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端傳媒》「消失的香港」後百感交集,專題的閱讀的方式很特別,在開始的時候聲明:「頁面內容將隨你閱讀而消失;無法往前回顧;內容消失後一片空白。」像是赤裸的呈現與警告:你若不願記得,一切會像從未發生過。
想起蔣勳曾在《人與地》裡說道:「也許有一隻大手在捏塑歷史,或者毀滅歷史,對他而言,捏塑與毀滅也並沒有不同。」
我曾羨慕那樣解讀世界的淡然,或許與我選擇相信決定論的原由不謀而合,好像對興亡自然有一種冷漠感,那冷漠是可以創造與破壞,把繁華與劫毀看成平等,意義的重量是可以被重新調整,應該被記住的也該被淡忘,如此有距離的觀看歷史,消亡便可以不需要這麼悲傷。
但我越是這樣想,就越是不甘心。
每次有關政治時事的新聞,我總想起自己很欣賞的評論家蘇珊桑塔格說:「對歷史有熱情的人多半對政治不感興趣」這在我腦海烙印揮之不去,最初,我以為是我認同這樣的說法而印象深刻,直到最近,我才了解我是因為極度不喜歡這句話,才把它記得這麼牢。
力不從心大概是最近對於變化的解讀,無論是在疫情下每日成為死亡的目擊證人,或是眼睜睜的看著香港ㄧ則則對自由趨向絕望的新聞,因無能為力而對一件事從激烈關心到逐漸麻木的過程很不好受,而那些被迫離開世界的一條條人命,因應社會更有效率的轉達現況,變成無情的數字統計,這是我一直都沒辦法適應的事情。
昨天看《良善之地》,其迪花了一輩子在探討哲學問題與解釋倫理和宇宙存在原因,重複活了800遍後他寫下:”There is no Answer.But Eleanor is the Answer. “
最終的答案居然只是:一個他深愛之人的姓名。
我為此哭了好久,想想自己總在尋找和追求事物的真理,卻從沒想過解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能力與生命明顯有限,活生生的人。
想到前陣子拍馬拉松形象影片時,我在終點等待跑了55公里的跑者,其中一位男子到達終點不是喝水休息,而是看到我正在rolling 的攝影機,從口袋掏出香港旗幟,對我鏡頭大喊:「我是香港人,我們現在很需要幫忙,希望台灣可以幫香港加油。」
大概是看著那旗幟因汗而溼透有些褪色,幻想著站在我面前的這個男子是不是隨身都攜帶著旗幟,是不是喊了這話不下百次,寫到這就覺得心疼,回想起來,他或許就是我當下的答案。
歷史是政治加上時間,當代社會政策傳遞一聲令下,時間被壓縮成此時此刻,我們就是不偏不倚的站在政治與歷史裡,如果人真能成為答案,那方法或許是用我們渺小的身軀承載歷史,用力記得過去,讓集體的個人記憶
去拼湊與支撐屬於我們的共識,我相信一切會有所不同吧。
香港加油,台灣加油。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IG@apriltzu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leanor 良 善之 地」的推薦目錄: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蔡總(蔡昀羲/Siss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 A Piece of Light Stu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心得] The Good Place S01-03(雷) - 看板EAseri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NETFLIX 新台灣討論區(非官方) | [美劇推薦]良善之地(The ...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Netflix 《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 - 戲劇綜藝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ViuTVsix 'The Good Place' 《良善之地》宣傳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心得]The good place良善之地結局女主角的最後- 看板EAseries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心得]The good place良善之地女主角的最後選擇(雷)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心得] The Good Place S01-03(雷) - EAseries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心得] The Good Place 良善之地S03E01 (雷) - EAseries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蔡總(蔡昀羲/Siss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蔡總看影集】
今天想推薦大家去看Netflix 上的《良善之地》
而且喜歡等完結才看的朋友這部已完結請放心追吧!
剛剛好的整整四季,
剛剛追完最後的完結篇,真的後勁很強。
無論是喜歡輕鬆看片不想有壓力的觀眾,
或是本來就熱愛美式幽默的觀眾,
或是你就喜愛哲學思考,都可以看這部片!
