關於掛名推薦的文章,談到被邀請掛名推薦的一方往往只拿到一本公關書做為回饋,覺得很不合理。推薦人為了對自己的推薦效力負責,其實需要投入 ... ... <看更多>
a編掛名推薦 在 台日友好騙很大?編20億大阪世博會「禁台灣掛名」 PTT怒轟 ... 的推薦與評價
說好的台日友好呢?台灣將編列20億預算,參加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不料傳出禁掛「台灣、Formosa」名義,只能改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公司 ... ... <看更多>
a編掛名推薦 在 [討論] 從掛名推薦與10%版稅風波,看出版從業人-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從掛名推薦與10%版稅風波,看出版從業人員的焦慮
原文出處 --
https://tinyurl.com/ybe8lxjn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 @ Matters
說實在這也是老問題了。會在2020年的現在又掀起出版人們的一些討論與憤怒,或許在於
「都已經那麼多人解釋過了」,還有「作者」蓄意掀起議論,並刻意帶出「出版界其實很
骯髒」的指控。
出版事業的利潤分配是可以討論的,但不是「出版社」單方面可以決議的事情,而是整個
圖書出版營銷事業的上下游不同環節與體系共同競逐彼此利益下的結果。
有關版稅的定義、討論以及書籍的成本結構有非常多人談了(啊,但我還是安排在未來的
寫作計畫中XD,畢竟編輯的事說來話長)。以下簡單整理最近仍方便查到的:
【老貓出版偵查課】版稅基本解說| Readmoo閱讀最前線
https://news.readmoo.com/2017/02/06/oc170206-publisher-tax/
【這本書從頭到尾每個字都我寫的,憑什麼版稅只給我8%?】老編垚順的出版手帳
https://tinyurl.com/yan3wfwd
【出書的版稅只有10%?還是居然有10%?】林彥傑
https://tinyurl.com/ycs3lyp6
[ 一句話惹毛編輯 ] 我版稅才拿10%,你們出版社拿90%,不會太多嗎?
https://tinyurl.com/y9nhc7ry
面對這次風波,仍在出版線上的編輯們多半抱持著「蛤?又來了?」的心態,白眼翻到後
腦勺。而這件事情最可惡之處,或許在於事主「中古小姐」真的不知道出版產業的結構嗎
?她在與出版社簽約的時候,編輯沒有向她解釋過嗎?在我的〈常常忘記簽的:著作出版
合約書〉一文中,有提到合約有各種眉眉角角,約定了作者與出版方兩造的權利與義務,
https://tinyurl.com/y8zbdb7s
是需要作者與出版社共同協調的。她是真的不知道出版產業的分工與收益分配,還是只是
單純想抱怨過去合作過的出版社?即便連帶影射整個產業黑暗也無所謂?
後續的發展已經失焦,淪為幼稚的謾罵與諷刺。也看得出來事主並不關心產業的發展與困
境,如同「掛名推薦」事件的原文(同樣也是一位網路作者)一樣,提出指控後便將問題
拋回出版界:「這是你們要去想的問題!」、「關我屁事!」。許多編輯用諷刺的心態回
應他們:「不然你就自己搞啊!」、「歡迎自費出版!」、「你行你自己來!」
https://tinyurl.com/y97mwdev
「掛名推薦」事件的起因的網路作者「dato:POP LIFE」在後續發布了自己正在進行中的
出版募資專案。在這篇貼文他這麼寫道:
現在還連續兩年自己一條龍跳下來做自製出版募資,除了有募資平台嘖嘖和美術設計、內
容審訂以外,其他我都自己拍、自己寫、自己編、自己行銷、自己跑成本、自己處理包裝
和物流,因為自己喜歡所以就自己做做看。
https://tinyurl.com/y7r9zqqf
我想這篇貼文很大程度回擊了出版界。「是啊!我自己來就可以了。這到底有什麼難的?
」
對於中古小姐,出版界的抨擊與回應,能改變她嗎?能拿她什麼皮條嗎?不,毫無可能,
她根本不屑於出版產業的困境或者說局限,她直白地說:「這種產業,還不如直接被淘汰
。」我不相信出過五本書,與四家出版社合作過的人,會不清楚出版產業的結構。她在乎
的,也只是「所以為什麼我拿那麼少?」
10%版稅是個近幾年常見的版稅率,反應了「一個普通的作者」所能領取的行情。當一位
作者抱怨為什麼她只能拿10%的時候,其實也只是在昭告大家「她也只值這10%」。有實
力的人,自然有更多籌碼與談判的實力。如果一位作者能替出版社帶來幾十萬本的銷量,
她會只拿到10%版稅嗎?她的作品如果能成為IP,她透過出版而來的報酬還只限於區區版
稅嗎?(當然她與她的粉絲們不會這樣想,也想不到這處去)
很常看到有作者群分享:「有良心的出版社會給妳預付版稅、有良心的出版社會給你15%
版稅、有良心的出版社會怎樣怎樣......」彷彿任何沒有給出最惠待遇的出版社,都是黑
心的。但事實上難道不是,出版社在你身上,也只願意付出這點嗎?面對更有保障、更有
實力的作者,出版社自然需要提出更好、更優渥的待遇,以留住作者。商業合約,就是作
者與出版社實力較量的時刻,作者和出版社同時都需要搞清楚,到底現在是誰需要誰。對
誰都卯盡全力,不評估就向前衝,往往撐不了多久,更談何理想。
但是,對這些自帶流量的「網紅」們來說,出版計劃是出版社提出的、稿約是編輯來邀的
、覬覦的就是我自己的粉絲購買力,今天都是你們來求我的,為什麼我還只拿這樣?在這
種情況中,出版社能要求作者反求諸己,說白:「呃,其實即便你的粉絲都買書,我們也
大概要這樣才能賺到足夠的錢付你版稅。」(aka 其實妳也只能賣這樣啦!)
