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文
「台灣有8%的孩子是 #ADHD,但只有2%接受治療」,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教授主治醫師陳錦宏說,「我們不要以為治療是對孩子的抹殺,不治療反而才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痛苦。」
ADHD是大腦跟不上
陳錦宏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部分大腦腦區比一般人的發育慢了3年,掌管理性的前額葉更晚了4年,在最精華的青春期,專注力、情緒、記憶力、行動力等競爭力卻被綁住,加上外界對他們的負面反應,有8成的人會有其他的共病出現。
過去資訊傳播都認為說孩子是ADHD是一種「貼標籤」,而一般人的觀念也被塑造成「吃過動藥等於吸毒、吃藥小孩會變笨」,陳錦宏說,這些人以為用愛心就可以改變小孩子的問題,一直要輔導為主,「但ADHD是一種生理問題!難道孩子不想做到嗎?他是真的做不到,不治療反而是一種疏忽。」
而且並不是符合ADHD的症狀,就是ADHD,除了要持續6個月以上之外、9項症狀符合6項、在家裡跟在學校都有相同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功能性」的問題。「如果孩子很開心、事情都有辦法完成、跟人相處沒有問題,那也沒什麼需要治療的。」
陳錦宏也舉例,過去最保守、最不愛用藥的英國,今年也把服藥的年齡從6歲下調到5歲,因為研究發現,不吃藥的小孩子,健康功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撞到頭等意外的比例是其他人的2倍;有服藥的人,未來自殺的比率也會減少2成、藥癮則減少5成,「單說撞到頭,在台灣每年就可能減少1000人受傷。」
[父母老師&醫師應該是平等的雙頭龍]
陳錦宏說,現在太多人說ADHD是一種過度診斷,所以很多爸媽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治療,認為「只要降低對他的標準就可以」,但當這些孩子發現「什麼都不理、什麼都不做」比較輕鬆,未來就更難救回來,犯罪、吸毒的比例也是一般人的2.5倍。
但診斷可以讓專業醫師來做,陪伴與教導卻需要父母、老師,也讓身為照顧者的爸媽壓力很大,更難理性、正向的面對小孩,老師則要面對跟班上同學的衝突,也很兩難;「所以我們推動一個『心動家族』協會,讓協會連結家庭、醫院、學校,把醫療跟被醫療的二分法打破。」
陳錦宏說,過去治療都以醫師為主,醫師自己決定所有事情讓患者、家屬照辦,但其實應該把照顧者的角色延伸,家長是孩子的照顧者、也是治療者,醫師是孩子的治療者、也是家長的照顧者;「醫師應該跟家長是平等的,我們第一個想到做這個,10年來,也證明這個方法是很有效的。」
#讓他們有發揮自己的機會
陳錦宏說,過去的治療效果都著重在「社會功能的恢復」,所以常被詬病是一種社會控制,連帶的吃藥、治療也變成污名化,但現在著重的是這些孩子的健康,還有未來。「開藥是一個很複雜的動作,要考慮很多,不是每個人都要吃,也不是吃了就要一直吃,為什麼不交給醫師判斷?你開不開刀會自己判斷嗎?」
「現在不是長照議題很熱門嗎?大家都以為是講老人,其實小孩子,才是長期照護的重點。」陳錦宏說,這些孩子都是脆弱的人,但卻是最值得投資的,「你會很驚訝,他們在症狀的封印之下,竟然有這麼多的能量!當他們有了發揮自己天賦的機會、封印解除,就可以發光。」
所以陳錦宏持續強調,「ADHD用愛是不能治療的,需要愛加上知識與專業能力才可以。」
原網址:https://heho.com.tw/archives/20344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adhd不治療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貼分享】ADHD好文--協助需要「愛+知識+專業能力」
。
『ADHD是大腦跟不上』
陳錦宏說,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部分大腦腦區比一般人的發育慢了3年,掌管理性的前額葉更晚了4年,在最精華的青春期,專注力、情緒、記憶力、行動力等競爭力卻被綁住,加上外界對他們的負面反應,有8成的人會有其他的共病出現。
過去資訊傳播都認為說孩子是ADHD是一種「貼標籤」,而一般人的觀念也被塑造成「吃過動藥等於吸毒、吃藥小孩會變笨」,陳錦宏說,這些人以為用愛心就可以改變小孩子的問題,一直要輔導為主,「但ADHD是一種生理問題!難道孩子不想做到嗎?他是真的做不到,不治療反而是一種疏忽。」
而且並不是符合ADHD的症狀,就是ADHD,除了要持續6個月以上之外、9項症狀符合6項、在家裡跟在學校都有相同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功能性」的問題。「如果孩子很開心、事情都有辦法完成、跟人相處沒有問題,那也沒什麼需要治療的。」
陳錦宏也舉例,過去最保守、最不愛用藥的英國,今年也把服藥的年齡從6歲下調到5歲,因為研究發現,不吃藥的小孩子,健康功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撞到頭等意外的比例是其他人的2倍;有服藥的人,未來自殺的比率也會減少2成、藥癮則減少5成,「單說撞到頭,在台灣每年就可能減少1000人受傷。」
。
『父母老師&醫師應該是平等的雙頭龍』『
陳錦宏說,現在太多人說ADHD是一種過度診斷,所以很多爸媽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治療,認為「只要降低對他的標準就可以」,但當這些孩子發現「什麼都不理、什麼都不做」比較輕鬆,未來就更難救回來,犯罪、吸毒的比例也是一般人的2.5倍。
但診斷可以讓專業醫師來做,陪伴與教導卻需要父母、老師,也讓身為照顧者的爸媽壓力很大,更難理性、正向的面對小孩,老師則要面對跟班上同學的衝突,也很兩難;「所以我們推動一個『心動家族』協會,讓協會連結家庭、醫院、學校,把醫療跟被醫療的二分法打破。」
陳錦宏說,過去治療都以醫師為主,醫師自己決定所有事情讓患者、家屬照辦,但其實應該把照顧者的角色延伸,家長是孩子的照顧者、也是治療者,醫師是孩子的治療者、也是家長的照顧者;「醫師應該跟家長是平等的,我們第一個想到做這個,10年來,也證明這個方法是很有效的。」
。
『讓他們有發揮自己的機會』
陳錦宏說,過去的治療效果都著重在「社會功能的恢復」,所以常被詬病是一種社會控制,連帶的吃藥、治療也變成污名化,但現在著重的是這些孩子的健康,還有未來。「開藥是一個很複雜的動作,要考慮很多,不是每個人都要吃,也不是吃了就要一直吃,為什麼不交給醫師判斷?你開不開刀會自己判斷嗎?」
「現在不是長照議題很熱門嗎?大家都以為是講老人,其實小孩子,才是長期照護的重點。」陳錦宏說,這些孩子都是脆弱的人,但卻是最值得投資的,「你會很驚訝,他們在症狀的封印之下,竟然有這麼多的能量!當他們有了發揮自己天賦的機會、封印解除,就可以發光。」
所以陳錦宏持續強調,「ADHD用愛是不能治療的,需要愛加上知識與專業能力才可以。」
adhd不治療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去資訊傳播都認為說孩子是ADHD是一種「貼標籤」,而一般人的觀念也被塑造成「吃過動藥等於吸毒、吃藥小孩會變笨」,陳錦宏醫師說,這些人以為用愛心就可以改變小孩子的問題,一直要輔導為主,「但ADHD是一種生理問題!難道孩子不想做到嗎?他是真的做不到,不治療反而是一種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