時常為生命尋找意義的人,
會覺得此片特別有感,
我甚至覺得這些角色陪我經歷了部分生命的思考時刻。
對我來說生命在於人類是沒有絕對解答的,
但這部影集給了一些像是繩索的東西,
讓我覺得自己有一天會知道線索那端會有什麼,
但是不知道也無妨。
FINAL CHAPTER我哭了一整集,
怎麼能有影集拍得如此富有哲理又如此幽默,同時又如此溫暖!
這應該是在這個是非黑白價值觀混亂的時代,
大家最應該看的影集吧!可以使內心獲得平靜!
不只是基於重新鍛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對人性極惡或極美的探索,或是純粹療癒性,
我覺得都很可以看!
btw,女主角艾莉諾是冰雪奇緣安娜公主的配音員,她充滿活力的聲音真的讓人很舒服,我覺得這部影集會讓我日後很懷念。
#良善之地 #NETFLIX #真的很好看 #thegoodplace #影集 #不是業配 #蔡總看影集 #美劇 #peace
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 A Piece of Light Stu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1(日)
善地 第四季|NBC
The Good Place S4 (2019)
⠀
真的沒有想過兩年前一路嘻嘻哈哈追的劇,最後竟然是大哭著送走的。
⠀
The Good Place是我第一部追的美劇,在那之前我並沒有看過任何歐美影集,看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美劇(或是所謂的影集)大部分都會拍個三五年才完結,雖然我是從2018年才開始看這部劇,但這已經是我追過最久的一部劇了,所以結束的時候才會覺得特別不捨吧。
⠀
The Good Place的故事圍繞著人死後究竟該去「善地」(good place)還是「惡地」(bad place)展開一系列的哲學辯論。看似晦澀難懂,劇情其實並不複雜,我們都聽過「好人死後就會上天堂,壞人死後就會下地獄」這種說法,然而到底是怎樣的機制來評判怎樣算好人或壞人呢?
⠀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跟Eleanor、Chidi、Jason以及Tahani一樣,一生沒什麼太大的成就、可能也沒有做多少善事、在個性上也許有些惱人的小缺點,但並沒有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普通人卻都因為評分機制而被分到了惡地,或者我們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人可以去到善地,因為人都是不完美的。
⠀
就像韓劇《德魯納酒店》曾說「死亡並不是結束」一樣,The Good Place也拋出了「人死後依然有自我提升的潛能」這樣的想法,用生前做過的事情來評斷死後的去處並不公平,因為死後的afterlife應該也要有重新做人的機會,因此上天堂下地獄、或是人性本惡性本善根本就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否每一天都在努力活得比昨天更好。
⠀
本來以為所有人去到天堂就是結局了,沒想到編劇再次神來一筆拋出「永遠的天堂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地獄」這招。人生之所以會有意義就在於它有結束的一天,正是因為有結束,所以人們才會珍惜、以及努力地過好每一天。Afterlife也一樣,永恆的天堂只會讓人變得麻木愚笨,成為讓人受盡折磨的地獄。最後善地讓大家在感覺心靈平靜,得到圓滿後,可以選擇通過最後一扇門永遠消失,其實也跟《德魯納酒店》中亡魂了結心中所有不捨與怨恨再步上三途川一樣,是東西方異曲同工的表現方式吧。
⠀
真的很慶幸人生第一部看完的美劇是The Good Place,看著劇中角色最後一個個走入「永恆消失」之門,真的是哭著送走每一個人,不管是戲內或戲外,creator都讓觀眾經歷了一場最棒的送別。對我來說,這群mother forking shirtballs永遠都會在我心中。
⠀
最後想用Chidi對Eleanor說的一段話作結,生死也許就是我們一生都要去學習的課題:“Picture a wave in the ocean. You can see it, measure it, its height, the way the sunlight refracts when it passes through, and it’s there. You can see it, you know what it is. It’s a wave. And then it crashes on the shore, and it’s gone. But the water is still there. The wave is just a different way for the water to be for a little while.”(試著想像大海上的海浪,你可以看到它、測量它的高度,以及陽光在上面折射的方式,它就在那,你看得見,也知道那是什麼,那是一道海浪。有天海浪拍上海岸,然後就消失了,但是大海還在,海浪只是大海短暫存在的另一種面貌。)