不行,因為這些網紅們或許「並不需要出書」。對他們來說,出書並不是人生成就,對出
版沒有綺麗的幻想。他們在商言商,所謂「出書」只是與出版社這家公司合作的工作產出
。甚或只是被出版社編輯言詞說服的一種「粉絲回饋」、「粉絲服務」。對已經擁有流量
的人來說,或許出版不能帶來更多價值,甚至還有負面風險(譬如編得爛,或者暴露能力
的局限)。出版社與之競爭的,是這些網紅們的其他「業務活動」,如代言、業配、課程
......。有「文化涵養」的網紅,或許能「體諒」逐漸式微的出版社,而提供優惠的合作
方式,但這樣說穿了難道不是施捨?而出版社想要的,難道不也是現成的利益?
中古小姐的粉絲回應:「我還想看妳出更多書!」言下之意或許是擔心中古小姐被出版社
封殺(但不可能)。而中古小姐也是自信滿滿地回答:「不擔心,即便自費出版,也很簡
單。」
對擁有粉絲基礎的網紅來說,自費出版,真的沒有其他出版社想得那麼困難。出版作為「
文化產業」,有些人是披著商業外衣,依然堅守著文化的風骨;但亦有人反之,披著文化
的外衣,骨子裡比誰都會算計。當網紅要自費出版,可不是所有出版社都跟錢過不去,找
不到願意幫她的人。甚至,只要夠有實力與才華,像dato:POP LIFE一樣自己募資出版,
也不必煩惱通路與上架,就足夠賣出暢銷的數量。他們真的不必靠傳統的出版模式,他們
看不起,也並不覺得這些出版人指出的辛勞算什麼。
這是殘酷又現實的一面。就是當作者真的比出版社還行的時候。
曾經當過出版企劃的dato:POP LIFE(同時也出書、會自己搞出版募資)、出過五本書的
中古小姐,他們都清楚出版在做什麼,後者甚至對這些絲毫不抱持敬意(應該說,她認為
即便臺灣出版社的確有做什麼,但做得爛)。
就中古小姐之流,這些以網路議論、部落格文章、經營特定形象與主題為主的網紅,他們
的內容含金量、文筆或許比不上傳統的創作者與由出版社栽培的作家,但他們的實力來自
於網路的影響力。他們比出版社更懂得「經營粉絲」、「寫粉絲聽得懂的話」。即便他們
要「出書」,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者與出版社」關係。這些網紅或自己成立公司,
或由經紀公司代言,出版社或許更得從與「另一家公司」合作的角度來看待自己與「網紅
」的距離。這樣的關係,甚至有點像A出版社找B出版社的老闆出書,然後期待B出版社用
他們的資源宣傳A出版社的書。
傳統的「版稅」分配方式,或許已無法滿足新的合作方式。當出版社期待「合作的對象」
做得更多,更得思考新的利益分配機制。而當新的機制行不通、舊的機制無法滿足,或許
就是在說「這件事根本不該由出版社來做」。
在這個到處斜槓、每個人都多才多藝,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出版與編輯的門檻降低」
的時代下,KOL或是網紅的書們,當他們「會的東西」已足夠與出版社競爭,他們的確真
的不再需要出版社,而是轉而與出版社競爭。
當這個時代的讀者群,他們不再「逛書店」、不再信仰出版社品牌。當資訊爆炸,過多的
訊息爭相競逐讀者的注意力,只有特定意見領袖可以幫助讀者下決定時,出版社所能帶來
獨特的優勢是什麼?
難道只剩「那些麻煩事可以交給出版社,作者可以去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說嘴嗎?
有專營自費出版與發行的出版社、有提供POD隨需印刷的整合行銷公司與印刷廠、新一代
消費群已經接受群眾募資的方式,再加上電子書自出版門檻降低與普及......「出版」越
來越簡單,早已消解了過去人們對「出版」這件事的想像與敬佩。同時,當讀者群「願意
消費」的不再是傳統欣賞的豐富「內容」,而更多是「買一種感覺」、「買一種支持」,
所謂的「閱讀市場」也逐漸改變本質。
當音樂市場從CD消費轉變為以演唱會、週邊、代言為主要收入,CD成為粉絲儀式性的崇拜
消費,出版市場是否有可能也走向同樣的軌跡?
出版社為什麼要出KOL的書?怎麼出?憑什麼出?如果真的只是想削一筆人家的流量,就
賺這五年合約期限內的粉絲購買,那又怎麼能怪人家的不滿足與翻臉呢?
在這起風波中,最可憐的是那些仗義執言的編輯們。他們苦心經營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
化事業」,他們更在意「文字的含金量」與長遠閱讀的價值,更對「出版的文化意義與勞
動」充滿敬意。因為這兩位以偏概全的發言,他們不得不對號入座,代替產業中的老鼠屎
們背負罵名,不得不一次次試圖說明、解釋,卻換來粉絲們的冷嘲熱諷與曲解。抱怨10%
版稅的「作者」,這會是最後一位嗎?我想只有當出版合約走出傳統稿費與版稅的框架,
提出新的商業模式後,才有更進一步突破的可能。
出版從業人員可以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我也期待出版社走出新時代的優勢,成功轉型
為知識內容生產的品牌,重新掌握「非我不可」價值。
在這個時代,要談文化之前,編輯得先會算。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9165571.A.1C8.html
我改一下標題 與內文再明標好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