⠀
#美劇 #影集 #善地 #良善之地 #電視劇
#thegoodplace #kristenbell #netflix
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NETFLIX 新台灣討論區(非官方) | [美劇推薦]良善之地(The ... 的推薦與評價
女主角Eleanor意外死亡後得知自己來到了良善之地,可是一切其實是一場錯誤,她雖然稱不上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但也絕不是個好人,Eleanor生前自私自利又得理不饒人(大概就是 ... ... <看更多>
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Netflix 《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 - 戲劇綜藝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只有良善之地和罪惡之地兩個地方可以去?難道沒有中庸之地能讓我容身嗎?」人死後會進入良善之地或罪惡之地。而生前做盡壞事的Eleanor(藍) ... ... <看更多>
eleanor 良 善之 地 在 [心得] The Good Place S01-03(雷) - 看板EAseri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好讀版:https://pse.is/DZ6QR
原文標題:為何道德?《良善之地》的倫理學分析(雷)
說在前頭:本文毫不留情的暴雷,尤其是我認為極度影響觀賞體驗的雷,所以如果沒有至
少看過第一季,請先去看完再來。
《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是近年來相當獨特的喜劇。在這一集 20 分鐘的美
劇中不但有經典的哲學思想實驗(台車問題)和反思,更加入了教室情境的哲學課程,而
讓人一點也不覺得無聊。在開始談論本文想處理的主題前,先給點前情提要:主角Eleanor
死後發現自己身在良善之地,但她在世時根本稱不上一個好人,於是她決定盡其所能的在
這裡變成一個好人,而她的靈魂伴侶 Chidi 碰巧是個道德哲學教授,因此一趟向善的旅
程就開始了。
這裡所謂的良善之地並不是基督教的天堂或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在第一集中,良善
之地的建築師 Michael 就明說了,這不是一個宗教性的存在,而評定的方式是,有一套
完整的機制將我們在世的所做所為評分,然後根據總分的正負高低決定要去良善之地或下
到罪惡之地(The Bad Place)。
終結奴隸制度的林肯想當然而加了 81 萬分,而進行大屠殺的希特勒則必然在罪惡之
地永不得翻身(不過怎麼只扣 43 萬分?這也是可以討論的地方)。不過撇去這些驚天動
地的大事件,我們的日常做為是怎麼被評分的?比方終生克里夫蘭布朗粉(美式足球隊)
是 +53,支持紐約洋基(美國職棒)就要 -99 分,標準何在?這問題在後面的討
論中也至關重要。
在這個世界裡,Eleanor 和 Chidi 便遭遇了慈善家 Tahani 與來自台灣的和尚江宇。
但第一季的最後我們卻發現,這根本不是良善之地,而是偽裝成良善之地的罪惡之地,其
用意在於取代傳統的酷刑,而讓這四個人類彼此折磨。換句話說,在這四個人之中看似好
人的 Chidi 和 Tahani,也有讓他/她置身於罪惡之地的重大缺失,而我們就從 Chidi 的
情況切入,審視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間的差距。
[知易行難與思想實驗的限制]
應該不會有人抱持著「學習倫理學就可以變得更有道德」或者「倫理學教授會更有道
德」這樣的天真想法吧?如果還有,沒關係,Chidi 就是來打破你的迷思的。儘管他可以
對所有理論家的思想侃侃而談,他在生活中卻完全無法做決定。正是這種連買個馬芬都要猶
猶豫再三的態度,讓他帶給身邊的人劇大的困擾,而這也是他被送入偽良善之地的原因。
Chidi 一定也意識到自己知行之間的不一致,因此他耗費 18 年仍未完成的 3000 餘
頁巨著便叫《人性與非人本色:現代社會之實際倫理》(Who We Are And Who We Are Not
:Practical Eth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也就說,他嘗試藉
由書寫讓倫理原則能實際運用在現實世界中,不過顯然失敗了。
至於為什麼知而不行呢?我們以第二季的台車問題為例(S2 E5):身為高等生靈的
Michael 一直無法用人類的思維去分析台車問題,因此他要求 Chidi 給他正確答案,對此
Chidi 表示沒有正解才是這個思想實驗有趣的地方。Michael 為了更切身體會(當然也有
折磨 Chidi 的意圖),模擬了台車情境,讓 Chidi 擔任駕駛員並不斷體驗血肉模糊的感
覺,他表示,「如果沒有賭注,一切都只是思想實驗而已。」熟悉台車問題的人都知道,
一開始的起手式是問要撞一個人還是撞五個人,在多數人選擇前者的情況下,問題變成撞
一個認識的人,還是撞五個陌生人;或者,今天你不是駕駛,而是一個天橋上的路人,可
以選擇要不要把一個胖子推下去讓火車不撞上那五個人。總之變化千百種,重點在於
凸顯不同情境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決定也不同。傳統的效益論(撞一救五)在胖子
例子中就行不通了,而 Michael 顯然並不滿足於這種純思辨的樂趣。到頭來,思想實驗再
怎麼逼真,你再怎麼將鐵軌上的人置換上暗戀對象、父母或孩子的臉,終究不是真實,因
此三心二意是常態,正如林遠澤在《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一書中所說:
現實的生活情境並非是假設中的理想情境,我們無法保證在道德實踐中,不會遇到
「遭憂受苦、死亡與不正義」的種種打擊。這將使我發現,人類的實踐能力
實在太有限,無論再如何努力實踐道德,命運的擺布終究會使人徒勞而無功。
(30-31)
因為思想實驗終究只停留在想像,理論的複雜性與曖昧性就變得值得玩味,但可嘆我
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做決定。你大可像詩人 Linda Pastan 在 "Ethics" 一詩中調皮地問
老師,為什麼不讓當事人決定要救老婦人還是救名畫就好?這種挑戰思想實驗預設的嘗試
,當然某種程度上是在逃避責任,而敘事者也要到自己成為那個老婦人時,才能真正設身
處地去設想當時的思想實驗:
This fall in a real museum I stand
before a real Rembrandt, old woman,
or nearly so, myself. The colors
within this frame are darker than autumn,
darker even than winter
-the browns of earth,
though earth’s most radiant elements burn
through the canvas. I know now that woman
and painting and season are almost one
and all beyond saving by children.
這裡詩人加入了「時間」的向度,不只抒發年華老去之感,更將過往年輕時期三心二意的
道德難題複雜化,而這是課堂上的自己不會也不可能理解的。
那要怎麼面對知行不一的困境呢?林遠澤在書中接著寫道:
我們因而難免會在「我為何要行道德?」的質疑中,陷入生命無意義的虛無主義中。
這我們若非回退到追求慾望滿足的個人享樂主義,否則就是必須借助宗教
的生命終極關懷,以為道德實踐是使生命終究有意義的活動提供說明。
(30-31)
在第一季最終集,Michael 揭露這並非良善之地後,抹去了四個人類的記憶以重新來過。
第二季一開始,偽良善之地 2.0 似乎順利,但很快又露了餡。接下來便是 800 多次的不
斷嘗試,甚至到第三季,他們獲得法官的首肯回到人間,而 Michael 被迫在這些未死之
人前揭示死後世界的原則(S3 E4),這也使一行人不論再做多少善事,動機都已經不純
粹,因此注定無法抵達真正的良善之地。前面提到,這齣劇的良善/罪惡並沒有宗教色彩
,所以顯然無法挪用林遠澤的詮釋。不過為什麼在知道這些事後,他們仍嘗試行善?
《良善之地》在此走了一個(有效且合乎劇情發展的)老路:Eleanor 在為惡之際掙
扎了,最後決定為善(當然這裡積極樂觀的預設了善的種子會發芽),得到對方稱讚之餘
,也讓其他人快樂。因此她在這集最後意識到,即使自己無法進入良善之地,還是可以幫
助別人進去,所以接下來幾集,我們就看著四個角色各自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和解,讓他
們不再懷抱仇恨而得以走向良善之地。有些人可能認為這裡的轉折太過大愛慈悲,但試想
,如果來世已經要受苦了,活著的時候就快樂點吧?
由此可見,在目前的《良善之地》中,並不是以宗教性來賦予道德實踐之生命意義,
而是在來世決定論下,現實生活自由意志的最糟運用(借用 S3 E7 標題)。如 Michael
所說,如果連現實生活都是決定論,人們毫無自由意志可言,那使他人走向良善之地的計
畫就是毫無意義的。
[好人難做]
這齣劇另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是一行人發現已經有五百年沒有人進入良善之地。起
初 Michael 認為是罪惡之地入侵了負責計算點數的會計室,但在翻閱名冊後發現並非如此
(S3 E10)。舉例來說,明明都是送一束玫瑰花給奶奶,1534 年時這個舉動所得出的分
數是 +145,到了 2009 年卻變成 -4 分。問題何在?十六世紀的道格選擇在路邊摘採,
但二十一世紀的道格,如同我們現代人,選擇在花店裡購買,但沒想到花朵運送的碳足跡
,和購買花朵間接鼓勵私德不檢的資本家,這些負面的間接影響也反映在他的得分上,因
此同樣是立意良善的行為,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後果。對此,Michael 得出的結論是,在
這個日益複雜的社會,做好人越來越難了。
在這裡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我們是否要擔負那些我們無法預期後果的責任
?再者,這套機制對於立意(intention)與後果(consequence)是否有不同的計算方式
?
責任的問題很難理的清。一方面,我們認同一個包含自己的「全人類」行為加速了全
球暖化,但對於在一個私底下性騷擾員工的老闆所開設的餐廳消費,這件事情大家可能不
認為自己有責任,或者不應該被視為直接責任。更精確地說,我們掌握的資訊多寡,
似乎也跟我們是否有意願承擔責任有關。如果我們知道該老闆會性騷擾員工(如同 Ele
anor 在世期間常光顧的咖啡廳),似乎對於在店家消費會產生愧疚感,但如果事先不知情
,被究責時就會不情願。
除了資訊對等外,每個人的情境似乎也不能相提並論。比方說,今天一個創業
家和一個窮學生拒絕街賣者,都應該擔負一樣的責任,並被扣一樣的分數嗎?我認同應該
捍衛受虐兒的權益,但不見得有錢或有能力願意在街頭掏出 195 元買兩包餅乾。那今天
如果知道被扣分了,一定會不甘願的。立意和後果的情況似乎也可以納入這個討論。如果
只用是否購買餅乾來評斷我支持受虐兒權益與否,仍然是相當片面的,但誠如買玫瑰花的
例子所見,這套遵循後果論(consequentialism)的系統仍有它的極限。
[結語]
說來說去,這部劇到第三季完結留下的問題是:在這個做好人越來越困難的時代
,如果知道自己沒辦法死後善終,生前還應該做道德嗎?一行人在體認到生命的虛無
(不管是第一二季的倫理實踐困境,或者第三季的來世暴雷)後,決定從事道德活動
的原因在於,這是自由意志的最糟運用。他們並不仰賴結局的更改(當然傳統劇情
發展會讓他們因為不論動機的行善,最後都到良善之地去,但如果一反常態也會很有趣)
,也不期待宗教的最後救贖(這畢竟是個非關宗教的來世觀),而是非常務實地由現世再
出發。
那未來的劇情走向會是如何?主線一定繼續追索是否有改變計分方式的可能性。不過
結果如何?我自己不是很有把握。雖然這部劇有哲學教授坐鎮,但期待他們端出新的倫理
學理論似乎有點不切實際。也許把過度後果論的系統改得更偏美德論?這必然是第四季值
得討論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104.20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series/M.1549129447.A.29E.html
※ 編輯: jackytao (1.163.104.207), 02/03/2019 01:46:07
※ 編輯: jackytao (1.163.104.207), 02/03/2019 01:46:48
※ 編輯: jackytao (1.163.104.207), 02/03/2019 01:52:25
※ 編輯: jackytao (1.163.104.207), 02/03/2019 01:54:12
... <看更多>